
2
在傳統社會中,許多性別不平等的現象被視為是正常的。直到西元 1970 年開始,有女性組成團體,
發起女權運動。到了今天,性別平等的觀念已普遍被大家所接受,甚至成為法律規範必須注意的面
向。上述顯示了下列何種意涵?
(A)世界失去社會規範 (B)文化的位階問題嚴重
(C)次文化可能逐漸轉變為主流文化 (D)不同文化之間具有差異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若違反相關檢疫或隔離規定,最高將罰新台幣 100 萬元罰金,並強制
居家檢疫』。請問:這則警語主要透過下列何者提醒民眾遵守社會規範?
(A)社會輿論的批評 (B)國家的公權力 (C)經典戒律的約束 (D)內在良心的譴責
只要是群體生活,就會有規則提供成員遵守,比如:班有班規,校有校規,社會則有社會規範。下列
關於社會規範的敘述,何者正確?
(A)社會規範可建立符合社會規定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 (B)社會規範是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應遵循的行
為準則 (C)班級生活公約與社會規範的功能完全相反 (D)社會規範只會阻礙社會發展。
臺北市自民國 107 年起推動購物用塑膠袋與專用垃圾袋「兩袋合一」政策,提供的購物用塑膠袋,只
能是「環保兩用袋」。針對列管的店家,違反者第 1次將勸導,第 2次及其後違反,將依規定處以罰
鍰。請問畫底線粗體字的社會規範指的是? (A)風俗習慣 (B)法律 (C)倫理道德 (D)宗教信仰。
現代社會日趨開放且多元,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群體,具備與主流社會不同的信仰、規範、價值觀等,
而這些群體形成的次文化往往有其特殊之處,青少年次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下列對於青少年次文化的
敘述,何者錯誤? (A)經常使用「火星文」與人互動 (B)會大量使用同音字或特殊符號等來表達其
意見 (C)是較為次級低俗的文化 (D)青少年次文化也常表現在服飾裝扮上。
某日深夜,一名男子在街邊買毒,被巡邏的警察臨檢,並依法將他帶回警局驗尿。上述警察的做法,
最能彰顯法律的哪項特徵?
(A)法律無法規範人民的內在真實想法 (B)法律明確規定人民應該遵守的事項
(C)國家須依照一定的程序來制定法律 (D)國家可以公權力強制處罰違法者。
《孟子》一書中提到:『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是僅有法律並不能有效促進社會秩序的和諧,仍須
發揮善良的公民素養,主動積極遵守各項規範。上述說明社會規範之間存在著何項關係?
(A)各種社會規範的效力都一樣 (B)各種社會規範應彼此相輔相成
(C)法律是沒有強制力 (D)社會規範的內容會彼此互相影響而改變。
歷史課時,老師提到日本在統治臺灣期間建立嚴密、完整的戶籍、地籍制度,並鼓勵臺灣人改成日式
姓名。日治時期結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規定已改為日式
姓名者,恢復原有的命名;至於原住民如無原有姓名可回復者,也應依規定更改為中國姓名。根據上
述內容,此時期政府的政策展現何種文化內涵?
(A)保留原住民傳統姓名文化 (B)更改原住民姓名展現文化創新
(C)為減緩本省人民與原住民姓名差異形成的文化衝突 (D)規定改為中國姓名隱含文化位階概念。
每年農曆 7月在客家庄會舉辦「神豬大賽」習俗,近年此項活動遭到動保團體批評,認為飼養神豬時
會強迫豬隻灌食,導致豬隻因肥胖而無法正常排泄和站立,在公開宰殺過程中,神豬也會承受極大的
壓力和痛苦。農委會表示,依據《動物保護法》管理精神,如果有強制灌食、鐵架壓身,已構成違法
行為,建議依照動物福利標準來飼養以避免活動失焦。客委會表示,神豬大賽是多年的傳統文化,希
望各界給予尊重,但同時也表達反對虐養行為。請從上文中判斷,各方立場為何?
(A)飼養神豬者:法律必須仰賴習俗發揮效力,才能約束行為
(B)動保團體:該行為不僅違反風俗習慣,也觸犯了法律規定
(C)農委會官員:習俗受到法律影響,應改變不合時宜的內容
(D)客委會官員:法律制定來自風俗習慣,所以不會有所衝突。
下列四人的行為與社會規範的配合,何者正確?
(A)蔡哥參加 HOW 哥的結婚喜宴──風俗習慣
(B)坤達參加一年一度的端午划龍舟比賽──宗教信仰
(C)史代與百目鬼在清明節前往掃墓──倫理道德
(D)健一去爬山有把垃圾帶走的觀念──法律。
搭乘捷運時,經常可在車廂內或車站看見各種宣導海報。下列四張海報中,何者最具有強制力?
(A)
宛論是基督徒,因此和交往多年的女友在教堂舉辦結婚典禮,其婚禮有特定的流程,包含牧師禱告、
誦讀聖經經文、親友見證祝福,新人誓約、交換戒指等。
請問:上述內容分別呈現了下列哪兩項社會規範?
(A)宗教信仰、風俗習慣 (B)風俗習慣、法律 (C)風俗習慣、倫理道德 (D)宗教信仰、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