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求領域課綱社會技巧課程教材編製說明
一、編製組別:國小第一組
二、編製團隊:楊曉菁、曾閩美、王惠玉、陳立珣、謝函穎、王智立、蔣育坪、辜立群
三、編製目的:
社會技巧為社會能力的一部份,而社會能力中包含適應行為、社會技巧與同儕接納;本小組成員教學經驗與背景以情緒行為障礙或自閉症巡迴班、資源班為主,教學經驗中發現這些孩子其社會技巧習得能力偏弱、缺乏情境轉換能力,預期未來面對社會群體可能面臨人際與團體生活適應方面的影響。同時,亦因情緒行為障礙或自閉症學生於普通班級時,易顯現於情緒控制不當,或衍生人際衝突、行為問題等,故未來的情境變化,並習得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是其重要的課題。
目前關於認知能力的指導與教學課程,相對於特殊需求學生之社會技巧領域之應用充裕,故經由本次教材研發及學者專家之建議,結合教學經驗、尋求並思索建立教學模組,俾利供未來社會技巧教材教法之運用,也能提昇此領域的教學效益。
四、編製特色:
1.以戲劇輔助治療為主軸
2.融入校園平日實務情境
3.採主題及團體模式進行
4.符合最新國教課程綱要
5.執行者得自選發展情境
6.參與者擁有自主判斷權
7.在自我監控基礎下決定
8.學會尊重與珍視各意見
9.習得正向行為回饋省思
10.融入生活化情境與科技
11.蘊含價值澄清判斷精神
12.尊重個體省思與決策力
五、適用對象
(一)各教育階段之特殊需求學生且學習能力輕微缺損,經教師評估發現缺乏正向
社會技巧,或表現不適當社會技巧者。
(二)於不同情境對於分辨他人情緒、尋求協助、策略運用、問題解決能力等尚待
訓練者適用之。
(三)個體於學習環境中之某些情境人際互動表現,教師評估後視個別情形得於群
體活動中安排運用。
(四)本教材設計之適用執行者:包含普通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及任何參
與學生行為指導、輔導相關工作者。
六、教材架構說明
一 | 準備階段 ※依實際課程運作需求或問題情境需求,預作規劃與討論 | ▲每週社會技巧課程時 1.學期初與普師討論,蒐集數個問題情境。 2.於普通班中與普師協同教學,全班拍攝影片進行戲劇治療。 △發生行為問題時 1.預計安排於普通班中與普師合作教學,以此教材之核心活動,針對重點情境,以全班參與方式,執行本教材。 2.特教教師(資源教師)可於資源班中對特殊生採影片截圖再次進行重點教學。 | .本教學方案中,「一紙書」為主要運作教材,授課教師仍可依其需求與想法調整附件(一紙書)的編製細項(美編),惟整體架構不變。 .指導學生編組與情境拍攝,須考量人數與組別、場地等因素,妥適調配、安排。(建議安排組別以不超過兩組為限;且須採輪流進行以利維持秩序)。 ※可參考【一紙書】的版本 |
二 | 課程核心 | 問題行為的情境 情境問題的解決思考 | .決定實施本教材前,即須蒐集或安排欲解 決孩子曾經或經常發生的「問題行為」,並 以定於校園或教室等作為主要發生場域為 限。以下均以「情境問題」稱之。 .經由重現情境問題的當下,小組討論幾 種自我可能的反應,並學習預估結果,同 時以選擇最佳結果為方向,進行活動。 |
三 | 課程介紹 (依運用方式) | 核心重點:依待進行的情境主題命名(片名) | 1.由範例中的各型情境問題討論起(引起動機) 2.播放示範影片 3.情境問題主題聚焦 4.一紙書運用介紹(依教師自選版本) 5.戲劇治療─短片拍攝,概念與重點說明 |
△運用於部份時段 | 一紙書、情境(六十秒)短片拍攝、行為&反應聚焦 | ||
四 | 一紙書 介紹&運用 | 〈運用於第一節課〉 核心重點:劇情發展 (右列劇情發展1~4係以【一紙書】某一版本為例,其實際執行將視版本不同而略有變化) | .『封面』─片名、組員 說明I:此處所指「片名」係由教師決定問 題情境的主軸後,和學生們討論決 定之。(命名可隨意或具趣味性質皆可) 說明II:組員分組後,各組同學填入座號 .『頁1』─劇情發展1、2 ─我們想到的是: .『頁2』─劇情發展3、4 ─我們想到的是: 說明:在主要的問題情境下,同學們討論 可能發生的幾種反應,選擇四種, 作為接下來拍短片時將運用的。 註:若暫不足四種亦可逕自執行 |
核心重點:短片拍攝階段 〈第一節與第二節間〉 | .此部份暫不列入任何主要課程中 (隨第一節課程的討論,及執行經驗或 可融入第一節課結束前十分鐘拍攝完畢) .本教材亦附有(關於影片拍攝事前「家長同意書」,執行教學教師可酌情使用) | ||
〈運用於第二節課〉 核心重點:劇情結果 ※可參考示例【插嘴大王】、【無影腳】、【贏了怎麼好】等。 | (回到一紙書,從『頁1』起) .『頁1』─劇情發展1、2 ─(請學生寫下)可能結果: .『頁2』─劇情發展3、4 ─(請學生寫下)可能結果: .『頁3』─我們這組要選擇的劇情發展: 說明:由教師整理的各組已拍攝的短片情 境中,各組討論前次拍攝後,至今 所待選擇的劇情發展,並把它寫下 .『封底』─想想看,我們選擇的劇情發展會 有什麼結局呢? 說明:主要依所選擇的劇情,討論這樣的 結果與發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 ?引導同學仔細省思。 | ||
教材運作流程 | |||
附註一 | 戲劇演繹階段 | 〈運用於第一節課〉 .討論各組主題─ 以「情境問題」命名 .拍攝劇本的討論 核心重點:決定導致結果 | .以決定妥的主題「情境問題」,小組討論 戲劇主題的命名。 .劇情與拍攝 1.依本活動設定,劇情發展律定四種,由 小組分別上臺發表劇情,並由教師書寫 後依統計後確認為哪四種。 2.授課教師將四種劇情妥善安排分派各組 (不重覆),並說明拍攝重點。 |
.小組拍攝&演繹重點 | .情境問題的引發點 .角色各自擔負的表現(演)重點 .對話宜清晰且簡潔明確 .各段情節表現須符合所討論的情境反應 .提醒勿於誇大或異於平日所見反應與情境 | ||
附註二 | 戲劇討論階段 | 〈運用於第二節課〉 .播放後製後的影片 .討論行為表現與結果 .將評價與討論空間留給孩子 核心重點:行為的好結果 | .回顧前次課程中「片名」與「四種劇情」。 .各組由後製後的影片重新了解情境問題與 劇情發展,進行一紙書的內容(『頁1-2』) 討論第一~四種劇情發展的結果。 .依分組發表四種劇情可能出現的結果,同 時各組決定(希望)將選擇劇情走向,並分 別上臺發表想像後的「可能結局」。 |
附註三 | 活動延伸: 檢核個案類似情境的表現 | 〈運用於課程結束後〉 .檢核表(分為兩版) | 本表主要就核心問題的個案,其於活動後,類化於平日相似情境或其它情境的自我控管 .一版─普通班老師協同教學檢核 課程後,由合作執行者(普通班教師)依觀 察指標就「目標觀察學生」進行細項檢核 及學生表現記錄 .二版─特教老師教學檢核。 課程後,由合作執行者(特教老師)依觀察 指標就「目標觀察學生」進行前述記錄與 檢核。 |
核心重點說明:
片名─
經由命名為眾多未來可能臨場的情境擇取,教師與孩子未來討論時易憶起之關鍵字。 此處所指「片名」係為因應該次課程所定調之情境問題後,為該情境問題最適宜的場域與關鍵問題採取的命名。如:所附的範例教案中依該次情境問題示範所定之名稱為「無影腳」。另外,活動進行期間,為不影響程序,命名宜適當或由教學者引導後決定,討論本細節的時間宜妥善掌握。
劇情發展─
指因應情境問題的引動,隱含主角彼此間可能產生的互動與對話。參與同學必須依自己的直覺反應進行分享、討論、省思,並於本教材建議進行階段,由教師蒐集各種劇情發展,並引導後決定四種(或幾種)主要類型,透過表演方式讓參與者能經由學習自我覺察自我反應及對應方式,和伴隨而來的可能結果。
劇情結果─
即任何一種對應可能的情境問題行為,都將引起至少一種以上對應的反應,能經由 學習活動,讓孩子學習如何預期與經驗他人的反應,亦為本次教學的核心重點。活動中所採的劇情發展,即是小組拍攝影片後提供的具體提示,而劇情結果導向也將是孩子討論自身反應的一種發表空間,由預期經驗的分享,讓孩子知曉可能的結果。
行為的好結果─
經由蒐整平日的情境問題,並賦予尋求「好結果」的不設限表現方式,過程中對於 情節走向及劇情發展,交由孩子決定版本,但目的唯一皆為呈現平和的結局。亦由反思,讓孩子整理與決定如何對應而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檢核表─(針對執行教師分為兩版──普通班教師、特教教師)
係經由課程執行及運作後,觀察目標學生(主要安排為課程中情境問題的引發主角) 在(單次或數次)課程活動後的相關表現。(依檢核表中的觀察指標)觀察學生整體在類似情境或其它未曾安排過主題情境下的表現;檢核細項係作為下個戲劇活動安排時的安排重點,亦可隨同十二年課程綱要列入IEP,作為教學參考與安排。
影片拍攝及製作重點:
1.請由授課教師掌鏡,掌鏡切入角度為單一且固定,減少非必要之移動。
2.安排主要運行角色宜簡單。(即主要角色互動者宜二至三名為限,能突顯問題為主)
3.拍攝時間掌握在六十秒內;且每段現場拍攝完畢,隨即檢查拍攝狀態。
4.各段影片拍攝完成及其後製均由授課教師整理(影片須將對話以字幕呈現)。
5.若有非關拍攝主題入鏡,則務必須重拍。
6.其它更詳細之影片後製及操作請參照本教材相關檔案(關於本社會情境演繹教材影像編輯注意事項&使用手冊)
如何使用本教材(概要流程):
※執行本教材之教師可以思考提示:
1.教師可依各自班級型態與風格,隨著各次主題情境問題與主題的運作後,思考初階至
高階社交技巧的概念。可參考本說明第十二項(延伸與補充),若以較高層次的人際互動問題,自我與他人的利弊得失將不再絕對,教師可試著在社交技巧的引導、價值澄清、等層面中,帶領孩子在【劇情發展】、【劇情結果】間思考與自我對話。
2.同時,本教材亦提供多種【一紙書版本】,可供團體、團體與個人、個人等不同認知程度之適用版,教師亦可視情境、主題與班級參與本教材之熟悉與熱衷程度,選擇適合的版本帶領。
3.另類思考:活動中預設的拍攝者(掌鏡者)為執行教師,惟此部份教師仍可視現場情況與適當度,在指導拍攝重點及注意事項後,採取較開放的心態,交由孩子掌鏡。如此或可藉由觀察掌鏡者其對於情境參與者在乎的重點。也可隨著各次主題情境的操作後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即行為表現者與觀察者),提昇對自我行為表現的內在監控。
七、關聯指標
本教材設計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
大面向作為教材設計的基本精神,在符應學生真正需求、提供教師指標調整參考的前提下
,將課綱之特殊需求領域裡社會技巧課程重點指標,由處己(情緒管理和自我效能)、處人(包括與一般同儕、大人和兩性的相處)和處環境(包括學校、教室、家庭和社區生活環境的適應)三大重點列入本教材設計之重點指標。
思酌參與對象的認知與表現,本教材示例係以中年級為對象,編碼以「社會技巧─學習內容」中符合本教材示例之各項指標分列如下。本活動核心以「問題情境」與「戲劇表現」為重點,期冀透過系統化的課程與教學情境演練,使特殊需求學生經學習將合宜的社會技巧予以內化。而下表中的「檢核細項」亦為本教材檢核表中之參考向度,作為執行與操作本教材教師於課後,檢視重點學生之學習。
社會技巧課程的性質 | 編碼 | 第二學習階段(E2)學習內容 | 檢核細項 |
處己 (情緒管理和自我效能) | 特社I-E2-1 | 處理情緒的技巧 | .能分辨自己複雜的正向或負向情緒與強度 .能表達自己複雜的正向或負向情緒 .能嘗試使用策略解決自己的問題 .能接納自己行為的後果 |
特社I-E2-3 | 自我效能 | ||
處人 (包括與一般同儕、大人和兩性相處) | 特社II-E2-1 | 訊息解讀 | .能解讀他人溝通的情緒和目的 |
特社II-E2-2 | 基本溝通技巧 | .能依情境表達自己意見 | |
特社II-E2-3 | 人際互動技巧 | .能適當表現被團體接受的行為 | |
特社II-E2-4 | 處理衝突技巧 | .能在事後接受衝突的後果 | |
處環境 (包括學校、教室、家庭和社區生活環境的適應) | 特社III-E2-1 | 學校基本適應技巧 | .能在傾聽他人說話適時以身體動作或口語回應 .能在課堂或小組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 .能在遇到困難時,具體說明需要的協助 .能在小組中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 |
八、活動設計重點:
本主題活動係以四大方向作為設計重點,包含:第一部份「情境問題」的設定與決定;
第二部份「情境問題中可能的反應」;第三部份「預期反應的結果」;以及第四部份「在好結果的前提下決定作法」。考量某些情境問題經驗中,重點學生因缺乏「同理心」而造成人際互動技巧不佳,故在教材的呈現上將著重於進一步思考他人的角度作為設計發想,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問題的討論,不預設立場。
九、檢核表&IEP評量
本教材可融入資源教室之IEP設計,亦可依檢核表中學習內容指標項下之細項,分別由執行者(普通班老師及特教教師)於單次或系列活動結束後計分,作為後續追蹤學生於情境表現上的成長。
在指標分數的設計及計分方面 ── 檢核細項與通過勾選得分,由參與學生於教材主要的「學習內容」指標各「檢核細項」之達成與否,採絕對得分(如:該檢核細項達成者得即作勾選並於各「主題名稱」欄位進行小計)。本細項之計分量尺採絕對得分(各檢核細項指標的分數,僅有得與未得之分),餘詳檢核表。計分者僅需由來自受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各項計分,最後再於「主題名稱」之小計分數後進行加總。分數加總後的意義在於提供教師審視同一情境於其IEP執行期間之定期與非定期評量個體在可觀察之情境中,對應之學習內與各檢核細項之實際表現,隨著不同期間之檢核,觀察個體進步情形。
本檢核表依操作者分兩版本;普通班教師版本(單一學生) ── 係邀請普師於協同教學後,以其角度檢核主要學生循各學習表現之細項得分。特教老師版本(多位學生) ── 係於教學表現的細項檢核表裡,依至少觀察一位以上學生表現的細項予以計分。而特教教師可經由觀察指標及各層次中已安排的介入方案,參考檢核表中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等重點,列入主要學生之IEP教學設計,同時檢核表下的評量量化機制,或可作為IEP後續檢核之參考。
十、教材應用示例
本教材屬特殊需求領域設計,所檢附之身心障礙相關示例(單元名稱:「無影腳」)係以中年級學生實際操作教材各項歷程,為提供執行者運用教材前充足參考資訊,已將基本的單元名稱、年級階段、融入領域學科,及進階的學生能力分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之「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等指標重點等涵諸在內。另亦就執行本教材之相關進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流程等詳細列於本教材應用示例中,執行教師可隨時依實際狀況參考修正。
十一、延伸與補充
誠如前面各要點及特色所述,本教材主要採「開放式的問答」,在執行教學教師的引導中,尊重孩子產出的行為模擬及思考對應的情境下可能反應。然本教材另依參與對象之基本能可能的需求,在本案標準架構下,分別在一紙書的執行階段,規劃「簡化版」及「進階思考」兩種版式,冀求提供單一個案或經教師評估後適用之對象使用。抑或依執教學者依實際需要(或於本教材推行多次後,思考團體於此社會技巧教材之執行下,預計將有更佳之反應)時,運用於群體教學中。此於亦融入個體行為決策之價值澄清,即以行為者為他者之間構成的利弊互見,思索自我行為的價值與影響。(如下圖)
於「簡化版」的一紙書設計中,考量情境參與者的認知與回應能力,在此版本中採用如上四象限中的兩個極端(你好我好、損人不利已),作為該情境的兩種可能(劇情)走向,並分別在此兩種劇情走向下,為參與個案推估兩種較明顯且相異的結果。該版本的建議適用對象係於認知、生活經驗或行為表現較為退怯者,且於既定的情節發展下,安排較具教育意義及省思角度的結果。
於「進階思考─兩面俱呈、觀點句」的版本中,則包含四種可能性,鼓勵參與者在原開放情節中,隨著討論後可能構成的發展,進一步省思在每項決定可能導致的結果下,決定自我態度調整(價值澄清)。該版本並安排「給自我的一句話」(功能句),側面提醒參與者,決定與結果的主導者是自己,同時也須思考每個回應的行為責任。
下表係延伸自前教材架構表中之補充設定。
附註四 | 延伸與補充 | 適用對象 | 適用三類: a.群體討論 b.個體認知能力較弱─「簡化版」 c.個體認知能力較佳─「進階思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