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在籠子裡,哪兒有展翅飛翔的地方?」這句話主旨在說明下列何種道理? (A)
想要兼顧自由與富貴,比登天還難 (B)放棄飛黃騰達的人生,才能找到自由 (C)在局限的範圍裡闖出一
片天,才是真正超越 (D)沒有自由的人生,也就沒有發揮自我的空間。
15. 在並列式合義複詞中,若詞義偏向某一詞,稱為「偏義複詞」,而偏向哪一詞,須視「語境」(文句脈絡)
而定。下列各「 」中的詞語何者不是「偏義複詞」? (A) 獎善懲惡,不宜「異同」 (B)緣溪行,忘路
之「遠近」 (C)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D)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16.「陳凰鳳的父母都是順化
古城人,長年的皇城文化薰陶,讓他們格外重視禮節與道德,『我爸媽認為,
這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不能等到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才開始。』」這段話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
學校教育大都以升學為導向 (B)禮節如同習慣,必須從小建立 (C)家庭正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地 (D)
不同的家庭教育,會養成不同的道德觀。
17. 關於牡蠣有容,珍珠乃大一文的寫作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A)是一篇先敘後議「說理」為主的
文章 (B)勉人學習包容異己,勇於面對挫折 (C)舉例適切,善用激問來引發讀者反思 (D)取材多舉名
人事例,頗具有說服力。
18. 東漢時合浦盛產珍珠,居民從海港中採集珍珠,以換取生活所需的米食為生。之前在此任職的官吏,大
多貪汙不法,將人民採集的珍珠,幾乎據為己有,也因為濫採,珠蚌後來都遷移到別處。導致合浦再也沒
有生產珍珠,人民因此無法維持生活,於是,路上到處都可看見因為飢餓而死的人。後來孟嘗到此任職,
一改之前的弊端,推行教化,端正風俗,一年之後,珠蚌再度回來,合浦又恢復盛產珍珠了。後來這個故
事被濃縮成「合浦珠還」,根據上述, 「合浦珠還」用來比喻什麼? (A)比喻物品失而復得或人離開而復
返 (B)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C)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的事物 (D)比喻懷才不遇或好人誤入歧
途。
19. 牡蠣有容,珍珠乃大:「於是牡蠣開始將牠的精力、養分挪出一部分把砂子包起來。當砂子裹上牡蠣給
它的外衣時,牡蠣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異物了。砂子裹上牡蠣的分泌物越多,牡蠣越把它當
自己人,就越能心平氣和的和砂子相處。」這段文字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受人點滴,當湧泉
以報 (B)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寬 (C)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D)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0. 「無論什麼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遺愛與遺產,即是需要眾人的支持與合作」,下列事例何者最不適合用
來印證這段話? (A)一部電影的拍攝,除了演員外,還需要幕後人員的協助才能完成 (B)畫家除了要具
備天賦外,還要專注創作,才有美好的作品 (C)早期手機大如鞋,發展迄今,不僅短小輕薄,還兼具上網、
拍照等功能 (D)十九世紀科學家發現「鐳」,歷經後人研發運用,成就今日的放射性治療技術。
21. 牡蠣有容,珍珠乃大一文中,「人……不應該期待事事順利。要知道在大自然之中,挫折是常態而不是
例外」,對此段話的解析,下列何者最恰當? (A)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豈能凡事順利 (B)遇到挫折時,更
重要的是反敗為勝 (C)人生如打牌,拿到壞牌的機會較高 (D)相較動物常有生存危機,人要惜福。
22. 陳之藩
謝天:「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這句話正可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A)一沙一世
界,一花一天堂 (B)多替人家著想,不能自私自利 (C)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D)人無遠慮,必有
近憂。
23. 陶淵明
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
輒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這首詩描述了陶淵明的躬
耕生活,關於這首詩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註:○1厭:滿足。○2此理:指與鄰里暢談歡飲之樂。○3紀:
經營。) (A)第一、二句寫因休耕而得以與友賦詩 (B)第三、四句寫特意置酒招呼鄰居共飲 (C)第五
至八句寫與友相聚每每興盡才歸,故難免有時誤了農事 (D)末四句表明用心耕種,兼得飲酒、言笑之樂,
過得心滿意足。
第2頁/共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