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立 林園高級中學 國中部 109學年度 第1學期 二 年級 第3次段考 (歷史科) 試題卷
班級: 姓名: 座號:
16. ( )她讀了陳天華的《警示鐘》後深受感動,並寫賦言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從此,她穿
起一身男裝,接收不少西方新思想,挑戰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束縛,並投身於革命的行動當中,由上述的作為
顯示何種社會變化? (A)女權意識逐漸抬頭 (B)男尊女卑思想受到重視 (C)強調女性溫婉恭順的角色
(D)重視「男主外,女主內」的思維。(習作)
17. ( )上海擁有「東方巴黎」的美譽,各式高級洋房林立,法國的流行文化藉由刊物也傳入到上海地區,帶動時尚
的文化風潮,然而,外來文化之所以可以快速進入上海與下列何事有關? (A)設立各式郊商 (B)提供貿易
優惠 (C)是唯一的通商口岸 (D)設立外國租界區。(習作)
18.( ) 依歷史圖一,英國將此商品大量輸入中國的目的為何? (A)打擊中國對外貿易活動 (B)協助中國抑制人口
成長(C)打擊中國的傳統手工業 (D)平衡與中國的貿易逆差。(習作)
(歷史圖一)
19.( ) 國一歷史課學到台灣史清朝統治時期,其中有一階段得知馬偕和馬雅各醫生分別在台灣南北為台灣醫療和教
育獻了不少力量。請問馬偕和馬雅各醫生是在何場戰爭後,來到台灣?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
法戰爭 (D)甲午戰爭。
20.( )《馬關條約》一簽,臺人錯愕至極,參與臺灣民主國抗日的丘逢甲曾感嘆:「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
天……。」等詩句。請問;上述割臺的宰相,應是指參與簽訂《馬關條約》的何人?
(A)康有為 (B)梁啟超 (C)伊藤博文 (D)李鴻章。
21.( ) 清朝在某場戰爭結束後,便有人開始認識到西方船堅炮利的威力驚人,因此,有人提出應該要進行器物方面
的改革。請問:這樣的主張是在哪場戰爭以後提出的? (A)日俄戰爭 (B)英法聯軍 (C)清法戰爭 (D)甲
午戰爭。
22.( ) 一位英國官員說道:「我們跟中國的貿易量十分龐大,如果能取得□□的權利,就可以減少貨物進口到中國時
所需繳納的費用。」請問:這位英國官員提到的是什麼權利? (A)領事裁判權 (B)協定關稅 (C)開放通商
(D)租界。
23.( ) 戊戌變法僅僅推動一百多天便宣告失敗,參與新政的人士不是被逮捕,便是被迫逃往海外。請問:導致新政
失敗的最大原因為何? (A)強調軍事武器的革新不符合實際需求 (B)地方都督識見有限 (C)外國勢力的
干預 (D)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
24.( )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下列關於《馬關條約》的內容,有哪幾項是正確的?
(甲)割讓香港 (乙)允許日人在通商口岸設廠製造 (丙)承認朝鮮獨立 (丁)外人得以在通商口岸遊歷、傳教
(戊)割讓東北
(A)乙丁 (B)乙丙 (C)乙丙戊 (D)乙丁戊。
25.( ) 慈禧太后與朝中的一些大臣,欲藉由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來對付外國人,最後卻反而招致北京被攻陷
的是哪起戰事? (A)英法聯軍 (B)甲午戰爭 (C)八國聯軍 (D)鴉片戰爭。
26.( ) 當清末中國的新知識分子關注女性權益時,日治初期的臺灣社會也正在推行相關維護女性權益的運動。請
問:這兩個時期有何相同主張或措施? (A)剪除辮髮 (B)解放纏足 (C)改信基督教 (D)普及投票權。
27.( ) 甲午戰後,中國戰敗並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當時的知識分子深感痛心,於是號召各地的舉人一同
上書」,希望陳述自身對於國家局勢的改革意見。請問:當時號召舉人共同上書的應該是誰?
(A)林則徐 (B)李鴻章 (C)劉銘傳 (D)康有為。
28.( ) 從清初以來,整個清代的中國曾有高達百餘年實施「禁教」與「鎖國」政策,致使外國與中國的互動幾乎停
擺。 不過,在哪個條約簽訂之後,許多沿岸港口的開放,讓中外之間的互動又開始頻繁了起來? (A)《南
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29.( ) 科舉一直是中國重要選才任官制度,請問科舉制度實行時期為何?
(A)元~明 (B)秦~宋 (C)漢~唐 (D)隋~清。
30.( ) 清末人士張謇曾在日俄戰爭後激動地說:「日本的勝利和俄國的失敗,是□□□□的勝利和專制主義的失敗。」
此後影響中國推動何項改革? (A)立憲運動 (B)自強運動 (C)戊戌變法 (D)庚子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