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臺北市立新興國中110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第二次段考公民科試題
本試題共有B4題目卷2張4頁+A4手寫卷1張+答案
卡1張。 手寫卷及答案卡須交回給監考老師
一、配合題(每題 2.5 分,共10 分)
請依 1~4 題敘述,選擇正確的政府功能的代號
(甲)教育文化 (乙)社會服務
(丙)經濟發展 (丁)安全衛生。
桃園市長鄭文燦幫農會行銷農特產品,尤其是拉拉山
的水蜜桃─媽媽桃,每年都搶購一空。根據上述內容
判斷,這是屬於地方政府的哪一項自治事務?(A)甲
(B)乙 (C)丙 (D)丁。
「嘉義縣朴子鄉有『刺繡之鄉』稱號,並興建了朴子
刺繡文化館,作為刺繡文化推廣中心,兼藝文活動推
廣及朴子旅遊窗口。」上述內容的推廣活動是地方政
府的哪一項自治事務? (A)甲 (B)乙 (C)丙 (D)
丁。
附圖是某政府辦公室公告欄的文宣。根據內容判斷,
這是屬於地方政府的哪一項自治事務? (A)甲 (B)
乙 (C)丙 (D)丁。
公告欄
親愛的鄉親:
現值秋冬交替,流行性感冒
蠢蠢欲動的時刻。為防範流
行性感冒大流行,平日請勤
洗手,發燒時請盡快就醫,
並自我監測體溫。凡年滿 65
歲的民眾,請趕快接種免費
的流行性感冒疫苗唷!
小明看到政府推出的政策宣傳海報如下圖,請根據海
報內容判斷,該政策屬於地方政府推動的何種自治事
項? (A)甲 (B)乙 (C)丙 (D)丁。
幸福保衛站 全年不打烊
凡本市 18 歲以下學童,家
中遇緊急變故,可至本市
7-11、全家、萊爾富、OK
四大超商門市填寫資料,即
可取餐。
二、單一選擇題(每題 2.5 分,共30 分)
5.
下列哪些是地方自治的行政機關?(甲)臺北市政府
(乙)臺北市議會 (丙)蘇澳鎮公所 (丁)花蓮市民代表會
(戊)中山區公所 (A)甲丙戊 (B)甲乙丁 (C)甲丙
(D)丙戊。
下列「地方立法機關──地方行政機關」的順序配對,
哪些組合是正確的? (甲)蘇澳鎮民代表會──蘇澳鎮公
所 (乙)花蓮市議會──花蓮市政府 (丙)新竹市議會──
新竹市政府 (丁)臺東縣政府──臺東縣議會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古蹟是文化保存很重要的一環,不只具有教育意義,
也象徵了文化的傳承。下列關於古蹟的事務,請依據
《憲法》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權限的規定,判斷哪一
項事務屬於中央政府的權限? (A)古蹟建築附近的街
道規畫 (B)設定古蹟鑑定的條件與標準 (C)推廣古蹟
一日遊的活動 (D)派員定期修剪古蹟花木。
天然災害停班停課,是地方政府依中央政府規定,考
量該轄區的雨量及風力等,按危害程度決定是否發布
停止上班上課。下列何者的施行與上述模式相同?
(A)口罩實名制,全國人民可以經由口罩預購系統預購
口罩 (B)立法院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
困振興特別條例》,以因應疫情的衝擊 (C)受到疫情
影響,考選部宣布相關考試延期舉行 (D)各縣市政府
受理旅宿業者作為防疫旅館的申請。
如果要參加 2022 年地方民意代表的選舉,下列何者最
適合作為競選的政見? (A)為了保障懷孕婦女的工作
權,修訂《性別工作平等法》 (B)將謹慎監督地方政
府執行預算的過程,不浪費民脂民膏 (C)將火車站規
畫成市府古蹟,提供民眾休憩的場所 (D)彈劾違法或
失職的公務人員。
下列為某次選舉四名候選人的競選政見。根據內容判
斷,這四名候選人最可能參與下列哪一項公職人員的
選舉? (A)縣長 (B)鄉鎮市長 (C)縣市議員 (D)立
法委員。
甲:檢討各鄉鎮的區域發展計畫,奠定未來前瞻性
乙:全力興建河濱公園、廣設青少年活動設施,提供青
少年親子休閒空間
丙:爭取輕軌捷運運輸系統的建立,平衡城鄉發展差距
丁:保障勞工就業、積極輔導職業訓練、興建勞工育樂
中心
依據附圖的海報內容來
看,這是以何種方式來向
政府表達對公共事務的意
見? (A)以陳情的方式
向政府表達民意 (B)透過
公民投票,提出環保建議
(C)直接向政府表達民意,
監督政府施政 (D)參加
民意調查,表達環保要
求。
由 62 個社服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的臺北市社會福利聯
盟,透過多場會議整理各方意見,檢視兒童、少年、
婦女、老人及身心障礙五大領域底下共 50 項社福議
題,彙整出「108 年民間版社會福利政策白皮書體檢
報告」,分析北市府及社會福利相關局處的改善情
形,並召開記者發表會。根據上文判斷,下列敘述何
者正確? (A)該組織作法,是以示威遊行的方式向政
府表達民意 (B)該組織透過政府的提供管道,展現人
民的意見 (C)該組織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向政府提出
其建議 (D)該組織以民意調查,呈現出民眾對政府的
要求。
下列為某公職機關在討論辦理公聽會相關事宜時,四
位同事們的發言。哪一位同事的發言內容最能反映出
公共意見的「變動性」?
全臺反空汙
抗暖化大遊行
為下一代而走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
下午一點環保署前,
不見不散,空汙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