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14.關於〈傘〉與〈風箏〉兩首詩的內容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風箏〉一詩中「細細一線,卻想與整座天空拔河」表現積極進取的態度
○
B〈風箏〉一詩中「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了」表現追求理想時的茫然
○
C〈傘〉一詩藉由寫傘「連成一個無懈可擊的圓」以表現生命的完美無瑕
○
D〈傘〉一詩中的「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顯示出作者封閉與羞怯的個性
15.小傑在國文課時專心聽講,勤作筆記,在他的課本及筆記本上無不可見其認真專注的足
跡,然而在他整理〈偷靴〉的課堂筆記時,不小心出錯。下列為小傑的筆記內容選項,
請找出敘述有誤者:
○
A筆記小說是文言短篇小說,是南北朝以後新興的文學體裁
○
B筆記小說類型大抵分為:記人的「志人」及記怪的「志怪」
○
C〈偷靴〉作者為清代袁枚,詩文俱佳,與紀昀獲稱「南袁北紀」
○
D〈偷靴〉的出處《子不語》,被譽為清代三大文言筆記小說之一
16.關於〈偷靴〉一文內容的說明分析,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
A文章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觀點,以著新靴者的視角,娓娓道出偷靴事件的前因後果
○
B面對歹徒一號突如其來的噓寒問暖及不尋常的丟帽行為,著靴者並不起任何戒心
○
C歹徒二號所之以能不費吹灰之力竊取新靴,實為利用了著靴者貪占他人便宜心態
○
D本文刻畫著靴者的單純無辜,歹徒的奸黠狡詐,更用「害人之心不可有」以勸世
17.〈偷靴〉一文中,對於被害人心路歷程的刻畫不包含下列何者?
18.「詩境最寬,有學士大夫讀破萬卷,窮老盡氣,而不能得其閫奧者;有婦人女子,村氓
淺學,偶有一二句,雖李、杜復生,必為低首者。此詩之所以為大也。作詩者,必知此
二義,而後能求詩於書中,得詩於書外。」(袁枚《隨園詩話》)這段文字的意旨為何?
○
A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
B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C詩貴獨創,言須自抒胸臆 ○
D秀句出餓寒,身窮詩乃亨
19.有關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
A全文以順敘法寫成,寫下作者清晨、白天到黃昏,在康橋遊歷的日記
○
B作者於文中表達對於康橋景物的熱切關注,是一篇藉物言志的抒情文
○
C本文描寫康橋一地及康河沿岸的秀麗風光,以細膩的寫景寓濃厚情懷
○
D對康橋風土民情作全盤透澈的介紹,記敘自己到當地民家借宿的體驗
20.徐志摩說:「數大了似乎按照著一種自然律,自然地會有一種特別的排列,一種特別的
節奏,一種特殊的式樣,激動我們審美的本能,激發我們審美的情緒。」下列何者表現
出這種「壯美」的景致?
○
A萬頃坡地以豐美群芳相迎,紫的輕柔如煙,白的鮮潔如玉,黃的明亮如星子
○
B楊柳搖曳黃綠嫩葉的枝條,在微風中婆娑,彷彿一襲綠裝的仙女正翩然起舞
○
C暮靄沉沉的時刻,山間溶溶的霧氣在身旁徘徊遊走,並捎來一股淡淡的芬芳
○
D山上的涓涓溪流蜿蜓前行,流水與岸石激起泠泠聲響,譜出一曲動人的清音
21.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文末寫道:「這草田變成了……」,表現出作者胸中的感動難
以言傳。下列何者恰可說明這樣的情況?
○
A情盡乎辭 ○
B情溢乎辭 ○
C辭溢乎情 ○
D情辭未達
22.「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育樂,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
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
恐雞、豬、鴨、鵝有靈,必到枉死城。」(袁枚《隨園食單》)根據上段文字內容,下列
選項敘述何者正確?
○
A食材各具特色,必須適性以個別處理 ○
B作者藉做菜來點出「因材施教」之宗旨
○
C今廚講求效率,料理食材多不拘小節 ○
D作者認為「萬物有靈」不可葷食以殺生
六、題組:16% (每題 2分,請就電腦卡作答)
(一)
有一天早上站在窗前看院子裡楓葉落,那是一個無所謂寒暑的秋天。細緻的葉子迎
著小風肆意飄零,掉在草地上,池塘中。我知道那時空氣裡浮著的甚麼是一定使人為之
震動的某些宇宙粒子,但只是那樣蕭索站著,決定不追究。這時依稀又看到薄薄的太陽
光灑在高低不平的草木上、圍牆上和樹籬上,於是就明確聽到剪刀的聲音快意交擊,遽
爾○
1加強,一種慈和的殺戮,我想,追蹤在持續進行,卻又看不見園丁的影;紅色的樹
子,成熟的葡萄架,松下堆著舉火的枯枝,旁邊是含苞待放的菊。我徬徨尋覓,似乎看
到誰的手上持有那器械,他是季節的神,「在試探我以一樣的鋒芒和耐性。」這同時,我
確定已經記起了秀姑巒溪蒼茫的他們的世界,說不定又將那些短暫遺忘。
可是文字留下,那就不是徒然。我下筆疾書,胸懷裡有一片悠遠的綠色山谷,深邃
如神話重疊的細節,形貌彷彿隱約,倫理的象徵永遠不變,那崇高的教誨超越人間想像,
不可逼視,巍巍乎直上雲霄。我收斂情緒,沉思,仰首:奇萊山高三千六百零五公尺,
北望大霸尖山,南與秀姑巒和玉山相頡頏○
2,永遠深情的俯視著我。在靠海的一個溪間
蜿蜒、水薑花競生的、美麗的沖積扇裡長大,揮霍想像,作別,繼之以文字追蹤,而當
文字留下,凡事就無所謂徒然。 ──節錄自 楊牧〈奇萊前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