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佔市場的形成與廠商收益分析

格式
pdf
大小
243.12 KB
頁數
7
作者
kiche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4-12-22,离现在 10 30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9-1 

Chapter 9  獨占 

一、  獨占市場形成的原因 

獨占市場: 
只有一家廠商生產該類產品,幾乎沒有替代品。→有進入障礙 

1. 

法令限制

 

如:郵政法、擁有專利權 

2. 

固定成本高

 

自然獨占

:因規模經濟以及市場占有率極高所造成的獨占。 

 

3. 

關鍵要素的握有 

 

二、  獨占廠商的 TRAR、與 MR 曲線 

獨占市場的需求線=獨占廠商面對的需求曲線 

 

q  P  TR MR TC MC

10    1   

1 9    5   

2 8    8   

3 7     13    

4 6     19    

5 5     26    

6 4     34    

7 3     43    

8 2     53    

9 1     46    

 

1. 

AR 曲線 

background image

 

9-2 

獨占廠商所面對的需求曲線即是 AR 曲線。 

2. 

TR 曲線 

呈現先升後降,與需求彈性大小相關。 
  TR 曲線在富於彈性之處呈現遞增的情形,TR 曲線在不富彈性處呈遞減。 
  當需求彈性=1,TR 有極大值。 

3. 

MR 曲線 

(1)  AR 曲線一定在 MR 曲線上方。(P>MR) 

(2)  TR 有極大值時,MR=0。 

令需求函數:P=a-bq (線性需求線) 

 

 

 

※當市場需求曲線為線性函數 P=a-bq 時:

(1)  AR 與 MR 在縱軸相交 

(2)  AR 一定在 MR 上方,P>MR 

(3)  MR 斜率的絕對值是 AR 斜率絕對值

的 2 倍 

(4)  獨占廠商的 MR 函數為 MR=a-2bq 

 

 

 

 

三、  獨占廠商的短期與長期均衡 

1. 

短期 
廠商追求利潤極大化,以 MR=MC 決定產量 q*,同時亦決定商品價格 P*。 

,P*=AC 

TR=(P*)(q*)=A 

TC=(AC)(q*)= A 

 

,AC>P*>AVC 

TR=(P*)(q*)=B+C 

TC=(AC)(q*)= A+B+C 

 

TVC=(AVC)(q*)=C  TFC=TC-TVC=A+B     
生產損失 A,不生產損失 A+B→依舊生產 

background image

 

9-3 

 

 

 

 

 

 

 

 

 

 

 

※短期均衡條件: 

(1)  MR=MC 

(2) 

 

2. 

長期 

廠商在長期下如果選擇停產的利潤=0,故推論生產前提是

。且獨占廠商因有

進入障礙,故即便在長期都依舊可保有超額利潤。 

 

 

 

 

 

 

 

 

 

 

P>AC,有正常利潤

P=AC,利潤=0 

P<AC,利潤<0 

 
※長期均衡條件: 

(1)  MR=MC 

(2) 

 

 

3. 

獨占廠商均衡與需求彈性 
獨占廠商一定在富於彈性處生產,廠商達到均衡時,MR=MC 必成立。 

 

因 MC 恆為正,且 P 必為正;可推論 E

D

>1。 

 
※若 E

D

<1,廠商會透過減產以增加利潤, 

直到 E

D

>1,故廠商不會在 E

D

<1 時生產。 

 

 

 

 

 

廠商訂價會超過邊際成本,且 E

D

愈大,超過邊際成本的程度便愈小。 

 

background image

 

9-4 

4. 

獨占廠商的供給曲線 
廠商在決定產量,同時也決定了價格,因此在 P-q 平面上僅有一個點。 
故獨占廠商的供給曲線不存在。 

四、  獨占市場與效率 

1. 

獨占市場下剩餘分析 

(1)  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消費 q*, 
願意支付最高金額為(a+b+c), 
實際支付(b+c)。 

CS 為 a。 

(2)  生產者剩餘 

廠商生產 q*,至少要收入 c, 
實際收入為(b+c)。 

PS 為 b。 

(3)  總剩餘 

TS=CS+PS=a+b 

 

2. 

獨占市場下效率分析 
當 P=MC 或 MB=MC 時,有經濟效率。但上圖 P>MC→不符合經濟效率。 
若要增加總剩餘→多生產,當生產數量達到 q

c

時,總剩餘有極大值=(a+b+d)。 

當廠商僅生產 q*,總剩餘面積為(a+b),d 則為無謂的損失。 

五、  獨占的管制 

1. 

價格管制前的無謂損失 
  完全競爭市場 

以 P=MC 得均衡價格 P

C

、均衡產量 q

c

 

TS=a+b 

  獨占市場 

以 MR=MC 決定價格 P

M

、產量 q

M

 

TS=a 

→獨占市場無謂損失=b 

 

 

 

 

 

 

 

background image

 

9-5 

2. 

邊際成本訂價法 
廠商訂價 P

M

(=邊際成本),產量也等於完全

競爭市場下的均衡產量,總剩餘亦相同。 
※依邊際成本訂價法, 
獨占廠商總剩餘=完全競爭市場總剩餘 

→不會有無謂損失。 

※邊際成本訂價法的困境: 
按邊際成本訂價,P 將低於 AC,廠商會陷
入虧損。雖解決效率問題,但實務不可行。

 

 

3. 

平均成本訂價法 
廠商訂價 P

M

(=AC),產量為 q

M

,總剩餘 a;

與完全競爭市場的總剩餘相比,仍損失 c。
但與未管制的獨占廠商總剩餘相比,無謂損

失較小(b>c)。 
※平均成本訂價法, 
使廠商利潤=0,雖有無謂損失,但比未管制
前的無謂損失少。 

 

 

六、  獨占廠商的差別取價 

1. 

差別取價 Price Discrimination 
成本相同的產品,廠商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或不同的消費量訂定不同的價格。 

2. 

差別取價的總類與消費者剩餘的剝削 

(1)  第一級差別取價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指廠商針對不同消費者每 1 單位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需求價格)來訂價,又
稱完全差別取價(Prefect price discrimination)。 

 

消費者所消費的每一單位財貨都滿足「願意支付的價格=實際支付的價格」。 

background image

 

9-6 

第一級差別取價下,廠商會將消費者剩餘完全剝削。 
廠商的邊際收入曲線=市場需求曲線。 

(2)  第二級差別取價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指廠商訂定一個收費表,在不同消費區間中收取不同的單價,但所有消費者均

適用此一收費表。 

 

廠商訂價消費第一單位財貨時,P=100,
購買第二單位財貨開始,P=50。 

 

 
第二級差別取價下,消費者可保有部分消費者剩餘。 

(3)  第三級差別取價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指廠商根據消費者的屬性區隔出不同市場,再於不同的市場訂定不同的價格。 

 

 

 

 

 

 

 

 

 

 

 
廠商對教師市場定 P

H

=70 的高價,對學生市場訂 P

L

=30 的低價。 

若廠商採取單一價格,在兩市場規模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單一價格的訂價 P

S

或落在 P

L

、P

H

之間。 

3. 

差別取價的實施要件 

(1)  廠商是價格的決定者 

(2)  廠商要能辨識消費者 

(3)  消費者不能轉售套利 

 

background image

 

9-7 

4. 

第一、三級差別取價下的廠商決策 

(1)  第一級差別取價下的廠商決策 

在第一級差別取價下的市場需求曲線=MR,因此只需利用利潤極大化的條件

,即可求出第一級差別取價下的最適產量。 

(2)  第三級差別取價下的廠商決策 

 

A.  均衡條件 

市場 A、B 為兩個完全被區隔的市場, 
  市場 A:若 MR

A

>MC,多在 A 市場販售以增加利潤,直到 MR

A

=MC。 

  市場 B:若 MR

B

>MC,多在 B 市場販售以增加利潤,直到 MR

B

=MC。 

  當 MR

A

>MR

B

,應多在 A 市場販售,少在 B 市場販售以增加潤,直到

MR

A

=MR

B

。 

綜合以上,均衡條件:MR

A

=MR

B

=MC 

B.  訂價法則 

 

 

需求彈性大的市場訂低價,需求彈性小的訂高價。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