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离现在 3
年 8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南投 縣市 一一一 學年度 第 一 學期 內湖 國民小學 五 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教學計畫表
一、課程架構圖:
二、課程理念:
本課程注重培養國民能面對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社會快速變遷的新世代;具備人文情懷、生活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並能將所學的科學與科技的
探究方法及基本知能應用於當前及未來的生活。
1.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活動。
2.符合兒童經驗與認知。
3.促進兒童思考智能。
4.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
5.多元學習的活動設計。
6.科學與生活結合。
三、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1.知道太陽方位和高度角的表示方法;知道太陽運行具有規律性;認識太陽能的應用。
2.認識植物根、莖、葉的各部位功能及外形上的特殊構造;認識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方式。
3.了解物質溶解、水溶液酸鹼性及導電性等性質。
4.認識力的種類,並知道力的測量方法。
自然
5 上
第一單元
觀測太陽
第二單元
植物世界面面觀
第三單元
水溶液
第四單元
力與運動
活動一
會發光發熱的星球
活動二
太陽位置的變化
活動三
太陽與生活
活動一
植物根、莖、葉的功
能
活動二
植物的繁殖
活動三
植物的分類
活動一
溶解現象
活動二
水溶液的酸鹼性
活動三
水溶液的導電性
活動一
力的作用
活動二
物體運動的快慢
活動三
摩擦力
四、課程目標:
1.藉由實際觀測一天太陽的升落,知道太陽東升西落的規律變化。
2.藉由觀察、實驗,認識植物各部位的功能;透過收集和觀察,根據果實和種子的特徵或構造,認識植物的傳播方式與種子和植物繁殖的關係。
3.藉由實驗與操作,知道溶質溶於溶劑後,水溶液的重量會增加,並進一步探討水溶液的酸鹼性質及水溶液的導電性。
4.藉由體驗與觀察,知道力的大小會對物體產生不同的影響,並知道力與重量的關係。
五、教學策略建議:
1.科學與科技兼容並蓄。
2.學習目標全方位。
3.活動彈性化。
4.教學活潑而有趣。
5.啟發研究的精神。
6.提升科學閱讀的興趣。
六、參考資料:
1.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民 103)
。天文日曆 2014。
2.喬安娜‧柯爾(民 101)
。魔法校車:太陽系迷航記(游能悌、陳杏秋譯)
。臺北市:遠流。
3.Gomdori (民 79)
。科學實驗王 18 植物的器官(徐月珠譯)。臺北市:三采。
4.黃麗錦(民 100)
。野果遊樂園。臺北市:天下遠見。
5.Gomdori co(民 98)
。科學實驗王 1 酸鹼中和(徐月珠譯)。臺北市:三采。
6.艾利克斯‧弗斯(民 101)
。觀念化學小學堂。臺北市:小天下。
7.鄭暢勳(民 103)
。百變博士 2 牛頓運動定律(徐月珠譯)。臺中市:晨星。
8.休伊特、蔡坤憲(民 98)
。觀念物理。臺北市:天下文化。
七、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1.知道一天中影子會隨時間而改變,透過觀察,了解光源與影子之間的相對關係。
2.利用方位和高度角清楚描述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
3.利用太陽觀測器觀測太陽的方位與高度角,並根據紀錄表畫出太陽位置變化圖。
4.透過觀測資料,認識太陽隨著太陽方位和高度角隨著季節變化的情形。
5.了解太陽對地球生物的重要性與影響。
6.知道利用太陽計時與現代應用太陽能等例子。
7.經由觀察、實驗,知道植物主要由根部吸水,並經由莖輸送到其他部位。
8.了解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9.認識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方式,察覺植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
10.練習用二分法將植物進行分類。
11.知道溶質溶於溶劑後,水溶液的重量會增加。
12.察覺食食鹽水溶液的水分蒸發後,可以回收溶解的食食鹽。
13.利用自製指示劑檢驗生活中的水溶液酸鹼性質。
14.觀察水溶液的導電性。
15.發現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或運動情形。
16.學習測量力的大小,並設計圖表來記錄測量結果與力的大小。
17.透過觀察拔河比賽,認識兩個力同時作用的情形。
18.利用時間或距離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19.察覺摩擦力會受到物體接觸面材質的影響,進而影響物體運動速度的快慢。
20.察覺生活中應用摩擦力,可以使生活更便利。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一
週
8/30
|
9/2
一
、
觀
測
太
陽
會
發
光
發
熱
的
星
球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
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或看出不同的特
徵。
1-3-4-1 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
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 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則性
並做詮釋。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4-1 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
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在夜晚同
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
有年度的規律變化。
3-3-0-2 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
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6-3-2-3 面 對 問 題 時 , 能 做 多 方 思
考,提出解決方法。
6-3-3-1 能規畫、組織探討活動。
1.察覺白天與夜晚的差別。
2.察覺太陽的光和熱帶給地球光明
和溫暖。
3.知道同一天中影子會隨著時間而
改變。
4.藉由吸管影子影活動操作,了解
光源和影子之間的相對關係。
【活動 1-1】太陽的光和熱
1.教師引導學生察覺白天和夜晚的差
異。
2.讓 學 生 觀 察 白 天 和 夜 晚 的 氣 溫 不
同,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了解白天因
為有太陽光照射,氣溫較高。
3.教師引導學生察覺太陽是一顆發光
發熱的恆星,為地球帶來光和熱。
4.教師指導學生恆星是指自身會發出
光和熱的星體,而太陽就是其中之
一。
【活動 1-2】陽光和影子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同一物體在同
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影子有什麼不
同?
2.讓學生發表生活經驗,陽光下會有
影子。
3.教師利用課本圖照引導學生,發現
早上、中午和下午的影子長度與方向
都不太一樣。
4.教師引導學生說明,以手電筒當作
光源,不同方向、不同高度角照射吸
管,觀察光源與影子長短的相對位
置。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吸管影子實驗的
結果,察覺物體的影子長度、方位都
會隨光源的高度、方位改變。
3
教師:
1.實驗影片
學生:
1.方位盤
2.量角器
3.手電筒
4.吸管
5.氣球底座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1 表達個人的
基 本 權 利 , 並 瞭
解 人 權 與 社 會 責
任的關係。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2-3-1 瞭解基本的
生 態 原 則 , 以 及
人 類 與 自 然 和 諧
共生的關係。
2-3-3 認識全球性
的 環 境 議 題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的 影
響 , 並 瞭 解 相 關
的解決對策。
5-3-1 具有參與規
畫 校 園 環 境 調 查
活動的經驗。
【生涯發展教育】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七、規畫、組織與實
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二
週
9/5
|
9/9
一
、
觀
測
太
陽
太
陽
位
置
的
變
化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
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或看出不同的特
徵。
1-3-4-1 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
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 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則性
並做詮釋。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4-1 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
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在夜晚同
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
有年度的規律變化。
3-3-0-2 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
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6-3-2-3 面 對 問 題 時 , 能 做 多 方 思
考,提出解決方法。
6-3-3-1 能規畫、組織探討活動。6-3-
3-1 能規畫、組織探討活動。
1.能知道描述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
方法。
2.察覺可以利用竿影觀測太陽的方
位和高度角。
3.能用方位和高度角表示太陽的位
置。
【活動 2-1】太陽在哪裡
1.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上一個活動所學
的概念,可以多舉幾個不同的例子讓
學生回答,務必讓學生了解光源與影
子的關係,而後可接著討論「不同時
間 , 太 陽 在 天 空 中 的 位 置 都 一 樣
嗎?」引起「探究不同時段的太陽位
置」之學習動機。
2.讓學生自由發表、描述太陽在天空
中的位置,學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方
法,教師應盡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
法,並能在聆聽的過程中,歸納他人
發表之內容。
3.教師引導利用地面景物當作參考體
或使用測量工具來描述太陽的位置。
4.教師說明描述太陽的位置需要包含
「方位」和「高度角」。
5.教 師 說 明 太 陽 「 方 位 」 和 「 高 度
角」的表示方法。
6.教師利用課本的做法,引導學生製
作太陽觀測器。
7.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方位盤、氣球底
座、吸管、棉線、指北針、量角器等
材料,自製太陽觀測器。
8.讓學生討論後發表,觀測太陽紀錄
表需有哪些項目、利用哪些測量工具
或方法、如何進行觀測等。
9.教師引導學生製作太陽觀測器所需
的材料和注意事項:
Ⅰ吸管應與地面垂直。
Ⅱ要知道吸管影子正確的方位。
Ⅲ太陽在吸管影子的對向方位上。
10.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實際操作觀測太
陽的位置。
11.學生如果有自己的觀測記錄方法,
教師應多加鼓勵,如果沒有,照課本
上的方法亦可。
3
教師:
1.
實 驗
影片
學生:
1.方位盤
2.量角器
3.手電筒
4.吸管
5.氣球底座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1 表達個人的
基 本 權 利 , 並 瞭
解 人 權 與 社 會 責
任的關係。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2-3-1 瞭解基本的
生 態 原 則 , 以 及
人 類 與 自 然 和 諧
共生的關係。
2-3-3 認識全球性
的 環 境 議 題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的 影
響 , 並 瞭 解 相 關
的解決對策。
5-3-1 具有參與規
畫 校 園 環 境 調 查
活動的經驗。
【生涯發展教育】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七、規畫、組織與實
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三
週
9/12
|
9/16
一
、
觀
測
太
陽
太
陽
位
置
的
變
化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
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或看出不同的特
徵。
1-3-4-1 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
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 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則性
並做詮釋。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4-1 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
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在夜晚同
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
有年度的規律變化。
3-3-0-2 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
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6-3-2-3 面 對 問 題 時 , 能 做 多 方 思
考,提出解決方法。
6-3-3-1 能規畫、組織探討活動。
1.觀測並記錄太陽一天中的移動路
徑。
2.學習規畫和設計紀錄表,歸納觀
測太陽運行的結果。
3.實際觀測並記錄太陽一天中的移
動路徑。
4.察覺一天當中太陽的運行有規律
性。
5.察覺季節不同,太陽的位置不一
樣。
【活動 2-2】記錄一天中太陽的位置
1.由於地球自轉,在地球上觀察太陽
在空中的位置也會改變,而地球上的
生物也會輪流經歷晝夜的變化。
2.讓學生了解本活動目標為「觀測和
記錄一天中不同時間的太陽位置」再
進行發展活動。
3.太 陽 觀 測 紀 錄 表 中 至 少 須 包 含 日
期、時間、地點、方位、高度角等項
目。
4.讓學生知道一天之中,定時觀測太
陽的位置,觀測時段最少應包括上午
8 時到下午 4 時,且中午 12 時不可缺
少。
5.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習作的太陽觀測
紀錄表。
6.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天中太陽位置
變化折線圖解讀訊息,察覺一天中太
陽由東向西移動,而且在中午時高度
角最大。
7.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一天中太陽的移
動有規律性。
【活動 2-3】不同季節的太陽位置
1.讓學生自由發表對於太陽四季升落
不同的經驗。
2.教師引導學生察覺,透過長期觀測
可以觀測一年中太陽的運行。
3.教師利用課本的太陽高度角紀錄表
和折線圖,引導學生察覺四季和太陽
高度角的變化情形。
4.教師指導學生解析太陽高度角折線
圖,歸納太陽高度角與季節的關係。
5.利用太陽四季運行軌跡圖,引導學
生察覺太陽四季升起、落下的位置不
同,進而歸納太陽運行具有規律性。
6.教師指導學生了解夏季和冬季的氣
溫高低與太陽高度角的關係。
3
教師:
1.實驗影片
學生:
1.太陽觀測紀錄
表
2.太陽觀測器
3.指北針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1 表達個人的
基 本 權 利 , 並 瞭
解 人 權 與 社 會 責
任的關係。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2-3-1 瞭解基本的
生 態 原 則 , 以 及
人 類 與 自 然 和 諧
共生的關係。
2-3-3 認識全球性
的 環 境 議 題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的 影
響 , 並 瞭 解 相 關
的解決對策。
5-3-1 具有參與規
畫 校 園 環 境 調 查
活動的經驗。
【生涯發展教育】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七、規畫、組織與實
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四
週
9/19
|
9/23
一
、
觀
測
太
陽
太
陽
位
置
的
變
化
、
太
陽
與
生
活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
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或看出不同的特
徵。
1-3-4-1 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
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 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則性
並做詮釋。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4-1 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
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在夜晚同
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
有年度的規律變化。
3-3-0-2 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
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6-3-2-3 面 對 問 題 時 , 能 做 多 方 思
考,提出解決方法。
6-3-3-1 能規畫、組織探討活動。
1.能從紀錄表學習分析,並解釋太
陽四季升落的位置變化。
2.藉由太陽四季運行軌跡圖,察覺
太陽運行的規律性。
3.了解太陽對地球生物的影響。
4.知道太陽的重要性。
5.知道太陽在生活中的應用。
6..知道古代利用太陽計時與現代
應用太陽能等例子。
【活動 2-3】不同季節的太陽位置
1.讓學生自由發表對於太陽四季升落
不同的經驗。
2.教師引導學生察覺,透過長期觀測
可以觀測一年中太陽的運行。
3.教師利用課本的太陽高度角紀錄表
和折線圖,引導學生察覺四季和太陽
高度角的變化情形。
4.教師指導學生解析太陽高度角折線
圖,歸納太陽高度角與季節的關係。
5.利用太陽四季運行軌跡圖,引導學
生察覺太陽四季升起、落下的位置不
同,進而歸納太陽運行具有規律性。
6.教師指導學生了解夏季和冬季的氣
溫高低與太陽高度角的關係。
【活動 3-1】太陽和我們的生活
1.教師簡略說明利用陽光進行植物光
合作用製造養分和氧氣。
2.教師說明太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源
來源,如果沒有太陽,地球將會失去
溫暖與食物,導致災難與生物滅絕。
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太陽的光和熱
可以晒乾食物、延長食物的保存期
限;可以晒乾衣物達到殺菌的目的;
還能提供照明與熱能。
4.教師介紹古人利用太陽運行的規律
性,發明計時工具日晷。
5.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太陽
能應用例如太陽能路燈、太陽能計算
機、太陽能熱水器、人造衛星的太陽
能板等。
6.教師鼓勵學生蒐集有關太陽能的粒
子,並思考生活中哪些器具可以太陽
能取代現有的能源,創造未來的科技
產品。
3
教師:
1.實驗影片
學生:
1.太陽觀測紀錄
表
2.太陽觀測器
3.指北針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1 表達個人的
基 本 權 利 , 並 瞭
解 人 權 與 社 會 責
任的關係。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2-3-1 瞭解基本的
生 態 原 則 , 以 及
人 類 與 自 然 和 諧
共生的關係。
2-3-3 認識全球性
的 環 境 議 題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的 影
響 , 並 瞭 解 相 關
的解決對策。
5-3-1 具有參與規
畫 校 園 環 境 調 查
活動的經驗。
【生涯發展教育】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七、規畫、組織與實
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第五
週
9/26
|
9/30
一
、
觀
測
太
陽
二
、
植
物
世
界
面
面
觀
太
陽
與
生
活
、
植
物
根
、
莖
、
葉
的
功
能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
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或看出不同的特
徵。
1-3-3-3 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
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1-3-4-1 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
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4-2 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則性
並做詮釋。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2-1 察覺植物根、莖、葉、花、
果、種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溼
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
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發現
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2-3-2-4 藉著對動物及植物的認識,
自訂一些標準將動物、植物分類。
2-3-4-1 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
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在夜晚同
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
有年度的規律變化。
3-3-0-2 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
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5-3-1-1 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
做最佳抉擇。
6-3-2-2 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
完成一件事。
6-3-2-3 面 對 問 題 時 , 能 做 多 方 思
考,提出解決方法。
6-3-3-1 能規畫、組織探討活動。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能從紀錄表學習分析,並解釋太
陽四季升落的位置變化。
2.藉由太陽四季運行軌跡圖,察覺
太陽運行的規律性。
3.了解太陽對地球生物的影響。
4.知道太陽的重要性。
5.知道太陽在生活中的應用。
6..知道古代利用太陽計時與現代
應用太陽能等例子。
【活動 3-1】太陽和我們的生活
1.教師簡略說明利用陽光進行植物光
合作用製造養分和氧氣。
2.教師說明太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源
來源,如果沒有太陽,地球將會失去
溫暖與食物,導致災難與生物滅絕。
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太陽的光和熱
可以晒乾食物、延長食物的保存期
限;可以晒乾衣物達到殺菌的目的;
還能提供照明與熱能。
4.教師介紹古人利用太陽運行的規律
性,發明計時工具日晷。
5.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太陽
能應用例如太陽能路燈、太陽能計算
機、太陽能熱水器、人造衛星的太陽
能板等。
6.教師鼓勵學生蒐集有關太陽能的粒
子,並思考生活中哪些器具可以太陽
能取代現有的能源,創造未來的科技
產品。
【活動 1-1】植物體內水的移動
1.教師引導學生想出並實作使枯萎植
物恢復生機的辦法,推想水分從哪個
部位進入植物體。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幫植物澆水時為
什麼要澆在泥土上,引導學生討論並
察覺「植物最主要吸水部位是根」
。
3.讓學生自由發表植物怎樣吸收和輸
送水分。
3
教師:
1.實驗影片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1 表達個人的
基 本 權 利 , 並 瞭
解 人 權 與 社 會 責
任的關係。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2-3-1 瞭解基本的
生 態 原 則 , 以 及
人 類 與 自 然 和 諧
共生的關係。
2-3-3 認識全球性
的 環 境 議 題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的 影
響 , 並 瞭 解 相 關
的解決對策。
【生涯發展教育】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七、規畫、組織與實
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第六
週
10/3
|
10/7
二
、
植
物
世
界
面
面
觀
植
物
根
、
莖
、
葉
的
功
能
2-3-2-1 察覺植物根、莖、葉、花、
果、種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溼
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
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發現
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2-3-2-4 藉著對動物及植物的認識,
自訂一些標準將動物、植物分類。
2-3-4-1 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
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在夜晚同
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
有年度的規律變化。
3-3-0-2 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
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5-3-1-1 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
做最佳抉擇。
6-3-2-2 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
完成一件事。
6-3-2-3 面 對 問 題 時 , 能 做 多 方 思
考,提出解決方法。
6-3-3-1 能規畫、組織探討活動。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透過實驗,驗證水分主要從植物
的根進入植物體內,經由莖輸送
到身體其他部位。
2.藉由觀察,察覺紅色水從植物根
部進入身體後,會輸送至植物各
部位。
3.透過夾鏈袋包住葉子實驗,觀察
葉子蒸散水分的現象。
4.透過討論和觀察活動,認識植物
的根有多種功能,例如吸收水分
和 養 分 、 抓 住 土 壤 、 固 定 植 物
體、儲藏養分等。
5.察覺生活環境中,可以發現各種
不同特徵及功能的根。
6.透過討論和觀察活動,認識植物
的 莖 有 多 種 功 能 , 例 如 輸 送 水
分、支持植物體、附著、繁殖、
儲存養分等。
7.察覺生活環境中,可以發現各種
不同特徵及功能的莖。
【活動 1-1】植物體內水的移動
1.教師引導學生實作植物吸收紅色水
實驗,放置一天後,觀察水位和植物
的變化,並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2.教師引導學生將植物根、莖各部位
切開,觀察紅色水在植物的根、莖、
葉的輸送情形,體會植物吸水後會輸
送到各部位。
3.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夾鏈袋包住葉子
實驗,察覺夾鏈袋裡霧霧的,有小水
珠。
4.教師說明夾鏈袋裡霧霧的現象,是
葉子的蒸散作用所產生。
5.教師引導學生察覺植物的形態和蒸
散作用之間的關係。
【活動 1-2】多功能的根
1.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討論和觀察,察
覺根有吸收水分、抓住土壤、固定植
物身體等功能。
2.讓學生透過討論,認識根除了上述
功能外,有些根會特化成不同的形態
和功能。
3.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或校園裡有哪
些植物的根分別有什麼功能,並記錄
下來。
【活動 1-3】多功能的莖
1.引導學生透過討論和觀察,察覺莖
有輸送水分、支撐植物體等功能。
2.讓學生透過討論,認識莖除了上述
功能外,有些莖會特化成不同的形態
和功能。
3.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或校園裡有哪
些植物的莖分別有什麼功能,並記錄
下來。
3
教師:
1.有點枯萎的植
物
2.澆水器
3.錐 形 瓶 ( 約
500 毫升)
4.紅色水
5.膠泥
6.吸水小植物
7.實驗影片
學生:
1.可吸水小植物
2.刀片
3.放大鏡
4.夾鏈袋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人權教育】
1-3-1 表達個人的
基 本 權 利 , 並 瞭
解 人 權 與 社 會 責
任的關係。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2-3-1 瞭解基本的
生 態 原 則 , 以 及
人 類 與 自 然 和 諧
共生的關係。
2-3-3 認識全球性
的 環 境 議 題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的 影
響 , 並 瞭 解 相 關
的解決對策。
4-3-4 能建立伙伴
關 係 , 尋 求 適 切
的 資 源 與 協 助 ,
以 設 法 解 決 環 境
問題。
5-3-1 具有參與規
畫 校 園 環 境 調 查
活動的經驗。
【生涯發展教育】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3-3-6 利用科技蒐
集 生 活 相 關 資
訊。
三、生涯規畫與終身
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七、規畫、組織與實
踐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七
週
10/10
|
10/14
二
、
植
物
世
界
面
面
觀
植
物
根
、
莖
、
葉
的
功
能
、
植
物
的
繁
殖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3-3 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
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2-1 察覺植物根、莖、葉、花、
果、種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溼
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
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發現
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2-3-2-4 藉著對動物及植物的認識,
自訂一些標準將動物、植物分類。
5-3-1-1 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
做最佳抉擇。
6-3-2-2 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
完成一件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透過討論和觀察活動,認識植物
的 莖 有 多 種 功 能 , 例 如 輸 送 水
分、支持植物體、附著、繁殖、
儲存養分等。
2.察覺生活環境中,可以發現各種
不同特徵及功能的莖。
3.透過討論和觀察活動,認識植物
的葉有多種功能,如製造養分、
蒸散水分、繁殖、儲藏養分等。
4.透過實驗,認識植物的葉子除了
蒸散水分外,還可以吸收陽光製
造養分。
5.透過蒐集和觀察活動,認識各種
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各有不同的外
形特徵或構造。
6.知道植物從花授粉後長成果實和
種子的過程。
7.根據植物果實的特徵或構造,推
想它們的傳播方式,並知道果實
和種子的傳播有什麼關聯。
【活動 1-4】多功能的葉
1.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植物
葉片生長的位置,發現葉子生長的形
式都會盡可能爭取最多的陽光。
2.透過討論與觀察植物枝葉的生長方
式,認識植物的葉具有吸收陽光,製
造養分的功能。
3.讓學生透過討論,認識葉除了上述
功能外,有些葉會特化成不同的形態
和功能。
4.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或校園裡有哪
些植物的葉分別有什麼功能,並記錄
下來。
5.也讓學生透過蒐集資料後發表,有
助於兩性合作、運用科技與資訊,探
索植物的構造與功能;亦能學習性別
平等的概念。
【活動 2-1】花、果實和種子的功能
1.教 師 引 導 學 生 認 識 一 朵 花 包 括 花
瓣、雌蕊、雄蕊和花萼等四部分的構
造與功能。
2.教師說明植物授粉的過程;授粉後
的雌蕊子房會漸漸膨大、發育為果實
和種子。
3.引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果實和種子
的特徵,並推想它們的功能。
4.透過觀察和討論,引導學生察覺果
實和種子的特徵和構造與傳播方式有
關。
5.教 師 引 導 學 生 認 識 各 種 植 物 的 果
實,不同形態的果實利用不同方式協
助種子傳播,例如風力傳播、自力傳
播、動物採食傳播、水力傳播等。
3
教師:
1.實驗影片
學生:
1.放大鏡
2.植物盆栽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4-3-4 能建立伙伴
關 係 , 尋 求 適 切
的 資 源 與 協 助 ,
以 設 法 解 決 環 境
問題。
【生涯發展教育】
1-2-1 培養自己的
興趣、能力。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3-3-6 利用科技蒐
集 生 活 相 關 資
訊。
三、生涯規畫與終身
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第
八
週
10/17
|
10/21
二
、
植
物
世
界
面
面
觀
植
物
的
繁
殖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3-3 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
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2-1 察覺植物根、莖、葉、花、
果、種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溼
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
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發現
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2-3-2-4 藉著對動物及植物的認識,
自訂一些標準將動物、植物分類。
5-3-1-1 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
做最佳抉擇。
6-3-2-2 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
完成一件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觀察校園或社區植物,發現植物
會繁殖新的小植物。
2.透過觀察與查資料,認識植物會
用各種方法產生新的後代。
3.一種植物用適當的方法繁殖,驗
證能夠產生新的植物。
4.認識植物除了可以用種子繁殖
外,還有其他的繁殖方法。
【活動 2-2】植物的繁殖方式
1.讓學生討論蒐集的繁殖資料,認識
各種植物的繁殖方式。
2.引導學生植物會利用根、莖、葉和
種子來進行繁殖。
3.介紹落地生根植物當作葉片繁殖植
物的實例:落地生根的葉片上會長出
小芽,掉落處若有水分和養分,便會
繼續長大;介紹草莓利用走莖長出小
植物;番薯的塊根會發芽;介紹馬鈴
薯的塊莖當作以莖繁殖植物的實例;
介紹番薯的塊根當作以根繁殖植物的
實例。
4.教師介紹用根、莖、葉繁殖屬於無
性生殖,子帶和親代之間特徵完全相
同;而透過種子繁殖則屬於有性生
殖,子帶和親代之間會有些差異。可
以利用這些差異性進行品種改良,例
如番薯可利用開花時進行品種改良,
當種子成熟後進行繁殖,使品種改良
後的番薯皮更薄,甜度、口感更佳。
5.教師可指導學生查閱書籍或上網蒐
集資料,也可請學生透過請教師長或
農人,了解各種植物繁殖方式,或是
到鄰近的農會、園藝所、花市進行參
觀或訪談,蒐集相關資料。
6.教師指導學生有些植物只有一種繁
殖方式,但有些植物可能會同時擁有
多種繁殖方式,這個提問主要希望經
由教學歷程後,問學生「落地生根用
什麼繁殖?」學生的答案不再只是:
「葉子」;「番薯用什麼繁殖?」學生
的答案不再只是:「根」
。
7.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一種植物利用
各種繁殖方式,觀察植物的成長。
8.透過教師歸納同一種植物可以用不
同的方式繁殖,並且植物如果不繁殖
下一代,將會從地球上消失。繁殖下
一代的能力也是生存競爭的一環,物
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植物會設法
繁殖自己的下一代。
3
教師:
1.
實 驗
影片
學生:
1.植物書籍
2.筆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4-3-4 能建立伙伴
關 係 , 尋 求 適 切
的 資 源 與 協 助 ,
以 設 法 解 決 環 境
問題。
【生涯發展教育】
1-2-1 培養自己的
興趣、能力。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3-3-6 利用科技蒐
集 生 活 相 關 資
訊。
三、生涯規畫與終身
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九
週
10/24
|
10/28
二
、
植
物
世
界
面
面
觀
植
物
的
繁
殖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3-3 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
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2-1 察覺植物根、莖、葉、花、
果、種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溼
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
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發現
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2-3-2-4 藉著對動物及植物的認識,
自訂一些標準將動物、植物分類。
5-3-1-1 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
做最佳抉擇。
6-3-2-2 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
完成一件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透過觀察和資料蒐集活動,認識
蕨類植物的繁殖方式。
2.透過實際觀察,認識各種植物的
外形特徵和生長方式。
3.知道依據植物的外形特徵和生長
方 式 , 可 以 進 行 植 物 的 三 級 分
類。
【活動 2-3】蕨類植物的繁殖方式
1.請學生依舊經驗說出並非所有植物
都會開花,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不
開花、不結果的植物如何繁殖下一
代。
2.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有在校園中見過
蕨類,並介紹蕨類喜歡的生從環境,
可以觀察到蕨類的地點蕨類通常生長
在較陰暗、潮溼的地方,到校園裡陰
暗、潮溼的地方找一找,例如水溝附
近、牆腳、大樹下、水池旁等,並仔
細觀察它們。
3.教師引導學生知道蕨類植物不會開
花、不會結種子。
4.引導學生觀察蕨類植物的特徵,例
如蕨類植物的右葉通常成捲旋狀;成
熟葉背上有孢子囊群,並知道蕨類植
物是利用孢子繁殖,蕨類植物的幼葉
通常呈捲旋狀,而大多數蕨類植物的
葉背有孢子囊群。孢子囊群是指一群
孢子囊聚集在一起,孢子囊內有許多
細小的孢子,孢子成熟後會散落在各
處,以繁殖下一代。
【活動 3-1】選擇分類標準將植物分
類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各種校園植物,
將植物外形和生長方式記錄下來。
2.提醒學生觀察重點,並指導學生紀
錄各種植物的特徵,察覺相同與不相
同的外型特徵。
3.利用課本各種植物圖片,引導學生
選擇分類標準進行植物分類。
3
教師:
1.實驗影片
學生:
1.植物書籍
2.紀錄表
3.筆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4-3-4 能建立伙伴
關 係 , 尋 求 適 切
的 資 源 與 協 助 ,
以 設 法 解 決 環 境
問題。
【生涯發展教育】
1-2-1 培養自己的
興趣、能力。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3-3-6 利用科技蒐
集 生 活 相 關 資
訊。
三、生涯規畫與終身
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十
週
10/31
|
11/4
二
、
植
物
世
界
面
面
觀
植
物
的
分
類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3-3 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
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2-1 察覺植物根、莖、葉、花、
果、種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溼
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
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發現
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2-3-2-4 藉著對動物及植物的認識,
自訂一些標準將動物、植物分類。
5-3-1-1 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
做最佳抉擇。
6-3-2-2 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
完成一件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透過實際觀察,認識各種植物的
外形特徵和生長方式。
2.知道依據植物的外形特徵和生長
方 式 , 可 以 進 行 植 物 的 三 級 分
類。
【活動 3-1】選擇分類標準將植物分
類
1.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察覺
分類標準必須是明確、可觀察的項目
才能選用為分類項目。
2.讓學生進行二分法的分類練習
3.引 導 學 生 進 行 辨 識 植 物 的 生 長 環
境,將植物做一級分類。
4.鼓勵學生查資料找出植物學家用的
分類標準,例如花瓣數量是 3 或 5 的
倍數、用種子繁殖或是孢子繁殖、草
本莖或木本莖、完全花或不完全花、
葉序或果實種類等,並提姓學生選擇
的特徵必須是能用眼睛觀察的為佳。
3
教師:
1.實驗影片
學生:
1.植物書籍
2.紀錄表
3.筆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4-3-4 能建立伙伴
關 係 , 尋 求 適 切
的 資 源 與 協 助 ,
以 設 法 解 決 環 境
問題。
【生涯發展教育】
1-2-1 培養自己的
興趣、能力。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3-3-6 利用科技蒐
集 生 活 相 關 資
訊。
三、生涯規畫與終身
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十
一
週
11/7
|
11/11
三
、
水
溶
液
溶
解
現
象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1-3 辨 別 本 量 與 改 變 量 之 不 同
(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
關關係。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3-3 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質、水溶
液的導電性、酸鹼性、蒸發、擴散、
脹縮、軟硬等。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
瞭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3-3-0-3 發 現 運 用 科 學 知 識 來 作 推
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3-0-5 察 覺 有 時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
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
5-3-1-3 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
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6-3-1-1 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
理的求證和質疑。
6-3-2-1 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
出相同的結果。
6-3-3-2 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
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7-3-0-1 察 覺 運 用 實 驗 或 科 學 的 知
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觀察物質溶解在水中的現象。
2.透過實驗過程,學習操作控制變
因的方法。
3.透過實驗發現物質溶解於水後,
水溶液的重量會改變。
4.從實驗過程中,察覺水溫會影響
物質的溶解量。
5.從實驗過程中,察覺水溶液中的
水分蒸發後,可以析出溶解的物
質。
【活動 1-1】物質的溶解現象
1.教師請學生發表水溶液在日常生活
中的應用,例如食用醋、醬油、汽水
等;在藥品方面,例如生理食鹽水、
眼藥水等;在清潔劑方面,例如洗潔
精、洗衣精等。可以讓學生自由回
答。
2.指 導 學 生 將 食 鹽 加 入 水 中 進 行 實
驗,觀察溶質溶解後產生的水溶液與
之前的水相比,水位高度的差異,以
透明玻璃杯進行操作,學生才能清楚
見到物質溶解的過程。
3.進行食鹽溶解實驗時,因食鹽溶解
的速率較慢可以加快攪拌速度,教師
可提醒學生要耐心攪拌。
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結果,察覺
有些物質可以溶於水中,形成水溶
液。
5.教師請學生討論,察覺物質溶解於
水後,水溶液的重量會變重。本實驗
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認知「大部分
物質溶解在水中後,水位高度和水溶
液重量會增加,由此可以驗證食鹽還
是在水中。」
3
教師:
1.食鹽
2.燒杯
3.量匙
4.量筒
5.水
6.玻璃棒
7.小磅秤
8.放大鏡
9.塑膠淺盤
10.實驗影片
學生:
1.食鹽
2.水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1-3-1 能藉由觀察
與 體 驗 自 然 , 以
創 作 文 章 、 美
勞 、 音 樂 、 戲 劇
表 演 等 形 式 表 現
自 然 環 境 之 美 與
對環境的關懷。
4-3-4 能建立伙伴
關 係 , 尋 求 適 切
的 資 源 與 協 助 ,
以 設 法 解 決 環 境
問題。
【生涯發展教育】
1-2-1 培養自己的
興趣、能力。
3-2-1 培養規畫及
運 用 時 間 的 能
力。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3-3-6 利用科技蒐
集 生 活 相 關 資
訊。
三、生涯規畫與終身
學習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十
二
週
11/14
|
11/18
三
、
水
溶
液
溶
解
現
象
、
水
溶
液
的
酸
鹼
性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1-3 辨 別 本 量 與 改 變 量 之 不 同
(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
關關係。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3-3 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質、水溶
液的導電性、酸鹼性、蒸發、擴散、
脹縮、軟硬等。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
瞭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3-3-0-3 發 現 運 用 科 學 知 識 來 作 推
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3-0-5 察 覺 有 時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
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
5-3-1-3 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
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6-3-1-1 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
理的求證和質疑。
6-3-2-1 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
出相同的結果。
6-3-3-2 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
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7-3-0-1 察 覺 運 用 實 驗 或 科 學 的 知
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觀察物質溶解在水中的現象。
2.透過實驗過程,學習操作控制變
因的方法。
3.透過實驗發現物質溶解於水後,
水溶液的重量會改變。
4.從實驗過程中,察覺水溫會影響
物質的溶解量。
5.從實驗過程中,察覺水溶液中的
水分蒸發後,可以析出溶解的物
質。
6.觀察水溶液的顏色、氣味、酸鹼
等性質。
7.認識紅色、藍色石蕊試紙及使用
方法。
8.利用石蕊試紙檢驗水溶液的酸鹼
性。
【活動 1-1】物質的溶解現象
1.教師進行蒸發實驗,透過操作和討
論,使學生察覺當食鹽水溶液中的水
分蒸發後,可以回收溶解在水中的食
鹽顆粒。
2.教師教導學生生活中將溶解在水中
的物質取出再利用的例子,如傳統製
紅糖是利用熬煮甘蔗汁,使水分蒸發
取得;粗鹽是利用陽光將海水中的水
分蒸發取得。
【活動 2-1】各種水溶液的酸鹼性
1.察覺水溶液除了顏色、氣味不同之
外,還有酸鹼性的不同。
2.教師指導學生酸鹼性無法用聞的或
看得得知。
3.教師介紹酸雨的形成原因,並說明
酸雨對動植物、自然環境及人類的危
害。
4.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石蕊試紙檢驗水
溶液的酸鹼性。
5.提醒學生應使用鑷子夾取試紙避免
汙染試紙進而影響到實驗結果。
6.教師可建議學生將石蕊試紙放在白
紙上,方便觀察顏色的改變。
7.進行利用石蕊試紙檢驗水溶液酸鹼
性的活動。
8.透過實驗操作,依據石蕊試紙的變
化歸納水溶液的酸鹼性。
3
教師:
1.食鹽
2.燒杯
3.量匙
4.量筒
5.水
6.玻璃棒
7.小磅秤
8.放大鏡
9.塑膠淺盤
10.實驗影片
11.燒杯
12.石蕊試紙
學生:
1.食鹽
2.水
3 滴管
4.6 種水溶液(小
蘇 打 水 、 澄 清
石 灰 水 、 醋 、
汽 水 、 食 鹽
水、糖水)
5.水溶液標籤貼
紙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3-3-2 能主動親近
並 關 懷 學 校 與 社
區 的 環 境 , 並 透
過 對 於 相 關 環 境
議 題 的 瞭 解 , 體
會 環 境 權 的 重
要。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1-3-4 瞭解食物在
烹 調 、 貯 存 及 加
工 等 情 況 下 的 變
化。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二、欣賞、表現與創
新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十
三
週
11/21
|
11/25
三
、
水
溶
液
水
溶
液
的
酸
鹼
性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1-3 辨 別 本 量 與 改 變 量 之 不 同
(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
關關係。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3-3 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質、水溶
液的導電性、酸鹼性、蒸發、擴散、
脹縮、軟硬等。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
瞭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3-3-0-3 發 現 運 用 科 學 知 識 來 作 推
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3-0-5 察 覺 有 時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
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
5-3-1-3 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
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6-3-1-1 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
理的求證和質疑。
6-3-2-1 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
出相同的結果。
6-3-3-2 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
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7-3-0-1 察 覺 運 用 實 驗 或 科 學 的 知
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能根據石蕊試紙的檢測結果,歸
納 出 水 溶 液 的 酸 鹼 性 質 分 為 酸
性、中性、鹼性三種。
2.運用紫色高麗菜汁檢驗水溶液的
酸鹼性。
【活動 2-1】各種水溶液的酸鹼性
1.根據實驗結果使學生察覺鹼性水溶
液會使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酸性水
溶液會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色;中性
水溶液不會使紅色石蕊試紙和藍色石
蕊試紙變色。使用石蕊試紙檢測水溶
液的酸鹼性時,一定要同時使用紅
色、藍色石蕊試紙,才能分辨使藍色
石蕊試紙不變色的是鹼性或中性水溶
液;使紅色石蕊試紙不變色的是酸性
或中性水溶液。
2.請學生準備各種不同酸鹼性的水溶
液各 50 毫升,用不同滴管吸取不同
水溶液進行檢驗。吸取不同的水溶液
時,要用不同的滴管,不可以混用,
以保持水溶液的純性。
3.根據結果使學生得知小蘇打水、石
灰水會使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藍色
石蕊試紙不變色。由此可知屬於鹼性
水溶液;醋、汽水會使藍色石蕊試紙
變紅色,紅色石蕊試紙不變色。由此
可知屬於酸性水溶液;食鹽水、糖水
滴在紅色、藍色石蕊試紙上,試紙都
不會變色。由此可知屬於中性水溶
液。
【活動 2-2】自製指示劑檢驗水溶液
的酸鹼性
1.教師指導學生製作紫色高麗菜汁,
製作過程中需留意學生安全,取得植
物汁液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搗碎、
用熱水浸泡、用水煮,或是使用果汁
機、榨汁機,都可以取得植物汁液。
2.由 2-1 的實驗中已得知小蘇打水、
石灰水、汽水、醋、食鹽水漢唐水的
酸鹼性,指導學生利用紫色高麗菜汁
與已知酸鹼性的溶液進行反應,觀察
溶液顏色的變化。
3.透過操作和討論,察覺紫色高麗菜
汁滴入不同性質的水溶液中,水溶液
的顏色變化具有規則性。
3
教師:
1.試管
2.燒杯
3.紫色高麗菜
4.菜刀和砧板
5.篩網
6.試管架
7.熱水
8.石蕊試紙
9.實驗影片
學生:
1.滴管
2.6 種水溶液(小
蘇 打 水 、 澄 清
石 灰 水 、 醋 、
汽 水 、 食 鹽
水、糖水)
3.水溶液標籤貼
紙
4.石蕊試紙檢測
紀錄表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3-3-2 能主動親近
並 關 懷 學 校 與 社
區 的 環 境 , 並 透
過 對 於 相 關 環 境
議 題 的 瞭 解 , 體
會 環 境 權 的 重
要。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1-3-4 瞭解食物在
烹 調 、 貯 存 及 加
工 等 情 況 下 的 變
化。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二、欣賞、表現與創
新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十
四
週
11/28
|
12/2
三
、
水
溶
液
水
溶
液
的
酸
鹼
性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1-3 辨 別 本 量 與 改 變 量 之 不 同
(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
關關係。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3-3 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質、水溶
液的導電性、酸鹼性、蒸發、擴散、
脹縮、軟硬等。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
瞭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3-3-0-3 發 現 運 用 科 學 知 識 來 作 推
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3-0-5 察 覺 有 時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
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
5-3-1-3 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
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6-3-1-1 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
理的求證和質疑。
6-3-2-1 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
出相同的結果。
6-3-3-2 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
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7-3-0-1 察 覺 運 用 實 驗 或 科 學 的 知
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運用紫色高麗菜汁檢驗其他水溶
液的酸鹼性。
【活動 2-2】自製指示劑檢驗水溶液
的酸鹼性
1.知道紫色高麗菜汁遇酸性水溶液,
水溶液會偏紅色;紫色高麗菜汁遇鹼
性水溶液,水溶液會偏藍綠色。教師
亦可引導學生察覺,紫色高麗菜汁能
當指示劑是因為將它滴入不同酸鹼性
的水溶液中,其顏色變化具有規律
性,才可以辨識水溶液的酸鹼性
2.此實驗除了使用滴管將指示劑(紫色
高麗菜汁)滴入裝有待測溶液的試管的
方法外,也可以在白紙上放一層透明
玻片或玻璃紙,將待測液與指示劑各
吸一滴,滴在玻片或玻璃紙上面,並
將兩者混合均勻,最後觀察液體顏色
的變化。
3.許多植物的汁液會隨酸鹼性質不同
而變化顏色,可以作為檢驗酸鹼性的
指示劑。一般而言,顏色深的指示劑
效果較易觀察,顏色淺的指示劑效果
較不明顯,知道除了紫色高麗菜汁
外,蝶豆花瓣汁液、紫葡萄皮汁、玫
瑰花瓣汁、紅鳳菜菜葉汁液都可以做
成酸鹼指示劑。
4.蝶豆花瓣汁指示劑滴入酸性水溶液
中會偏紫紅色,滴入鹼性水溶液中會
偏綠色;紫葡萄皮汁指示劑滴入酸性
水溶液中會呈更鮮艷的紫紅色,滴入
鹼性水溶液中會偏黃綠色;紅鳳菜汁
指示劑滴入酸性水溶液中會偏桃紅
色,滴入鹼性水溶液中會偏墨綠色;
玫瑰花瓣汁指示劑滴入酸性水溶液中
會偏紅色,滴入鹼性水溶液中會偏草
綠色。
3
教師:
1.紫色高麗菜汁
2.量筒
3.燒杯
4.試管
5.實驗影片
學生:
1.滴管
2.醋
3.小蘇打水
4.6 種水溶液(小
蘇 打 水 、 澄 清
石 灰 水 、 醋 、
汽 水 、 食 鹽
水、糖水)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3-3-2 能主動親近
並 關 懷 學 校 與 社
區 的 環 境 , 並 透
過 對 於 相 關 環 境
議 題 的 瞭 解 , 體
會 環 境 權 的 重
要。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1-3-4 瞭解食物在
烹 調 、 貯 存 及 加
工 等 情 況 下 的 變
化。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二、欣賞、表現與創
新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第
十
五
週
12/5
|
12/9
三
、
水
溶
液
水
溶
液
的
酸
鹼
性
、
水
溶
液
的
導
電
性
1-3-1-1 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
操作。
1-3-1-3 辨 別 本 量 與 改 變 量 之 不 同
(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
1-3-2-1 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
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 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
變化程度。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
關關係。
1-3-5-1 將 資 料 用 合 適 的 圖 表 來 表
達。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3-3 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質、水溶
液的導電性、酸鹼性、蒸發、擴散、
脹縮、軟硬等。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
瞭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3-3-0-3 發 現 運 用 科 學 知 識 來 作 推
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3-0-5 察 覺 有 時 實 驗 情 況 雖 然 相
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
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
5-3-1-3 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
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6-3-1-1 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
理的求證和質疑。
6-3-2-1 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
出相同的結果。
6-3-3-2 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
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7-3-0-1 察 覺 運 用 實 驗 或 科 學 的 知
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能說出酸與鹼作用在日常生活中
的應用。
2.透過實驗操作過程,了解有些水
溶液具有導電的性質。
3.透過實驗操作過程,檢驗其他水
溶液是否具有導電的性質。
【活動 2-3】酸與鹼的作用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酸鹼溶液混合後
水溶液的酸鹼性會如何改變。
2.讓學生進行實驗,將加了指示劑的
酸性溶液加入鹼性溶液,或是將加了
指示劑的鹼性溶液加入酸性溶液,並
請學生觀察過程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3.透過討論,察覺日常生活中應用酸
和鹼作用的例子,教師可以舉一個鹼
性物質及一個酸性物質的例子。
4.鹼性物質可以舉例胃藥的應用。當
胃酸分泌過多時會造成胃部的不適,
此時服用含有鹼性物質的胃藥可以中
和掉過多的胃酸,減緩身體的不適
感。
5.酸性物質可以舉例檸檬酸清理水垢
的應用。熱水瓶中的水垢為鹼性的
鈣,檸檬酸會與鈣反應形成可溶於水
的檸檬酸鈣,藉此原理去除水垢。
【活動 3-1】測試水溶液的導電性
1.引導學生回溯電線、電池、燈泡接
通電路的舊經驗,並介紹發光二極體
燈泡,引導學生利用燈泡通路測試水
溶液的導電性。
2.知 道 會 導 電 的 物 品 連 接 在 電 路 中
時,容易使二極體燈泡發亮。
3.實驗結果,食鹽水、小蘇打水和醋
比較容易導電,糖水比較不容易導
電。如果還有時間,教師可請學生蒐
集其他水溶液進行實驗,例如汽水、
檸檬水、肥皂水、酒精等。理想狀況
下,糖水、純水、酒精不容易導電;
食鹽水、汽水、氨水、檸檬水、肥皂
水、小蘇打水、醋等容易導電。
3
教師:
1.醋
2.小蘇打水
3.燒杯
4.糖水
5.食鹽水
6.玻璃棒
7.3 號電池
8.量匙
9.實驗影片
學生:
1.水溶液導電檢
測材料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環境教育】
3-3-2 能主動親近
並 關 懷 學 校 與 社
區 的 環 境 , 並 透
過 對 於 相 關 環 境
議 題 的 瞭 解 , 體
會 環 境 權 的 重
要。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家政教育】
1-3-4 瞭解食物在
烹 調 、 貯 存 及 加
工 等 情 況 下 的 變
化。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二、欣賞、表現與創
新
四、表達、溝通與分
享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第
十
六
週
12/12
|
12/16
四
、
力
與
運
動
力
的
作
用
1-3-2-1 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
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 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
變化程度。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
關關係。
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
和結果。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
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
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
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
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
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5-3 了解力的大小可由形變或運
動狀態改變的程度來度量。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
瞭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4-3-1-2 瞭解機具、材料、能源。
4-3-2-1 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
4-3-2-2 認識工業時代的科技。
4-3-2-3 認識資訊時代的科技。
4-3-2-4 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
新。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應用於生活中。
1.察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或改
變運動情形。
2.認識生活中有各種「用力」的例
子。
3.認識不同力的種類。
4.察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形
狀會改變。
5.察覺有些物體形狀改變後,還能
恢復原狀。
6.察覺用力的大小不同,物體改變
的情形也不同。
7.知道力與重量的關係,會用彈簧
測量力的大小。
8.會設計表格記錄砝碼數目與彈簧
長度的關係。
9.學習分析砝碼數目與彈簧長度的
關係圖。
10.察覺運用有彈性的物品可以設
計、製作測量力的工具。
11.認識彈簧秤的原理。
12.培養以客觀的科學態度,細心
觀察用彈簧測量力的實驗。
【活動 1-1】力對物體的影響
1.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物體受力後形變
的程度,可以比較力的大小。
2.教師歸納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
運動情形。
3.教師說明「地球引力」,使得手中物
品放手後會往下掉。
4.引導學生透過閱讀,了解地球引力
使物體有重量,並知道不同重量的物
品,是受了不同大小的地球引力。
5.引導學生了解有些力是需要碰到物
體才會作用,而有些力則不用,並知
道如何分辨接觸力與超距力。
【活動 1-2】怎樣測量力的大小
1.透過學生對皮球、彈簧和身邊物體
實際操作並記錄,發現有些物體形狀
改變後,還能恢復原狀。
2.教師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察覺用力的
方法不同、用力的大小不同,物體改
變的情形也不一樣。
3.引導學生經由討論及思考,確認力
的大小可以從物體發生改變的情況來
判斷,進而察覺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
的。
4.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利用彈簧可以測
量力的大小。
5.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彈簧操作測量力
大小的實驗,學習設計表格和運用圖
表來記錄用彈簧測量力大小的結果。
6.透過紀錄表,引導學生察覺砝碼數
目越多,彈簧長度越長;透過折線
圖,引導學生察覺砝碼數目和彈簧伸
長的長度具規律性。
7.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彈簧操作測量力
大小的實驗,學習設計表格和運用圖
表來記錄用彈簧測量力大小的結果。
8.日常生活中,各種用指針的「秤」
原理都是利用「力(重量)使彈簧形
變」來測量物品的重量;也能表示用
力的大小。
3
教師:
1.實驗影片
2.泡棉片
3.彈簧
4.砝碼
5.支架
學生:
1.直尺
2.測重小物品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
2-3-2 能操作及應
用 電 腦 多 媒 體 設
備。
4-3-1 能應用網路
的 資 訊 解 決 問
題。
【性別平等教育】
2-3-2 學習在性別
互 動 中 , 展 現 自
我的特色。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十
七
週
12/19
|
12/23
四
、
力
與
運
動
力
的
作
用
1-3-2-1 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
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 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
變化程度。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
關係。
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
結果。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
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
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
料處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
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
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5-3 瞭解力的大小可由形變或運動
狀態改變的程度來度量。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瞭
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4-3-1-2 瞭解機具、材料、能源。
4-3-2-1 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
4-3-2-2 認識工業時代的科技。
4-3-2-3 認識資訊時代的科技。
4-3-2-4 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
新。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
用於生活中。
1.認識生活中有各種「用力」的例
子。
2.認識不同力的種類。
3.察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形
狀會改變。
4.察覺有些物體形狀改變後,還能
恢復原狀。
5.察覺用力的大小不同,物體改變
的情形也不同。
6.知道力與重量的關係,會用彈簧
測量力的大小。
7.會設計表格記錄砝碼數目與彈簧
長度的關係。
8.學習分析砝碼數目與彈簧長度的
關係圖。
9.察覺運用有彈性的物品可以設
計、製作測量力的工具。
10.認識彈簧秤的原理。
11.培養以客觀的科學態度,細心
觀察用彈簧測量力的實驗。
【活動 1-2】怎樣測量力的大小
1.透過學生對皮球、彈簧和身邊物體
實際操作並記錄,發現有些物體形狀
改變後,還能恢復原狀。
2.教師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察覺用力的
方法不同、用力的大小不同,物體改
變的情形也不一樣。
3.引導學生經由討論及思考,確認力
的大小可以從物體發生改變的情況來
判斷,進而察覺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
的。
4.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利用彈簧可以測
量力的大小。
5.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彈簧操作測量力
大小的實驗,學習設計表格和運用圖
表來記錄用彈簧測量力大小的結果。
彈簧在製造時,為使彈簧不至向外伸
展過多,會使彈簧保留一股內縮的力
量 ( 內 摩 擦 力 ), 因 此 在 進 行 實 驗
時,必須先懸掛可和此力抵消的重
量,才能驗證虎克定律。
6.透過紀錄表,引導學生察覺砝碼數
目越多,彈簧長度越長;透過折線
圖,引導學生察覺砝碼數目和彈簧伸
長的長度具規律性。
7.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彈簧操作測量力
大小的實驗,學習設計表格和運用圖
表來記錄用彈簧測量力大小的結果。
8.日常生活中,各種用指針的「秤」
原理都是利用「力(重量)使彈簧形
變」來測量物品的重量;也能表示用
力的大小。
3
教師:
1.實驗影片
2.泡棉片
3.彈簧
4.砝碼
5.支架
學生:
1.直尺
2.測重小物品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
2-3-2 能操作及應
用 電 腦 多 媒 體 設
備。
4-3-1 能應用網路
的 資 訊 解 決 問
題。
【性別平等教育】
3-3-2 參與團體活
動 與 事 務 , 不 受
性別的限制。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十
八
週
12/26
|
12/30
四
、
力
與
運
動
力
的
作
用
、
物
體
運
動
的
快
慢
1-3-2-1 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
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 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
變化程度。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
關係。
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
結果。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
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
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
料處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
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
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5-3 瞭解力的大小可由形變或運動
狀態改變的程度來度量。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瞭
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4-3-1-2 瞭解機具、材料、能源。
4-3-2-1 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
4-3-2-2 認識工業時代的科技。
4-3-2-3 認識資訊時代的科技。
4-3-2-4 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
新。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
用於生活中。
1.察覺物體同時受到兩個大小不
同、方向相反的力,物體會往力
量大的方向移動。
2.察覺物體同時受到兩個大小相
同、方向相反的力,仍可能保持
平衡、靜止不動。
3.會決定運動快慢的標準。
【活動 1-3】力的方向性
1.教 師 引 導 學 生 觀 察 拔 河 比 賽 的 照
片,自由發表在比賽時怎樣可以看出
比賽的勝負,以及為何有僵持不下的
情形。
2.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簡單、容易取得
的東西設計實驗,來表示拔河比賽勝
負的現象。
3.教師引導學生察覺物體受力後,會
往力量大的地方移動;但如果用力大
小相同,方向相反,則物體會靜止不
動。
【活動 2-1】怎樣比較快慢
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賽跑,並思考怎
樣可以測量快慢,引導學生能討論出
兩個規則,要在相同距離內測量花費
的時間;要在相同時間內測量移動的
距離。
2.教師讓學生選擇要在相同距離測量
時間長短,或是在相同時間測量距離
長短。
3.使用相同的距離測量工具,並使用
相同單位進行測量。
4.引導學生說明紀錄項目,例如分工
情形、競賽地點、競賽結果等。
5.透過設計比賽讓學生在實測和估測
活動中培養感情,同時藉由兩性團隊
合作,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態
度。
6.教師指導學生有許多國際運動賽事
是以測量固定距離內所花費的時間做
為評判勝負的依據,引起學生對於國
際賽事的關注,進而增加學生的世界
觀。
3
教師:
1.彈簧秤
2.彈簧
3.布條
4.支架
5.實驗影片
學生:
1.直尺
2.棉線
3.測重小物品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
2-3-2 能操作及應
用 電 腦 多 媒 體 設
備。
4-3-1 能應用網路
的 資 訊 解 決 問
題。
【性別平等教育】
3-3-2 參與團體活
動 與 事 務 , 不 受
性別的限制。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十
九
週
1/2
|
1/6
四
、
力
與
運
動
物
體
運
動
的
快
慢
、
摩
擦
力
1-3-2-1 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
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 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
變化程度。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
關係。
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
結果。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
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
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
料處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
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
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5-3 瞭解力的大小可由形變或運動
狀態改變的程度來度量。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瞭
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4-3-1-2 瞭解機具、材料、能源。
4-3-2-1 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
4-3-2-2 認識工業時代的科技。
4-3-2-3 認識資訊時代的科技。
4-3-2-4 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
新。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
用於生活中。
1.會決定運動快慢的標準。
2.會運用時間與距離,描述物體運
動的快慢。
3.會運用時間與距離,比較動物運
動的速度。
4.會運用時間與距離,描述物體運
動的速度。
5.透過查資料,了解交通工具的速
度。
6.察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現象。
7.察覺摩擦力會受到物體接觸面材
質的影響。
【活動 2-2】速度比一比
1.教 師 揭 示 動 物 運 動 速 度 快 慢 比 較
圖,讓學生說出哪一種動物運動速度
最快,哪一種動物運動速度最慢。
2.引導學生察覺在相同距離內測量時
間,時間越少,表示運動速度越快;
時間越長,表示運動速度越慢。
3.教師歸納運用時間與距離,能比較
動物運動的速度。
4.揭 示 不 同 交 通 工 具 速 度 快 慢 比 較
表,讓學生說出哪一種交通工具速度
最快,哪一種交通工具速度最慢。
5.引導學生察覺在相同時間內測量所
移動的距離,距離越長,表示速度越
快;距離越短,表示速度越慢。
6.教師說明交通工具的動力來源,以
及交通工具的速度與科技發展有關。
【活動 3-1】物體的運動與摩擦力
1.讓學生觀察會移動的物品,例如球
或玩具車等,在受力之後,會不會自
己慢慢停下來。
2.教師說明讓球或玩具車慢慢停下來
的力,稱為摩擦力。
3.教師說明摩擦力越大,物體的運動
速度越慢。
4.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
摩擦力的大小。鼓勵學生發表想法,
教師可提示與物體接觸面的材質有
關,接著操作下方摩擦力實驗來驗
證。
5.教師可選用較細的砂紙,較易觀察
和比較硬幣的移動情形。若使用粗砂
紙,容易因摩擦力過大,使硬幣不易
移動。
3
教師:
1.實驗影片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
2-3-2 能操作及應
用 電 腦 多 媒 體 設
備。
4-3-1 能應用網路
的 資 訊 解 決 問
題。
【性別平等教育】
3-3-2 參與團體活
動 與 事 務 , 不 受
性別的限制。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起
訖
週
次
起訖
日期
主
題
單
元
名
稱
對應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
教
學
節
數
教學資源
評量方
式
重大議題
十大基本能力
第
二
十
週
1/9
|
1/13
四
、
力
與
運
動
摩
擦
力
1-3-2-1 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
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 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
變化程度。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
關係。
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
結果。
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
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
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
料處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
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
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5-3 瞭解力的大小可由形變或運動
狀態改變的程度來度量。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瞭
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4-3-1-2 瞭解機具、材料、能源。
4-3-2-1 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
4-3-2-2 認識工業時代的科技。
4-3-2-3 認識資訊時代的科技。
4-3-2-4 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
新。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
用於生活中。
1.知道摩擦力對運動中的物體產生
的影響。
2.察覺生活中有許多物品是應用摩
擦力,可以使生活更便利。
【活動 3-2】摩擦力的應用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物品有紋
路,並思考紋路與摩擦力的關係。
2.教師說明適度的摩擦力能使我們的
生活更便利,例如鞋底的紋路,讓我
們行走時不容易滑倒。
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腳踏墊下的止
滑網有什麼功用,如果沒有止滑網可
能會有什麼影響?
4.教師說明有時候摩擦力越小,可以
讓物品使用起來更省力,例如手推車
上的滾輪,更方便運送貨物。
5.讓學生發表生活中各種應用摩擦力
的物品與設計。
6.教師鼓勵學生多查閱資料,使學生
於過程中學習到分析、判斷、整合與
運用資訊的能力。
3
教師:
1.實驗影片
學生
1.十元硬幣
2.書本
3.盒 子(或 其 他
墊高物品)
4.砂紙
5.迴紋針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
2-3-2 能操作及應
用 電 腦 多 媒 體 設
備。
4-3-1 能應用網路
的 資 訊 解 決 問
題。
【性別平等教育】
3-3-2 參與團體活
動 與 事 務 , 不 受
性別的限制。
【人權教育】
1-3-3 瞭解平等、
正 義 的 原 則 , 並
能 在 生 活 中 實
踐。
【生涯發展教育】
3-2-2 學習如何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第
二
十
一
週
1/16
|
1/20
四
、
力
與
運
動
摩
擦
力
3-3-0-1 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瞭
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4-3-2-4 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
新。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
用於生活中。
1.能認識耳熟能詳的科學家背景及
其成就。
【科學閱讀】
1.透過閱讀,認識科學家──虎克。
2.知道虎克發明具有彈簧的手錶的經
過。
3.了解「虎克定律」的含義。
4.藉由閱讀虎克的故事,啟發學生對
於創新發明的研究,並讓學生了解虎
克對於科學研究的努力及永不放棄的
精神。
3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習作評量
【資訊教育】
2-3-2 能操作及應
用 電 腦 多 媒 體 設
備。
4-3-1 能應用網路
的 資 訊 解 決 問
題。
【性別平等教育】
3-3-2 參與團體活
動 與 事 務 , 不 受
性別的限制。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