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裝幀藝術:從結繩到書籍的演變

格式
pdf
大小
9.71 MB
頁數
66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06-21,离现在 9 12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認識古籍—裝幀篇 

講師:張圍東博士 

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審 

[email protected]

     

2016/06/21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起源 

•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

只藉

手勢

音量

做為媒介。  

•人類往往藉助於

記憶力

,把聽到的話,牢

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 

•藉語言加以傳布 ,這種目的及方式,可以

稱之為

口傳的活書

。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起源(續) 

•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聰明的人類,於

是起而發明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
性的便是

結繩

。  

•以結繩的大小、鬆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

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可稱之為

繩書

。 

background image

結繩紀事 

古代以結繩的大小、鬆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 

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起源(續) 

•繩書

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

言,自有某些長處,仍無法滿足快速進步
中人類社會的需要。  

•從模仿天性裡,描繪外界形象加以簡化,

使之蛻變成為

簡單的圖象

,再用它來做為

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
一般人稱之為

文字畫

。  

background image

文字畫-殷代金文

  

background image

書的材質 

• 甲骨  

– 甲骨是

龜甲

獸骨

的合稱。

殷人

乃至於

西周人

都很重視占卜。甲骨便是用於占卜的工具。它
只是

記錄性的檔案材料

,不能算是正式書籍。 

background image

甲骨卜辭(國家圖書館藏品編號 

乙049) 

係指殷商時代(約西元前11世紀)
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以線條表意

的文字,用來占卜吉凶。 

background image

書的材質(續) 

•青銅器  

–殷人

已有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的習慣,但文字

較少,且多刻在器物比較隱蔽的地方。 

–周代初期,文字漸多。西周後半期到春秋中期,

所刻文字更多,有的是多達幾百字的長文。這
種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

銘文

,也稱

金文

。  

–青銅器作為一種文字載體,傳播了歷史事件和

古代知識,又起到一定的書籍作用。

  

background image

鮮父鼎   周無年月  墨拓本  全
形有銘   (國家圖書館藏品編號 

金0084) 

周代烹飪器。器形小巧,花足,銘
文六字。拓工極佳,精美無比,出

自名家周希丁之手。 

毛公鼎銘文 

background image

書的材質(續) 

•石頭 

–在石頭上寫、刻文字是上古人類的一種風氣。  
–戰國以前,領導者在石頭上刻字記功相當流

行。這些雕刻和書寫在石鼓、玉、石片上的文
字,也不是現代意義的正規書籍。  

–自東漢雕刻《熹平石經》以來,魏有《正始

石經》,唐有《開成石經》,五代有《蜀石
經》,直到清代,還刻有《十三經》石碑。   

background image

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注 

(唐)蘇靈芝書  唐開元二

十六年(738)十月刻  墨
拓本 (國家圖書館藏品

編號 金0824) 

 

石大而重,不易遺失毀損,

故逐漸取代青銅器,用以
記功追遠。自正規圖書出
現後,儒、釋、道三家仍
有石經之類。此唐玄宗道
德經注,出書法家蘇靈芝

手,為最著名之道經拓本。 

background image

書的材質(續) 

• 竹木 

–竹木經過刮削整治,製成長條形的竹片、木

片或方版。 

–每簡通常只寫一行,漢代木簡也有寫兩三行

或四、五行的,少則幾個字,多的10~20餘字。 

–牘是寫有文字的木板,1尺見方的稱為方,主

要用來寫短文、製籍簿、繪圖和通信。 

–竹木簡製作麻煩,使用笨重,閱讀不便,故

在竹木簡書盛行的同時,帛書也開始流行。  

background image

居延漢簡 (國家圖書館藏品 
第5盒)

  

左圖:此簡薄如紙片,八分書。
初元為漢元帝年號,其三年當西
元前四十六年。漢制,邊塞職官
所居之地,大者曰城,曰障,小
者曰隧。障有尉有令史、尉史、
障卒、施刑等職官。 

右圖:此簡八分書,兩面有字,
上端作半圓形,花頭(圖案)有
小孔,便於穿繫,其形如後世腰
牌而較小,大概是出入關門用以
為符信者。此處之「甘露」年號,
為漢宣帝的年號。其二年為西元
前52年。  

background image

書的材質(續) 

居延漢簡(簡冊由四組編繩編連七十七支簡而成。) 

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漢簡中,木簡、墨跡
及編繩保存都最完整的一份漢代簡冊。 

background image

書的材質(續) 

• 縑帛  

– 為傚仿竹木簡書的條狀,帛書上還繪或織有

紅、黑界行線,稱為朱絲欄或烏絲欄。 

– 後世寫、印本書的紅、黑界線,仍稱朱絲欄

或烏絲欄,典出於此。 

– 帛書比竹木簡書方便,但產量有限,故並未

取代竹木簡書,而是和竹木簡書並行,直到
為紙書所取代。  

 

background image

帛書 

 春秋戰國之際,以縑帛

(縑為黃色細絹,帛為白色

生絹)作為書寫 

材料;其形態通常是捲成

一束一束的。     

background image

書的材質(續) 

•紙張  

–紙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

公元105年。  

–東漢和帝時期(89~105),尚方令蔡倫在原料和

技術上加以改進,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
等造紙,並於元興元年(105)後得以推廣。  

–到東晉末年,桓玄帝下令廢除竹木簡,一律以

紙代之。從此,紙書取代了以前各種材料製作
的書。  

background image

書的材質(續) 

•紙的製造過程  

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

火焙乾  

background image
background image
background image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

  

•自竹木簡策之後,我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

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
、美觀大方的原則。 

•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形制約有:簡策、帛書、卷

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
種演進過程。 

•近代的圖書,雖然採機械操作裝訂成平裝、精裝

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
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簡策 

–「簡」是指一枚一枚狹長的竹木片條,將若干枚簡依

其中文字內容順序編連起來就稱為「冊」(策) 。 

–到了漢代,又有木簡。其取材自松、柳等吸墨的木料

。漢簡規格不一,長簡用於經典、法律和國史,短簡
用於雜書等。  

–簡編成策(冊),通常一策便是書中一篇首尾完整的

文字,所以又稱為篇,古人對於簡策的計數,都以篇
為單位,一本書常分為若干篇。  

background image

竹簡                                                                   
「簡」係狹長的竹子條子,經過去皮
及烘乾的手續,即可用來書寫。 

 

background image

木簡 

到了漢代,又有木簡。漢簡
規格不一,長簡用於經典、
法律和國史,短簡用於雜書
等。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篇名又叫做小題,書名則稱為大題,在每策開

頭的地方,常常附上一、二根不寫字的簡,稱
為「贅簡」,這是用來保護裡面的簡,其作用
有如今日的護書葉。  

–簡策是古書最通常的形式,也許從商朝中葉就

可能有了,春秋時代到東漢末年最為盛行,其
後漸漸衰微,到了隋唐便逐漸為紙書所取代。 

–簡策是中國最早的書籍裝訂形式,對後世書籍

裝訂形式之演變頗具影響。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帛書  

–帛是絲織品的總名,也有稱縑、素或繒。為

輕軟平滑,面幅寬闊,易於著墨,幅的長短

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寡來剪裁,而且可隨

意折疊或卷起,收藏容易,攜帶方便,可以

彌補簡牘的不足。 

–春秋戰國之際,以縑帛(縑為黃色細絹,帛

為白色生絹)作為書寫材料;其形態通常是

捲成一束一束的。  

–帛書與簡書並存,共同構成我國古代獨具特

色的簡帛文化。 

 
 

background image

帛是絲織品的總名 

春秋戰國之際,以縑
帛(縑為黃色細絹,
帛為白色生絹)作為
書寫材料;其形態通
常是捲成一束一束的。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帛書上面一 般織出或畫有界線,紅色稱「朱  

絲欄」,黑色稱「烏絲欄」。 

–帛書的裝幀存放,大抵分三種形式: 

•一是卷軸,即指在帛書左側黏附一根小棍,並以此

為軸,仿照簡冊般捲起收藏。 

•二是折疊,主要針對面積較大的圖畫,可一反一正

折疊存放,類似後來紙本的經折裝。 

•三是盒裝,將面積基本相同的長方形帛書按序裝入

長方形盒中,或許啟發了後來函套、書箱的出現,
也為我國古籍裝幀逐漸走向冊葉創造了條件。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卷軸裝(卷子裝) 

–紙本卷軸裝大概開始於漢代,主要盛行於魏

晉南北朝至隋唐間。紙與竹共存約300年;與
帛共存約500年。 

–將紙張橫接黏成長幅,通常以木棒作軸黏附

在紙幅最左端,收藏時以此為軸心,自左向
右捲束,故稱卷軸裝。或以為紙幅較厚的,
則像簡冊一樣直接捲起,稱為卷子裝。 

–卷子裝的木軸有時用昂貴材料如瑠璃、象牙

、玳瑁、珊瑚,甚至於金或玉等貴重材料。  

background image

卷軸                                                                  
將數張紙黏成一橫幅,末端
附一根軸,以軸為中心將紙
由左向右捲成一卷,然後用
帶紮起。                                           
《大般涅槃經》(北涼)釋曇
無讖譯  隋大業四年(608)
釋慧休寫卷子  本 國家圖
書館藏品編號08756)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 卷子的軸在卷的最左方,捲成一束便在卷內,

為免卷子的右邊起頭處損壞,常常另外黏連一
段羅、絹、錦等物品以資保護,叫做褾,現在
的人稱它做「包頭」。 

– 褾頭再繫上另一種絲織品作為紮綑之用的,叫

做「帶」。 

– 一部書往往有許多卷,為避免混亂,通常五卷

或十卷為單位,用一塊布或其他的材料包裹起
來,這叫做帙,也寫成袟。帙就是書衣,有防
止卷子散亂及保護卷子損傷的功用。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 紙發明以後,紙寫的書,早期在形制上也承襲

卷軸的制度。不過古人將書寫用的紙張,每張
先用黃藥染過,以防蠹蟲的蛀壞,古人稱入潢
的紙為黃紙,所以有青燈黃紙的成語。又紙張
容易破裂,為避免卷子或邊緣的破裂,常常先
加以裝裱,便是現代所稱的裱褙。 

– 卷軸這種裝訂形式應用時間最久,它始於周,

盛行於紙本書初期的隋唐,一直沿用至今。現
今書籍雖均用冊頁裝式,但裝裱字畫仍沿用卷
軸裝。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 葉子(貝葉式、幅葉式) 

– 所謂葉子,就是一張張單葉,將上面書寫

了文字的單葉紙張疊積起來,而形成一新
的書籍裝幀樣式。這種裝潢的方式,是受
到印度貝葉梵文經的啟示。 

–東漢以後,佛教漸漸東傳而來,到了南

北朝、隋唐時期,佛學極為興盛,印度和
西域許多高僧都前來弘法,我國也派了不
少僧侶到印度求經,而所攜來的經典都是
貝葉梵文經。

  

background image

幅葉式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所謂貝葉,是印度一種多羅樹(又名貝多樹)

葉的簡稱。  

– 印度當時沒有紙,佛經文學都寫在特製的貝葉

上,貝葉通常裁為長方形,貝葉經的裝置法,
是積若干葉後,上下墊以板片,再以繩子綑紮
,這種圖書形式,在許多佛教流行的國家,大
都受了它的影響。我們稱書的張數為葉,無疑
的就是受到貝葉的影響。  

background image

貝葉經 (國家圖書館藏品編號 丙003)                                                      
將一張張的紙積疊起來,上下加上木板或厚紙,再以繩綑
紮,使成為一種新的圖書形式。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經折裝  

–經折裝的出現與「佛經」有關,可視為佛教

徒對佛經裝幀所做一種改革。這種佛經裝幀
形式,學者多認為在唐末五代時已出現,宋
元以來佛教大藏經更是常用。 

 

 

background image

經摺裝                                                       
其形式是將紙黏
成長幅,每隔五
行或六行為一摺,
再在前後加上兩
張硬紙板,作為
書面書底。                                 
《大方廣佛華嚴
經》 (唐)釋實
叉難陀譯  宋淳
化咸平間(990-
1003)杭州龍興
寺刊大藏經
本 (國家圖書館
藏品編號    
08660)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經折裝也稱為折子裝,是將許多單張的書葉,

按先後順序,黏成像卷子一樣的長幅,但不捲
起來,而是依一定的行數--通常是五或六行一
摺,均勻地左右連續折疊起來,成為長方形,
再用兩片較硬的質料,如木版或厚紙,黏在這
疊紙的最前面,以保護書籍。 

–在雕印書籍盛行之後,使用極為普遍,尤以佛

教經典使用最廣,如北宋雕印的《崇寧萬壽大
藏》等,都採用經折裝的形式。此外,也有許
多碑帖、畫冊採用了這種裝式。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 旋風裝﹙後世或演變為龍鱗裝﹚ 

– 所謂旋風裝是將寫好的書葉(長度多差參

不齊)按順序排妥,置於一較長的硬底紙
上,將各書葉一側對齊,在紙邊塗上漿糊,
逐葉黏牢,然後用一根破開的細竹管夾住,
竹管上打三、四個眼,用麻線縫住加固;
也有不用竹管,而將書葉的一側全黏在一
根細木棒上的。這種裝幀形式很像現代的
掛曆,只是底紙較長,且要橫置著看。可
視為對卷軸裝的一種改良。 

background image

旋風裝﹙後世或演變為龍鱗裝﹚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相傳為唐代吳彩鸞所寫的

《刊謬補缺切韻》,凡24葉,除首葉係單面書
寫,全幅裱於底紙右端外,其餘23葉都採雙面
書寫,逐葉向左鱗次相錯,接續首葉末尾處黏
連於底紙上。類似旋風裝,而更複雜,更講究,
係宋宣和年間宮中裝裱匠人所創,世稱龍鱗裝。 

background image

唐代吳彩鸞所寫的《刊謬補缺切韻》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黏葉裝/縫繢裝 

–係敦煌遺書的裝幀形式大抵流行於唐末、五代

時期。 

– 黏葉裝視書葉厚薄而有兩種做法: 

• 一種書葉較薄的,就單面書寫,將有字一面作為正

面,相向對折,無字的一面為背面,除首葉前半及
末葉後半外,各葉背面塗上漿糊,按順序使兩葉間
的背面黏合。 

• 另一種書葉較厚的,先將空白書葉對折一下,折縫

在右,分作四面依序書寫,然後將書葉排妥,在每
張書葉折縫處塗上漿糊黏接起來。黏葉裝形式似正
方形的冊子,書口上下兩角大多被剪切成圓弧狀。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縫繢裝是將若干書葉疊放起來對折成為一落,

在中縫處縫訂麻線。也有將數落疊在一起,用
線縫訂,而穿線方法不太規則。縫繢裝亦形似
冊子,或呈長方形,書口兩角又多被剪切成圓
弧狀。 

background image

黏葉裝 

background image

縫繢裝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蝴蝶裝  

–蝴蝶裝簡稱「蝶裝」,又稱「粘頁」,是早

期的冊頁裝。 

–蝴蝶裝出現在經折裝之後,由經摺裝演化而

來。人們在長期翻閱經折裝書籍的過程中,
經摺裝書籍的摺縫處常常斷裂,而斷裂之後
就出現了一版一頁的情況,逐漸出現了以書
頁成冊的裝訂制度。而最先出現的冊頁書籍
就是蝴蝶裝。 

background image

蝴蝶裝                                                 
係書頁反摺,每讀完一頁,必須連翻兩頁,才能再讀,而
且打開時也容易遇著空白頁,極不方便。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蝴蝶裝盛行於宋、元兩代。 
•將每張印好的書葉,將有字的一面對摺,版心

(書葉中央折疊的地方)在內。摺好的書葉集成
一疊疊理齊後,書葉反面折疊處,用漿糊逐葉黏
妥後,取一張硬厚大紙,對摺黏在書脊,作為書
皮(也叫書衣),再將上、下、左三邊多餘的紙
幅裁齊,就成了一冊和現代平、精裝書籍外形相
似的書,這是我國冊葉書籍的最初形式。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 包背裝  

–又稱裹背裝、裹後背。將有文字的一面向人。

書葉左右兩邊的餘幅,則向右邊書脊,餘幅
處打眼訂紙捻,其外用一大紙作前後封面,
黏連包裹書背。包背裝的名稱即來自將書背
全部包住的特點。 

–這種裝式大概起於南宋,和蝴蝶裝同時流行

於元代,一直沿用到明朝中葉,才逐漸被線
裝取代。  

 

background image

包背裝                                                             
係書頁正摺,版心向外,
在書腦的部分,先用紙
捻釘牢,外表再用書皮
黏連包裹。                                           
《永樂大典》(明)解
縉等撰  明嘉靖隆慶間
(1522-1572)內府重
寫本 (國家圖書館藏
品編號07967)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線裝  

–是目前最常見的古籍裝幀形式,大抵起自明

代中葉。其實,在敦煌遺書中發現有用線從
中間穿訂書葉的方法,即上述所謂縫繢裝,
雖然可能不是正規的線裝法,對於線裝概念
的產生,應有相當影響。  

background image

線裝                                                                      
與包背裝同樣摺疊法,惟
不再黏裹書背;先用紙捻
釘牢,再以打孔穿線的方
式,將書面底釘牢。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 線裝的摺葉方式與包背裝相同,但在書葉右邊

欄框外,餘幅部分的適當位置穿孔,以紙捻固
定,再裁兩片和摺好的書葉一樣大小的紙作前
後封面,理齊後將右邊書背和上、下緣用大書
刀裁齊固定,再打眼穿線裝訂起來。 

– 一般線裝大都是打四個孔的四針眼裝法,較大

部頭的書,則在上、下兩角各加一眼,成為六
針眼的裝法;此外,也有少數八針眼的。由於
線裝書並未黏裹書背,為免書角受損,常拿布
或綾帕包裹,叫做包角。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 函套 

–明清時期很喜愛給線裝書做「書套」,稱之

為「函」,用硬紙襯裡,外面裱糊藍布。  

–用錦將書的四邊包起來,用兩枚骨簽插緊,

空出書根和書頭。還有的連書根、書頭也包起
來,叫「四合套」 。 

–將包書根、書頭的相接處挖成雲紋鑲嵌,叫

「雲字套」。 

–用兩塊和書冊一樣大小的木板,上下兩頭各

穿上一根布帶把書冊夾住扎牢。 

–珍貴的書還常做精緻的木匣或小木箱裝起來,

匣面、箱面刻上書名、版本和冊次。 

background image

四合套  

background image

六合套  

background image

木匣

  

background image

夾板  

background image

布套與夾板  

background image

書的裝幀(續) 

– 線裝書形式古雅而實用,既便於翻閱,又不易

散亂脫落,免除昔日各種裝幀方式的缺點,可
說是我國古書裝幀形制中最善者,因此能自明
朝中葉到清末,流行數百年之久。即使是現在,
仍有少數以毛邊紙或宣紙製作的書採用線裝形
式。 

background image

結  語 

– 我國古書的裝幀形制為了適應書籍的製作材料、

製作方式和社會需要而不斷演進,但各種形制
往往同時兼而有之,並不因有了新的方式產生
而立即消失。因之,我國的圖書裝幀,經過簡
策裝、卷軸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
背裝、線裝等長達兩千多年的演變之後,到了
近代,隨著西方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在
西方書籍裝訂的影響下,進入了平裝和精裝的
裝訂時代。平裝和精裝逐漸取代了我國傳統的
線裝,佔領了圖書的裝訂市場。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