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离现在 10
年 32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蜻蜓班
學習區方案分享
鳳儀、蘊慈、(雅如)老師
2014/11/14
積木區:表徵孩子的生活經驗以及內在心智運作的歷程
*積木區的科學家
一個成人看似簡單的活動,或許需要孩子們以一天、一週、甚至一個月的探索,與素材互動,感
受它的性質並且透過實際的操作、體驗變化,從問題產生的認知衝突中調適、同化獲得概念,透過感
官操作學習,發展問題解決的能力。在積木區正是如此,孩子們對「彈珠軌道」有著濃厚的興趣,因
而嘗試各種方式探索,建構不同型態、坡度的軌道,殊不知建構的過程,孩子們也在建構著自己的科
學知識。
中大班的孩子歷經一年甚或兩年的探索,對於單位積木累積了
不少舊經驗以及想法,因而今年繼續合作"彈珠軌道"結構比去年更
為繁複細膩,同樣立基於「軌道」的思維,去年,因著孩子們能力
還在發展,軌道較多呈現"單一直線"的路徑,而多層式的軌道往往
是在孩子們想像遊戲中虛擬出來的路徑,孩子們會拿著彈珠"假裝"
彈珠可以從不同坡度的軌道衝出來、"想像"彈珠有各種關卡(懸空、
加速等).....當時,孩子們一定沒想到一年後在蜻蜓班,這些想像
中的軌道路徑,在同儕彼此合作探索的過程中,被建構出來了!
今年,在單一直線的軌道上,孩子們會運用不同三角形積木結
合並排,設計出坡度相異的軌道,孩子們也發現彈珠經過三角形的
上坡(斜邊),速度就會減慢,因而孩子們把下滑的起始高度變高,
坡度變大(增加"重力位能"),縮短上坡高度("動能"、"位能"兩者能
量的交替轉換),讓彈珠能夠持續滾動,彈珠軌道的結構日益複雜,
規則和玩法也變的更多元,軌道動線有了豐富變化。關於彈珠滾動
的重力、摩擦力、重力加速度、能量的轉換等這些力學原理,雖然
孩子們並不理解,但是這些積木建構的操作經驗以及情境會在孩子
心中一點一滴的累積,成為孩子們日後解讀外在環境中類似現象的
線索。
孩子是天生的問題解決者,問題解決能力隱含在其存疑態度與天
生好奇心之中,或許在建構彈珠軌道的過程,孩子們觀察彈珠動線而
在心中產生許多疑問,但是當孩子們內心抱持著「我不知道為什麼但
是我要去找出原因」的態度,主動從中找出因果關係,並且思考、推
論、以至於動手嘗試,不一定要理解顆學的原理,在建構積木的歷程,孩子們就能夠解決遊戲中積木
所呈現的邏輯關係以及科學問題。
紀錄,讓我們看見了孩子試圖建構的軌道(思考模式);透過紀錄,也讓我們看見了孩子的視界。
在孩子們記錄的軌道設計圖中,呈現出不同的個人化表徵內容,有鳥瞰式的積木排列設計圖,也有象
徵式的彈珠滾動路徑線條示意,還有斜坡側面圖,這些不同的表徵方式傳遞了孩子們內心對於建構彈
珠軌道的主動性,孩子們以自己的邏輯和思考模式理解與詮釋軌道,藉由紀錄圖像的「轉譯」
,孩子
們用自己的符號、線條勾勒使心中的軌道躍然於紙上,我們也看見了孩子思維的發展脈絡與精進歷程。
彈珠滾動路徑線條示意
斜坡側面圖
鳥瞰式積木排列設計圖
* 不只是拼拼湊湊而已~建構性遊戲
中小班的孩子以及初接觸單位積木的孩子們,較常藉由積木組合呈現內在想像以及心中所勾勒的
藍圖,孩子們賦予積木生命,用自己的經驗為其詮釋,並在其中穿梭,想像、扮演與述說。積木區如
舞台般讓孩子們將自己的想像故事演出,而積木,則將孩子們心中的舞台背景勾勒出來。
透過積木所從事的建構,包含了建構想像物體、複製真實建築以及建造
想像遊戲的情境,當孩子們在生活中累積類似的生活經驗,搜尋到相關線索
在心中有了輪廓之後才能夠組合成為簡易或不完整的積木來表徵,過程中再
經歷自我修正、同儕溝通以及老師的引導,逐漸調整細節,使得想像物的建
構更與實體結構接近相似,在孩子們不斷修正精進積木的歷程中,孩子們對
其表徵物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知。
太 陽
水 道
高速公路
隧 道
創意的旅程…工作區
工作區,一個讓孩子不斷在探索中嘗試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或看過的事物具體呈現出來的地
方,
「想像力是個非常珍貴的資產,是創造的根本。」(自主學習,決定未來•天下文化),沒有受到
很多框架的限制,孩子可以很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像。洪蘭也提到: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能在
同一件事情上和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層面,都叫「創意」(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天下文化),
無中生有的「原創」並不容易,很多創意的激發奠基於孩子的舊經驗--看過、摸過、用過的東西,創
意的發揮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習做出自己欣賞與喜歡的創作,在其中嘗試加入自己的想法。而這時也
能看見混齡的美好,大班孩子的舊經驗與創意不僅成為自己創作的基礎,更加是小班孩子模仿與學習
的對象,小班孩子在一旁看著哥哥姐姐如何一步步的將作品完成,自己也跟著預備一樣的材料與工具
躍躍欲試。
創意需要技術,而技術需要學習與練習。
所以我很同意朱光潛先生說的一句話:
「創作是奠基於舊經驗的新綜合。」
(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天下文化)
工具的學習與使用就是將創意呈現的過程中很重要的要素,大班哥哥姐姐熟練地用剪刀剪下自己
需要的緞帶、拿著打洞器在色紙上打出自己要的形狀、從膠帶台撕下一段剛好長度的膠帶…等,這熟
練的操作著工具的過程對於現在或曾經是小班的弟妹來說,是除了老師的協助之外,很好的示範與幫
助。但這些操作的歷程對小班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剪刀的運用考驗著孩子手指間力道的協調與合作,
膠水的塗抹讓孩子學習去分辨自己所需要塗抹的範圍及適合的量,捲毛線器該如何纏繞、針線的使
用…等,每種不同的工具都是新的學習,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練習讓孩子慢慢累積著能夠使用多
元素材去呈現創作的能力。
柏儒用打洞器創作他的「恐龍世界」 紘煾對於毛線器的使用越來越熟練 俊翰用不同顏色的色紙剪貼出
「包肉包菜的三明治」
色紙、紙卡、紙條、玻璃紙…等各式紙材,以及紙盒、毛線、緞帶、葉子、布…等多元的創作素材,
在選擇及運用的過程中,從平面到立體,孩子嘗試著讓作品能夠忠於自己的想法。而每個作品都有著
孩子的喜歡與故事在其中,爺爺的口琴讓亮云連著好多天用不同顏色的色紙摺成口琴,也慢慢開始加
上不同的素材裝飾口琴,每天很寶貝的將做好的口琴小心地收書包帶回家。而好喜歡車子的靖恆想要
創作火車與公車,用紙盒當車身,加上我們去神學院散步時撿回來的松香果成為輪子,練習將保麗龍
膠擠在黏車輪的位置,製作的過程中,他一邊說著媽媽帶著他和弟弟去坐公車的有趣經歷。而靖恆的
創作讓品綸也想嘗試做一台車子,讓亮云也想要幫她喜歡的口琴加上輪子,不只用松香果,也嘗試利
用色紙揉成一團來形塑輪子的樣貌。
亮云-有輪子的口琴與有輪子的桌子 雨恬-望遠鏡 衡映-高跟鞋和椅子
一旦覺知到新的事物,便會回顧曾經驗過的內容,注意力、學習及動機的歷程就會動員起來。(專注
力•親子天下)孩子帶著自己的創意進到工作區,從眼睛開始搜尋著需要的工具及材料時,他就開始
專注地進入學習的歷程,不管這個歷程中經歷多少失敗與困難,當作品完成時,孩子總是滿意地看著
自己的作品,雀躍地想要分享他的創作,很寶貝的收好帶回家,相信大家的家中一定有不少孩子帶回
的寶貝,可以試著套用孩子發亮的眼光來看這些創作,聽著孩子訴說其中的故事,一起參與孩子每一
次的創意旅程吧。
阮瀞-
他與采蓉一起用餐的餐桌
◎ 與您分享
1. 11 月開始加入蜻蜓班這個大家庭的新朋友:謝聖棻(中班),我們一起歡迎也陪伴聖棻在新樓展開
新的旅程。
2. 恭喜欣霖(小班)當姐姐嚕!欣霖的媽媽在 11 月初平安生下了一個妹妹,我們一起恭喜也祝福這個
家庭。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