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賦優異學生的特質與輔導:界定、挑戰與教育策略

格式
doc
大小
67 KB
頁數
16
上傳者
neuralpc2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0-09-17,离现在 15 3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資賦優異學生的特質與輔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蔡典謨教授

There is nothing so unequal as the equal treatment of unequals
下面提出幾個資優教育的問題與各位討論
壹、什麼是資賦優異?資賦優異如何界定?
在談到什麼是「資賦優異」之前,下列幾個問題請各位想一想:
1.
資賦優異就是智商比較高,智商130以上的就是資賦優異,以下的就不是
?
2.
作業做得比較快的學生,應該讓他多做一點作業,以便加強練習或者過度學習
?
3.
學生的學習速度不同,學習快的,就該等學習慢的
?
4.
如果你的孩子每次考試都考一百分,好或不好
? 學校裡很多學生,每次考試都考一百分,好不好?
5.
我的學校沒有資賦優異學生
? 我的班上沒有資賦優異學生?
6.
學生考試考得好的話,這個學生大概不會有什麼問題
?
7.
除了智能較差的學生外,每個學生都應該學會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至少應該達到一定的程度
? 既然大家都要達到一定的水準,所以要用一樣的方法,相同的速度學習?

以上這些問題,希望你們慢慢會有一些解答。

資賦優異學生的學習速度快,能從事高層次的抽象思考等學習活動,教育應考慮因材施教的精神,提供充份發揮其潛能的機會,以開發其腦力,發展其特長。這些學生程度較一般兒童高,學習速度也較快,若按正常速度來學習,必容易對缺少挑戰性的教學活動感到厭倦、喪失學習興趣,甚至養成懶惰的習慣
----反正考前翻一下書,課業即可應付裕如,何必勤奮讀書?這不只是孩子的損失,更是國家社會的損失!想想如果中華民國多培養幾位愛迪生、貝多芬、愛因斯坦,多幾個人獲得諾貝爾獎,這對國家社會該具有多大的價值,因此,正確的發掘資賦優異的學生,並給予充份的教育,將是社會進步發展的關鍵。

一、如何界定資賦優異?

資賦優異的定義會影響到資優教育的方向及誰應該接受資優教育。因此,什麼是「資賦優異」
? 這個概念值得加以探討,以下將從學理上及相關法規上來說明。

(
)學理上的例子
提到資賦優異(Giftedness)常令人聯想到聰明、智力高、能力強、功課好,或IQ 130以上。要清楚的說明這個概念,簡單聯想的定義當然不夠,進一步討論是有必要的。教育界常引用的定義,一個是推孟(Terman)先生的,一個是美國聯邦教育署的。推孟曾追蹤研究許多高智商的人,對資優教育的發展貢獻良多,他的定義是
:「資賦優異即是在斯比量表(或其他類似對等工具)上所測得的智商在最高百分之一以上的人」,也就是智商140以上的人,才有資格稱得上資賦優異。這個定義開始了學術界對資賦優異的重視,但過份重視智商,也忽略了創造力及藝術方面的資優。美國聯邦教育署的定義為:「資賦優異即是那些經由專家鑑定具有優異能力而能有傑出表現的兒童,這些兒童需接受比一般兒童更多的教育機會,以便充份發展自我並貢獻社會,資優兒童能在下列領域表現傑出:
1.
普通能力(general intellectual ability)2.特殊學習性向(specific academic aptitude) ; 3.創造性思考(creative or productive thinking) ; 4.領導能力(leadership ability) ; 5.視覺和表演藝術(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 6.心理動作能力(psychomotor ability) (Marland, 1972)
這個定義擴充了資賦優異的領域,將智力及特殊性向、創造、領導、表演等能力皆涵蓋在內,而且也同時考慮了高成就的學生及成就不高但有潛能的兒童,更指出特殊教育的必要性。因此提出後已廣被引用。西元
1978年美國國會修正了這個定義,將心理動作能力取消,理由是部份心理動作能力如舞蹈等可包含在表演藝術之中,至於運動資優則大部份已被妥善個別指導。

聯邦教育署的定義雖有優點,但加以分析,仍可以想到兩個問題: 一是它忽略了動機,努力與毅力這方面的特質,智能高的人若不努力,仍將無法有傑出表現。其次,所提的六類能力並不是平行的,學業性向、表演藝術的表現要靠個體應用智能、創造、及心理動作能力等,後者係歷程,學業及表演藝術則可能是歷程的結果。

資賦優異是一個概念,界定概念當然不易。一個可行的途徑是根據相關的研究,並分析社會上、歷史上表現傑出的人,有沒有共同因素或特質導致他們表現傑出?本文即根據這種立場,針對能力、創造力及毅力等三方面的特質提出討論。

中等以上的能力(above average ability)與資賦優異
一個資賦優異的人,應有相當高的智慧與能力,他們的智商至少不應低於中等。一個智能中下的人,固然也能有成,但所成應是跟其不高的智能相比較而言,不能期望如愛因斯坦的傑出,或期待他們也獲得諾貝爾獎。許多研究顯示
: 智商與學業成就間有相當穩定的關係,相關可達.40.60 (Renzulli, 1986)。換句話說,智商高的人,在學校中的成就也可能較大,智力高則學習能力強、速度快。因此,資賦優異包含高智能,的確有其理由及價值。自法國比奈先生於西元1905年編成了第一個智力測驗以來,迄今已有八十餘年歷史,其間不斷有許多學者從事有關智力的研究及測驗的編製改進,目前一般使用的標準化測驗,亦皆有某種程度的信度及效度。智力測驗的目的係在了解一個人是否聰明,以其客觀性,耗時較少,易於搜集資料,且以研究為基礎來看,則高智能涵蓋在資賦優異的概念之內,實有其優點。
資賦優異的人智能高,這個推論似乎可以被接受,但反過來說,智能高的人就是資賦優異則有待商榷,正如「愛因斯坦聰明,因此聰明就會成為愛因斯坦」一樣不能成立。此論點說明了資賦優異可能包含了其他特質,如果把智商當做唯一特質,則可能與事實不符。

測驗的優點,上已敘述,但以智商為唯一指標,將難免忽略了其他特質及有將部份有潛能的兒童排拒門外之險,其理由如下



1. 智力到底是什麼尚無一致的看法,各種智力測驗的內容及題目也各不相同,用還不是完全清楚的概念來解釋資賦優異,則資賦優異自然無法被解釋清楚,特別是如果以一種智力測驗的結果來說明一個人是否資優,將難避以偏概全之嫌。
2.
聰明就是反應快,這是智力測驗的一個基本假設,但這個假設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智力測驗皆有時限,在短時間內做對題目越多,表示智商將越高。這種假設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正確,但非所有人。有些人做事喜歡仔細思考、花較多時間研究、準備,結果獲致具有創意的更好答案,這種人難道不算聰明?在日常生活中,每次解決一個問題是不是都只能有
15秒到60秒像做完一題測驗一樣?1986年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Sternberg先生曾研究發展解決問題的品質與所費時間之相關聯.75,強迫式的立即反應,其品質常不如經過思考的反應。社會上固然需要反應快的人,但也不能沒有用心思考,能提出創見的人,速度固然重要,但盲目的認為只有反應快才是智慧高,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是不適用的。
3.
測驗結果常受個人的經驗或學業成就的影響,也無法完全擺脫不同文化背景的左右。智力測驗中的抽象思考、語文流暢、記憶、文字及數字推理、空間關係等難免與學生的語文及數理成就有關,為使子女被鑑定為資優,若特別購買測驗讓子女練習,經驗的影響就更加明顯了。
4.
智商難免有誤差,施測的環境、過程、人員、受測者種種有關因素,都可能影響施測結果,因而造成誤差。智商雖是個客觀的數字,但我們能說IQ 130的人一定比IQ 127的人聰明嗎?就統計學的觀點而論,數字常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段距離,IQ 130也許應加減34,也就是在
126 134間皆有可能,可見IQ 130 有可能不高於IQ 127。如果用IQ 130為是否資優的標準,由上而下排列,到130 即停止,「對不起,雖然大家都認為你很聰明,可是你的IQ 只有128,還差2,我實在是愛莫能助!」,這樣做是不是太冒險了呢?誰敢說IQ 130的人將來成就一定比IQ 128的人高,而IQ 128的人又一定比IQ 125的人高呢?即以作業品質來比較,智商在5 %以上的學生,跟15%5%間的學生,不一定有明顯的差異 (Reis & Renzulli ,1982)。筆者在美國進修期間,曾參觀過一所刻板遵守高智商原則的學校,該校原以IQ 120為選拔資優生的標準,後來門檻提高為IQ 125,結果原本有部份已受一年特殊教育的學生,因IQ 低於125,儘管一年的表現不差於IQ 125 的學生,仍必須於第二年智商提高至125門檻時被請出門。智力測驗的目的係在預測學習潛能,現在卻不管學生已表現良好成就,唯智商未達標準就將其排除於門外,這可以說是本末倒置,手段變成了目的。
  以上的分析討論可獲結論如下:能力強是資賦優異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測驗結果雖是考慮一個人是否資優的重要指標,但非唯一指標,若以高智商為唯一指標,則將有可能犯以偏概全之弊,而排除一些有潛能但智商不是特別高的學生。以智商
130為唯一標準,就像選拔籃球隊員只用身高為唯一指標一樣,除了身高以外,難道不該考慮球員的彈性、速度、體力、控球能力及動機與毅力等其他因素? 

創造力
( high levels of creativity ) 與資賦優異 
  想到下列這些人,不禁肅然起敬。貝多芬、莫札特、米開朗基羅、畢卡索、牛頓、愛因斯坦、哥倫布、瓦特、愛迪生、莎士比亞、司馬光、張衡、華佗、李白,乃至國父 孫中山先生。這些人表現傑出,對社會、歷史貢獻卓著,說這些人是資賦優異,大不份的人都不會反對。因此,天才、有傑出表現、有卓越貢獻與資賦優異常被視為同義字。這些人何以沒有異議就被認為傑出呢?因為他們有新的發明、發現或創作!愛迪生本人即擁有
1039件專利;愛因斯坦一共發表過248件出版品;畢卡索平均每年完成200件藝術創作;而莫札特在35歲逝世前已有600件音樂作品(Hanly, 1985),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更是扭轉中國歷史的偉大著作,顯而易見的,創造力的發揮與傑出表現有不可分的關係。
  一個人要有傑出貢獻,總不能因為只背熟了很多課本吧?諾貝爾獎世界矚目,要是中華民國產生個諾貝爾獎得主,我們可要欣喜萬分!偉人之所以被重視,因為他們對社會有傑出貢獻,為什麼他們對社會有傑出貢獻呢?因為他們有新的見解、新的作品、新的發現、新的發明!瓦拉曾分析了許多研究,發現創造力與文學及科學上的成就有關
( Wallach , 1976 ) 。由以上對偉人特徵的分析,歸結為:資賦優異不應排除創造性的特質。
  有人或許會問:創造力與智力不是有正相關嗎?智力高的人創造力也高,何必多此一舉將創造力包括在內呢?知道一個人的智力不就也等於知道了他的創造力嗎?許多研究的確顯示創造力與智力有正相關存在,智力高的人創造力也可能高。不過,這種關係對智商
120 以下的人才比較明顯,智商120以上的人,正相關卻不明顯,也就是IQ 120以上的人智力高,創造力不一定比較高。資賦優異者智商都偏高,既然高智商的人創造力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將創造性的特質涵蓋在資優的概念之內,也就更具意義了。

努力、毅力
( high levels of task commitment) 的特質與資賦優異
這類特質係指一個人對某一個問題或領域有高度的熱誠與興趣,能全力以赴堅持到底,且有強烈信心並設定極高的標準,嚴格的要求自己去達成。這個特質跟一個人能力的發揮有密切的關係,不努力而想有傑出貢獻將如緣木求魚。一個兒童即使
IQ 150,如果不努力,睡覺睡個十年,他還是資優嗎? Roe曾研究64位著名科學家,發現這些人的智商雖高於中等,但有很大的差異,有的智商特別高,有的則只稍高於中等。但這些人皆有一共同特點,即專心致志於工作,數年如一日,甚至於放棄假日亦在所不惜(Renzulli , 1981)Mackinnon 1964年也曾研究美國有創意的傑出建築師,同樣發現這些人的智力並不比一般人高,但卻比一般人更強調熱誠、果決、毅力與獨創性。愛迪生不是也說過天才是99%的努力加上1%的靈感嗎? 他自己更是視工作如生命,每每用數年的時間去改進他的發明,每天常常工作十五個小時以上,他的成就絕不是僥倖得來的。
以上的分析討論顯示
: 資賦優異這個概念應涵蓋努力與毅力特質,有了這種特質,能力與創造性的特質就能發揮作用而使人表現傑出的貢獻。若只是能力很強,缺少創造力與毅力,則只能說具有表現傑出學業成就的潛能,但不能說他就是資賦優異,說一個人資優是在給這個人下判斷,正如不能因為一個人聰明,就說他有傑出貢獻一樣。一個人即使能力很強,如果不努力,聰明就不能化為行為,不善用聰明才智,就等於缺少這種特質,當然也就不能判定這個人是資賦優異了。除非一個人長期表現資賦優異的行為,證明他的確很傑出,否則驟然標記為「資優」,則標記錯誤的可能性將無法排除!
由以上的分析討論,可知資賦優異的概念不能只包含能力強或智慧高,而應涵蓋創造力與毅力,三者兼備。能力包括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強則擅於記憶、理解、思考、分析、推理,較瞭解空間關係,語文也較流暢,將上列或其中部份能力應用於特殊領域或問題上,則形成特殊能力。一個兒童若能力不足,則將難迅速有效的學習傑出表現所需的知識與特徵,自難期待有突出的表現;創造力高則思考較為流暢、新奇、想像力豐富,較為好奇、具有彈性、勇於冒險。這種特質將激勵一個人從事改進、創作、發明,並易獲致成功。缺少這種特質,則一個人或許記憶儲存了不少知識,但不易生產新知,以新發現貢獻社會;毅力強的人,對某一問題或領域有高度的熱誠與興趣,而且信心十足,設定極高的標準,全力以赴,堅持到底。這種特質使一個人的潛能及創造特性充份發揮,要有傑出表現,自是少不了它。能力、創造力與毅力是資賦優異所不可少的特質,缺少其中一項或兩項,或強度不足,則資賦優異的行為即難顯現,或雖暫時顯現,也將逐漸減弱。因此,三種特質皆應兼備,而且要有交互的作用,當三種特質交互作用時,個體即表現資賦優異的行為,一個人經常表現資賦優異的行為,我們判定說他是資賦優異。


總結本文的分析討論,依據美國國家資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nzulli博士的研究,資賦優異的概念可以界定如下:資賦優異(Giftedness)至少包含了人類的三種特質,這三種特質是中等以上的能力、高創造力及努力毅力,當這三種特質產生交互作用時,個體即傾向於表現資賦優異的行為。有資賦優異潛能的個體身上能發現這些特質,應將這些特質應用在對人類有益的領域上。為協助這些個體實現自我並貢獻於社會,教育應提供充份的發展機會。


資賦優異的概念已討論並界定如上,這種定義在教育上有何意義呢?

1.
努力與毅力是資賦優異的特質之一,而努力與毅力是變動的,一個人也許過去不努力,現在卻努力不懈;也有可能現在很努力,將來卻鬆懈了下來。因此,資優與否也是可能改變的,並不是鑑定為資優後,永遠都是資優;也不是既經鑑定為不資優,則一輩子就不再有資優的可能。由此而論,鑑定資賦優異是持續性的工作,學生進出特殊教育之門也應配合而有彈性。一次鑑定決定一輩子的標記,可說完全忽略了資賦優異的特質,也與研究不符。

2.
資賦優異的概念所含的特質,在程度上說都是較高,至少要高於平均水準以上,而且要三種特質兼備並交互作用,因此,並不是人人都是資賦優異,而是只有一部份人是。配合時間的因素,則資賦優異只是在某些人在某些時間發生,並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時間皆發生。
3.
能力、毅力與創造力都是可以培養的,因此,只要潛能夠,資賦優異是可以發展的,而且也是教育要去培養的。鑑定資優學生然後施予特殊教育,較適當的說法或許是
: 選拔有能力表現資優行為的學生,施予充份的教育,資優行為可有效的加以培養,個體具有潛能而且又經常表現優異的行為,我們總算能較有把握的說他們是資優。但別忘了,如果他們又放棄努力,或教育失敗,則資賦優異的頭銜仍有可能消失。因此,資賦優異的鑑定與培養要持續不斷的進行,而且鑑定要做為培養的基礎,培養要配合鑑定的發現去施行。
4.
資賦優異既是可以培養的,教育即應針對能力、毅力與創造力三種特質加以訓練及啟發。對於有潛能的學生,應給予充份的學習機會,除增強其能力外,尤應啟發高層次的創造思考作用,並協助發展其興趣特長,激發其強烈的動機與毅力,養成奮發努力的習慣。期望學生將來有傑出的表現,就應在教育的過程中,針對資賦優異的特質加以培養,透過不斷的練習去發現,將來才較有可能產生偉大的發現;透過努力習慣的養成,一個人才會持續不斷的去努力,只有長期不斷的去努力,傑出的貢獻才有可能
!

(
)法規上的界定
依據我國最新(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公布特殊教育法第四條之規定
: 資賦優異,係指在下列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 一般智能、學術性向、藝術才能、創造才能、領導才能、其他特殊才能。另根據民國八十八年三月教育部頒布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對上列領域的定義及鑑定基準亦均有清楚的界定。其定義及鑑定基準如下:

1
、一般智能優異(第十四條) : 指在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推理、評鑑等方面較同年齡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其鑑定基準如下
:

(1)
智力或綜合性向測驗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九十三以上者。
(2)
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學習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者。

2
、學術性向優異(第十五條) : 指在語文、數學、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等學術領域,較同年齡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其鑑定基準為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
(1)
某領域學術性向或成就測驗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九十三以上,經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專長學科學習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者。
(2)
參加國際性或全國性有關學科競賽或展覽活動表現特別優異,獲前三等獎項者。
(3)
參加學術研究單位長期輔導之有關學科研習活動,成就特別優異,經主辦單位推薦者。
(4)
獨立研究成果優異,經專家學者或指導教師推薦,並檢附具體資料者。

3
、藝術才能優異(第十六條) : 指在視覺或表演藝術方面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其鑑定基準為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
(1)
某領域藝術性向測驗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九十三以上者,或術科測驗表現優異者。
(2)
參加國際性或全國性各該類科競賽表現特別優異,獲前三等獎項者。
(3)
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藝術才能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者。

4
、創造能力優異(第十七條) : 指運用心智能力產生創新及建設性之作品、發明、或問題解決者;其鑑定基準為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
(1)
創造能力測驗或創造性特質量表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九十三以上者。
(2)
參加國際性或全國性創造發明競賽表現特別優異,獲前三等獎項者。
(3)
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創造才能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者。

5
、領導才能優異(第十八條) : 指具有優異之計畫、組織、溝通、協調、預測、決策、評鑑等能力,而在處理團體事務上有傑出表現者;其鑑定基準為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
(1)
領導才能測驗或領導特質量表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九十三以上者。
(2)
專家學者、指導教師、家長或同儕觀察推薦,並檢附領導才能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者。

6
、其他特殊才能優異(第十九條) : 指在肢體動作、工具運用、電腦、棋藝、牌藝等能力具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其鑑定基準為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
(1)
參加國際性或全國性技藝競賽表現特別優異,獲前三等獎項者。
(2)
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專長才能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者。
我們從上面可以發現「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這裡有個「或」字,這表示卓越潛能與傑出表現二者不一定相等。卓越的潛能,一般來說,智力測驗、性向測驗較屬於能力的部份;傑出的表現,就課業方面來說,常表現在課業的成績,或成就測驗分數高。資賦優異的對象,在鑑定或選拔時,這點是值得我們去注意的。


我們常常在鑑定一個資優生的時候,都會樣樣兼顧,智力要很高,功課要很棒,而且二者要兼備。其實二者不見得要兼備,有的學生功課不是很棒,但是智力很高,或潛力很好,我們把這種學生找出來,給他適當的啟發,讓他能表現傑出,這同樣很有意義。

另外,如果與舊特殊教育法(民國7312月公布)及相關規定比較起來,新法也表現如下特點
:
首先,舊的特殊教育法對資賦優異的界定只有涵蓋一般智能優異、學術性向優異及藝術才能優異。但新的特殊教育法又加上了創造能力、領導才能及其他特殊才能。領域增加了,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創造能力、領導才能及其他特殊才能,這些在以前比較忽略,新法特別將此列舉出來,目的就是希望資優教育能重視學科以外能力的開發,如創造能力、領導才能,這對於社會的發展都是特別重要的。至於什麼是其他特殊才能呢
? 也就是不屬於以上領域的特殊能力,都屬於其他特殊才能。這主要是避免列舉領域的缺失,因為社會所需的人才是多元的,並不僅限於特教法中所列第1(一般智能優異)至第5(領導能力)的能力,只要是能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異能力都應該加以培養。由此可知,新法對資賦優異的界定可以說更多元化。過去我國辦理資優教育主要的對象有一般智能優異資優、數理資優、語文資優及音樂、美術、舞蹈等特殊才能;今後辦理資優教育應朝培育更多元化的人才努力。
其次,就鑑定標準來說,也比舊規定放寬了。舉一般智能優異來說,其鑑定基準有兩項
: (1)智力或綜合性向測驗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九十三以上者;(2)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學習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者。拿百分等級九十三跟過去來比較,過去特殊教育相關規定,資賦優異鑑定的標準,就智力測驗的指標來說,應該要有兩個標準差以上,也就是IQ130以上,大約一百個人中只有二點多個人,現在智力指標的標準向下降了,也就是百分等級在九十三以上就可以了。一點五個標準差以上就可以是資賦優異了,百分等級九十三,意思是說一百個人有七個人是資賦優異,這是指一般智能優異的,如果再加上單科資優或其他如藝術、領導、創造能力方面的資優,把這些全部合起來看,那麼,資賦優異的比例在一百人中,應該會有十個人以上。國內資優教育發展二十多年來,目前在資優教育班級接受資優教育的對象約三萬餘人,佔全國中小學生人數總數約百分之一,以百分之十的比率來看,我國資優教育的對象,在量的方面仍應繼續努力增加,並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貳、資優學生看得出來嗎
?

我們為人師表的,要先瞭解資賦優異的學生,然後再給予他們一些幫助。到底什麼樣的學生是資賦優異
? 我們當然可以透過一些測驗,不過,前面講到資賦優異的概念要擴充,擴充到不只包括智能的,而且要包括創造力、努力、毅力。智力,還可以用智力測驗來測出一部份;創造力,現在也有一些創造力的測驗。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也就是說你用一種智力測驗,還不能很保險的說這個人的智力就是這樣;你用一種創造力測驗,還不能很保險的說這個人的創造力就是如此,至於努力和毅力就更難測驗出來了。你問一個人是否很努力,他告訴你他很努力,非常認真,說是如此,但他實際上並沒那麼認真。所以努力跟毅力要靠什麼?是否具有這個特質,要如何判斷,那就必需靠平常、靠觀察。這裡介紹資賦優異學生的一些特質,從這些特質中,也許會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資賦優異的學生,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超越同學,閱讀比較廣博,知識較多、興趣廣泛、記憶力強、學習速度快、分析思考推理的能力也比較好,想像力豐富,觀察力強、比較好奇、喜歡冒險、較具幽默感,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部份科目或領域表現可能很突出,有主見、自主性較強,能獨立的去完成工作,有力求完美的傾向,自我要求比較嚴。

老師、行政人員或家長看到這樣的孩子時,也許就要注意看他是不是屬於比較聰明或資賦優異的人,也要進一步蒐集資料,接著跟他的家長、老師談,並就過去的資料,加以瞭解,甚至給他一些測驗,或刻意給他一些事情做,而從旁觀察。做為一名老師,與班上的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多,當你特別注意他的時候,你對他的瞭解就會越來越清楚。這樣的孩子,對我們的社會及班級的教學來說,幫助都會很大的。譬如說,他們的學習速度比較快,他們就可以學到比較多的東西;他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比較高,就可以學比較深的東西;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好、閱讀、興趣廣泛,這就是很好的領袖人材;他的創造力比較高,將來也許對我們的社會會有很大的貢獻。


參、資優生也有困擾嗎?
資優生由於聰明、潛力無限、前途光明,常被視為天之驕子,父母、師長多寄予厚望。但也由於聰明,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資優生終究跟一般學生不同,可能被同學視為異類、怪胎,不受歡迎,因此,資優生也常高嘆「其實你們不懂我的心」,苦惱伴隨聰明而來,到底資優生有什麼困擾呢?


一、覺得上課無聊,對學習喪失興趣

資優生記憶力強、理解力高、反應快,學習速度應會比一般學生快,但教科書或課程標準編輯時,或教師選擇教材時,或安排教學進度、教學難易度時,大家所考慮的對象都不是針對資優生而訂,而是以大多數一般學生程度為準。美國國家資優教育研究中心曾做了一個全國性的調查發現
:資優生的正規課程可以減少24% ~ 70%而不影響到他的課業成績,換句話說,把正規課程或一般課程去掉24%,甚至去掉70%,這些學生考試的成績是一樣的。我前幾年也在高師大附中做資優教育的實驗,先做pre-test,在學校沒教之前,先測驗其起點行為,看老師要教的東西,他已經瞭解了多少。就以數學這科來看,在開學時就先測驗這一學年要教的東西,結果有的學生考了60分、80分,甚至98分,還沒教之前就已經可以考到98分。曾經有個小孩,11歲,英文能力很好,托福考了550分,這樣的學生在上英文課時,他該做什麼呢?如果按照一般學生的程度來教,只是浪費他的時間和生命而已。
我曾經訪問過國內外許多傑出學生的家庭,這些學生得過如世界奧林匹亞數學、物理、化學金牌、銀牌、銅牌、西屋科學獎、總統獎,而且唸的都是名校,其中有一對住在紐約的姐妹,在音樂上有非常傑出的表現。最特別的是,這個妹妹一個人唸三個學校
: 茱莉亞音樂學院、美國芭蕾舞學校、一般中學。她怎麼安排這三個學校正常的課程呢?原來她每個星期去中學上課一天,在這天中,他和老師討論這一星期的進度、交作業、就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請教老師;老師再把下星期的重點告訴她、分配作業,一天中就把一星期的課程學完。在正規課程上,她只用了一天,其餘時間,她就去發展她的音樂、舞蹈的才華。事實上,雖然只花一天的時間在正規課程上,她的學業成績依然表現亮麗。像這樣的孩子,她就有許多的空間可以去發展她的天賦才華。

我們的課程設計都是依中等智能的學生所設計的,因此,資賦優異的學生會覺得老師所教的太淺、太慢、太容易了。因為都懂了,所以上課時就覺得很無聊,而有不專心的行為表現,如打瞌睡、看外面、或拿橡皮筋彈隔壁同學。老師一旦看到這樣的孩子,就會認為他不守規矩、懶惰、有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不利的影響,他會覺得雖然我不認真,但是每次考試,我照樣考八、九十分,我也不比別人差,所以學校的功課是很好混的,而別人照樣認為我的功課不錯。也就是說,我雖然懶懶散散,功課依然不錯,於是養成了懶惰、不認真、甚至驕傲的態度。一旦這種態度養成,或者對學習產生厭倦,這個影響是非常大的。


二、討厭經常性、例行性的工作

如單調的記憶或練習,資賦優異的學生較不喜歡機械式的練習,他們比較喜歡高層次抽象思考的、操作式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他們的學習方式與一般學生不盡相同。有時我們也會發現聰明的孩子對於簡單的題目常容易做錯,而困難的題目反而不會做錯。但是我們看今日的教育,不管你聰不聰明,機械式的練習,常常都是被強調的。

在我訪問的資優低成就的學生中,其中有一個學生智商142.5,成績在班上竟然最後一名,於是我就到他家去瞭解,發現父母從小在他學校功課做完後,讓他做功文式數學。功文式數學有其優點,可以讓學生藉由機械式的練習逐步獲得成就感,以提昇學生的學業表現。可是對於資賦優異的學生來說,他們就不見得喜歡,因為要做這麼多的簡單練習,所以這個孩子就非常討厭。而這位父親卻非要他做不可,認為即使孩子不喜歡也要做,這正好可以培養他的耐性與毅力。孩子無奈,只好採拖延戰術,每天學校的作業則慢慢做、儘量拖或發呆,他認為只要拖到很晚,就可以少做,甚至沒時間,也就不用做,而他也因此養成了拖拖拉拉的習慣。有時父母坐在旁邊監督,孩子只好勉強做。因此他覺得唸書很不快樂、很痛苦,孩子曾經告訴我
:「蔡教授,我只想唸到國中畢業就好了,我覺得讀書真的太痛苦了」。他的父母卻完全不知情,以為孩子在資優班,暫時表現不好,但是照這樣好好訓練他,將來一定會爬上去,唸個大學、研究所、博士沒問題;但孩子卻認為讀書是相當辛苦,相當不快樂。
記得有一次,我去訪視高雄市的一個資優班,老師看到我興奮的說
:「蔡教授,很高興你來看我們,你知道嗎?我們拼了好幾個月了」,我聽了很高興,因為有這麼認真的老師。由於是教育局請我去訪視,所以不僅要聽老師的聲音,也要聽聽學生的聲音,於是我找了幾個學生來座談。學生一看到了我就說:「蔡教授,你知道嗎?我們這幾個月過得好苦,我們每天考試,每天做一大堆練習,每個禮拜都要發表一次全校性的排名,唸資優班實在很辛苦,你可以跟校長建: 不要給我們考這麼多,做這麼多練習」。如果我們的資優班是這樣,那我們所做的正是資優生最不喜歡的事,如果他不是資優,他還可以適應,其實我們的教育應該可以有些彈性。

三、人際關係的困擾

資優生的人際關係可能會是一個問題。他會覺得孤單,與班上同學的相處可能會是他困擾的來源。資優常代表心智超前,他反而對於較大孩子有興趣的東西感興趣,興趣大於一般同學。光就這點來看,資賦優異學生在班上似乎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團體,反而與高年級的同學更有話可談;他的同學則會覺得資優生是怪胎,都談些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如果班上有資優生,同學會不會喜歡呢?當老師問一個問題時,他總是搶先回答;在同學還弄不清楚狀況下,他已經把正確答案說出。你想
: 同學會不會覺得自己很笨、很差勁?班上有資優生,常常是其他同學失敗的來源。因此,有的資優生寧願自己不資優,寧可為了有朋友而藏拙。曾經有一名女資優生,被班上女同學騙出去而遭其預設之壞朋友欺凌,原因只在於她是個樣樣都強過她的資優生。
有些人常說,資優生是天之驕子,得了便宜又賣乖,他們已經夠好了,還會有什麼問題呢?這是從成績去看,即便是成績,也僅僅是由表象去看,成績背後仍然有其他問題存在。

四、完美主義
有的資優生可能會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這也可能是資優生的一個困擾。所謂完美主義,就是指樣樣都要做得很好,每個科目都要考一百分,或每個科目都要得第一。之所以如此,有些是父母施與的壓力;或揹負「資賦優異兒童」標記的各方壓力;或很多過去的期待與經驗,導致了一個孩子養成了所謂的「完美主義」傾向。如果任何事都要做得很好,樣樣要得第一,事實上是很痛苦的,因為事事都要做得很完美,是不太可能的事,而且很容易遭受挫折。譬如,有完美傾向的資優生,考試一定要考
100分,不容許有小缺失,如果考了98分,他看到的不是98分,而是怎麼少了那2分,他顧慮的是那不完美的地方,在意的是不夠好的地方,他沒有看到自己其實已經很好了。
有些學生明明作業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他仍然不放心,要不斷修正,要求老師再給時間,作業非迫在眉睫不肯交出。如果一個人不斷要求自我完美,你想他怎麼可能快樂?資優生不只自我要求,甚至還要要求別人完美,看任何人都要十全十美,結果沒有一個人他看得順眼,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你想
: 會有人喜歡他嗎?因此,他們容易挫折、不快樂、有壓力,甚至導致別人也跟著苦惱。

五、集中式班級之資優生易焦慮、挫折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如集中式資優班,資優生較易產生焦慮、挫折。以高雄市為例,集中式資優班甄試時,可能六百人才錄取三十人,能進資優班的這三十個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如果班級的經營,老師刻意強調競爭,以功課為主,那麼這個班級內的競爭一定非常激烈,同學斤斤計較分數,而且計算的非常精密,大家在意的是如何跟同學比較功課,只要妨礙到功課的事,就儘量排除或計較。因此,如果資優生在這種環境、這種教育體制下成長,你想
: 資優教育的精神在那裡呢?
資優生本來應該要很有自信的,自我概念應該比較積極、正面,但事實上,我們發現並不是如此。國內也做過評鑑,發現集中式資優班的學生自我概念傾向比較消極。你問資優班的學生,你覺得自己如何?照理說,他們應該要說自己很好、很不錯。但是,他們的答案卻是「我不好、我不行、我很爛」,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因為競爭非常激烈的關係,在競爭下,很容易失敗,而且大多數時間都在失敗、挫折中。

不要以為資優生沒有問題、沒有苦惱,事實上他們的苦惱多著呢!有苦惱就有適應的問題,資優生會故意考差來與一般同學一樣,因為他們需要朋友他不要突出,不要跟別人不同,這是消極的適應,因此,他的潛力就不能發揮。有的資優生自我調適很困難,甚至走上絕路。過去這幾年每年都有資優生自殺的新聞,這是非常可惜的。有的資優生不用消極的方式在班級內適應,也不用激烈的自殺手段來結束苦惱,但他有時可能向外發展,成為幫派的首領,那麼我們的社會就十分堪慮了。


資賦優異的孩子不是天之驕子,不是得了便宜又賣乖。資優的孩子一樣有很多問題,如果老師能了解並設法幫助他,對資優孩子個人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他的潛能得以發揮,教育可以適合其需求、過得愉快、成長順利、自我實現;對社會來說,如果他能好好發展,成為社會領袖,或在知識領域能創新、突破,對社會的貢獻一樣是很有價值的。從負面來說,如果資賦優異的孩子不幸成為黑社會的老大,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將會很大。因此,如果能避免他們成為消極性破壞社會的人物的話,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因此,各位也許你們不能規劃出很好的理想社會,但是你們不要忘了,能夠把社會規劃得很理想的人,他們的童年就在你們的手中;你們也許不能預測地震,但是能夠預測地震的人,可能就在你的手中;你們不能把社會弄得天翻地覆,但是能把社會弄得天翻地覆的人的童年,可能就在你的手中,希望各位能夠善用教育的影響力來影響我們的社會,希望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可能是經由你們的教育所產生的,不要忽略了我們的影響力,因為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一個「重要他人」,這個重要他人就是各位。


肆、幫助資優生有那些方法?
資優生有其不同於一般學生的特質,在教育上應善用其優異的特質,發揮其潛能,一方面幫助他們成功,一方面也因其傑出的成就而貢獻社會。另外,在以一般學生為重心的教育體制之下,資優生也常因其異於一般學生的特質而常有一些困擾,因而需要特別予以輔導協助。以下提出一些幫助資優生的方法供參考
:

一、避免標記

對於資賦優異的孩子,我們該怎麼幫助他?首先,我們談到資賦優異或天才兒童,一定要很謹慎,不要輕易把這個天才兒童、資賦優異或絕頂聰明等字眼,加諸在某人身上,因為這就是一種標記,「標記」,實際上就是一種蓋棺論定,說一個人是資賦優異與說一個人是很懶惰是一樣的,「資優」與「懶惰」,都有同樣的標記作用。懶惰是一個結論,我要說你很懶惰,一定要有很多的事實來支持這個結論,我看到你今天懶惰,昨天懶惰、天天懶惰、一輩子都懶惰,我可以說你是個懶惰的傢伙,這樣我的結論才不會錯。同樣的道理,我說你是資賦優異,你必須表現出很傑出,今天、明天、後天、一直如此、一輩子都如此。所以我說愛迪生、愛因斯坦他們都是資賦優異,因為他們有很多資優行為的事實來支持他。如果,我們只看到一個學生的一個反應,一個小的事情,一個小聰明的表現,或只單憑一個智力測驗,就說這個孩子是資賦優異,這個判斷,錯誤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錯誤了,當然不好,以偏概全。判斷錯誤,後果可能很多,較明顯的後果有兩個,那就是本身是資賦優異,隨之而來的就有很多的責任、壓力、期望,一個資賦優異的人所該有的,都該做得很好。天才兒童都要會的,為什麼你不會?資賦優異兒童都會的,你也要會。如此一來,就會導致了很多的壓力,當他無法應付這些壓力,就會受到挫折。

另一種可能,就是資賦優異的孩子,容易產生驕傲的態度。他們自覺是資賦優異,瞧不起其他孩子,覺得與他們不同類,這當然不是好現象,所以我們使用「資賦優異」、「天才兒童」這個名詞時,一定要很小心,儘量避免對某個孩子加諸這種名詞。但是,如果無法避免的話,我的建議則是把他們說成有「資賦優異潛能」
(the potentially gifted)的學生。換句話說,你有可能變成資賦優異的人,至於你是不是資賦優異則要看你的表現,如果你經常發揮你的創造力,你非常努力,而且經常如此,我也許才可以說你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表現資賦優異的行為,你有資賦優異的傾向。

二、瞭解並接納資優生

認識資優生特別的地方,資賦優異的學生畢竟跟一般的學生有所不同,在個別差異上他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資賦優異的學生,不是人人都是,只有一部份時間是,有一部份的地點是,也就是某一個人,他有時候是,有時候也不是。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資優生,只有少數是資優生,只有一部份時間是資優生。

其次要瞭解資優生不只是一種類別。你是資優,我不是資優,事實上,資賦優異,它本身可說是一種程度,到底你聰明到什麼程度,到底你努力到什麼程度,到底你發揮創造思考力的程度,到什麼樣的狀況,所以資賦優異是一種程度之別,而不只是類別,有程度之別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在教育他們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他有什麼樣的程度,我能給他什麼樣的幫助。不是說所有資賦優異的學生,只當作一類,給他一樣的教育、一樣的教材、一樣的方法,這不一定能成功,因為資賦優異的學生還是有不同程度之別。教師對於資優生的特長、興趣要加以瞭解。資賦優異學生之所以被稱為資賦優異,總有某些行為特質,表現在某一方面,而被人認定是資賦優異的原因,所以,資賦優異的人,一定有某種特長,而這個特長,正是我們要去發掘、栽培與運用的。為了幫助資賦優異的學生,對他們的長期追蹤瞭解,就顯得很重要了。因此,必須為每位資賦優異學生建立其個案,因為他與一般孩子不同,必須用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他、輔導他。

我去訪視資優班時,資優生常會向我抱怨,能否請我向普通班的老師說,請他們不要再說:「你是資優生嗎?怎麼連這個也不會,你是資優生嗎?有什麼了不起
!」好像很排斥資優生或把資優生看成樣樣都要很資優,資賦優異的學生就會認為對他們很不公平,因為在考資優班時,也不是樣樣都考,資優生也有他們的弱點,也有不如人的地方,這是很正常的,其他的人也是有優缺點,我們要看一個人的優點,包容他的缺點,資賦優異的學生我們也要包容他、欣賞他。普通班的老師也要跟資優資源班的老師共同合作。
三、鼓勵閱讀課外讀物
看課外書等於就是課程加廣,資優生如果看課外書,無形中就等於是把學習內容增加,而且坊間也都有符合資優生難易程度的課外書,如果能夠看符合他們程度的課外書,相當於課程的加深。很多高成就的學生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從小看了很多的課外書,因為書看多了,知識基礎廣博,書看多了,他的語文能力也很好,語文能力代表著理解力與表達能力,理解力是學習任何東西的基礎,有些學生連數學課本都不會讀、地理課本的課文都看不懂,當然沒有辦法學習裡面的概念和內容,這就是語文能力不夠的關係。如果一個人語文能力好、理解能力好的話,他學什麼東西都比較容易,這個關鍵就在於他看了很多的課外書,提昇了語文能力。

其次,閱讀多了,常常表達能力也好,表達能力如果好,一個學生有什麼成就很容易表現出來,學生的成就如果表現出來,很自然會受到同學的肯定、老師的欣賞,因此他的學習動機增強、信心增高、學習意願增強,成就也就隨之更好,而其最初的影響關鍵就是多看課外書。

所以,看課外書是幫助孩子成功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幫助會很大。即使到了國中階段,因為資優生可以學得比較快、比較多,而學校又不能提供比較快的學習速度、比較多的教材,在此情形下,有個很好的補救方法就是鼓勵他多閱讀課外書,並提醒家長多鼓勵孩子看課外書,對孩子來講就是課程符合學生興趣,而且加廣了、加深了。


四、培養資賦優異的行為
資優生的資賦優異行為,是我們要去培養的,並不是我們認定學生是資優生就是資賦優異,資賦優異是可以改變的,人的努力、創造力,甚至智能,都有適當可以改變的空間。因此,所謂資賦優異,強調的是,我們要去培養資賦優異的行為,把一個人的資賦優異的潛能發揮出來、激發出來,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我們談資賦優異教育所應該把握的。

為了要培養他們,我們的課程必須要有彈性,如果沒有彈性,那就跟一般孩子一樣。但事實上,資賦優異的學生跟一般孩子是有所不同的,由於他們的學習速度快,思考能力、推理能力比別人好,他們可以學習較高層次及較深的東西,因此,課程安排必須具有挑戰性,並提供能夠符合他能力的教材。

我們對資賦優異學生的幫助,不是今天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我們能不能建立一套比較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這個學生,逐漸培養他資賦優異的行為,引導他對社會能夠產生貢獻。

五、自學輔導
資賦優異學生的學習,自己負最大的責任,孩子要為自己的生涯、自己的前途努力,負自己學習的責任,學習能力培養、學習計畫的規劃,也是我們要幫助資優生很好的方法,一旦他自學的能力培養出來,一旦有自己努力的目標後,能自動自發,很認真、很努力、自我要求,老師也不必再操心了。


六、設定挑戰性的目標,提昇資優生的能力
正規課程常為一般學生而設計,其弱點則是對資優生沒有挑戰性,資優生不必太認真、太努力就可以輕易的把正規課程學會,所以他不必太認真、太努力。因此,要幫助資優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他們更認真、努力。除了正規課程外,還有什麼東西是他需要認真、努力的,如果能夠擬定目標,而且他也願意這樣去做,常常他就需要努力。

舉一個例子,美國有位新澤西州的華裔學生,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方面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曾獲得西屋科學獎,並入選化學、數學兩項世界奧林匹亞代表,數學能力為全美排名第八,化學獲得世界奧林匹亞的銀牌獎,這麼耀眼的表現,著實令人刮目相看,我曾就其傑出的表現訪問過其父母,他們提到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協助孩子設定挑戰的目標,不斷的挑戰他、藉由比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他們所訂的目標,事先會和孩子討論,讓他明白為達目標該做什麼準備,唸些什麼書、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優異的表現,每個目標既定後,付諸實際行動,階段目標實現後,再將目標逐步往上提昇,因此孩子就不斷創出佳績。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透過短程具體可行、孩子有興趣、又有專長的,擬訂一個挑戰性的目標讓孩子必須努力,而其努力的結果可以達成目標又獲得增強,再將目標不斷提昇,孩子不斷努力後,其潛能則必能發揮。譬如,鼓勵孩子參加科展、英語演講比賽、發明展、獨立研究等挑戰性的目標,能與孩子的興趣、潛能結合,再給他鼓勵、支持,那麼對這孩子來說,幫助就很大了。

七、運用縮短修業年限辦法
運用縮短修業年限辦法抽離、濃縮或加速課程。資優生因為反應快,學習速度快,課程上可以加速,例如抽離或濃縮。抽離就是指學生平常在普通班,一部份時間到資優資源班,加速則可以運用縮短修業年限的相關規定,依據「資賦優異學生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修業年限及升學辦法」,資賦優異學生縮短修業年限方法有七種
:
(
)學科成就測驗通過後,免修該科課程
: 如果學生其起點行為真的超前,幫助他的最好方法,就是既然他會了,就不要重覆,例如,曾有一個十一歲的學生托福考550分,透過學科成就測驗後他就可以免修。另外一個例子,有個五年級的學生去年參加提早升學學力鑑定考試,雖然通過了,他的父母考慮鑑定只考國語、數學,其他科目如社會、自然、藝能科程度如何,並不知道,而提早入學國中,其人際適應問題也可能有顧慮,因此,利用「資賦優異學生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修業年限及升學辦法」中有關學科成就測驗通過後免修該科課程,這個學生仍留在六年級就讀,國語、數學課則免修,利用這些省下來的時間學英文、電腦及數學的加深,這種模式對這個學生而言,非常好。

(
)逐科加速
: 逐科加速在普通班比較難,因為光為一個學生加速不容易。
(
)逐科跳級
: 如果老師能證明所教的東西學生都會了,如果他是國一,則可以跳到國三去修課。
(
)各科同時加速
: 以集中的方式較易實施,如音樂資優班,各科所教的時間加速,可以節省部份時間從事音樂方面的發展。
(
)全部學科跳級
: 資優生也許只有一部份優異,要樣樣突出、超前,不是那麼容易,但也許有特別的學生,樣樣超前,那麼這個措施就提供了很大的彈性。
(
)提早選修高一年級以上之課程
: 要注意一點就是,可以提早選修高一年級及以上,例如,國一可以修國二或國三的,國小三年級可以修小四、小五或小六,這在過去沒有如此大的彈性,過去只能提早一級,現在則沒有限制。
(
)提早選修高一級以上教育階段之課程
: 如果是國中生,也可以到高中或大學修課,就單科特別超前的,就按符合他程度的階段來接受教育,依據這個辦法,小學生就其特別超前的學科在大學選修就有可能。
對於特別優異的孩子,可以說提供了很大的彈性空間,過去我們也有跳級的制度,但跳級制度有三種現象常常令我們憂心。
第一、一窩蜂
: 有的學校跳級,國中資優班一班有30人,有19人跳級,但事實上,有這麼多人都適合嗎?國一、國二因為教得太快,有些學生趕不上而叫苦連天,等到國三沒有提早升學留下來,因為主科都教完了,整個國三都在加強練習、考試,學習變得無趣。
第二、跳級考量只是少數幾個主要的科目: 國小考國語、數學,國中考國、英、數,只考這幾個主科,會使得資優教育只重視這幾個科目,其他科目都不管,反而忽略了學生的均衡發展。
第三、重視的只是測驗,但忽略了輔導
: 資優生要跳級、加速,也不能不注意輔導過程,事先有計畫的輔導,這也是過去所忽略。現在要採跳級、要加速,必須事先有個別輔導計畫。教育不只注重評量,尤其應重視教學與輔導,濃縮、加速如何實施?加速後節省的時間要如何規劃充實活動、加廣、加深,都要有計畫的進行,不是只評量完了就算了。

八、重視努力、毅力的培養
我們強調資賦優異學生有一個特質,就是他們是否很認真、很努力。很認真、很努力是資賦優異學生行為特質的一部份,也就是一個人,他是不是有成就,除了他的能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是否真的很努力。而認真、努力是可以培養的,一個孩子是不是認真、努力跟他的家庭環境、學校老師的教學方法、教材及學校環境的安排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培養他的努力、毅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握他的興趣。資賦優異學生的課程就是要加速、加深、加廣,資優學生學習速度快,你要加速,學得快,才有挑戰性,如果跟別人學的速度一樣,他就會覺得厭煩,如果比別人學得快,他才會覺得有挑戰。加以他的記憶力好,可以比別人學得較多,加速、加廣、加高層次的東西,獨立性的研究或解決問題,做報告等等。這些都是額外的,教材以外的東西,如果你叫他做,你根據什麼?要用什麼方法?怎麼引起他的動機?事實上,這個動機,重要的就在於他的興趣。因為他有興趣的東西,自然會去學,自然願意花時間。因此,我們要培養資優生「努力」的特質,重要的就是發掘他的「興趣」,從他的興趣開始,有興趣的東西,他就不會覺得是額外的工作,有興趣的東西,他都願意很努力,花很長的時間去做。


九、重視方法的訓練及創造思考訓練
讓資賦優異的學生去解決問題,去蒐集資料,訓練研究方法,練習運用圖書館,能自己從事一些研究,這樣才能充份的個別化,而且也可以將資賦優異學生的特性發揮出來,因為他們能夠獨立自主,能夠從事高層次的學習活動,而方法的訓練,對這種活動的達成,幫助就很大。創造思考力的培養,更是如此。資賦優異行為特質裡,很重要的一部份就是創造思考,學習的活動要儘量開放,不死板、固定化、僵化,而是讓資賦優異的學生有較大的自由空間。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教育上不願見到的現象。一個資質聰明的學生,經過學校教育的歷程,其潛能如果未能發揮,長大了沒什麼成就,實在是社會上人才的浪費。教育歷程期待的是「小時了了,大亦佳」,甚至是「小時了了,大更佳」。也就是普通能力的學生,透過學校教育,也能有所成就︰而能力優異的學生,在學校中是資優生,長大了也能成為資優成人。資優成人也就是社會或歷史肯定有傑出成就的成人。要成為資優成人,能力要在中等以上,但不一定要絕頂聰明,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專注努力,善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傑出與否,是經過比較的結果,在某方面比別人好,才能顯示傑出。要比別人傑出,不是靠模仿,而是靠創新生產,擁有別人所沒有的,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一個很會背書的孩子,可能考試成績不錯,但熟讀課本,仍然只是知識的消費者。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