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頑童畢加索與小頑童我:以童趣造型表達豐富情感

格式
doc
大小
9.63 MB
頁數
22
上傳者
wk29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9-23,离现在 22 3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壹、主題名稱

老頑童畢卡索與小頑童

--透過童趣造型表現豐富情感

貳、課程說明

  1. 動機與目的

國中生學習鑑賞不具備寫實美感的藝術品是否是困難的?以筆者的任教經驗看來,可喜的是,答案為否。而且,筆者發現如果教師能夠以情感表現作為引導學生賞析藝術品的方向,那麼國一學生也可以運用思維組織觀畫心得,並且豐富創作的廣度。然而,可惜的是,就筆者就任教的國中觀察,大多數的國中生未能接受鑑賞藝術品情感內涵的教育。

因此,在完成九年一貫分段能力指標「審美與理解」的前提下,筆者主張,中學生應從國中第一年開始接觸觀畫引導的訓練。於是,筆者依據國一學生的先備能力,規劃本教學設計,以期培養學生鑑賞藝術品的能力與興趣,進而豐富創作的廣度,達成「探索與表現」和「實踐與運用」的分段能力指標。筆者規劃本課程的動機與目的說明如下:

動機:

1. 為學生鑑賞藝術品的能力與興趣奠基

2. 從學生童趣造型的先備能力來引導鑑賞活動

3. 賞析藝術品可以帶動學生創作的意願

4. 引導學生善用鑑賞所得的知識豐富創作

目的:

1. 引導學生學習賞析藝術品的情感內涵

2. 認識畢卡索利用童趣造型和象徵意義代言情感

3. 引導學生善用童趣造型和象徵意義表現情感

4. 鼓勵學生與他人交流分享觀點與畫作



  1. 教材之設計與過程

本教案的主旨是培養學生鑑賞藝術品情感內涵的能力與興趣,進而增進學生以情感入畫的能力。筆者將教材設計分為三部分,設計內容與目的詳述如下:

教材一、象徵意義學習單

設計目的:腦力激盪!訓練學生連結色彩、景物和象徵意義。

運用細則:每人製作一張學習單,教師可先示範紅色與象徵意義的關

係,再請同學選擇幾項分組討論,將討論結果填入學習單,最後將討論

結果與全班同學分享,其他學生製作的學習單,請參照本教學設計「五、

教學心得與期望」(第17頁)。

色彩與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學習單


太陽



月亮



彩虹



下雨



閃電



草原



大海


教材二、筆者自編畢卡索圖片畫冊與單槍投射圖片

設計目的:筆者配合畫作分析,講述畢卡索與朵拉‧瑪爾(Dora Maar)作為創作和情感伴侶的故事,引發學生瞭解畢卡索其人其作品的興趣,進而引導鑑賞活動。

運用細則:筆者將自編畫冊發給同學,三人一份。同時,以手提電腦外接單槍投影機投射巨型圖片,進行故事敘述與畫作賞析。

作品

畫作分析與歷程簡述

1、朵拉‧瑪爾照片,曼‧雷(Man Ray)攝

* 20世紀初最負盛名的女攝影師

* 1930年代初,與畢卡索創作理念相投,結為創作與情感的伴侶


2、朵拉‧瑪爾畫像,畢卡索繪,1937

* 熱戀時期繪製。圖中,瑪爾眼神柔和看著畫外畢卡索,枕掌斜躺,神情安心放鬆,可以推論當時兩人維持甜蜜關係

*請學生比較圖1和圖2中的眼神。

1,瑪爾眼神銳利強勢,可對比圖2中,瑪爾對畢卡索的神情信任溫柔

3、朵拉瑪爾畫像,畢卡索繪,1937

* 圖中,瑪爾與圖2的神情相似,眼神溫馴,洋溢愛意,枕掌斜躺,神情安心放鬆。

* 瑪爾的胸口有一藍色愛心的造型,該愛心中央有數條由下往上抽長的線條,強而有力。如果說愛心的造型暗示愛意,那麼像泉水一樣的藍色則加強了此愛意就像噴灑的泉水一樣持續強烈地湧出。

4、哭泣的朵拉‧瑪爾,畢卡索繪,1937下半年

* 兩人感情生變時期繪製。瑪爾因畢卡索對於愛情不堅貞而傷心欲絕。畢卡索對於瑪爾不停哭泣則感到厭煩和頭痛。圖中,瑪爾手上拿著的一條拭淚的手帕,然而,畢卡索把這手帕畫得像什麼呢?(請學生自由發言)

* 這條手帕被畢卡索畫得像破碎的玻璃、磁盤和刀子一樣尖銳。可見

得,瑪爾拭淚的動作不再惹畢卡索憐惜。對畢卡索而言,瑪爾是一個瘋狂的女人,握著足以傷害自己的尖銳物件往臉上插。這幅畫對比現實生活中,瑪爾的確因為失去畢卡索的愛,而短暫瘋狂,差點被家人送進精神療養院。

5、畢卡索畫像,朵拉‧瑪爾繪,1937

* 瑪爾不再與畢卡索維持創作和感情伴侶的關係,漸漸恢復理智,她重評畢卡索,將觀感繪製下來。

* 圖中,瑪爾使用紫色系描繪畢卡索的臉部。紫紅色讓畢卡索的臉部看起來漲滿憤怒,配上畫像中猙獰碩大的眼睛,使得此幅畢卡索肖像的神情呈現什麼樣的形象呢?(請學生自由發言)

* 此幅肖像呈現一種攝人、不易親近和易怒的暴君形象。在結束與畢卡索的創作和感情伴侶關係之後,瑪爾描繪出她對畢卡索的負面看法。

6. 自畫像,畢卡索繪,1945

* 對照圖5,可知圖6中的畢卡索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從顏色和眼神來看此幅畢卡索,可以揣度畢卡索內心對自己觀感為何?(請學生自由發言)

* 此自畫像的臉部以綠色系繪製,添加褐色調色。綠色和褐色都是大自然的主要色系,誰不喜歡親近大自然呢?臉部綠色和褐色暗示了畢卡索自認自己是容易親近的人,配上張著

大大的可愛眼神,使他看起來幾乎像個討喜的小丑。

注意事項,此部分教材輔以兩個問題作為結,請參考「參、教學設計」(第14頁,問題3-43-5)。

教材三、蠟筆和圖畫紙

設計目的:傳達立體派的立體概念是一種拼接不同視點的概念

運用細則:筆者先說明學生熟悉的寫實立體的臉部特徵,然後拼接正面

臉與側面臉,易於同學明白如何具體呈現立體派的立體概念。示範時,

筆者繪製的臉形輪廓力求簡單,概約描繪線條即可,因為重點在於拼接

正、側面臉,以求學生瞭解立體派的立體概念即是一種拼接不同視點的

概念。以下即是者示範和配合解說的過程:

技巧示範

配合解說

步驟1:簡單繪製一個正面臉形的

輪廓




傳統立體的概念--以臉部為例

* 作畫者從一單一視點觀看作畫

* 寫實--五官在正常位置

* 無法呈現該單一視點之外的人的形象

步驟2:再繪一個側面臉形

步驟3:將側面臉形黏貼在正面臉形的

右側邊

立體派的立體概念--以臉部為例

* 作畫者從多個位置觀看作畫

* 印象--將在不同觀看位置的觀察印象拼接起來

* 可以觀察到同一個人不同方位的面貌,更適合創作者組織該人個性和面

貌不同的面向,例如,創作時,我們可以同時呈現兩種以上不同的感情。

另外,平常我們會說某些人的人格特質「面善心惡」、「口是心非」、「雙

面人」、「悲喜交加」等等,同學可以想想看,如何運用立體派的拼接技

法,將這些性格轉化成情感的方式畫出來。例如,老師想像一個「刀子

口、豆腐心」的人,可能有一邊臉是厭惡他人的模樣,另一邊是有母親

般和煦溫暖的臉龐。


(三)學理依據

在本教學設計中,學生會透過判別藝術品中顏色與物體的象徵意義,知悉藝術品的情感內涵,進而提昇鑑賞的能力與創作的深度。筆者考慮到造型深具童趣是國一生的先備能力,因此決定以畢卡索深具象徵意義的畫作來引導學生入門鑑賞藝術品,一方面肯定童趣造型的價值,另一方面引導他們利用象徵意義將情感入畫。因此,筆者就「加強象徵意義的訓練」與「判別畢卡索童趣造型中的豐富情感」兩項單元目標來談課程設計的學理依據。

「加強象徵意義的訓練」的學理依據

色彩學者法柏‧拜倫(Faber Birren)在《色彩象徵學》(The Symbolism of Color)一書開宗明義地表示,顏色的象徵意義在不同的領域可以加強該領域主題的意義和效力。自人類歷史有記錄以來,凡舉藝術、科學、醫療、天文和神學等領域,都與顏色的象徵意義息息相關。1

該書中,拜倫巨細彌遺地舉證色彩的象徵意義如何運用在我們生活周遭中。不過,筆者發現,假使使學生無法自覺性地辨識顏色所產生的作用,那麼他們就不知道判別顏色的象徵作用可以是鑑賞的途徑。因此,筆者參考《色彩計劃》中的「色彩意義」表格2設計了色彩的象徵意義學習單,加強學生色彩相徵意義的訓練。另一方面,該階段的學生喜歡以生活周遭的景物入畫,所以筆者另外設計了訓練學生思考大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學習單,增進學生透過象徵意義表現情感的能力。

「畢卡索透過象徵意義表現豐富情感的方式」的學理依據

筆者探察國內收錄畢卡索畫作的兒童和青少年相關書籍,發現不乏作者對畢卡索其人其畫的介紹過度神化,缺乏對其人其畫陰暗面的反省3,也有作者只強調畫面具有童趣,無法向年少讀者剖析立體派的概念與作畫技法4。 因此,筆者在本單元目標中,強調教師在講述畢卡索和瑪爾的故事時,應提醒同學反省其人和其畫的必要性,以培養思考反省的能力和自主自重的品格。

同時,為了避免學生攝於畢卡索的盛名,而盲目崇拜畢卡索,筆者選擇《畢卡索的哭泣女人:朵拉.瑪爾的生命與藝術》(Picasso's Weeping Woman: The Life and Art of Dora Maar5一書作為詮釋畢卡索與瑪爾創作與情感伴侶關係的基本書目。該書作者瑪麗.安.寇斯(Mary Ann Caws)從瑪爾的觀點出發,檢視畢卡索對於兩人創作和情感伴侶的態度。同時,也檢討了瑪爾放棄自己的事業成就畢卡索創作事業的不智。筆者認為,作者以比較公平的出發點探討兩人關係。筆者對本教學設計中畢卡索畫作的詮釋,即是以本書中兩人關係變化來做最後的檢視,瞭解筆者的詮釋是否與兩人實際的關係有出入。

配合畢卡索和瑪爾創作歷程的故事,筆者同時向學生分析該歷程的代表畫作,其中包括畢卡索和瑪爾的畫作。筆者選擇與自己理念相近的《畢卡索(認識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Picasso (Getting to Know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一書作為參考書目。雖然作者麥可.凡內沙(Mike Venezia)未談及本教學設計中的畢卡索作品,不過,由於作者的書寫對象是青少年,筆者從文字敘述中受益良多,得以調整分析的方式,特別著重畢卡索畫作中特別吸引年輕學子的細節,讓筆者的詮釋更易讓國中學生理解。

此外,對畢卡索畫作的詮釋,都是筆者個人的見解,6筆者的分析是奠基於過去在學院受到的後現代學術訓練影響,特別著重畫作細節的分析與實際歷史的印證。筆者後來在一些畢卡索的外文專書中也有閱讀到類似的見解。換言之,筆者向學生所做的畫作詮釋,實際上有其他的學者有共識,礙於篇幅,筆者不詳加討論,僅將這些書目條列在「陸、參考書目」中(第20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考。

(四)教材特色

教材

教材特色

學習單

1. 幫助學生瞭解色彩和景物連結象徵意義的訣竅

2. 提供往後作畫時,溫習象徵訓練的參考資源

3. 有助於鑑賞藝術品時,評畫的切入點

圖片講義

單槍投影圖片

1. 配合畢卡索的故事支援鑑賞活動,引發學生鑑賞興趣

2. 單槍投影巨幅圖片有助於學生看清楚畫作細節

3. 圖片講義在學生實作時發揮作用,提醒他們立體派風格

4. 觀摩立體畫作,激發學生作畫創意,促進作畫廣度

5. 避免學生獨尊寫實美感,懂得鑑賞蘊含情感的藝術品

教師具體示範立體派的立體概念

1. 避免藝術詞彙流於概念,學生不知如何實際運用

2. 豐富學生創作的風格與技法

3. 避免學生只以寫實美感為尊,肯定童趣造型

(五)藝術詞彙

本課程實施對象為小六生國一的新生,因此,藝術詞彙的解說力求簡單明確易於理解。

  1. 象徵意義:根據事物的特徵而產生聯想性的意義,通常象徵意義具有社會共

識的特質。例如,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

2. 畢卡索: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一位藝術家,開創立體派,革新西方傳統

寫實立體概念,深深影響十九世紀以來的世界藝術發展。

3. 立體派:如果說寫實立體技法是畫家透過單一視點,在平面畫作上表現三度

空間的幻覺。那麼,立體派的立體技法即是畫家透過多個視點,在

平面畫作上展示不同視點的觀察。

4. 視點:觀察人或物體的位置。

(六)課程架構

徵意義的訓練

支 援

生實作

支 援 支

援 支 援

鑑賞畢卡索的活動

支 援

培養鑑賞能力與興趣


參、教學設計

主題

老頑童畢卡索與小頑童我

——透過童趣造型表現豐富情感

子題

教學年級

國中一年級

教學節數

四週,共八節


學習重點

壹、認知方面

1、加強顏色與大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的訓練

    1. 能說出何謂象徵意義

    2. 能與同學分享討論顏色和大自然的象徵意義

    3. 能寫出學習單上顏色和大自然的象徵意義

2、鑑賞畢卡索作品中顏色和童趣造型的象徵意義

2-1、能說出教師是依據色彩和童趣造型的象徵意義來分析畢卡索畫作

2-2、能依據老師的示範,依照色彩和造型的象徵意義來分析本教材設計中

的畢卡索畫作

2-3、能回答教師針對畢卡索畫作所提出的問題

貳、動作技能方面

3、明瞭立體派的「立體」概念與技法以及可以造成的童趣效果

3-1、能說出立體派的「立體」概念

3-2、能利用既有的童趣造型能力表現立體派的技法,繪製出具有立體派風

格的臉部肖像

4、增進學生利用童趣造型和象徵意義表現情感的能力

4-1、能在自畫像中利用顏色和大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表現情感

4-2、能在自畫像中表現兩種以上的情感

參、情意方面

5、引發鑑賞的興趣

5-1、能解說自己的作品

5-2、樂於賞析他人畫作,交流分享意見

5-3、能自發欣賞喜歡的畫冊和去美術館觀畫

學習重

點序號

目標主軸一

〈探索與表現〉

目標主軸二

〈審美與理解〉

目標主軸三

〈實踐與應用〉

橫向連結分析

1-1

1-2

1-3

1-4-2

2-4-5

3-4-10

*以敏銳的心關懷自然物,省思自己與外界的共通性連結

*與團體培養與自然物關係深厚的共識

2-1

2-2


2-4-5

2-4-6

2-4-7

3-4-9

3-4-10

*體察不同文化,判別情感特質,踏入藝術品鑑賞入門

*培養聆聽他人觀點的修養,與理智修正觀點的邏輯

3-1

3-2

1-4-3

2-4-7

3-4-11

*辨識當代藝術品創作的技法,瞭解其與古典藝術不同之處

4-1

4-2

1-4-2

1-4-4



* 能運用美感特質、技法和情感融入創作

5-1

5-2

5-3


2-4-8

3-4-9

3-4-10

3-4-11

*對於藝術品能夠提出個人的美感經驗與建設性意見

縱向連結分析

*才藝表現

*情感抒發

*觀念溝通

*豐富表現廣度

*體驗自我、自然物和藝術品的聯繫

*異文化學習

*互動關係的認知與理解

*樂意參與藝文活動


對應

學習

重點

序號

對應

能力

指標

記號


教學活動
































1-1


1-2



1-3









2-1





2-2

2-3





2-2

2-3




2-2

2-3
































1-4-2


2-4-5

3-4-10


3-4-10









2-4-5

2-4-6

2-4-7




2-4-5

2-4-6

2-4-7

3-4-9

3-4-10


2-4-5

2-4-6

2-4-7

3-4-9

3-4-10


2-4-5

2-4-6

2-4-7

3-4-9

3-4-10

***第一週開始***

壹、準備活動

一、課前準備

  1. 教師

    1. 熟悉課程內容

    2. 蒐集相關資料

    3. 設計教學活動

    4. 準備輔助教具


  1. 學生

    1. 準備四開圖畫紙

和其他繪圖用具


二、引起動機

  1. 教師將自編的畢卡索畫冊發給學生詢問學生對這些畫是世界名畫並且售價高昂有什麼看法

  2. 詢問學生是否知道如何鑑賞這些畫,告知學生鑑賞畫作可以由象徵意義著手

貳、發展活動

一、加強顏色與大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的訓練

1、教師示範紅色象徵意義的聯想方式

2、引導學生聯想色彩的象徵意義


3. 學生分組討論兩種顏色和兩種大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


4. 每一組派一位代表向他組介紹該組所聯想的象徵意義,同意這些象徵意義的他組組員必須在學習單記錄這些象徵意義;不同意者提出質疑或修正

二、 鑑賞畢卡索作品中顏色和童 趣造型的象徵意義

1、認識畢卡索世界畫壇的地位

2、教師依據畢卡索與瑪爾作為創作與情感伴侶的歷程故事,分析該歷程的代表畫作

3、請學生自由發言或分組討論之後,回答教師的問題:

3-1、畢卡索《朵拉‧瑪爾》(圖3)中,瑪爾衣服上的藍色愛心象徵什麼?請分別就藍色的象徵意義、愛心的象徵意義和愛心造型中數條直線的象徵意義來發想和組織可能的象徵意義

3-2、畢卡索《哭泣的女人》(圖4)中,能依據瑪爾手上手帕顏色和尖銳造型的象徵意義,分析瑪爾具有什麼樣的形象


3-3、能依據瑪爾繪《畢卡索》(圖5)和畢卡索自畫像(圖6)中,畢卡索的臉部顏色和眼睛造型的象徵意義,來說明畢卡索呈現了哪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

***第一週結束***














教師自編畢卡索畫冊與單槍投射圖片








色彩

學習單、大自然景物學習單








教師自編畢卡索畫冊與單槍投射圖片




















10分鐘















40分鐘























40分鐘




































學生都能在學習單上寫下色彩和大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
















學生能自由回答或分組討論3-13-3的問題,並與同學分享他們的觀點







2-2

2-3



2-2

2-3








3-1


3-1

3-2


3-2








2-4-5

2-4-6

2-4-7

3-4-9

3-4-10










1-4-3

2-4-7

1-4-3

2-4-7


***第二週開始***

教師先複習上週的鑑賞課程與提問的問題之後再進行本周預定課程

二、鑑賞畢卡索作品中顏色和童趣造型的象徵意義

3-4、畢卡索與朵拉瑪爾的愛情角色不應學習。假使你是朵拉瑪爾,你會採取什麼樣不同的方式,以自尊自重的方式來面對失去的感情?7

3-5、從朵拉‧瑪爾所繪製的畢卡索肖像和畢卡索的自畫像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畢卡索形象,給你什麼樣的看法?8

三、明瞭立體派的「立體」概念與技法以及可以造成的童趣效果

1. 教師講解立體派的立體概念為何、與寫實立體概念有何不同

2. 教師示範立體派的立體技法

3. 學生依據教師示範,以自己為對象,利用立體派的技法將的正面臉部與側面部結合在一起

4.行有餘力的學生可以試著繪製更多的臉部細節,並且上色

5. 功課派給:到圖書館選一本自己喜歡的畫冊,想一想其內涵的情感意義為何?第四週時帶畫冊來,與同學分享觀感。

***第二週結束***






教師自編畢卡索畫冊與單槍投射圖片








四開圖畫紙、鉛筆和水彩畫具















20分鐘






20分鐘







40分鐘






學生能自由回答或分組討論3-43-5,並與同學分享他們的觀點















學生都能繪製正面和側面臉部結合的肖像










4-1

4-2






4-14-2














3-4-11







1-4-2

1-4-4

***第三週開始***

教師將上週的畫作發給學生後再進行本周預定課程

四、增進學生利用童趣造型和象徵意義表現情感的能力

1. 每位學生分別向老師大略講述作畫計畫,內容應包括:

    1. 表現哪兩種(以上)的情緒或情感

    2. 分別想以什麼顏色代表這些情感

    3. 想以什麼樣的大自然造型入畫,代言這些情感


2. 學生在上週立體派風格的自畫像基礎上繪製情感草圖的細節,並開始上色

4.教師更正或指導學生的畫作,學生依據老師的修改意見修改。不同意老師修改意見的同學,可提出自己的意見,並保持畫作原樣

***第三週結束***







教師自編畢卡索畫冊




















90分鐘















學生能夠依據色彩和大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來幫助畫作中情感的表現





5-1

5-2





3-4-9

3-4-10




2-4-8

3-4-11

***第四週開始***

五、引發鑑賞的興趣

1. 能依序下列項目,向小組組員或全班同學解說自己的作品

    1. 色彩的象徵意義

    2. 造型的象徵意義

    3. 立體派技法的運用

    4. 情感表達與1-11-2的關係

2. 能向小組組員或全班同學分享自己喜歡的畫冊,並說明自己的觀感










90

分鐘

學生能夠依據色彩和造型的象徵意義來解析自己和他人的畫作,並分享自己喜歡的畫冊和觀畫觀點


肆、教學評量

課程名稱

老頑童畢卡索與小頑童我

姓名


座號


評量項目

評量依據

目標

探索

創作

象徵意義的聯想

5豐富 4良多 3平準 2尚有 1貧乏

立體技法的學習

5 積極 4認真 3普通 2被動 1散漫

情感的表現

5 豐富 4變化 3適宜 2 平普 1貧乏

審美

理解

依據象徵意義賞析

5 敏銳 4 精準 3 清晰 2尚可 1不佳

判別藝術品內涵情感

5 敏銳 4 精準 3 清晰 2尚可 1不佳

賞析同學作品

5 敏銳 4 精準 3 清晰 2尚可 1不佳

實踐

應用

象徵意義融入創作

5豐富 4變化 3 適宜 2普通 1 不佳

立體技法融入創作

5豐富 4變化 3 基本 2普通 1 不佳

與同學交流意見

5積極 4主動 3普通 2被動 1沈默

發表能力

5積極 4主動 3普通 2被動 1沈默

團體合作

5積極 4主動 3普通 2被動 1拒絕


伍、教學心得與期望

在設計本課程之初,儘管筆者力求鑑賞畢卡索的單元故事化,但仍擔心國一學生無法理解畢卡索筆下的象徵世界,實作時也無法使用象徵意義來表達情感。於是,筆者決定先訓練學生的象徵意義,後來也發現象徵意義的訓練果然對於鑑賞畢卡索的畫作和實作課程有非常大的幫助。同學愈能夠獨立完成象徵意義的腦力激盪,賞析畢卡索的敏銳度會高,也就懂得運用更多顏色和造型的象徵意義豐富作品情感,筆者發現三者之間成正比。為了協助同學提升象徵意義的聯想能力,筆者認為,小組討論、分享思考所得之後,再與他組交換未能想到的象徵意義,更有助於刺激學生的思緒和敏銳度。至於少部分無法專心獨立完成繪製學習單的同學,筆者建議請小組中學習態度積極的成員協助他們完成,並以小組榮譽來促使這類被動的同學思考象徵意義,以免在進行鑑賞和實作課程時,這類同學完全跟不上進度,最後,完全放棄學習。礙於20頁的篇幅限制,僅提供是學生製作精美的學習單供讀者參考:

在經過象徵意義的訓練之後,筆者發現學生對鑑賞畢卡索畫作的敏銳度比預期中好很多。學生一開始對於畢卡索畫作的價值感到遲疑,在經過筆者配合故事來示範賞析藝術品的方式之後,學生對畢卡索都有不同的評價,並且懂得尋找畫作中可能有象徵意義的造型,進一步回答筆者所提出的鑑賞問題。最令筆者欣慰和感動的發現是,不論是課業的優等生,還是智力較為平庸的學生,故事化的鑑賞活動都能引發他們的賞析的樂趣,提高學習立體技法的動機,暫時免除升學主義下的學生優劣階級觀。筆者特地找機會在全班同學面前鼓勵這些平常在主要科目中受挫的學生,提高他們在藝文課的學習動機。另外,筆者一再向學生肯定童趣造型的價值,再加上畢卡索童趣畫風的推波助瀾,學生普遍降低「我不會畫,我畫得好醜」的憂慮,提高創作的意願,也使得作品與主題設定的切合度高。有了畢卡索童趣畫風的激勵之後,進行實作課程時,學生就懂得利用童趣造型和顏色的象徵意義表現他們的情感,缺乏學習動機敷衍亂畫的學生比例低。實作課程時,筆者建議學生利用立體派拼接臉部不同面向的技法,配合色彩和大自然造型的象徵意義,同時表現兩種以上不同的情感。許多同學活用學習單外的大自然象徵意義來代言他們內心的情感,學生的創意著實令筆者刮目相看。以下附上本教學設計的學生實作,限於20頁的篇幅,有許多非常令筆者激賞不及刊登,非常可惜。

然而,筆者也發現,經過鑑賞課的訓練之後,儘管大部分同學懂得依據象徵意義向小組成員解說他們表現在畫作中的情感。他們談論自己帶來的畫冊裏的畫作,也都表現得積極樂意。整體看來,討論情況熱絡,同學神情專注,有的笑聲連連。然而,當筆者要求小組推派一位代表到台前向全班同學解說他們的作品,卻意外地出現彼此推辭,甚至哭喪著臉拒絕上台的情況,破壞了原先熱烈的上課氣氛。極少數自願上台發表創作自述的同學,往往被同學貼上「愛現」、「吸引老師注意」的標籤。據筆者私下探訪的結果,同學表示,小組成員是平常感情比較好的同學,有默契,分享意願高。至於面對全班上台創作自述,則感到羞赧。

對此,筆者認為是台灣義務教育普遍未能訓練學生上台陳述想法,也未能充分教導學生尊重別人言論自由的態度,使勇於表達的同學反而被人討厭。學生錯過磨練和敏捷思路的機會,非常可惜。筆者認為應該在往後的課程中要培養聆聽和尊重他人言論的品格,以邏輯思考的方式來品評他人言論,而非無理攻譏他人,以期達到藝術與人文課程養成學生尊重他人觀點與人文思考的基本價值。

陸、參考資料

中文書目

王偉光,《我的孩子是畢卡索》,台北:新手父母,民91年。

陳錦芳,《神哉!畢卡索》,台北:藝術圖書有限公司,民83年。

鄭國裕編,《色彩計畫》,台北:藝風堂,民85年,頁66

西文書目

Ann Caws, Mary, Picasso's Weeping Woman: The Life and Art of Dora Maar, Boston: Bulfinch Press, 2000.

Birren, Faber, The Symbolism of Color, Secaucus N. J.: Citadel Pr, 2000.

L. C. Jaffe, Hans, Picasso, N. Y.: Abradale Press, 1996.

Cowling, Elizabeth, Picasso: Style and Meaning, Oxford: Phaidon Press, Inc.,2002.

Venezia, Mike, Picasso (Getting to Know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Childrens Book Press, 1988.

1Birren, Faber, The Symbolism of Color, Secaucus N. J.: Citadel Pr, 2000, the previous pages.

2鄭國裕編,《色彩計畫》,台北:藝風堂,民85年,頁66

3陳錦芳,《神哉!畢卡索》,台北:藝術圖書有限公司,民83年。

4王偉光,《我的孩子是畢卡索》,台北:新手父母,民91年。

5Ann Caws, Mary, Picasso's Weeping Woman: The Life and Art of Dora Maar, Boston: Bulfinch Press, 2000.

6請參照本教學設計「二、教材之設計與過程」,第3頁~第5頁。

7此問題必問!由於筆者在故事中轉述了瑪爾在談了感情之後,全心為畢卡索的創作和個人奉獻所有,荒廢了自己的攝影事業,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提醒所有同學自主自重的必要,畢卡索和瑪爾在愛情中的角色都不堪仿效。筆者認為,這也是藝術與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環,別因為他們年紀小,就不教,現在不教,還待何時?這些青春期的孩子一轉眼就長大,不管以後工作還是戀愛,只要從小就培養他們自主性和尊重他人的品格,我們就有希望少一些社會問題。

8給學生的提示:究竟畢卡索是一個可親近的人,還是易怒、難以相處的人呢?為什麼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物人、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同學可以由自我中心、自我利益和個性來探討這個問題。培養學生思考和發掘問題的自覺性,避免服從權威或人云亦云,也是藝術與人文教育的重點。

22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