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捏麵糰:探索麵粉的科學奧祕

格式
doc
大小
66 KB
頁數
4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6-06-20,离现在 19 12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捏捏麵糰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科學應用

科學態度

認識麵粉的特性及應用。

麵粉中有麵筋。

麵粉糰具有可塑性。

澱粉遇到碘液會呈現藍紫色。

能從揉好的麵糰中搓洗出麵筋。

知道用碘液可測試含澱粉的食物。

會細心觀察、比較。



教學流程觀察與討論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情境引導:

老師展示小麥的圖片讓幼兒觀察,並說說看小麥的特徵。(幼兒自由回答。)

師在上課時展示麵粉和全麥麵粉及其製成品,如:包子、饅頭、全麥麵包等

活動步驟:

1.問幼兒:「包子、全麥麵包各是用什麼做成的呢?」(麵

粉,或全麥麵粉。)

2.「麵粉和全麥麵粉看起來有什麼不同呢?」(幼兒觀察後

自由發表,如:麵粉是白色的,摸起來細細的;全麥麵

粉有一些咖啡色的添加物等。)

3.問幼兒:「麵粉是怎麼來的?」(幼兒自由發表。)

4.老師簡單介紹麵粉的由來:小麥成熟後,一粒粒的小麥

磨一磨,就是細細白白的麵粉。市面上常見的麵粉有分

高筋、中筋、低筋及全麥等不同種類


可利用課本第2頁做圖片觀察。


麵粉製成品如:包子、饅頭、燒餅

等,可配合小朋友當日的點心和午

餐。









科學遊戲動手玩 麵粉的特性 妙妙盒材料:麵粉。自備材料:水、小盆子。

遊 戲 步 驟

觀察討論與注意事項

情境引導:

問幼兒:「有吃過麵筋嗎?吃起來是什麼感覺呢?知道麵筋是從哪裡來的嗎?」(麵筋吃起來QQ的,幼兒依舊經驗回答。)

老師問:「想想看麵粉要如何做出麵筋呢?」(鼓勵幼兒多想想再回答。)

老師在上課前先準備好麵粉、麵糰(視情況亦可在上課時,老師將麵粉和水揉成麵糰。)


活動步驟:

1.請幼兒先洗洗手,然後給每位幼兒一小塊麵糰,讓幼兒動手揉一揉、捏一捏,感覺麵糰的觸感。

2.讓幼兒說說對麵糰的感覺。

3.老師示範將麵糰放進冷水中搓洗,向幼兒說明,不溶於水的就是麵筋。

4.也可以分組方式,讓幼兒搓洗麵筋。


科學想想

如果麵粉不揉成麵糰,也可以洗出麵筋嗎?不行,直接把麵粉放在水中,麵粉會部分溶於水中,靜置一段時間會逐漸沉澱。)


原來如此

麵粉的筋度是因小麥中所含蛋白質的多寡來區分,把麵粉中的蛋白質以水洗方式分離出來,所產生的物質就叫做麵筋,麵筋具有彈性、延伸性和韌性。







揉麵糰時注意:麵粉和水的比例約3:1










教學流程觀察與討論

指導要點與注意事項



祕密一:麵糰「醒」了嗎?

活動步驟:

1.老師拿出一個已揉好半小時的麵糰,和一個剛揉好的麵糰,讓幼兒比較看看有什麼不同。

2.老師示範擀麵,或請幼兒出來擀麵,比較這兩麵糰有何不同?(剛揉好的麵糰擀不開;已揉好並醒過的麵糰則很容易擀開。)

3.老師說明「醒麵」的意義:醒麵就是讓麵糰中的麵筋鬆弛,麵糰才擀得開。麵糰揉好之後,要先放1520分鐘,不要去動它


祕密二:麵糰變魔術

情境引導:

問幼兒:「吃過哪些用麵粉做成的食物呢?它們的形狀、口味有什麼不同?」(幼兒自由回答,如:麵包、麵條、包子、水餃、餅乾等,形狀、口味都不同。)

準備幾種麵包讓幼兒觀察,並告知幼兒,可以用麵粉捏製成各種形狀,而麵包就是用麵粉揉成麵糰,然後經過捏製、烘烤所做成的。

活動步驟:

1.麵粉加少許水揉成麵糰。

2.用模型壓印出不同的麵粉糰造型,或用手捏塑出形狀。




3.請老師放進烤箱烤一烤。

4.請幼兒觀察:麵糰和烤好的餅乾(或麵包)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麵糰摸起來軟軟的,顏色較淺,沒有味道且形狀還沒有完全定型;而烤好的餅乾摸起來硬硬的,顏色較深、有香味且有固定形狀。)



準備好已醒過的麵糰和剛揉好的麵糰。

















注意水不要加太多,可以逐次加

入,以免麵糰中的水分太多,無法

揉成麵糰。

用模型壓印時,麵糰的大小要比模

型大,壓出來的形狀才會較完整。

放進烤箱的時間要控制好,使餅乾

的顏色、軟硬適中,讓幼兒可進行

清楚的觀察。



科學遊戲動手玩 麵粉小祕密三:澱粉捉迷藏 妙妙盒材料:碘液。

遊 戲 步 驟

觀察討論與注意事項

情境引導:

老師準備幾種麵製品(含麵包、麵條、炸雞塊、洋芋片)或其他的食物製品,陳列在教室展示區中。

活動步驟:

1.「想一想,用什麼方法可以很快找出含有澱粉的食物?」(用碘液可以找出含有澱粉的食物。)

2.「為什麼碘液可以檢驗出含有澱粉的食物?」(碘液遇到澱粉,會變成藍紫色,利用這個方法,便可檢驗出來。)

3.老師示範,滴幾滴碘液在其中一種食物上,請幼兒仔細觀察並說一說是否有變藍紫色?

4.可請數位幼兒動手滴幾滴碘液在其他食物上,並請其他幼兒說一說每種食物是否有變藍紫色?。

5.「說一說,麵包、麵條、炸雞塊、洋芋片都含有澱粉嗎?你怎麼知道?」(都含有澱粉,因為這些食物滴上碘液後,都變成藍紫色。)

6.老師說明:澱粉就是麵粉製品吃起來會甜甜的原因喔!


科學想想

為什麼碘液遇到澱粉會變成藍紫色呢?(碘液會與麵粉中的醣類產生作用,由原來的深咖啡色變成藍紫色。)


原來如此

麵粉主要成分有澱粉、蛋白質及少許礦物質。碘液會

 與麵粉中的醣類產生作用由原來的深咖啡色變成藍

 紫色。










可事先在展示區布置兩張標示牌「有澱粉」、「沒有澱粉」,實驗完畢後,可幫助幼兒將食物進行「是否含澱粉」的分類。


註:實驗過後的麵製品,請勿食用。


教師充電站

麵粉就是穀類去殼磨成的細粉。大麥、小麥、米、玉米、蕎麥、豆類等,這些東西的種子製成的粉,都可以叫做麵粉;但一般人所說的麵粉,是單指小麥磨成的粉。小麥麵粉比別的穀類麵粉做麵食要好,因為它裡面含有發酵不可缺少的物質。

以往都是用人力、水力將小麥磨成粉,現代科學發達,用電力來推動機器,磨麵粉的機器用鋼製成,複雜而精細,製作過程為清洗→磨碎→過篩→去雜質→漂白。

高、中、低筋麵粉的區別是以麵粉的筋蛋白含量多寡區分的。含量高的是高筋麵粉,常用來做麵包類。含量低的是低筋麵粉,常用來做蛋糕類或小西餅類。中筋是用來做中式點心最多,所以中式食譜如果原料寫麵粉,沒有特別說明需要的筋度,則泛指中筋麵粉。「筋」是麵粉中的一種麩質(蛋白質),遇水會鍵結成鍊。小麥的種類非常多,彼此的性質差異頗大,麵粉製造的工廠通常會將各種不同的麵粉混合,調製出多種不同性質的麵粉,以適應市場需求。

澱粉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直鏈澱粉是由200900多個葡萄醣單元一個接著一個組成,易溶在熱水中,黏性較小。支鏈澱粉由6006000多個葡萄醣單元像樹枝般串聯在一起,不易溶於水,黏性較大。例如:糯米的成分支鏈澱粉多,所以煮熟後易發黏。然而,普通澱粉皆非純的單一種澱粉,而是混合兩種澱粉,只是比例不同,而大部分皆直鏈澱粉多而支鏈澱粉少。直鏈澱粉可使碘液迅速變藍紫色,故用碘液可以檢驗澱粉的存在。

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