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聽書:聲音的視覺化描寫

格式
docx
大小
177.32 KB
頁數
12
上傳者
張馨云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8-03-06,离现在 7 23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明湖居聽書 學習單

【假如我是K歌之王】

(版本:翰林版 第一冊〈明湖居聽書〉)

導 讀


  1. 說明:本文對於聲音的描寫極為精彩,甚至運用許多可想像的視覺描寫,具體呈現聲音的抑、揚、頓、挫,請注意表格中上下左右箭頭的方向,作出與摹寫技巧相關連的詞彙聯想,並填入適當的答案。提示:(1)是本課描寫關鍵詞。(2)一個空格只需填入1個字。













    祿











  2. 請上「國語辭典」網站,找出「感官」的定義,包含下列哪些範圍?

參考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耳 □髮 □目 □鼻 □舌 □皮膚 □心

  1. 承上題,這些感官,所引發的感覺,會對應到哪些選項?

聽覺 □視覺 □嗅覺 □味覺 □觸覺

  1. 作家常常於作品中,運用多種感官的摹寫,真實的呈現感覺,試圖透過文字讓讀者身歷其境,請問以下的作品,各屬於哪一種感官摹寫?

  1. 【 】:雙妹牌生髮油的香氣混合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點兒難聞。(琦君〈髻〉)

  2. 【 】:陽光有似乎是顏色的血,一旦失血,顏色便慘澹蒿目了;可是待雲翳乍開,陽光再下,顏色注了血,一切又都煥然耀目了。 (陳冠學〈陽光〉)

  3. 【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佚名木蘭詩)


第一段


  1. 「氣味」的涵義有三種,請連結出對應的詞語。

意思

連連看

對應詞語

指神態


氣味香濃

比喻意趣或情調

氣味相投

味道

氣味沉靜


  1. 本段從哪幾個層面,寫彈三弦子的人登場?(複選)

相貌 □脾氣 □衣著 □氣質 □性別

  1. 承上題,這個出場,使用了哪一些感官摹寫

聽覺 □視覺 □嗅覺 □味覺 □觸覺

  1. 蘇珊桑塔格曾樣定義人的「旁觀」:「它們可以強化某種立場──並可以催生某種觀點。」如果轉為寫作概念,描寫觀眾反應,無疑也是一種「旁觀」。當劉鶚撰寫自己與觀眾們聽人彈三弦子的小調與大調時,內容如何(請從文本中擷取資訊)?


彈小調

彈奏大調

作者感受

(看東看西)


觀眾反應




  1. 承上題,透過「作者感受」與「觀眾反應」的書寫,劉鶚想要呈現什麼?

答:

  1. 然而文章中,卻特別描寫彈三弦子的人相貌,有何奇特之處?

答:

  1. 承上題,在描寫細節時,好作品常常會兼顧事實、感受與想像。對於彈三弦子的人形貌之描寫,作者如何布局?


事實

感受

想像

定義

個人觀察到的、體驗到的人事或者活動

個人的感覺、想法、評論、省思、情緒。

描述中加入聯想或者譬喻、誇飾等修辭。

本段描寫





  1. 「花落春猶在,鳥鳴山更幽。」透過對某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作恰恰相反的描寫,以突顯特色,是為反襯。請推論:本段文章,為何要特別說明彈三弦子人的醜陋相貌,有沒有其它用意?

答:


第二、三段


  1. 本段從哪幾個層面,寫甫出場的黑妞?(複選)

相貌 □脾氣 □衣著 □氣質 □性別 □年紀 □髮飾

  1. 承上題,這個出場,使用了哪一些感官摹寫

聽覺□視覺 □嗅覺 □味覺 □觸覺

  1. 從文本中,找尋黑妞的出場描寫與前段彈三弦子的有何不同敘述,將課文段填寫於下列表格?


黑妞

彈三弦子的

相貌


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

衣著



氣質



髮飾




  1. 劉鶚如何描寫黑妞彈奏梨花簡與鼓槌子時的景況與觀眾反應?

樂器

梨花簡

鼓槌子

彈奏景況



觀眾反應


為何此小節,皆未寫觀眾反應?



  1. 黑妞說唱時,與彈三弦時,作者感受與觀眾的反應如何?請從文本中找出可印證的段落。


黑妞

彈三弦子的

作者感受



觀眾反應


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


  1. 本段文字中,作者再度安排彈三弦子的角色出場,這樣會不會搶走黑妞的風采?還是有其它特別的寫作目的?

答:


  1. 參考以下「以為」二字的解釋,思考為什麼劉鶚聽完黑妞說書後,會說「以為觀止矣」,而不是說「嘆為觀止矣」?「以為」這二字,應該怎麼解釋,是否有牽涉小說內情的伏筆?

例句

ㄧˇ  ㄨㄟˊ

認為

不「以為」苦

用為、用作

引「以為」戒

當作

習「以為」常

答:


  1. 承上題,不同於聽三弦子段,黑妞說唱所引起的作者感受與觀眾反應,竟然形成反差。是黑妞唱得不好嗎?觀眾甚至對於黑妞的說唱沒有一句讚美。沒有「叫好之聲不絕於耳」,還得到「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的評價。請從「寫作目的」去推測作者用意。

答:


  1. 承上題,毛宗崗在評《三國演義》時寫道:「文有正襯,有反襯。寫魯迅老實,以襯孔明之乖巧,為反襯也。寫周瑜乖巧,以襯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襯也。」本段文字中,三個角色:彈三弦子的、黑妞與白妞的關係分別是什麼?

答:



  1. 請從文本中找出句子,分類旁人側面所描述之黑妞與白妞的差異?


白妞

黑妞

旁人側面評論



他的好處人說得出,

他的好處人學的到,

人人都學,只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

評論結果


褒揚/貶低

(請依據程度,塗黑)



超讚

普通

弱爆

超讚

普通

弱爆

評論目的


使用技巧,

同於何者?

(請打勾)

反面映襯

正面烘托

立在城市的飛塵裡,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湖水在遠山的蔭蔽中,更加墨黑如硯;遠山在湖水的浸潤裡,越發翠潤如玉。





第四段


  1. 本段文字從哪幾個層面,寫甫出場的白妞?(複選)

相貌 □脾氣 □衣著 □氣質 □性別 □年紀 □髮飾

  1. 白妞的出場描寫與前段的黑妞、彈三弦子的有何不同之處?請文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填入。


白妞

黑妞

彈三弦子的

相貌

大致


長長鴨蛋臉兒


細部


一臉疙瘩,彷彿風乾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

衣著






穿了一件藍布長衫

氣質


但覺得那人氣味到還沉靜

髮飾


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



  1. 白妞與黑妞出場時都有操作梨花簡、鼓槌子,但這一段的寫法有何不同?找出有哪些不同陳述。



白妞

黑妞

人物動作

  1. 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了當了幾聲。

  2. 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

觀眾反應




  1. 承上題,同樣的梨花簡,為什麼到王小玉手裡竟然似有音階?這到底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還是是客觀的事實陳述?

答:



第五、六段


  1. 「數字」在文學中的意義,有時是「實指」,有時是「虛指」。比如「一指神功」和「一片叫好」的「一」字,分別指「數量一」和「全部」。下列何者的「三」字,意思等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三」字:

三隻小豬 □三國演義 □一日三秋 □三人成虎 □陽關三疊

附註:

*一日三秋:一天不見,好像三年沒見一樣,思慕心切。

*三人成虎:戰國時,龐恭和魏太子同去趙國當人質,臨行前龐恭以三人成虎勸諫惠王不要聽信讒言。比喻謠言惑眾。

*陽關三疊:樂曲名。本為唐朝王維所作渭城曲詩,後人將之譜為送別之曲。今僅存琴歌譜,因「西出陽關無故人」句重複三次,故稱為「陽關三疊」。

  1. 成語、俚語、俗語中,有許多描述音樂的詞語,下列何者意思,可以等同「三月不知肉味」?

餘音繞梁 □擊甕叩缶 □高山流水 □嘔啞嘲哳 □陽春白雪 □乳燕歸巢 □六馬仰秣

荒腔走板 □新鶯出谷 □豬吼鴉啼 □聲震林木 □山高水長 □彈箏搏髀 □如泣如訴

附註:

*擊甕叩缶:甕和缶都是腹大口小的瓦器,這裡指敲擊瓦盆,以打節拍。比喻粗俗的鄉野音樂。

*高山流水:形容樂曲的高妙。

*嘔啞嘲哳:形容聲音雜亂刺耳,吵雜不和諧

*陽春白雪:用以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

*六馬仰秣:形容樂聲優美動聽,連馬都輟食仰首傾聽。

*彈箏搏髀:有人彈奏竹箏,有人用手拍擊大腿,以為節拍。比喻粗俗的鄉野音樂。


  1. 下圖是視覺化後的王小玉說書段,請依據文章內容,將正確的序號,填入空格內:

參考選項:

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騁其千迴百折,如一條飛蛇陡然一落南天門扇子崖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聲音初不甚大越唱越低,越低越細,漸漸聽不見了

  1. 以下是抑、揚、頓、挫的解釋。承上題,如果要將上面的項目,區分成抑、揚、頓、挫四部份,應該如何歸屬?

《教育部國語辭典》:抑,降低。揚,升高。頓,停頓。挫,轉折。抑揚頓挫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之聲響高低轉折,富變化又有節奏。






  1. 本段文字運用了許多「其它的感官」(參見第3題網址),來描寫「聽覺」,例如:從「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可知為用觸覺摹寫聽覺,以下段落的聽覺描寫請將它們分類:

文章句子

用視覺寫

用觸覺寫

用嗅覺寫

用味覺寫

衹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幹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





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





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





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






  1. 黑、白妞說唱時,與彈三弦子的演奏時,劉鶚所書寫「作者感受」與「觀眾的反應」為何?


白妞

黑妞

彈三弦子的

作者感受


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觀眾反應



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


  1. 對於王小玉說書的部份,你能否區隔分類出下列這些文字段,各自隸屬於哪個部份嗎?

文章段落

事實

感受

想像

個人觀察到的、體驗到的人事或者活動

個人的感覺、想法、評論、省思、情緒。

描述中加入聯想或者譬喻、誇飾等修辭。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




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




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1. 承上題,對於眾人表達對王小玉說書的描述部份,你能區分下列這些文字,各自隸屬的部份嗎?

文章段落

事實

感受

想像

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




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裡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





  1. 承上兩題,比較聽完王小玉說書後,「眾人觀感」相較於「作者描寫」顯然缺乏「想像」的部份,為什麼?作者為何不乾直接略去「眾人觀感」的描寫?

答:



第七、八段


  1. 請排列:前段白妞說唱之後,上場的人物順序:

答:

  1. 承上題,大家誤會是白妞要第三度上場,結果一發現不是就一哄而散,這樣的寫作目的,是要突顯什麼內涵?

答:


綜合梳理


  1. 本文用了許多譬喻,來形容聲音,去掉想像,你能將他們還原成「純粹音樂感受」的書寫嗎?

參考選項:形容聲音清脆圓潤形容聲音平和舒暢 形容聲音愈唱愈低愈細 形容聲音繁富精彩形容聲音愈翻愈高形容聲音忽然揚起形容聲音多變

文句

意含

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喫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更在扇子崖上。


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


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


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哪一聲為是。


大珠小珠落玉盤


  1. 描寫人物時,作者常常會運用正面書寫、側面書寫的交錯描述,去增強人物的形象或者現場氣氛,請判斷下列課文文句的正、側分佈?

正面書寫:作者透過主觀而直覺的描述,去強化某人、事、物的特點。

側面書寫:作者透過客觀的陳述,去紀錄第三者對於主要人、事、物的反應,增強其形象與現場氛圍。

文句

正面

側面

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



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



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裡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裡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裡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夢湘先生引用「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



聽了去,不過是一個士子見一驚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舖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雲:「大珠小珠落王盤。」可以盡之。其妙處,在說得極快的時候,聽的人仿佛都趕不上聽,他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這是他的獨到,然比著前一段卻未免遜了一籌了



話說眾人以為天時尚早,王小玉必還要唱一段,不知衹是他妹子出來敷衍幾句就收場了,當時一哄而散




延伸閱讀


  1. 閱讀甲、乙二文後,請分析魯迅認為「譴責」與「諷刺」小說異同之處,並從文本中引用適合的文句作答:

  1.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魯迅《小說史略.清之諷刺小說》

  2. 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魯迅《小說史略.清末之譴責小說》

答:

  1. 諷刺小說與譴責小說的差別:


  1. 兩種小說的相同處:都是「 」。


  1. 說明,以下是洛夫〈金龍禪寺〉,請仔細閱讀後,回答問題。

  1. 請分析洛夫〈金龍禪寺〉的感官摹寫: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詩句

感官

感官變動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視覺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1. 請從事實、感受、想像去分析此詩。

文章段落

事實

感受

想像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晚鐘、遊客


小路

羊齒植物/沿著白色的石階/一路嚼了下去


(視覺)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