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海底泥積土和石灰岩地形
內容說明
教案名稱 | 認識海底泥積土和石灰岩地形 | 編寫者 | 陳順華 | ||
教學時間(節數) | 40分鐘(1節) | 學習領域 | 彈性學習 | ||
適用年級 | 國小5年級 | ||||
教學 研究 | 教學理念 | 惡地形是田寮區的特色,月世界更是全臺皆知的名勝。期望讓學生透過本教案的設計課程知道什麼是惡地形,並認識海底泥積土和石灰岩地形。 | |||
教學目標 | (一)認識惡地形及成因。 (二)認識石灰岩地形及成因。 | ||||
具體目標 | (一)能瞭解月世界是海底的泥積土因造山運動後露出地表所形成。 (二)能認識大崗山各種石灰岩地形及成因。 | ||||
教案對應分段能力指標 | 2-3-2分享自己適應新環境的策略。 4-3-3覺察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並珍惜生態環境與資源。 | ||||
教學資源 | 1.月世界與大崗山石灰岩地形圖片或ppt。 2.學習單如附件。 |
教學活動
教案名稱 | ||||
具體目標 | 教學流程及內容設計 | 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2-3-2 分享自己適應 新環境的策略。 4-3-3 | 【引起動機】 教師揭示大崗山鐘乳石與月世界的圖片,請問學生有否看過或看過圖片的景色,並說說對它們的感覺。 【發展活動】 (一)介紹大崗山與月世界惡地形的成因。 (二)認識石灰岩地形和海底泥積土。 (三)各組閱讀並共同完成學習單。 【統整與總結】 檢討學習單內容。 | 5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5分鐘 | 圖片或ppt 圖片或ppt 圖片或ppt 學習單 學習單 | 口語評量 學習單 |
參考資料 | ||||
1.參考書目:高雄縣鄉土教材-走讀田寮,新台灣新聞周刊第601期。 2.引用媒材:國民教育社群網,高雄市本土教育資源網。 |
附件
認識石灰岩與惡地形學習單 1.()為什麼月世界泥岩惡地地表上的植物寸草難生、難以著根? ①常常遭人破壞②常有志工修剪、拔除③泥岩地形遇水則軟,無水則硬,不利植物生長。 2.我們在月世界可以發現「土指」的小景觀,或混雜著一些貝殼的小礫石,這些 殘留的小石頭,在泥岩上發揮了什麼作用?請將正確答案打 □堅硬的小石頭不易被雨水帶走,成了泥岩保護層。 □堅硬的小石頭留在原地供動物玩耍。 3.請將碳酸鈣沉澱的方式與型態連連看。 由上向下沉澱● ●石筍 由下向上堆積● ●鐘乳石 上下相連● ●石柱 沿著牆壁流下● ●流石 4. .()田寮後山處處可見珊瑚礁石灰岩,為何海拔312 公尺的大崗山會出現海底生物的岩層? ①以前在大崗山的水泥廠把山挖得很深,深到珊瑚礁石灰岩都顯露出來。 ②大崗山屬於外來石,與附近的岩層不同。 ③古代的海底生物能適應陸地生活,可以水陸兩棲。 ④蓬萊造山運動讓臺灣地殼隆起。 |
高雄市田寮區新興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走讀田寮教學活動設計
年班別 | 五年級 | 主題 | 月世界泥岩惡地 「外來岩--馬頭山」 | |||
教材來源 | 月世界人文協會資料 網路 | 教學時間 | 2節 | |||
教學者 | 張金枝 | |||||
教學研究 | 一、過去教學反思 (一)學生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田寮人,然對田寮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瞭解 甚少。 (二)學生人數不多,每個孩子都應該有發表的機會。 (三)學生缺少小組討論與上台分享的課程,需要老師多引導。 二、教學方法 (一)問答法:經由老師的提問讓學生能說出自己對泥岩認知程度。 (二)講述法:透過老師的講述讓學生更清楚泥岩地形景觀。 (三)資訊融入教學:利用單槍、電腦設備進行教學。 (四)觀察法:經由實地觀察看出事物的差異性。 (五)小組討論法:透過分組討論,集思廣益,學會尊重他人。 (六)實做法:經由學生實地操作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七)發表法:透過上台發表的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教學內容要點: 1.利用圖片探討馬頭山附近地質、地貌環境。 2.引導學生說出「外來岩--馬頭山」形成原因。 3.透過實地的觀察,讓學生了解不同地質的特性,並從實際比較中發現差異侵蝕的現象及地表地貌的變化過程。 | |||||
能 力 指 標 | 教 學 目 標 | |||||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 1.能說出馬頭山的由來及傳說。 | |||||
1-3-4-3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 2.能知道岩石受差異侵蝕的影響。 | |||||
3-3-0-3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作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 3.能仔細觀察獨立岩體之地形外貌並推論其形成的原因。 | |||||
1-3-5-5 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 ||||||
本節次——世外桃源馬頭山 | 說明 | |||||
教學活動 | 第一部份:課堂教學 ⊙課前準備 請學生利用電腦網路查詢、查閱書本或訪問等方式收集有關馬頭山的各種傳說故事。 ⊙利用投影機教學 教師以圖片的方式放映不同角度所拍攝的馬頭山,並針對圖片提出問題。(例如:你覺得這座山看起來像什麼?) ⊙介紹有關馬頭山的傳說 由各組學生報告所收集的資料。 教師進行彙整及補充說明。 ⊙討論「外來岩--馬頭山」形成原因 學生觀察馬頭山之地形景觀照片後,請學生歸納出馬頭山的地形具備哪些特色。 (比較馬頭山的岩石顏色、植物生長的情形、兩種不同地質的交接觸地表現象等)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形成「外來岩--馬頭山」的原因 (沈積作用及造山運動的發展、不同的岩石受到差異侵蝕作用而形成獨立岩體) 第二部份:戶外教學 ⊙戶外教學進行分組探索 教師依據設定的路線,引導小朋友完成學習單。 各組以合作學習方式進行實地探索,教師可安排相關社會資源現場解說或親自說明。 教師引導各組將觀察的結果加以整理成報告資料,以便發表。 | 以觀賞圖片的方式使學生對馬頭山的景觀及外形能有基本的了解。 馬頭山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不同岩石受差異侵蝕作用而形成,因此教師可由岩石的特性引導學生思考方向。 利用獨立岩體裸露形成的過程圖引導學生認識差異侵蝕的特性及獨立山峰形成的原因及過程。 戶外教學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注意自身的安全。 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身體的五官作各類的觀察,讓學生能將課堂上學的的知識與實地景觀相結合。 |
學習單
月世界泥岩惡地「外來岩--馬頭山」
小朋友!眼前所看到這座山長得像什麼?以前有很多關於這座山的民間傳說故事,都是針對這座山的外形所做的聯想,你有聽說過嗎?今天我們要來拜訪這座長得像馬頭的山,讓我們更進一步去瞭解這座山的奧妙!走吧!
一、你知道馬頭山名稱的由來嗎?
請你找一個適當的位置,遙望馬頭山,看它形狀長得像什麼?請畫出形狀並說明理由。請你簡單畫出看到的形狀
1.形狀像 你的理由是
2.馬頭山它位在市 區
3.請你簡單的說出一段關於馬頭山的傳說。
二、觀察岩石
1.請仔細觀察和觸摸馬頭山山壁及其交接處之土質,是否相同?
山壁 (砂岩)
交接處 (頁岩)
顏色
硬度
觸覺
(加水後)
植物生長情形
2.你在哪些地方有看到大小不一的砂岩塊?
大馬路上 馬雲宮前 竹林裡 泉水旁 其他
3.你猜猜看這些岩塊分散各處的原因是什麼?
答:
4.請依照下列的說明,推想看看,馬頭山形成的先後順序,在 ( )裡填上1.2.3.4的號碼,代表形成之先後。
( )造山運動隆起於地表
( )由外地崩塌下來的砂岩掉落
( )頁岩發生沈積作用
( )發生差異侵蝕作用
( )獨立岩體形成
5.請你想像畫出這座山隆起裸露出地表的過程。
6.你一路上看到哪些植物?
答:
7.請你簡單畫出「觀察外來岩--馬頭山」所經過的路線圖。
8.你還知道台灣哪個地方的地形形成和馬頭山相同或類似嗎?
答:
補充教材:「外來岩--馬頭山」
地理位置:馬頭山(又稱銀錠山)位在高雄市田寮區、內門區及旗山區的交界處,行政區域屬內門區的地方。交通上有省道28號經過。形狀好像一匹馬,它的頭向西,尾朝東,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馬頭山;若由田寮往旗山方向遠眺卻似古代銀錠,又稱銀錠山。
地質狀況:馬頭山本體岩性為棕黃砂岩,是由細粒塊狀長石質砂岩構成,它周圍的地層則為頁岩分佈,由於在頁岩中夾有這巨大岩性完全不同的砂岩,可能早期在沈積作用發生時,由外地崩塌下來的「外來岩體」。但因周圍頁岩岩性較脆弱抗蝕差,而砂岩性較硬不易被侵蝕,因此,在差異侵蝕作用下這巨大的獨立岩體漸漸形成獨立山頭,顯得格外突出。
獨立岩體裸露的過程如下圖:
三、馬頭山的傳說:
1. 自古以來,馬頭山一直有不少的傳說,凡是到過這裏的人都知道在馬尾的地方會自動湧出泉水。據說這些水有一點馬尿的味道,是真是假,只有親自一遊才知道了,另外,由於馬頭山與北邊卓然而立的將軍山遙遙相望,所以傳說古代有一位將軍的寶馬走私了,偏尋不著,後來有人發現它在南邊的馬頭山上,於是將軍立刻去追趕,可是怎麼追也追不到,這就是所謂「將軍追馬」的典故。
2.傳說馬頭山為一赴京趕考書生之坐騎幻化而成——話說從前有一位書生趕考行經該處,因地勢險峻,不小心失足喪命,而名駒心懷故主,不忍離去,終幻成山形,長矗於此。
3. 傳聞古早古早,有一個新娘要出嫁,坐在花轎內,半途新娘口渴,拜託扛轎的人若看到水,就停下來給她喝水。他們一直行到馬頭山下,才發現澗下有水。正當新娘要喝水時,突然間看到水面上浮了幾個字,她詳細的看一下,水面的字是︰「雙腳踏黑金,奉水起來喝」。新娘低頭看她腳踏著兩塊黑石頭。沒想到那竟然是黑色的金塊。新娘就歡歡喜喜地將這對黑金帶回夫家去,過著美滿的好日子。
4.傳說馬頭山本來是一位白馬神,準備要讓將軍山的元帥騎的戰馬。白馬神時常利用晚上出去走走跳跳,正當稻米要採收時,農夫們發現,整片的稻米全被踩壞了,而且攪到許多的馬蹄印。跟著腳印尋找,腳印竟然停在馬頭山的所在。於是人人都相信,是那隻戰馬跑出來偷吃的。當地居民便在山腳下築廟供奉,名曰馬雲宮,香火鼎盛。
5.以前山腳下的人,靠著挑來的水煮飯、燒水…..,放著一排幾十缸的水備用。常常在過夜之後全不見了!大家都覺得奇怪,那麼多水怎麼一下子就不見?他們便在水缸上面放一條紅線。隔天,水缸仍是沒水,紅線也消失了,他們分頭四處去找,最後在馬頭山的石壁頂找到。從此以後,山下的村民對馬頭山的馬神更加尊敬,也建造了一門馬神廟。後由於地殼變動和自然風化作用的結果,使得馬頭山的一些石壁就逐漸墜落,現在馬頭山的名型已經不那麼清晰可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