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隆聖國小112學年度第一學期公開觀課 五年級 社會科 教案設計
綜合單元名稱 | 第三單元 走過臺灣 第1課 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 | 總節數 | 共4節,160分鐘。本次教學為第二節 | ||||||
設計依據 | |||||||||
學習 重點 | 學習表現 | 2a-Ⅲ-1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 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 領域核心素養 | 社-E-A2敏覺居住地方的社會、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 | |||||
學習內容 | Ab-Ⅲ-3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Ca-Ⅲ-2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 ||||||||
核心素養呼應說明 |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活動一~三透過觀察居住地方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變遷,以及如何影響生活空間的利用。 | ||||||||
議題 融入 | 實質內涵 | 【環境教育】 環E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海洋教育】 海E3具備從事多元水域休閒活動的知識與技能。 | |||||||
所融入之學習重點 | 透過觀察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了解臺灣的地形樣態與不同的土地利 用。 | ||||||||
摘要 | 1.臺灣島形成的原因與地形變化特色。 2.人們利用地形與發展經濟活動的關係。 3.平坦和起伏的地形對人們生活空間的使用造成的差異。 4.從早期到現代埤塘、水圳的變遷。 5.因空間使用增加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解決之道。 6.臺灣各地海岸的環境差異與特色,以及人們利用生活空間的方式。 | ||||||||
學習目標 | 1.理解臺灣的成因受到板塊推擠的影響,並演進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環境。 2.理解人們生活空間使用會受到地形環境的影響,也會因技術的進步有所變化。 3.發現過去與現在人們適應各種環境,選擇居住與生活的條件各不相同。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社會領域第五冊(五上)第三單元第1課、自編教材 | ||||||||
教學設備/資源 | 電腦、互動電視、電子書 | ||||||||
教學活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
(一)教師展示臺灣各地形的環境照片,請學生說說看 是哪種地形? (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地形的起伏是否會影響居民的空間使用?」 (三)請學生分享想法並舉例說明。(例:會,住在平地可以種菜、種水果、養殖魚塭等。不會,山坡則可以種茶葉,不管平地、山地都可以蓋便利商店。)
(一)觀察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2~63頁課文與圖片,並思考下列問題。 1.為什麼早期移居臺灣的人大多在西部居住?(例:受到山脈的阻擋,要越過山脈到東部比較困難。) 2.早期移居臺灣的人,會在西部哪些地形居住與發展?(例:平原、盆地或台地。) 3.這些平地都只有農業利用嗎?(例:有些地方因為交通發展或行政機關進駐,發展成人口密集的都市。) 4.早期居民開墾農地,如果沒有溪流經過,可以用什麼方法取得水源?(例:挖掘埤塘儲水、興建水圳引水。) 5.桃園台地上有許多埤塘,是早期農業的灌溉水源,現在是否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例:有的轉型為埤塘生態公園,有的則被填平蓋房屋。) (二)小組合作與討論:組員進行交流並形成思考共識, 記錄在海報紙上 叁、綜合活動 (一)各組進行分享:各組分享報告所整理的資料。 (二)根據各組報告的內容,進行互相提問。 (三)教師進行統整: 1.受到山地的阻擋,移居臺灣的人大多在西部平原、盆 地或台地等平坦地形居住與發展,生活空間使用除了 農業外,也會因為交通、行政機關、水利建設等因 素,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2.地形起伏的地區,居民會在山坡平緩處建立聚落,使 用當地資源。隨著交通、技術進步等因素,空間使用 的方式也更多元。 (四)教師指派學生完成社會習作【第三單元第1課】作為課後練習。 ~~~本節課結束~~~ | 5’ 5’ 10’ 10’ 5’ 5’ 10’ | 電腦、網路、電子書、Powerpoint自製教材、 | 口語問答 實際操作 小組合作、實際操作 口語問答、實際操作、聆聽評量 學習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