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二)
臺北市立南門國民中學110學年度第一學期公開授課-說課
會議紀錄
一、時間:110年12月9日(週四)09:00~09:30
二、地點:多功能教室
三、主席: 四、紀錄:莊子彧、陳宥蓁
五、出席人員:詳見簽到表。
六、會議內容:
(一)公開授課教師課前說明
1. 該堂課教學設計以「米」為主題,藉由文章與米食辨別為課程內容。
2. 學習目標:
(1). 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米食的種類。
(2). 能分辨稻米跟糯米的基本外觀。
3.教學說明:本堂課並非整節課都以英語進行,而是適時的在課程中融入英語。
4.教學活動
(1). 節慶與常見米食
(2). 米的種類辨別與米食應用(分組以平板闖關)
(3). 米的特性統整(中文講解)
(二)現場教師回應及提問:
1.教授回應:在課堂中關於中英文的使用,基本上以教師視班級狀況來決定,教師不一定整堂課都要全英文,可以適時的用中文來幫助學生理解。
2.教師提問:在整個八年級的課程當中,前面還有提到哪些課程主題相關的討論嗎?想知道如何引起學生對於米食的興趣與學習動機?
授課教師回答:此為新開始的單元課程,學生先備知識只有對各個食材的認識,本次特別選擇米食是因為教師自身發現米食是台灣重要的文化之一,期望能夠讓學生可以對於米食文化有更多的認識與傳承。而授課教師亦認同對於學生的部分可能也還需要多給他們一些引導,使學生們有更多的學習動機。
六、散會:09時30分
臺北市立南門國民中學素養導向教案設計
領域/科目 | 綜合活動領域-家政科 | ||||
授課教師 | 陳宥蓁 | 教學日期/節次 | 110年12月9日第2 節 | ||
授課班級 | 814 | 教學地點 | 814教室 | ||
教學教材 | □ 版第 冊 □ 自編教材(PPT) | 教學主題/單元 | 飲食文化-米食 | ||
核心素養 | 綜-J-A3 因應社會變遷與環境風險,檢核、評估學習及生活計畫,發揮創新思維,運用最佳策略,保護自我與他人。 | ||||
學習表現 | 2c-IV-1 善用各項資源,妥善計畫與執行個人生活中重要事務。 | ||||
學習內容 | 家Ab-IV-1 食物的選購、保存與有效運用。 | ||||
重要議題(選填) | □環境 □人權 □性平□家政(庭) □生涯 □海洋 □資訊 □其他 | ||||
教學評量 | □ 1.紙筆測驗 □ 2.檔案評量(資料蒐集整理、書面報告) □ 3.實作評量(表演、實作、作業、鑑賞、實踐、軼事記錄) □ 4.口語評量(口試、口頭報告、晤談) □ 5.其他:小組討論 | ||||
學習目標 | 1.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米食的種類。 2.能分辨稻米跟糯米的基本外觀。 | ||||
學生特質分析 |
| ||||
教 學 活 動 內 容 | 時 間 | 備註 | |||
任務一:小組閱讀資料、觀察四種米的外觀,並將四種米的名稱與真實的米對應。
| 5 3 3 4 12 10 5 3 | 教學簡報 四種不同種類的米 閱讀資料 學習單 平板 教學簡報 |
*平板闖關題目QR code
◎學習目標
1.能認識生活中常見米食的種類。(任務二)
2.能分辨稻米跟糯米的基本外觀。(任務一)
◎重要表現任務
任務一:小組閱讀資料、觀察四種米的外觀,並將四種米的名稱與真實的米對應。
任務二:小組討論以平板作答闖關四個題目,從闖關題目中分辨出米食的種類與特性。
◎評量規準
任務一
表現等級 基準向度 | 優異 | 良好 | 通過 |
觀察四種米的外觀並對應真實的米 | 四種米皆對應正確 | 三種米對應正確 | 兩種米對應正確 |
任務二
表現等級 基準向度 | 優異 | 良好 | 通過 |
小組回答平板闖關四個題目 | 四題皆回答正確(闖關成功) | 三題回答正確 | 兩題回答正確 |
附件一 閱讀資料
稻米家族
台灣稻米以米質特性來區分,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粳米、秈米及糯米,由於直鏈及支鏈澱粉比例不同而造成三種米種的口感差異。
粳米即俗稱的「蓬萊米」,其米粒晶瑩透明、較短圓,煮熟後的口感介於秈米、糯米之間,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我們平時吃的米飯一般屬於此類。全臺各縣市均有種植,以台中縣、彰化縣、雲林縣及臺南縣的生產面積最為廣大。
秈米俗稱為在來米,秈米形狀細長、透明度高,煮熟後吃起來口感硬硬的,較乾鬆、不黏,常用於製作蘿蔔糕、發糕、碗粿、米粉,具有粒粒分明的特性。
百變糯米
糯米來自糯稻,是稻的黏性變種,在植物學分類上可分成粳(ㄍㄥ)糯和秈(ㄒㄧㄢ)糯。粳糯米形狀圓短,而秈糯米形狀細長,兩者顏色同為白色不透明。
粳糯米外型圓短、不透明,俗稱圓糯米,煮熟後米飯較軟、較黏(煮熟後米飯黏性比秈糯高),圓糯米適合製成湯圓、紅龜粿、麻糬及釀酒。
秈糯米形狀細長,俗稱長糯米,煮熟後米飯較軟、較黏。糯米產地以彰化、雲林及台南一帶為主。長糯米較適合製成粽子、油飯、飯糰、珍珠丸子等。
以加工程度區分
若以加工程度區分,米也分為三類,分別是:糙米、胚芽米、白米,在色澤上三者即可做出區別。
白米的顏色光澤亮白,胚芽米金黃,糙米顏色最深。稻米由外而內分別有稻殼、糠層、胚芽及胚乳等部份,收成後的稻米脫去稻殼後便稱為糙米,之後再加工去除部分糠層便成為胚芽米,如果去掉所有米糠層、胚芽就是我們最常見的白米。
資料來源:
余家瑩(2018)稻米的營養科學(一):米的種類、選購和儲存。取自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e49fae25-1a19-47e8-88dd-aab0b268838d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百變糯米 清明好時光。取自https://fae.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kids_edu_topics&id=45
附件二:統整學習單
Class: Number: Group:
名稱 | 粳米 俗稱 「 」 | 秈米 俗稱 「 」 | 粳糯 俗稱 「 」 | 秈糯 俗稱 「 」 |
米 (填A.B.C.D) | ||||
外觀特徵 Shape.color | ||||
口感 Taste | ||||
米食舉例 Examples |

★附件(五)
臺北市立南門國民中學 110學年度第一學期公開授課-
議課會議紀錄
一、時間:110年12月09日(週四)10:30 ~11:20
二、地點:多功能教室
三、主席: 四、紀錄:莊子彧、陳宥蓁
五、出席人員簽到:
六、會議內容:
校長引言:想知道各個學校目前實施雙語教學的狀況,希望聽到一些建議跟方向。
觀課教師提問:觀課教師在學校授課時會發現教師跟學生講雙語,但學生學生怯於用英語回應,且學生並非英文程度不夠好,在測驗的時候英文表現狀況很好的學生在課室的發言時就很容易只使用中文,不知道教師有沒有遇到這樣的狀況?怎麼解決呢?
公開授課教師回應:在課室中學生可運用中文回答,並鼓勵學生嘗試用英文回答。
觀課教師:教師是期待學生也可以開始使用雙語來回應,不過在推行雙語教學的時候發現要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是很難的,仍需要時間來完善。觀課教師(A)回饋分享與提問:觀課過程中該班學生程度佳、配合度高,萬中沒辦法進行到全部的英文授課,需要看學生的狀況,所以剛剛教師授課的時候用英文指令的時候學生都還算聽得懂,雙語程度要看班級英文程度以及屬性調整。設計的活動還蠻有挑戰的,會想知道後續會再確認他們寫的內容嗎?還是下一堂課就是進入到新的部分?
授課教師回應:後續課程就會由今日最後所交代的回家作業開始,而今天的教學規劃為讓學生們小組閱讀文章、再進行闖關題目,最後由教師統整、呈現資料,但也有思考過如果先讓他們先整理文章資料再進行闖關題目的方式。公開授課老師(B)回應:課程設計架構完整,有秩序地完成了課程。優點:1.下達的指令非常清楚,讓學生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2.活動設計很扎實,也很佩服南門的學生,進入狀況的速度很快。3.有去觀察學生的反應來做課程的改善。
觀課教師(C)回應:回應幾位前面的老師提到的,讓學生開口講英文真的是一個很難的門檻,不過就是教師可以先嘗試開口看看,久而久之在這樣的雙語環境下,相信也能夠讓學生以雙語開口回應。
觀課教師(C)提問:由於學生在英文程度上可能會呈現M型分佈,想知道課程設計上是否有考慮怎麼做異質性的教學?
授課教師回應:用中文教學的時候會有學生蠻積極的回應,但如果換成用英文的主題的話,就會發現他的參與度變得比較低,猜測可能是英文程度可能沒有那麼好,導致其沒辦法積極參與。關於 M 型的部分,可能各組可以找一個英文程度較佳的同學,幫助其他學生能夠參與課程、進入狀況,這一點教師目前也還在思考該怎麼做,也希望能聽到其他老師們的意見。
觀課教師(D)回饋分享:在我們學校有教師整節課都用雙語、簡報也都全英文,第一週過後就有家長向學校反映學生跟不上的狀況了,學生能力好比較能跟上,但中等、中下程度的同學就沒辦法好好地跟上,所以就有跟該授課教師反應,教師調整成指導語轉換成中文,會比較好一些。雙語教學初期可從基本的課室指令開始,循序漸進讓雙語的推動更順利。另,108課綱課程設計和生活情連結可以再高一些。
觀課教師(E)回饋:學生也能很快速的給予教師回應,甚至也有學生用英文想跟教師對話。覺得雙語就是營造出一個環境讓學生慢慢融入。108 課綱強調生活情境,感覺一開始能夠多用一點情境來讓學生可以知道更多的先備知識,就比較不會卡關。
觀課教師(F)回饋:授課教師台風穩健、上課有序。前面的重點規劃、分類真的做得很清楚。課程中全部都是以文字作呈現,建議授課教師可以有圖片輔助,學生會比較能夠跟生活做結合。
觀課教師(G)回饋:學生的程度真的很好,也很投入在課堂的活動當中,觀課教師在課程中英文的指令有點斷開,建議可以把完整的英文句子講完,或調整一下語速,會比較讓學生能夠習慣。雙語就是慢慢地融入,漸漸的習慣以後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入。
觀課教師(H)回饋:先從非主科進行雙語教學,依據學生的程度慢慢加入使用英文的比例,要有那個情境來讓學生敢講英文,所以大部分都是用到課室英文,覺得南門的學生有很好的英文能力。
公開授課教師回應:此班學生英文狀況較佳,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用中文進行講解,今天很感謝各位教師的建議,例如運用圖片、多增加生活情境,都能幫助我後續調整課程。當學生遇到英文會比較退縮時,也可以多設計一些情境來幫助學生更自然而然的參與其中。
師大葉明芬教授回饋:
1.教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可以先規劃好何時運用英文,將英文使用時機列入教案規劃。
2.講解步驟的過程可以再放慢一些,透過動作跟圖片去連結雙語,以利學生吸收課程內容。教學觀摩評量表可以用林子斌教授雙語辦公室研發的那個版本,了解使用英文的適配性。
3.和英文專科老師共備很重要,可以了解各班英文程度,再調整到各班使用英文的量。
六、公開授課照片
1.公開授課教師進行說課 | 2.公開授課教師說明小組任務 |
3.公開授課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 4.合照 |
七、散會:11時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