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質的穩定性與遊戲行為的發展演變

格式
doc
大小
35.5 KB
頁數
5
上傳者
K6-2-300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03-27,离现在 21 22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人格與遊戲 p.188

人格:指個人行為特質的一致性,該行為雖歷經時間、職務、情境的變遷,但仍保持其連續性,而且這些行為特質的差異是來自不同的個人心性,而非來自發展層次的不同。亦即,表現出來的行為必須有持續的穩定性,也不因認知的成熟度而有所差異。

遊戲行為乃一發展現象。由依賴玩物遊戲(object-dependent play)進展到對玩物減少依賴的過程。遊戲模式由玩物的操弄,進由到實物的轉換,而後到不依賴玩物的遊戲(object-independent play),最後是內化的幻想

一、實物與人際取向(Emmerich, 1964)

有些兒童容易被人際互動頻繁的活動所吸引,有些兒童則比較把焦點擺到以物體的單獨活動為主的遊戲上。

二、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

所謂認知類型指個人回應認知任務方式的個別差異。研究最廣和最被接受的認知類型評量標準是「場地獨立/場地依賴」(field independence /dependence)

Coates, LordJakabovics(1975)發現,愈偏向「場地獨立」型的兒童愈會尋找實物來玩,而「場地依賴」型的兒童則傾向以人為取向。

兒童在發展上較多是場地獨立(較少的擴散與總體性,及較多的明確性與分化性)。在場地獨立之兒童發現有高品質遊戲及較好的同儕地位,可能是因為他們有較好的認知發展,而不是其具有場地獨立性之人格特質所造成的。

三、玩性(playfulness )根據Lieberman的觀點,我們可由身體、社會、認知的自發性、喜怒的控制及幽默感五點來探討一個人的玩性。

特徵

表現

表現歡樂

幽默感


自發性身體


認知

社會

笑聲、快樂和享受

欣賞喜劇事件,對有趣情況、不過份的揶揄了然於心

充滿活力,全身的或身體各部分的動作協調

想像力、創造力、思考有彈性

與他人和睦相處及進出團體之能力


四、幻想-假裝傾向(fantasy-making predisposition)

「幻想──假裝傾向」是指表現想像遊戲或內在幻想的玩性。而玩性是較概括的概念,表現在以真實為主(建構性)的遊戲中。幻想─假裝能力較高的兒童會展現較高層次的想像力、正面情緒、較專心、社會互動良好,及在自由活動中有高程度的合作。

較高「幻想─假裝」傾向的兒童,較能安然捱過強迫性的等待或活動之延長。因此,這些兒童較不會干擾或干涉他人,能自己進行某種想像遊戲,或純以想像自娛。也就是說,高度幻想與控制衝動及延遲獲得滿足的能力有關

五、想像遊戲類型imaginative play styles

表徵遊戲被界定為「能以小物品、動作和語言呈現真實或想像的經驗」。表徽遊戲可分兩種,一是實物獨立型的幻想遊戲(object-independent fantasy play),在此遊戲中,兒童藉不存在的事件、角色和物品創造出想像世界;第二種是賴物型的轉換遊戲(object-dependent transformational play),在此種遊戲中,兒童藉轉換現實物品和安排環境來創造出想像世界。

賴物型的想像遊戲須牽就現存事件、物品和人,依情境需要而使用實物或代替品做安排。而獨立型遊戲的兒童則引用不存在的東西─通常是真實事件和物品─不過這樣的遊戲建構情境會有不相稱和牽強。

六、實物遊戲之個別差異

Fein(1979)以遊戲的架構或發展背景分類,提出三種類型變項:

(1)孩子在一個遊戲時段中,使用不同的動作的次數;

(2)孩子在一段時間中,所選用的不同物品的數量;

(3)遊戲的節奏(tempo of play),即孩子在一段時間中,不同的動作和不同物品的不同組合。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