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社子國小110學年度第一學期 五年級社會科 教學計畫
教學者:蔡瑞淑
一、教學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孩子的身心發展與個別差異,啟發孩子的潛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2.培養孩子主動、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充分發揮創意和想像力,並透過「做中學」的方式,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以教科書為主,並適時針對孩子的能力做適性的調整與延伸補充,期能指導學生達到下列各項目標:
1.能知道臺灣的地理位置及經緯度的標示方法。
2.能認識臺灣的自然環境,包括海岸、離島、地形、河川與氣候等。
3.能認識各種不同的社會規範和它們對人民的影響。
4.能知道身為國民應享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5.能瞭解臺灣的史前文化,以及原住民族的文化。
6.認識臺灣早期的發展(荷西時代的統治經營和鄭氏時代的開發建設)。
三、教學內容:
單元主題 | 單元活動 | 學習脈絡 |
臺灣在哪裡 | 臺灣我的家 | 1.認識臺灣的範圍及總面積 2.認識臺灣的四周海域及鄰近國家有哪些 3.了解臺灣的地理位置在全球交通、經濟與環境上的重要性 |
臺灣的經度與緯度 | 1.了解經線及緯線的概念 2.了解東西半球與南北半球的畫分方式 3.了解因緯度高低的不同,氣候通常也有相對的冷熱差異 | |
自然環境 | 臺灣的地形 | 1.了解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互相推擠作用下,使臺灣隆起,並造就臺灣島上有許多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 2.認識臺灣島的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等五大地形及分布情形 |
臺灣的氣候 | 1.了解臺灣冬夏季風的差異 2.藉由圖表認識臺灣各地氣候的差異 3.了解因臺灣氣候地區性的差異,對各地的產業活動、建築景觀和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影響 | |
臺灣的河川與海岸 | 1.讀懂臺灣主要河川及水庫分布圖 2.了解興建水庫帶來的優點和缺點 3.能比較東西南北部海岸線的不同特色 4.認識因地理環境差異,而形成的各種不同海岸地形與風貌 5.認識臺灣各離島的海岸線和港灣,以及島上居民如何利用海岸特色發展漁業或觀光業 | |
生活中的規範 | 社會規範面面觀 | 1.透過介紹部份國家特殊的禮儀表現方式來說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為避免發生衝突,必須制定一套規範準則,以約束大家的行為,維持社會團體的秩序。 2.認識非強制性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具有強制力的法律等四大社會規範的範疇 |
法律你我他 | 1.了解法律制的必要性及其功能 2.由戴安全帽、酒駕、塑化劑及電影分級等案例,說明法律的功能在保障人民的權益及維護生命財產的安全 3.認識生活中、校園裡及使用網路時可能出現的觸犯法律之行為 | |
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 權利人人享 | 1.認識憲法中人民之權利義務 2.了解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保障人民平等、自由、受益、參政等四種基本權利 3.了解人民除了享受憲法的保障之外,也須具備生活中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識 |
義務人人有 | 1.了解憲法上規定,人民應盡的義務有哪些? 2.藉由案例說明了解納稅、服兵役等義務與國家的關係及其必要性 3.了解民主社會與法治的關係,以及人民必須遵守國家法律,維持社會秩序,才能讓社會更和諧與安定 | |
臺灣的先民 | 史前文化 | 1.了解史前時代的生活方式及時代分期 2.比較史前時代和現代人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的差異 3.認識卑南文化、圓山文化時期的生活型態 4.認識十三行文化特色 |
原住民族文化 | 1.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分布位置 2.指導學生分組蒐集臺灣原住民各族的風俗民情、傳統住屋、服裝特色、手工藝品及傳統慶典等各種資料並做報告 | |
世界發現臺灣 | 海上來的紅毛人 | 1.透過故事說明早期漢人和臺灣接觸的情形 2.了解荷蘭人在臺灣期間政治、經濟、宗教發展的情形及其影響 3.了解西班牙人在臺灣期間政治、經濟、宗教發展的情形及其影響 |
鄭氏時代的經營 | 1.透過故事說明荷蘭人治臺到鄭氏時代臺灣政權更換的原因 2.解鄭氏時代的治臺政策及軍隊屯墾與當地地名由來 3.了解鄭氏時代的事蹟與對臺灣社會發展的影響 |
四、評量的目的在於真正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檢視學習歷程,並透過各個不同向度的觀察和回饋,引導其達到學習目標。
本課程的評量方式及學期成績計算如下:
★ 課堂表現15%:含課堂常規、學習態度、學用品攜帶等。
★ 口頭評量10%:含口頭發表、小組討論等。
★ 紙筆評量:單元評量25%、期中考15%、期末考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