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11010
頁次:4
-
4
15 「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
安用死馬?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馬乎?天下必以王
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朞年,千里馬至者二。」下列選項何者較能說明涓
人的作為?
足智多謀
浪費公帑
虛與委蛇
藉勢藉端
16 「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曰『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
非可枕,石非可漱。』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如
果說孫子荊機智,最可能的理由是:
將錯就錯而為之解
死皮賴臉而不認錯
含渾其辭而無確解
得理追擊而不饒人
17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
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
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本文認為「責善」是否
能成功的因素在於下列何者?
指導和激勵
態度和方法
督促和反省
知恥和發憤
18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餘,鼠盡而其雞亦盡。其
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
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飢寒焉,不病於無雞
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飢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下列敘述何者最
符合本文意旨?
兩害相較,應取其輕
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瞻前顧後,左右為難
投鼠忌器,進退失據
19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
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
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
者也。」透過南方沒人與北方勇者的對比,可以得知: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為學由己,而由人乎哉
雖有善道,不學不達其功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
20 蘇洵〈管仲論〉文云:「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戎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
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
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
有所由兆。則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
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
桓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
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下列那一選項並非本文所要表達的意涵?
個人功過的判斷不應侷限於表象,而應綜觀全體局勢的發展
齊國之興在於有賢臣能舉才,而齊國之危在於有能臣卻終不能除害
發現徵兆,防患未然,親賢臣而遠小人,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即使管仲才智過人,仍然不能避免禍患產生,令人有「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