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試題 代號:
類 科: 教育行政、國際文教行政(選試英文)、國際文教行政(選試
西班牙文)、國際文教行政(選試法文)
科 目: 比較教育
考試時間: 2小時 座號:
※注意:
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全一頁
31040
31240-31440
一、名詞釋義:
千禧年發展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5分)
行動者網絡理論(the actor-network theory)(5分)
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5分)
教育借入(educational borrowing)與借出(educational lending)(10 分)
二、比較教育的方法論中有一派典(paradigm)強調對於一個國家教育的研究,需將其
置於整體的社會脈絡內,了解教育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係與互動。在此派典內康德
爾(I. L. Kandel)、漢斯(N. Hans)、施耐德(F. Schneider)係採歸納法分析,而
英國學者霍姆斯(B. Holmes)採用的是演繹的比較教育方法,請論述此兩種方法論
之內涵,並綜述此派典的優缺點。(25 分)
三、中等教育係所有教育中最為關鍵與複雜的階段,涉及是否分流?分流的年齡?分流
的標準?以及如何與初等教育銜接及轉移至高等教育或進修教育等議題。請選擇兩
個差異較大的國家進行對比,就初等、中等教育的銜接、分化的年齡、分流的路徑、
標準、以及協助學生轉移至高等教育的準備等項目進行描述、並列與分析,之後再
綜論中等教育的意涵。(25 分)
四、宗教教育是否納入中小學課程各國因文化傳統不同而有差異。請舉出那些國家宗教
教育是納入正式的學校課程?那些國家是嚴禁宗教教義在學校內傳授?而我國教育
內宗教與學校的關係又是如何?(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