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試題 代號: 21040、21340
21440、21540 全一頁
類 科: 教育行政、國際文教行政(選試法文)、國際文教行政(選試
日文)、國際文教行政(選試韓文)
科 目: 比較教育
考試時間: 2小時 座號:
※注意:
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一、傳統上,國際比較教育以國家做為分析單位,然而 Bray 和Thomas(1995)提出多
層次比較的教育研究(level of comparison in educational studies),在近年來已獲得
國際比較教育界重視。請說明他們所提出研究方式有那些重要內涵?此方式在國際
比較教育研究有那些優勢及限制?(25 分)
二、Noah 與Eckstein(1969)所著《比較教育的科學化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強調以科學方法在國際比較教育的應用,企圖改變 1960 年
代以來比較教育的學科自我認同危機。請說明科學化國際比較教育建立的困難因素
有那些?臺灣的國際比較教育要積極邁向科學化的重要理由何在?(25 分)
三、近年來,德國與法國的中等教育有不少變革。請說明這兩個國家的中等教育制度及
其特色。(25 分)
四、解釋名詞(每小題 5分,共 25 分)
法國的大學區(Academie)
英國的學校管理委員會(school governing body)
瑞典的讀書會
社會生態學脈絡論(social ecological contextualism)
「歐洲 2020」的目標(“Europe 2020” go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