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 高普考 高考三級 交通技術 運輸規劃學 試卷

pdf
562.54 KB
3 頁
si in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鼎文公職 解題
鼎文公職 解題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優秀師資提供優良課程
服務電話:2331-6611
應考
要領
102 初等考試
鐵路特考
101 地方特考
線上解題:http://www.ezexam.com.tw
鼎文公職 解題
鼎文公職 解題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優秀師資提供優良課程
服務電話:2331-6611
應考
要領
102 初等考試
鐵路特考
101 地方特考
線上解題:http://www.ezexam.com.tw
申論題解答
老師分析:
此次高考相較普考屬於傳統申論題式出題,考生應不難作答,除了第三題於典型的歷屆試題較少出現,需要加入危
機處理或風險管理觀念但考生不論是屬於工程或管理類科同學仍不難發揮且此為永續運輸議題之重要概念其餘
三題皆是歷屆常出考題且在題衝班與課堂中有提醒學員,如第一題之模式系統、現實世界之相關問題,此乃運輸
需求模式之基礎觀念第二題交通寧靜區Traffic Calming又稱生活化道路此乃近年來最重要之交通改善計畫及策
略之一,上課有舉例台大校園內之相關交通寧靜措施;第四題,綠色運輸議題是考前再三叮嚀的重要議題,除了在方
案研擬與運輸路網設計特別提出腳踏車專用道之規劃設計上課及題衝班並進一步舉例墨西哥市對綠色運輸規劃與
改革之重要措施,不知道考生是否有所掌握。
一、【可參閱鼎文公職 運輸規劃學次講義第 13頁內容】
模式、系統、真實世界
模式 系統 真實世界(亦可稱為原型 prototype
建立模式之主要目的
幫助了解現實世界。
釐清該事物之結構或原理。
若更進一步說明,模式中最常使用的數學模式,乃是將現實世界的某些自然或社會現象轉換為數學方程式,
其主要目的為:可以用來描述、預測與決策。
舉例說明(不需要舉太龐大複雜的模式,否則可能會耗費過多篇幅,下列模式可任舉兩個做進一步說明)
旅次產生模式:最常用的有多元迴歸分析與類目分析。
旅次分配模式:最常用的為重力引力模式與最大熵模式。
羅吉特模式:此為個體需求模式與交通量分配之最常使用模式。
二、【可參閱鼎文公職 運輸規劃學次講義第 2027 頁內容】
交通寧靜區(Tr a f f i c C a l m i n g
此為人本交通建設與管理之概念,即根據某一社區及附近社區使用者(視社區型態來訂定)活動之交通並考
量使用者之生活環境品質、生命安全而提出之交通計畫,使道路能發揮多重功能。
交通寧靜區與提升生活品質環境品質間之關
此屬於直接影響的關係,為了生活環境品質,交通寧靜區之主要規劃目標為減少交通量、減少車輛速度、甚至
將道路功能提升恢復居民活動之功能,如道路旁設立綠園道可供附近使用者增加休憩、散步甚至觀光之功
能。
規劃目標 評估項目 指標(或措施)
減少交通量 交通量是否合宜。
噪音是否合宜。
空氣汙染程度。
重新調整路網。
道路入口處設置牌樓,禁止非必要車輛進入
改良道路鋪面材質。
以標誌區分通行時間。
減少車速 行人與車輛通行狀況。
噪音是否合宜。
以植栽或槽化島縮減道路寬度。
以停車位或植栽使道路形成鋸齒狀。
以槽化島改變道路形式。
交叉路口設置圓環。
設置跳動路面。
以標誌限制最高時速。
鼎文公職 解題
鼎文公職 解題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優秀師資提供優良課程
服務電話:2331-6611
應考
要領
102 初等考試
鐵路特考
101 地方特考
線上解題:http://www.ezexam.com.tw
三、【可參閱鼎文公職 運輸規劃學次講義及次講義第 3541 頁內容】
未來不確定性之可能成因
未來政府相關之運輸政策改變。
社會經濟相關因素難以預測。
旅運行為者之規劃特性難以完全掌握如自行車使用者之旅次目的往往屬於非商業因此難以傳統程序性分
析做運輸規劃之預測。
社會價值多元化
如早期認為自行車乃屬於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之主要運具,但目前綠色運輸觀念盛行,許多已開發國家中,
自行車反而躍居為都市主要接駁運具(搭配大眾運輸工具)
反應並處理不確定性對於規劃結果之影響
運輸系統評估:即使運輸規劃已經實施仍需長時間做後續之系統監測與評估,並回饋原模式來判別是否合
宜。
模式設定時,即考慮風險管理:
可依據歷年統計資料設定風險產生機率,甚至加大風險因子。如今年來氣候變遷,造成雨量暴增與氣候極
端現象原本路基可承受氣候因子之設計使用年限大幅降低,換句話說,目前設計因子無法僅使用短期歷年
統計資料。
擴大涉及相關部門,或增設顧問團隊,以利網羅更多的資訊與意見。
建立動態即時資訊系統,可快速即時監控與評估運輸系統狀況。
設立危機應變與管理小組。
四、【可參閱鼎文公職 運輸規劃學次講義及次講義第 23頁內容】
非機動交通工具旅運需求之因素
總體程序性需求模式所需之因素
旅次發生:包含旅次產生與旅次吸引要素,
旅次產生因素
人口數、住戶數、就業數、就學數、所得、汽車持有數(或是自行車持有數)、居住密度等。
旅次吸引因素
及業數、及學數、工商使用樓版面積、零售量等。
旅次分佈
主要為旅次產生、旅次吸引、旅行成本(或稱旅行阻抗)因素。
運具分配
可分為旅次特性、旅行行為者特性、運輸系統特性三大類因素。
交通量分派:或稱路網分派。
交通分區之旅運需求因素:即各區間之車旅次。
道路網結構因素。
使用者對可用路網之選擇行為因素。
個體需求模式所需因素
可完全依照非機動交通工具之特使用者特性旅次特性(如非機動交通工具之旅次目的往往屬於非商業
旅次,而以休閒、健身旅次目的為主)來討論因素。
旅運需求產生之模式(考生可依熟悉程度任選下兩點來作答)
總體程序式需求模式。
總體直接式需求模式。
個體需求模式。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