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軒國語四下
課次 | 單元/課名 | 課文導讀 | 主旨 |
第一單元 | 擁抱正能量 | 正能量代表著一種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藉由本單元帶領大家體會,在面對壓力和困難時能夠勇於面對挑戰,擁抱正能量,開創嶄新美好的未來。 | |
第一課 | 選拔動物之星 | 【課文賞析】 本課以三首林良的動物詩歌為主軸,詩歌中動物以自述的口吻寫出自己的活動,雖然是作者的觀察與感受,但也間接傳達詩人微觀萬物的細緻之心。呼應單元主題「正能量」的意涵,帶領讀者從中發想、思索,感受到事物都能給人帶來正面的積極能量。 【寫作特色】 1.多元的文體:本課由多種文體組合,全篇可以歸類於想像的故事,描述動物世界發生的一件事情,課文包含三首詩歌、一則啟事類應用文,三種不同的文體巧妙穿插組成課文,帶給學生新的閱讀體驗。 2.詩歌的趣味:課文中的三首詩歌,都用動物自述的口吻敘寫,主角動物娓娓道來,說出自己的想法。每首詩結尾處動物的「內心話」設計,是課文編寫者加上的內容,不是原作者的作品,這樣的設計,可以輔助讀者更容易抓到詩歌想表達的是哪些正能量。 | 正能量包含堅持、勇敢、自信、勤奮、和氣等美好的想法與行動,擁有這些能讓周圍的人都感受到希望和力量。 |
第二課 | 心動不如行動 | 【課文賞析】 心動不如行動是取材自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兩個和尚一窮一富,窮和尚什麼都沒有,富和尚卻有充裕的各項資源,兩者有著明顯的對比。結果卻是窮和尚達成心願,故事的結局出乎意料。富和尚外在的富有,對照出內在心靈的匱乏,窮和尚外在的貧乏,卻凸顯內在的豐裕。兩者間的對比,構成閱讀的樂趣,也提供讀者進一步的思考空間。 【寫作特色】 1.審題:從課文標題「心動不如行動」,強調「心動」比不上「行動」,只有實際行動,夢想才有機會開花結果。 2.內容特色:敘述人物取經的起因、經過及結果,以表達人物實現夢想的過程,是按照事件的因果發展組織文章。 3.讀寫亮點:從課文標題「心動不如行動」發現這個標題屬於「比較式」的文章。透過內容中想法、行動及結果的比較,從而證明某個觀點。未來進行議論文寫作時,可以將本課改寫成例子,讓課文小故事成為自己論述的論據。 | 強調空有計畫,夢想只會是空幻,唯有努力實踐,才能心想事成。 |
第三課 | 一束鮮花 | 【課文賞析】 本課以「物」為標題,凸顯出一束鮮花的作用,內容是一篇寫人敘事為主的記敘文。敘述一個懶散的人因一束鮮花而徹底改變了自己。本文看似在教導環境整潔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則在傳達美好的人生,要由自己去追求。要讓自己擁有璀璨的人生,其實就是要從良好習慣的養成做起。每個人的成長階段中,都有積累的惡習,小小的改變便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寫作特色】 1.標題:全文緊扣標題「一束鮮花」,藉由一束鮮花的作用,帶出文章主旨。 2.結構:本課以「倒敘」的方式,先敘述事件的結果,再依序介紹人物的背景、事件的起因和經過。倒敘法先強調結果和感受,可以激發讀者的好奇心。 3.內容:課文內容聚焦一束鮮花帶給人和環境的改變,全文緊湊,事件間循著「因為覺得不搭配,所以付諸行動改變現況」的因果脈絡,從小到大、內到外的環境,進而到整個人的蛻變歷程。 | 覺察自己的缺點,勇於改變,時時改正錯誤,力求進步。 |
第二單元 | 文化廣角鏡 | 臺灣族群多元,在歷史歲月中孕育出各異其趣的文化特色。只要我們帶著欣賞與尊重的態度,細細品味,便能感受這座寶島多面向的人文風情。 | |
第四課 | 米食飄香 | 【課文賞析】 本課舉例重大節慶必備的米食糕點,介紹各種米食的做法、特色和代表的意義,不僅認識了米食的多元風貌,也體會了老祖先及現代人的智慧,更深刻感受到臺灣特有的米食文化底蘊,進而能喜愛、珍惜米食文化,讓米食的香氣代代傳承下去。 【寫作特色】 1.標題:全文緊扣標題「米食飄香」,由標題彰顯主旨。藉由各種米食的介紹,充分展現臺灣米食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必須要讓特有的米食文化傳承下去。 2.結構:本課以「總—分—總」的結構,介紹米食。先總說米食對人們的重要性,再分別舉例介紹各種節慶米食點心,以及現代米食的創新,最後回應前文、呼應標題──米食飄香,更從「飄香」二字點出米食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及其重要性,最後以傳承米食文化總結全文。 | 臺灣米食文化豐富多元,展現了先人的智慧,要好好珍惜這特有的米食文化。 |
第五課 | 讀書報告──藍色小洋裝 | 【課文賞析】 本課以讀書報告的方式,寫下閱讀主角為何及如何染出一件藍色小洋裝的心得感想。藉著本課體例,教師可讓學生認識讀書報告的寫法及練習寫讀書報告。 【寫作特色】 1.審題:本課是讀書報告格式的應用文。 2.內容特色:本課以「讀書報告」的方式,簡介這本有關傳統藍染的故事,一方面讓學生學習讀書報告的寫作技巧,一方面鼓勵學生認識藍染文化,接觸藍染活動,讓藍染文化能永續發展。 3.讀寫亮點:引導學生寫讀書報告前,先看一看書的「書籍資料」,再進入閱讀書的主要內容。接著「內容簡介」可以依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簡單的敘寫。最後「讀後心得」可以從封面印象、欣賞角色、好奇的事及心得總說等方面具體的描寫,並寫出自己的想法或看法。 | 透過閱讀,了解藍染文化,發掘大自然的寶藏,鼓勵盡個人的力量,讓藍染文化不會因時代而消退,永續的傳承下去。 |
第六課 | 我愛鹿港 | 【課文賞析】 本課內容的主軸有二:一是鹿港過往的歷史與繁榮。二是鹿港人民的智慧和人情味。繁榮的部分,以外觀容易看到的紅磚建材和意樓來介紹。另外,當地居民內在的智慧與人情味,則以特色景點──「九曲巷」和「半邊井」來鋪陳說明。 【寫作特色】 1.審題:全文緊扣課名「我愛鹿港」敘寫。除了鹿港是作者爸媽的家鄉,除了既有的感情,隨著對鹿港更加熟悉後,認識當地的歷史與變遷,以及先民的智慧和人情味後,讓作者愛上了鹿港。 2.開頭與結尾:本課的開頭與結尾,均呼應課名。首先,在文章的開頭說明原因,因為鹿港是作者爸媽的家鄉,所以作者有機會認識鹿港,有特別的情感。最後一段結尾,表達了作者在深入認識後,因為鹿港的美好而產生深刻的喜愛之情。 | 認識鹿港的特點與美好,也鼓勵大家認識自己的家鄉,增進對家鄉的認同和情感。 |
第三單元 | 科技無極限 |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經常會有新的科技產品問世,人們的生活因此更加便利。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科技的發展,將超乎目前所能想像的樣貌。 | |
第七課 | 未來的模樣 | 【課文賞析】 本課以詩歌呈現作者想像未來世界的樣貌。除了將讀者引入探討的主題裡,也邀請讀者一起思考未來世界的模樣。作者在每個面向中都先提出現況,再以問句提出自己對未來的想像。雖然目前還未能實現,但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或許將來真的可以看見心中的期待。 【寫作特色】 1.詩歌形式:全篇以問句提出心中的疑問與期待,以相同形式的句子增添詩歌規律的節奏感。 2.總分總的創作形式:本詩內容以總分總的形式敘寫對未來的憧憬,先總說「自己好奇未來是什麼模樣」,再以四個面向分說「自己對未來的期待」,最後總結「自己已經在夢中看見未來的模樣」。作者以首段自己提問,到末段自己回答,前後首尾呼應。 3.詩句的啟發:本文除了探討科技為生活帶來的各種便利性以外,更著重「科技為人類謀幸福」的精神。 | 善用科技的美好,為人類帶來幸福的未來。 |
第八課 | 小黑的新發現 | 【課文賞析】 本文屬於故事式說明文,透過故事的背景與主角的對話,帶出科普知識的趣味性,並從主角的發現,啟發學生能進一步了解科學知識。另外,文本透過對話,引導學生獲得知識,以及透過研發者對大自然的仔細觀察與發想,便能找出解決問題的靈感。 【寫作特色】 1.題材特色:故事式說明文透過人物對話與故事場景的鋪排,將說明的內容放入故事當中,讓生硬的科普知識更容易閱讀。 2.表述方式:由於故事式說明文是一個故事,又得對客觀事物進行說明,因此它結合了記敘與說明兩種表達方式。但因為是故事式說明文,因此重點還是在說明的內容。 3.開頭結尾法:本文在寫作上首尾呼應,運用與翠鳥打招呼的情節,巧妙聯結故事的進行。 | 鼓勵人們透過仔細觀察動物,尋找解決問題的靈感。 |
第九課 | 向太空出發 | 【課文賞析】 本課為說明文,說明人們對太空旅行的夢想。全篇雖然介紹逐步落實可能性的太空旅行,但更重要的是彰顯人們的想像、好奇與探索的動力,這些可貴的特質,也是讓人們的生活邁向更美好的關鍵所在。 【寫作特色】 1.開頭與結尾前後呼應:開頭包含一個問題:「你去過哪些地方旅行?」以及一個假設性的回答:「我剛從火星回來。」透過一問一答尋常的旅行話題,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文章的主題。結尾則呼應開頭與旅行有關的內容,總結人們的努力能讓美夢成真,之後旅行計畫可能就會寫下「向太空出發」,結尾最後一句巧妙呼應題目。 2.各段加入銜接巧思:本篇各段銜接經過特殊的安排與設計,前一段的結尾與下一段的開頭,擁有相同的文字或意象。 | 對太空的好奇與夢想,促成人們計畫到太空旅行的可能,也因為這種探索與研究的動力,促使人們能不斷進步,開啟更美好的生活。 |
第四單元 | 故事變裝秀 | 一篇篇故事就像一扇扇任意門,帶領我們穿梭不同的時空。只要發揮創意,添加新意,就能讓故事呈現不同的風貌,產生更多的驚喜。 | |
第十課 | 小青蛙想看海 | 【課文賞析】 本文改寫自莊子的秋水篇。透過故事情節,重新認識莊子筆下的人物,原先見識狹隘的井底蛙,對大海充滿好奇和想像,他勇敢跨出舒適圈,朝心中的夢想前進。教師可藉由文本,帶領學生邁出第一步,勇於追夢,或許努力不一定有相對的收穫,但在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和肯定,心中不再只有自滿,而是滿足與知足。 【寫作特色】 1.文本經典:本文改寫自莊子的秋水篇,也與「井底之蛙」的成語故事有關。 2.設計「問題→行動」:精采的故事,情節鋪排要具備衝突點。人物遇到問題,為了要解決它,會引發後續的行動,最後才來到故事的結尾。本文利用「①海龜想參觀小青蛙的家→卡在洞口。②小青蛙想看東海有多大→踏上尋夢的旅程。」無論是故事還是記敘文,透過「問題→行動」的情節設計,可以讓文章更吸引人。 3.情節有趣:故事「起因」簡單交代即可,「經過」是故事的主體,需要詳加描寫,故事的「結果」最好能讓人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故本文可謂詳略得當。 |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沒有看到的,沒有聽過的,不代表就不存在。認識世界的夢想,只要開始行動,就不會徒留遺憾。 |
第十一課 | 窗前的月光 | 【課文賞析】 本課改寫自李白靜夜思,敘述主角在寒冷的秋夜裡懷念遠方的家鄉。月亮的陪伴彷彿是朋友的關懷,帶給主角心靈上的安慰。課文由詩歌改寫而成,加上生動的描述,引領學生感受到主角與月亮之間的友誼,賦予靜夜思一詩新穎的生命力,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詮釋方式,可以為原本的作品帶來多元的風貌與趣味。 【寫作特色】 1.學預測:從課文標題可以讓學生預測課文內容。第二段以月亮的顏色、外形變化,點出月亮的特色,引發學生進行觀察、聯想。課文內容也能與原典靜夜思相互對照,觸發對後續情節的預測。 2.學抒情:課文直接表達主角的感情,教師可搭配「學習地圖四」,指導學生認識抒情的表達方式。 3.學改寫:本課改寫自李白靜夜思,內容雖然忠於原著的主題,但是改變了寫作的體裁,透過生動的敘述,讓故事增添了新鮮感。教師可搭配「學習地圖四」,介紹常見的改寫方式,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寫作方式來賦予舊文章嶄新的生命。 | 朋友的關懷與陪伴,能排解憂愁、帶來撫慰,是心靈上重要的支持力量。 |
第十二課 | 如來佛的手掌心 | 【課文賞析】 本課改寫自西遊記,透過孫悟空的第一人稱視角,描述他仗著通天本領而大鬧天宮,最後被如來佛收服的故事。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讓讀者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透過生動的文字描繪出人物的行動、語言,流露出孫悟空張狂的自信,讓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寫作特色】 1.生動對話: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好故事的重要關鍵,作者在描寫人物時,適當的加入了說話時的表情、動作或語氣,運用生動的對話,讓主角性格更為鮮明。 2.情緒張力:本文透過第一人稱直接表露情感,拉近讀者與主角的距離。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展,引發情緒的轉變,增添故事的張力,也牽動讀者情緒,是讓故事精采的重要手法。 | 要以謙虛、尊重的態度與人相處,避免恣意妄為的行為,並勇於面對自己的過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