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代號:44160  全三頁
第一頁
類科: 機械工程 
科目: 機械設計概要
考試時間: 1 小時 30 分座號: 
※注意: 
可以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本科目除專門名詞或數理公式外,應使用本國文字作答。 
 
 
 
一、一螺旋彈簧如圖所示尚未完成製圖的尺寸及精度標註,此彈簧線徑 4 mm,自由高度
1.075 ± mm,外徑 34 mm,總圈數 N = 8.5,有效圈數 Na = 6.5,兩端平口且研磨。
求壓實高度。(4分)
求節距 p。(4分)
此彈簧受軸向力 292 N 作用時,長度
被壓縮至 55 mm,求彈簧常數,(4分)以及作用軸向力為 525 N 時,求彈簧長度。
(3分)
兩研磨端面之完工粗糙度被要求上限為 12.5  μm,則應在圖中小括號內的
精度如何標註?(2分)
兩端面同樣以外徑 34 mm 之軸線為基準的垂直度誤差不
超過 1.8 mm,在圖中右下端幾何精度的標註?(3分) 
 
二、轉速 3,000 rpm,設計壽命為 30,000 小時,軸承所受徑向負荷為 2,150 N,求: 
所選擇的軸承,在壽命期間可靠度為 0.9 之基本動額定負荷 C10
(basic dynamic load 
rating,或稱為動容量 dynamic capacity)須至少為多少?(10 分) 
固定的軸承負荷作用在相同的一羣軸承時,隨著運轉數增加,逐漸增加損壞數,
未損壞的比例為可靠度 R到達額定壽命 106 rev 時,損壞數占 10%,此時的可靠度
為0.9,軸承可靠度與壽命轉數的關係為
1.483
0.02
exp 4.439
x
R
⎤
−
⎛⎞
=−
⎥
⎜⎟
⎝⎠
⎥
⎦,其中 6
10
x=壽命數
比值,基本動額定負荷之可靠度修正係數 aR
,使所需的基本動額定負荷 CR = aRC10,
其中 C10 為R = 0.9 的基本動額定負荷,求
a與
之關係式。(6分) 
設計要求軸承在壽命期間 R = 0.99 時,試求前述軸承條件所需選擇至少的基本動額
定負荷。(4分) 
補充公式及說明: 
⑴可靠度 R = 90%之負荷-壽命公式, 3
L=常數 
⑵基本動額定負荷對應 106次(revolution)的額定壽命(rating life) 
(請接第二頁) 
 
A 
1.075 ±
ϕ4
ϕ34 
兩端面
 

107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代號:44160  全三頁
第二頁
類科: 機械工程 
科目: 機械設計概要
 
 
 
三、如圖所示的齒輪軸作成方栓鍵及鍵槽,矩形方栓鍵(花鍵)B-B 剖面圖上,請回答下
列問題: 
標註的三個幾何精度,分別是什麼意義?(9分) 
左側下方標註的C0 45.指的是什麼?(3分) 
以標示在花鍵上的尺寸公差及幾何精度,可以判斷控制迴轉精度採用的是外徑定
心或內徑定心或側面定心?(2分)理由是什麼?(2分) 
根據標註的尺寸公差,輪殼與軸的結合是滑動還是固定?(2分)理由是什麼?(2分) 
6 20d10×
0.040
0.058
⎛⎞
−
⎜⎟
⎜⎟
−
⎝⎠
EQS
0.015
C
0.02
M
M
C
Ø36f 7
0.025
0.050
⎛⎞
−
⎜⎟
⎜⎟
−
⎝⎠
Ø36
C0.45
Ø0.015
A
B
Ø30h6
30
56 0.1±
0.8
16
o
1.5 30×
43
B
0.8
16
B
B
A
0
0.013
⎛⎞
⎜⎟
⎜⎟
−
⎝⎠
Ø30h6
0
0.013
⎛⎞
⎜⎟
⎜⎟
−
⎝⎠
Ø35j6
0.011
0.005
⎛⎞
+
⎜⎟
⎜⎟
−
⎝⎠
B-B(2:1)
 
四、旋轉軸的(rotating shaft)的臨界點(應力最糟的位置,最易產生疲勞損壞的位置),受
到彎矩 M = 125 N.m,以及扭矩 T = 80 N.m之作用,採用的軸材料具有降伏強度
Sy = 560 MPa,抗疲勞之忍耐限Se = 210 MPa,此位置拉應力之應力集中因數為Kf = 2.2,
剪應力之應力集中因數 Kfs = 1.8,使用 von Mises 應力強度: 22 3xyxvM
τσσ
+= ,安全
係數定為 2,使用 ASME 橢圓限界破壞準則: 1
2
2
=
⎟
⎟
⎞
⎜
⎜
⎛
+
⎟
⎟
⎠
⎞
⎜
⎜
⎝
⎛
y
m
e
a
S
n
S
n
σσ
,求所需最小直徑。
(20 分) 
°× 305.1
(請接第三頁) 
 

107年公務人員普通考試試題 
代號:44160 
全三頁
第三頁
類科: 機械工程 
科目: 機械設計概要
 
(請接背面) 
 
 
五、如圖所示軸 a輸入力矩 T
a
 = 2.62 N.m,兩直齒傘(圓錐)齒輪的齒輪大端模數 m = 3 mm,
壓力角 20°,大、小齒輪齒數分別為 30 及18,求: 
作用在大齒輪切向力(5分)及徑向力。(5分) 
C為徑向軸承,D為雙向軸承,求作用在軸承 D之軸向力(5分)及徑向力。(5分) 
 
(長度單位: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