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1901
頁次:6
-
2
9 「與中原大陸的黃土農業文明、儒家思想對比,閩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是商業文明,是航行與交流為核
心價值的文明。閩南人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民族,而是在千年歷史中,經過戰亂與政治壓迫下,從中原流
浪遷徙而來,再與地方的族群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族群文化。那是一種堅韌而習於遷徙的民族習性,所
以在往後的歲月中,閩南人可以流浪遷徒、開墾、經商、移民於亞洲諸國。無論從事農業、工商、貿易
等,他們都努力生存積蓄,再把資財寄回家鄉,養活苦難的家鄉族人。東南亞諸國,莫不有閩南人的聚
落、市集與街道。」由本文可知:
就算閩南人身在異鄉,還是心繫故鄉
自古以來儒家思想和商業文明就是互相排斥的
閩南人在東南亞諸國常因不願融入當地的生活而引起在地人民的反感
閩南人可以流浪遷徙、開墾、經商、移民於亞洲諸國是因為他們天性外向
10 「臺灣文學的新,並不止於新歷史與新語言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全新的視野。臺灣文學涉
及的範圍,可以包括現階段正在崛起的作家。」作者所定義的「臺灣文學」,具有何種特質?
臺灣文學的重點旨在建構一套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語言表述方式
新興的創作力量與新視野的出現,使臺灣文學的前景不斷擡升
自有其歷史與語言的疆界,所以其他思維無法進入臺灣文學中
臺灣文學以作家為主體,相對於歷史與語言,是一種靜態發展
11 「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黔婁固窮士,妻賢忘其貧。冀缺一農夫,
妻敬儼如賓。陶潛不營生,翟氏自爨薪。梁鴻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雖不讀書,此事耳亦聞。至
此千載後,傳是何如人。」詩中列舉多位名人之妻,表達作者對妻子何種期許?
茹苦偕老 勤勉向學 多事生產 舉案齊眉
12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
至。」文中強調用兵應注意的是:
先聲奪人 首鼠兩端 兵不厭詐 靈活機動
13 「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後理足而無憾。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
興必有亡也,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
救亡者無不為,至於不可奈何而後已。此之謂知命。」下列對「知命」說明最正確的選項是:
天命難測不可違 未知生,焉知死
盡人事,聽天命 知其不可而為之
14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
聚,然後敢發書。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敝如是,
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依據上文,下列選項最符合作者觀點的是:
大宴賓客的官場文化無從遏止 隨俗奢靡是擔心被指責為鄙吝
士大夫家庭待客殷勤其來有自 當政者是風俗敗壞的始作俑者
15 《史記.貨殖列傳》:「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
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下列選項最合乎本文意旨的是:
需求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 商人哄抬物價導致社會不安
竭力發揮所能才可安居樂業 民意趨向如流水般不可挽回
16 「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遇權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
上文所述君子之品格,下列選項何者不在其內?
遇強不屈 刻苦自勵 見弱憐憫 處安慮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