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試題 代號:21170  全一頁
類科: 教育行政
科目: 教育哲學
考試時間 : 2 小時 座號: 
※注意: 
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請接背面) 
 
 
一、中華民族古訓:「良師興國」,足見教師之良窳攸關教育之成敗與國家之存亡;從教
育本質論之,統合中外教育思想家,或謂「小學生如花草,老師如園丁」;或謂「小
學生如陶土,老師如陶工」;或謂「小學生如木材,老師如雕刻師」;或謂「小學生
如羊群,老師如牧羊人」;或謂「小學生是學習主角,老師是協助者」;試從前述五
個哲學隱喻,論述小學老師如何成為一個良好的園丁、陶工、雕刻師、牧羊人、協
助者?(25 分) 
二、日前教育部對學生服裝儀容提出改革,要求不得因學生服裝儀容不整而處罰他們,
引發許多爭議。事實上,制服常隱含學校的代表符號。例如「綠色制服」往往被認
為是「北一女」的代表符號。鑑此,請就「符號學」的觀點,列舉並進而詮釋說明
「學校制服」符號所隱含的五個功能。(25 分) 
三、個體之「人性觀」與其「教育觀」關係極為密切,春秋時代的孔子、戰國時代的告
子、漢代的揚雄、唐代的韓愈、明代的王陽明等思想家對人性皆有獨特創見,請分
述上述五位思想家對「人性」之核心觀點,並進而詮釋各觀點之相對應教育功能觀。
(25 分) 
四、哲學理論之可貴在於具實用指導價值。當學校或教育行政主管單位在判斷學生行為
之是非善惡、對錯好壞時,有時係以「動機」為基準、有時係以「結果」為依據。
然而,洞察社會實況該類判斷,往往失之偏頗。事實上,從道德之善惡角度切入,
學生行為之「動機」與「結果」間是相當複雜的。鑑此,試論述純以「動機」或僅
以「結果」為依據之缺失,進而論述兼顧「動機」與「結果」之優點,並請各舉一
例說明。(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