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生來台學習成效之研究─以F大為例
黃寶慧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
陳主全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生
溫元堂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士
中文摘要
台灣目前面臨「少子化」的嚴重衝擊,未來出生率極可能低於死亡率,更有台灣人逐漸消失的恐懼。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顯示,1981年台灣人口粗出生率為22.97%,至2009年卻急遽下降為8.29%,大專院校招生問題已成隱憂。經建會推估,20年後18歲台籍大學生入學人數減少最多,從2010年的31.9萬人,至2030年的18.1萬人,驟減達43.26%;而過去10年來大專院校大幅增加100多所,招生市場呈現「供過於求」的局面,若無遠見、無危機感,學校未來恐因招生匱乏,而陷入無法正常營運甚至倒閉的危機。
政府為舒緩各大專院校招生不足的困境,自85學年度起開放外籍生來台就讀。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外籍生來台人數自85學年度的5,431人,至94學年度已突破萬名,98學年度更攀升至19,376人,13年來人數成長近2.57倍,為大專院校招生注入一股強而有力的新流。
然而政策大舉開放,相關研究卻如鳳毛麟角,為了解外籍生來台學習成效,並促使招生對象及政策方向明朗化,藉本研究探討並比較F大三大外籍生之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之關聯性,以協助教育部及各大專院校了解外籍生的學習現況,幫助外籍生於求學過程中能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與校園經驗,藉以提升學習成效,吸引更多外籍生來台就讀,並使學校未來更具競爭力,降低少子化對招生衝擊。
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F大外籍生共240人,其中以越南、大陸及馬來西亞籍居多,共236人,為本研究對象。三大外籍生所佔比例分別為44.49%、34.32%及21.19%,本研究依此比例發放162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153份,有效回收率為94.44%,包括越南生63份、大陸生55份及馬來西亞生35份,採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12.0進行分析;同時,依外籍生比例一對一深入訪談62位外籍生,包括越南生28人、大陸生21人及馬來西亞生13人,以整理並比較外籍生對校園經驗及生活適應意見,一窺外籍生來台生活學習之全貌。
結果顯示,在p<0.05的顯著水準下,來台外籍生之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效均具顯著正相關及顯著正向影響,亦即情緒穩定、有自信、認真負責、和藹可親、適應力佳且人際關係良好之外籍生,其來台自我能力及表達能力提升愈高。F大三大外籍生以越南生家庭所得中上居多,且越南籍或就讀研究所之外籍生,其人際互動及勤勉正直性較佳;另以就讀研究所、來台三年、每日上網時數3小時以下或領取學校獎學金之外籍生,其認知表達較佳。因此建議F大招收外籍生以越南生為主,不但可以解決招生不足問題,亦可挹注學校經費來源,且其學習成效較佳,可提升辦學績效並促進國際教育交流。
關鍵字:外籍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學習成效
The Research of 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in Taiwan - Take F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aiwan is facing a serious impact on low birthrate at present. The natality may be lower than death rate in the future; what’s worse, the matter that Taiwanese populations gradually decrease makes us feel worried a lo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Dept.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aiwanese birthrate was 22.97% in 1981, but sharply went down to 8.29% in 2009. It has caused an issue concerning recruiting students for colleges. Our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estimated that after 20 years, the number of local 18-year-old university students will suddenly diminish to the rate of 43.26% from 319 thousand people to that of 181. Nonetheless, in the past decade, the number of colleges has surpassed 100. The new students’ enrollment appears to be a situation of surfeit. Supposing that the school staffs are not aware of the providence and junctures, their schools may confront to crises of going bankrupt as a result of operational collapse.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plights of deficient enrollment, the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the policy related to foreign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for studying since 85 school year.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udent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in 94 school year are twice as many as that of 85 school yaer. Through the term in 98 school year, this group surged up to 19,376 people. During these thirteen years, the nearly triple number has imbued institutes’ enrollment with a profound stream.
In spite of proper approbation of the policy, researches relevant to it are quite a few.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ese students in Taiwan and making the directions of recruitment’s policies and targets lucid, we made a comparison among three major foreign student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daptation to lives, school experiences and connections with learning effects in F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probing into the research. This research assis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each institute to comprehend their learning circumstances. Moreover, it helps them to have a good adaptation to lives and school experiences so as to promote learning effects. From the words stated above, the investigation leads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students to study in Taiwan. In addition, schools would increase much competitiveness in the future and reduce harm of inadequate enrollment caused by poor natality.
There were 240 foreign students in F University between the period of September, 2009 and February, 2010. Among them, students from Vietnam, China and Malaysia take a large portion and they’re just the right objects for our research. The percentages of the three main groups are 44.49%, 34.32% and 21.19% individually. In the light of different rates, 162 questionnaires had been conducted with 153 of them being valid. This made a participation rate of 94.44%, including 63 from Vietnamese, 55 from Chinese and 35 from Malaysian. We used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12.0 to implement the analysis. Meanwhile, 62 one-on-one interviews were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tio of these foreign students, containing 28 Vietnamese, 21 Chinese and 13 Malaysian. After organizing and comparing their opinions about school experiences and adaptation to lives, we clearly realized the states of their liv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Taiwan.
The consequence indicated that these student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daption to lives and school experiences have a positive reference and influence on leaning effects on condition that the p-value is markedly below 0.05. That is to say, foreign students, who are possessed with steady emotion, self-confidence, responsibility, affinity, fine adaption and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ll greatly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in self-control and expressions in our place. The family incomes of Vietnamese students principally belong to high-intermediate level in the midst of foreign students. Furthermore, students from Vietnam or foreign postgraduates show superior performances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assiduous integrity. Besides, foreign students who study in graduate school, stay in Taiwan over three years, surf the net lees than three hours a day and win school scholarships tend to manage their 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abilities well. Hence, of all the foreign studen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F University should focus on recruiting more Vietnamese students. This suggestion can not only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nrollment’s shortage but also strike a balance in the sources of school’s expenditure. What’s more, it will enable learning effects to be prominent, advance the achievement of school business and encourag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educational circle.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daptation to lives, school experiences, learning effects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台灣目前面臨「少子化」的嚴重衝擊,未來出生率極可能低於死亡率,更有台灣人逐漸消失的恐懼。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顯示,1981年台灣人口粗出生率為22.97%,至2009年卻急遽下降為8.29%,大專院校招生問題已成隱憂,如表1所示。經建會推估,20年後18歲台籍大學生入學人數減少最多,從2010年的31.9萬人,至2030年的18.1萬人,驟減達43.26%;過去10年來大專院校大幅增加至164所,招生市場呈現「供過於求」的局面,若無遠見、無危機感,學校未來恐因招生匱乏,而陷入無法正常營運甚至倒閉的危機。
表1 台閩地區出生人口數
年別 | 出生人數 | 粗出生率% | ||
合計 | 男性 | 女性 | ||
1981 | 414,069 | 213,948 | 200,121 | 22.97 |
1982 | 405,263 | 209,457 | 195,806 | 22.08 |
1983 | 383,439 | 198,240 | 185,199 | 20.56 |
1984 | 371,008 | 192,034 | 178,974 | 19.60 |
1985 | 346,208 | 178,336 | 167,872 | 18.04 |
1986 | 309,230 | 160,226 | 149,004 | 15.93 |
1987 | 314,024 | 163,331 | 150,693 | 16.01 |
1988 | 342,031 | 177,687 | 164,344 | 17.24 |
1989 | 315,299 | 164,147 | 151,152 | 15.72 |
1990 | 335,618 | 176,029 | 159,589 | 16.55 |
1991 | 321,932 | 168,865 | 153,067 | 15.70 |
1992 | 321,632 | 168,488 | 153,144 | 15.53 |
1993 | 325,613 | 169,486 | 156,127 | 15.58 |
1994 | 322,938 | 168,444 | 154,494 | 15.31 |
1995 | 329,581 | 171,118 | 158,463 | 15.50 |
1996 | 325,545 | 169,484 | 156,061 | 15.18 |
1997 | 326,002 | 170,047 | 155,955 | 15.07 |
1998 | 271,450 | 141,462 | 129,988 | 12.43 |
1999 | 283,661 | 148,042 | 135,619 | 12.89 |
2000 | 305,312 | 159,726 | 145,586 | 13.76 |
2001 | 260,354 | 135,596 | 124,758 | 11.65 |
2002 | 247,530 | 129,537 | 117,993 | 11.02 |
2003 | 227,070 | 118,984 | 108,086 | 10.06 |
2004 | 216,419 | 113,639 | 102,780 | 9.56 |
2005 | 205,854 | 107,378 | 98,476 | 9.06 |
2006 | 204,459 | 106,936 | 97,523 | 8.96 |
2007 | 204,414 | 106,898 | 97,516 | 8.92 |
2008 | 198,733 | 103,937 | 94,796 | 8.64 |
2009 | 191,310 | 99,492 | 91,818 | 8.29 |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09)
政府為舒緩各大專院校招生不足的困境,自85學年度起開放外籍生來台就讀。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外籍生來台人數自85學年度的5,431人,至94學年度已突破萬名,98學年度更攀升至19,376人,13年來人數成長近2.57倍,為大專院校招生注入一股強而有力的新流,如表2所示。
表2 來台就讀外籍生人數統計
718 | 4,713 | 5,431 | |
86 | 699 | 4,511 | 5,210 |
87 | 772 | 4,337 | 5,109 |
88 | 892 | 5,724 | 6,616 |
89 | 945 | 6,579 | 7,524 |
90 | 1,117 | 5,263 | 6,380 |
91 | 1,283 | 6,048 | 7,331 |
92 | 1,568 | 6,276 | 7,844 |
93 | 1,969 | 7,643 | 9,616 |
94 | 2,853 | 8,182 | 11,035 |
95 | 3,935 | 9,135 | 13,070 |
96 | 5,259 | 10,177 | 15,436 |
97 | 6,258 | 10,651 | 16,909 |
98 | 7,764 | 11,612 | 19,376 |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
然而政策大舉開放,相關研究卻如鳳毛麟角,為了解外籍生來台學習成效,並促使招生對象及政策方向明朗化,藉本研究探討並比較F大三大外籍生之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之關聯性,以協助教育部及各大專院校了解外籍生的學習現況,幫助外籍生於求學過程中能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與校園經驗,藉以提升學習成效,吸引更多外籍生來台就讀,並使學校未來更具競爭力,降低少子化對招生衝擊。
二、研究目的
(一)以瞭解外籍生之現況。
(二)得知人口統計變數對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三)確認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效之關聯性。
(四)了解外藉生來台在「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的問題,提供教育部、學校及外籍生參考。
三、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及對象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深入訪談法,以分層隨機抽樣(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表3為F大98學年度上學期外籍生人數,由表可知F大外籍生以越南、大陸及馬來西亞籍居多,為本研究對象。
表3 F大98學年度上下學期外籍生人數
學年度 | 越南 | 大陸 | 馬來 西亞 | 印度 | 印尼 | 美國 | 總計 |
98(上) | 105 | 81 | 50 | 1 | 2 | 1 | 240 |
資料來源:F大國際事務中心(2009)
1. 法令限制
因為法令的因素,大陸學生來台打工機會相較於越南、馬來西亞學生的限制嚴格,故無法對打工情形做客觀分析。
2. 來台時間限制
因為各國學生來台就讀時間長短不同,故配合度及填寫問卷有些微差異。
四、研究流程
圖1 研究流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貳、文獻探討
一、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關聯性
Schultheiss(1994)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與適應有正向的關係。因此不良的特質易導致生活適應及人際關係調適不佳,進而影響學業成績。也就是說有好的人格特質,是有助於生活適應及人際關係有良好的發展。陳忠貴(2000)的研究也發現神經質傾向高的官兵有較高的壓力感受,而壓力感受高者身心健康狀態較差,工作滿意感較低。因此,(孫敏華,2000)認為個性開朗、主動參與、樂於助人的役男適應較佳;個性強硬、脾氣不好的役男適應較差。
二、人格特質與校園經驗之關聯性
Myers(1980)認為人格特質上的差異必影響學生在校表現。
三、人格特質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
Noe與Schmitt(1986)研究發現人格特質信心越高,學習成效越好。然而
Bostrom(1990)認為目標系統、個人差異、與訓練方法,這三大因素的交互作用,才能造成學習成效與態度的改變。Latham(1988)根據研究指出個人特質決定學習和訓練的效果(引述游舜傑,2004)。Tziner(1991)也認為擁有內控的人格特質者,較能從學習中受益。相對於人格較不成熟的學習者而言,在面對較複雜的學習任務時,容易表現出缺乏責任感、獨立、無長遠的目標,以及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這些因素都是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與學習成效。所以,卲瑞珍、皮連生(1989)的研究顯示要對學習成效發生較大的影響,必須具備實現較高抱負水準的人格特質。陳忠貴(2000)外傾向者,人際關係的能力越好;內傾向者,情緒處理較好。林盈伶(2006)研究發現越神經質的與學習成效呈負相關,學習者若以正面情緒和團隊合作方式,便能激勵自我期許,而提升學習成效。
四、生活適應與校園經驗之關聯性
Ladd 與Price(1987)認為因為缺乏和同年齡的同儕建立關係的經驗,導致不喜歡上學,進而產生適應不良,而孩子與朋友之間互動關係也影響到孩子的學校適應。在語言不通,導致識字能力困難,是造成外籍配偶子女學習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吳靜芬「為少數族群兒童架起語言、文化的橋樑」一文表示外籍配偶子女因為語言不同,易造成學校生活適應及課業上的種種問題。因此,文化衝擊的差異勢必對弱勢文化者產生影響,其影響最明顯的,就是「語言溝通」、「思考模式」與「價值觀念」,此三方面是影響新移民子女學童生活適應及發展上的壓力(王世英,2005)。
五、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
Church(1982)認為生活適應上較好的外籍學生、較少嚴重的挫折、學習成效較好。黃春枝(1999)研究顯示以政大學生探討生活適應與其他相關因素之研究,發現學業成績與生活適應有交互作用的影響存在。國外多名學者研究發現,關於大一新生生活適應與學業成績的關係,認為生活適應越良好,其學業適應也越佳,有助於學業成績的提升(Holahan & Kelly, 1978; Manwani, Srivastava & Saxena, 1981; Rucker, 1984)。
六、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
林義男(1990)認為大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越高,其學習成效亦越佳。劉若蘭、楊昌裕(2009)的研究也顯示原住民學生學術投入與人際投入,對於其學習成效滿意度影響較大。由此可知,在校園的學習經驗越是積極參與付出的,回報的學習效果也會相對增加。另外劉惠琴(1994)的研究發現同學的參與社團深度越強,學習成效也越好,表示「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對學習成效的效果也會越好。
七、學習成效與人格特質之關聯性
譚康榮(2004)的研究發現台灣高中職五專生中,學業成就愈高,容易焦慮抑鬱。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圖2 本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作為蒐集原始資料的工具,問卷共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格特質,主要是了解外籍生的人格特質的類型,此部份採用McCrae 與Costa(1992)所提出的Big Five五大人格特質分類法,其構面可分為:情緒敏感性(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親和性(Agreeableness)、勤勉正直性(Conscientiousness)等五個類型,它在描述人格的個別差異上是一個相當穩定的架構,同時符合個人評定和他人評定等(莊耀嘉、李雯娣,2001),共26題。
第二部分為是生活適應,則是在了解外籍生來台就讀的生活適應情況,國內外學者在探討有關生活適應時,主要是以「個人適應」和「社會適應」兩大面向,本量表之編制,係參考學者李豐里(1991)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之生活適應量表,選擇適當之題項,並酌以修正,共20題。
第三部分為校園經驗,目的是了解外籍生來台就讀,在學校學習的過程與互動關係,此部分採用Tinto(1993)則提出影響學生持續就學的交互影響理論,主張學生如果與學術或人際系統有滿意的互動,則會促使學生與這些系統整合,本量表之編制,係參考吳玥玲(2005)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的校園經驗量表部分,選擇適當之題項,並加以修改,共24題。
第四部分為學習成效,主要在探究外籍生來台就讀的學習成效,此部分採用Kirkpatrick(1959)發表的「評量訓練方案的技術」中所提出的四層次評量模式為較為完整之架構,本量表之編制,係參考吳玥玲(2005)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的學習成就量表部分,選擇適當之題項,並酌以修正,共22題。
以上採用五點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以1到5分表示之。
第五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目的是了解外籍生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國籍、學制、就讀年級、就讀學院、社團參與、來台就讀時間、交往對象、打工情形、上網時數、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經濟所得、在台費用來源、每月可支配金額及來台前中文程度等17個題項。
三、研究假說
假說H1:不同人口統計變數對人格特質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
假說H2:不同人口統計變數對生活適應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
假說H3:不同人口統計變數對校園經驗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
假說H4:不同人口統計變數對學習成效子構面具有顯著差異。
假說H5:人格特質對學習成效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6:生活適應對學習成效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7: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效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8:人格特質子構面對生活適應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9: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校園經驗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10:人格特質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11:生活適應子構面對校園經驗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12:生活適應子購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13:校園經驗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14:學習成效子構面對人格特質子構面呈顯著正相關。
假說H15: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效顯著正向影響。
假說H16:人格特質子構面對生活適應子構面顯著正向影響。
假說H17: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校園經驗子構面顯著正向影響。
假說H18:人格特質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顯著正向影響。
假說H19:生活適應子構面對校園經驗子構面顯著正向影響。
假說H20:生活適應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顯著正向影響。
假說H21:校園經驗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顯著正向影響。
假說H22:學習成效子構面對人格特質子構面顯著正向影響。
肆、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樣本特性分析
本研究以F大之外籍生為對象,依比例共發放162份問卷,分別為越南生71份(44%)、大陸生55份(34%)及馬來西亞生36份(22%),回收162份,剔除因題目漏答及勾選不合理等9份後,有效問卷為153份,有效回收率為94.44%。
受測外籍生個人基本資料方面,女性83人略多於男性70人,比例分別為54.2%與45.8%;年齡分佈以20歲者最多,人數為47人,比例為30.7%,其次為21歲者,人數為38人,比例為24.8%;受測者國籍以越南63人最多,比例為41.2%,其次是中國55人,比例為35.9%及馬來西亞35人,比例為22.9%;受測者以四技部學生最多,人數為96人,比例為62.7%;年級以二、三年級居多,人數分別為53及54人,比例分別為34.6%及35.3%;就讀學院比例集中於管理學院,人數為96人,比例為62.7%;有參與社團人數為87人,比例為56.9%。
受測者來台就讀時間以未滿一年最多,人數為83人,比例為54.2%,其次是來台超過一年未滿二年者,人數為46人,比例為30.1%;以無交往對象者最多,人數為115人,比例為75.2%;因政府法令規定不可打工,所以本校外籍生以沒有打工最多,人數為143人,比例高達93.5%;平均上網時數以3~5小時最多,人數為90人,比例為58.8%,其次為3小時以下與6~8小時,比例分別為19.0%與15.7%;受測者父親教育程度以專科最多,人數為59人,比例為38.6%,其次為國中與高中職,比例分別為24.8%與23.5%;母親教育程度亦以專科最多,人數為41人,比例為26.8%,其次為國中、國小與高中職,比例分別為24.2%、21.6%與19.6%,顯示來台外籍生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
家庭經濟所得以普通最多,人數為100人,比例為65.4%,其次為中上,人數為37人,比例為24.2%;費用來源以父母供給最多,人數為110人,比例為71.9%,其次為學校獎學金與台灣獎學金,比例分別為11.8%及10.5%;每月可支配金額以介於5,001~10,000元最多,人數為73人,比例為47.7%,其次為5,000元以下,人數為54人,比例為35.3%,顯示一般外籍生每月可支配金額多高於5,000元,超過10,000元者達26人,比例為17.0%。
受測者來台前中文程度:聽的能力以5分最多,人數為54人,比例為35.3%,其次為4分與3分,比例分別為28.8%與24.2%;說的能力5分、4分及3分差距不大,比例分別為32%、29.4%及30.1%;讀的能力5分、4分及3分差距不大,比例分別為28.1%、28.1%及30.1%;寫的能力5分、4分及3分差距不大,比例分別為24.8%、24.2%及28.8%,顯示大部份外籍生來台前均有不錯的中文程度。
二、交叉分析
以受測學生之國籍分別對年齡、來台就讀時間、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經濟所得及每月可支配金額進行交叉分析。
(一)年齡:大陸生以20歲居多,為26人;越南生以21歲、22歲居多,均為17人;馬來西亞生以20歲居多,為10人。
(二)來台就讀時間:大陸生及越南生以一年以下居多,分別為53人及25人;馬來西亞生以二年居多,為23人。
(三)父親教育程度:大陸生以高中職居多,為18人;越南生以專科大學居多,為38人;馬來西亞生以國中居多,為11人。
(四)母親教育程度:大陸生以國小居多,為18人;越南生以專科大學居多,為31人;馬來西亞生以國中居多,為11人。
(五)家庭經濟所得:大陸生、越南生及馬來西亞生均以普通居多,分別為41人、32人及27人。家庭經濟所得為中上以上的大陸生占全部大陸生比例25.45%;越南生占全部越南生比例41.26%;馬來西亞生占全部馬來西亞生比例8.57%;前述之大陸生、越南生及馬來西亞生占全部國家比例分別為9.15%、16.99%及1.96%。
(六)每月可支配金額:大陸生及馬來西亞生均以5,001~10,000元居多,分別為29人及16人;越南生以5,000元以下居多,為30人。
三、描述性統計分析
(一)各變項描述性統計分析
1.人格特質子構面:情緒穩定性、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及勤勉正直性平均值皆大於3,顯示外籍生對人格特質各構面問項普遍感到認同。
2.生活適應子構面: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平均值皆大於3,顯示外籍生對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各構面問項普遍感到認同。
3.校園經驗子構面:課業投入、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平均值皆大於3,顯示受測外籍生對於校園經驗各構面問項感到認同。
4.學習成效子構面:認知學習及自我發展平均值皆高於3,顯示受測外籍生對於學習成效各構面問項感到認同。
(二)人格特質子構面各問項描述性統計分析
1. 情緒穩定性子構面:較認同自己不容易忌妒他人,較不認同自己不會時常感到緊張、心神不定。
2. 外向性子構面:較認同我很喜歡交朋友,較不認同我是個主動的人。
3. 開放性子構面:較認同我有很多興趣,較不認同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
4. 親和性子構面:較認同我能尊重任何人事物,較不認同我時常面帶微笑。
5. 勤勉正直性子構面:較認同我做事盡心盡力,較不認同能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完成自己計畫的事。
(三)生活適應子構面各問項描述性統計分析
1. 個人適應子構面:較認同我不會因為壓力而開始抽煙或喝酒,較不認同我不會因為適應不良而感到食慾減退,胃口變差。
2. 社會適應子構面:較認同我覺得我已經適應台灣的生活,較不認同我不會因為沒有駕照、機車而感到行動不方便。
(四)校園經驗子構面各問項描述性統計分析
1. 課業投入子構面:較認同我不會無故缺席,較不認同我會在上課前先預習功課。
2. 師生互動子構面:較認同我努力達到授課老師的期望和標準,較不認同我在課餘時間與老師非正式會晤。
3. 同學互動子構面:較認同我和班上同學一起討論課業、作報告,較不認同我和班上同學交往沒有困難。
(五)學習成效子構面各問項描述性統計分析
1. 認知學習子構面:較認同吸收新觀念或新知識的能力,較不認同英文能力。
2. 自我發展子構面:較認同尊重、包容他人的能力,較不認同領導的能力。
四、信度分析及各項因素分析
「信度分析」為衡量量表是否有具有一致性或穩定性的指標,本研究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四量表之Cronbach’s α值分別為0.932、0.910、0.920及0.947,整份問卷的Cronbach’s α值為0.976,顯示本研究之問卷具有相當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即可靠程度相當高;取樣適切性量數KMO值愈大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人格特質KMO值為0.891;生活適應KMO值為0.842;校園經驗KMO值為0.901;學習成效KMO值為0.928均達良好以上標準。
(一)人格特質因素分析
人格特質之KMO為0.891,達P<0.001顯著水準,命名為親和性、外向性、勤勉正直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五個因素;全部解釋變異量為65.340%。
(二)生活適應因素分析
生活適應之KMO為0.842,達P<0.001顯著水準,命名為社會適應、個人適應二個因素;全部解釋變異量為52.953%。
(三)校園經驗因素分析
校園經驗之KMO為0.901,達P<0.001顯著水準,命名為課業投入、人際互動、學習調適三個因素;全部解釋變異量為57.068%。
(四)學習成效因素分析
學習成效之KMO為0.928,達P<0.001顯著水準,命名為自我發展、認知表達二個因素;全部解釋變異量為59.729%。
五、差異性分析
(一)人格特質子構面差異性分析
國籍對勤勉正直達P<0.001極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分析:越南外籍生在勤勉正直上優於馬來西亞和大陸,其次是馬來西亞優於大陸,所以越南生在勤勉正直的自我認同度最高,推估可能是因繼續就讀研究所及來台較久的原因。
(二)生活適應子構面差異性分析
學制對社會適應、個人適應及就讀時間對個人適應均達P<0.01非常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分析:學制對社會適應為研究所大於二技、四技;學制對個人適應為研究所、四技大於二技;就讀時間對個人適應為三年大於一年、二年。
(三)校園經驗子構面差異性分析
國籍、學制對課業投入、人際互動及費用來源對學習調適均達P<0.001極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分析:國籍對課業投入為越南大於馬來西亞、大陸;學制對課業投入為研究所、四技大於二技;學制對人際互動為研究所大於二技、四技;費用來源對學習調適為領取學校獎學金大於父母供給。
(四)學習成效子構面差異性分析
費用來源對認知表達達P<0.01非常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分析:費用來源對認知表達為領取學校獎學金大於父母供給。
六、相關分析
(一)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效之相關分析
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均呈P<0.01非常顯著正相關;生活適應與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均呈P<0.01非常顯著正相關;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效呈P<0.01非常顯著正相關;學習成效與人格特質呈P<0.01非常顯著正相關。其中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相關係數最大,其值為0.811
(二)人格特質子構面與生活適應子構面之相關分析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於生活適應子構面均呈顯著正相關。人格特質-親和性與生活適應-社會適應相關係數為最大,達0.747。
(三)人格特質子構面與校園經驗子構面之相關分析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於校園經驗子構面均呈顯著正相關。人格特質-勤勉正直性與校園經驗-課業投入相關係數為最大,達0.708。
(四)人格特質子構面與學習成效子構面之相關分析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於學習成效子構面均呈顯著正相關。人格特質-親和性與學習成效-自我發展相關係數為最大,達0.722。
(五)生活適應子構面與校園經驗子構面之相關分析
生活適應子構面對於校園經驗子構面均呈顯著正相關。生活適應-社會適應與校園經驗-人際互動相關係數為最大,達0.715。
(六)生活適應子構面與學習成效子構面之相關分析
生活適應子構面對於學習成效子構面均呈顯著正相關。生活適應-社會適應與學習成效-自我發展相關係數為最大,達0.766。
(七)校園經驗子構面與學習成效子構面之相關分析
校園經驗子構面對於學習成效子構面均呈顯著正相關。校園經驗-人際互動與學習成效-自我發展相關係數為最大,達0.632。
(八)學習成效子構面與人格特質子構面之相關分析
學習成效子構面對於人格特質子構面均呈顯著正相關。學習成效-自我發展與人格特質-親和性相關係數為最大,達0.722。
七、迴歸分析
(一)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對學習成效之單迴歸分析
1. 人格特質極顯著正向影響學習成效(β=0.738,P<0.001),顯示外籍生人格特質愈佳時,學習成效也愈佳。
2. 生活適應極顯著正向影響學習成效(β=0.811,P<0.001),顯示外籍生生活適應愈佳時,學習成效也愈佳。
3. 校園經驗極顯著正向影響學習成效(β=0.666,P<0.001),顯示外籍生校園經驗愈佳時,學習成效也愈佳。
(二)人格特質子構面對生活適應子構面之複迴歸分析
1.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生活適應之「社會適應」複迴歸分析:人格特質子構面「親和性」極顯著正向影響「社會適應」(β=0.508,P<0.001);「外向性」非常顯著正向影響「社會適應」(β=0.220,P<0.01)。
2.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生活適應之「個人適應」複迴歸分析:人格特質子構面「情緒穩定性」極顯著正向影響「個人適應」(β=0.498,P<0.001);「開放性」及「外向性」非常顯著正向影響「個人適應」(β=0.263,P<0.01及β=0.299,P<0.01);「親和性」顯著正向影響「個人適應」(β=0.198,P<0.05)。
(三)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校園經驗子構面之複迴歸分析
1.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校園經驗之「課業投入」複迴歸分析:人格特質子構面「外向性」、「勤勉正直性」極顯著正向影響「課業投入」(β=0.349,P<0.001及β=0.456,P<0.001)。
2.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校園經驗之「人際互動」複迴歸分析:人格特質子構面「親和性」極顯著正向影響「人際互動」(β=0.354,P<0.001);「外向性」非常顯著正向影響「人際互動」(β=0.284,P<0.01)。
3.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校園經驗之「學習調適」複迴歸分析:人格特質子構面「情緒穩定性」非常顯著正向影響「學習調適」(β=0.269,P<0.01);「勤勉正直性」顯著正向影響「學習調適」(β=0.223,P<0.05)。
(四)人格特質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複迴歸分析
1.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自我發展」複迴歸分析:人格特質子構面「親和性」極顯著正向影響「自我發展」(β=0.546,P<0.001);「開放性」非常顯著正向影響「自我發展」(β=0.165,P<0.01);「勤勉正直性」顯著影響「自我發展」(β=0.152,P<0.05)。
2. 人格特質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認知表達」複迴歸分析:人格特質子構面「親和性」、「勤勉正直性」非常顯著正向影響「認知表達」(β=0.298,P<0.01及β=0.287,P<0.01);「開放性」顯著正向影響「認知表達」(β=0.153,P<0.05)。
(五)生活適應子構面對校園經驗子構面之複迴歸分析
1. 生活適應子構面對校園經驗之「課業投入」複迴歸分析:生活適應子構面「社會適應」極顯著正向影響「課業投入」(β=0.732,P<0.001);「個人適應」非常顯著負向影響「課業投入」(β=-0.176,P<0.01)。
2. 生活適應子構面對校園經驗之「人際互動」複迴歸分析:生活適應子構面「社會適應」極顯著正向影響「人際互動」(β=0.703,P<0.001)。
3. 生活適應子構面對校園經驗之「學習調適」複迴歸分析:生活適應子構面「個人適應」極顯著正向影響「學習調適」(β=0.426,P<0.001)。
(六)生活適應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複迴歸分析
1. 生活適應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自我發展」複迴歸分析:生活適應子構面「社會適應」、「個人適應」極顯著正向影響「自我發展」(β=0.660,P<0.001及β=0.219,P<0.001)。
2. 生活適應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認知表達」複迴歸分析:生活適應子構面「社會適應」極顯著正向影響「認知表達」(β=0.556,P<0.001);「個人適應」非常顯著正向影響「認知表達」(β=0.230,P<0.01)。
(七)校園經驗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複迴歸分析
1. 校園經驗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自我發展」複迴歸分析:校園經驗子構面「人際互動」極顯著正向影響「自我發展」(β=0.511,P<0.001);「課業投入」顯著正向影響「自我發展」(β=0.174,P<0.05)。
2. 校園經驗子構面對學習成效子構面之「認知表達」複迴歸分析:校園經驗子構面「人際互動」、「學習調適」極顯著正向影響「認知表達」(β=0.464,P<0.001及β=0.234,P<0.001)。
(八)學習成效子構面對人格特質子構面之複迴歸分析
1. 學習成效子構面對人格特質子構面之「親和性」複迴歸分析:學習成效子構面「自我發展」極顯著正向影響「親和性」(β=0.611,P<0.001)。
2. 學習成效子構面對人格特質子構面之「外向性」複迴歸分析:學習成效子構面「自我發展」極顯著正向影響「外向性」(β=0.378,P<0.001);「認知表達」非常顯著正向影響「外向性」(β=0.276,P<0.01)。
3. 學習成效子構面對人格特質子構面之「勤勉正直性」複迴歸分析:學習成效子構面「認知表達」極顯著正向影響「勤勉正直性」(β=0.377,P<0.001);「自我發展」非常顯著正向影響「外向性」(β=0.290,P<0.01)。
4. 學習成效子構面對人格特質子構面之「情緒穩定性」複迴歸分析:學習成效子構面「自我發展」顯著正向影響「情緒穩定性」(β=0.262,P<0.05)。
5. 學習成效子構面對人格特質子構面之「開放性」複迴歸分析:學習成效子構面「自我發展」非常顯著正向影響「開放性」(β=0.300,P<0.01);「認知表達」顯著正向影響「開放性」(β=0.231,P<0.05)。
八、深入訪談結果與分析
訪談對象為就讀F大之越南、大陸及馬來西亞外籍生,本研究共有62位受訪者,越南生、大陸生及馬來西亞生受訪人數分別為26人(44%)、22人(34%)及14人(22%)。
(一)深入訪談資料內容
圖3 外籍生訪談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深入訪談資料分析
訪談內容有五大項,分別為動機及科系選擇、生活適應問題、師生相處問題、讀後生涯規劃、來台就讀建議,為了增加閱讀性,茲將訪談資料整理分析如下:
1. 選擇來台灣就讀動機及科系選擇?
共通點:
(1)對台灣充滿好奇,想換換環境學習不一樣的東西。
(2)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體驗不同的教育方式。
(3)來台就讀會選擇相關科系為主。
差異點:
(1)越南生:多數來台學習中文。
(2)大陸生、馬來西亞生:則以專業課程為主。
2. 對於生活適應的食、衣、住、行、育、樂有何問題?
共通點:
(1)覺得台灣物價過高。
(2)女性覺得食物過於油膩。
(3)娛樂有點少,幾乎待在宿舍當宅男腐女。
(4)大陸生、馬來西亞生覺得交通不方便。
差異點:
(1)越南生:交通方便且會自行下廚。
(2)大陸生:學校課程過於緊湊,希望能自由選課。宿舍內過於悶熱,空氣不流通、供應熱水時段限制且沒有曬衣服空間。
3.與台灣老師及學生相處得如何?
共通點:老師主動關懷,感覺很溫馨。
差異點:
(1)越南生:普遍覺得台生熱情,好相處。
(2)大陸生、馬來西亞生:希望台灣學生能夠主動與外籍生互動。
4.生涯規劃?
共通點:畢業後選擇就業
差異點:
(1)越南生:嚮往創業。
(2)大陸生:先找份工作,之後再考慮創業。
(3)馬來西亞生:就業選擇被雇用。
5.對教育部、學校、未來來台之外籍生的建議?
共通點:
(1)要主動參與班上活動。
(2)F大坡陡難行。
(3)希望公私立學校生活津貼能統一標準。
(4)縮短外籍生等候申請健保時間。
差異點:
(1)越南生、大陸生希望有打工機會。
(2)大陸生希望學校能開放自由選課,並與客運公司洽談,增加公車班次。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在P<0.05的顯著水準下,外籍生之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對學
習成效均具顯著正相關及顯著正向影響。亦即愈佳的人格特質、生活適應及校園
經驗會產生更佳的學習成效。顯示情緒穩定、有自信、認真負責、和藹可親、適
應力佳且人際關係良好之外籍生,其來台後自我能力及表達能力提升愈高。
(二)尊重他人、有親切感、不會排斥改變與突破及能接受各種不同觀念之外籍
生,愈能提升其認知表達、自我了解、尊重及包容他人的能力,且與他人建立親
密情誼。
(三)愈能融入台灣環境之外籍生,其自我肯定、中文表達能力、包容他人的能
力及吸收新觀念或新知識的能力愈高。
(四)上課認真聽講、準時出席、班上同學一起討論課業、人際關係良好及學習
較無壓力之外籍生,其自主性、獨立性、中文表達及自信、自我肯定、人際關係
與專業知識及尊重他人能力提升愈高。
(五)就讀研究所、來台三年、每日上網時數3小時以下或領取學校獎學金之外
籍生,其認知表達較佳。
(六)外籍生來台求學動機以對台灣有強烈好奇心、拓展國際觀及體驗不同學習
方式為主。
(七)外籍生來台機會多為原學校所提供,科系多選擇原就讀科系或相關科系。
(八)越南籍或就讀研究所之外籍生,其勤勉正直性較佳。
(九)越南籍、就讀研究所或女性之外籍生,其人際互動較佳。
二、建議
(一)對政府相關部門的建議:
1. 大眾運輸工具建議能增加學校對外班次、提供詳細路線圖、增加外文輔助說明及編印導覽手冊,以利外籍生更快速適應台灣生活。
2. 外籍生生活津貼補助公私立學校建議採一致標準。
3. 縮短外籍生辦理健保等候的時間。
(二)對教育機構的建議:
1.建議F大招收外籍生應以越南生為主,因其學習成效較佳,除可提升辦學績效,亦能解決招生不足問題,並促進國際教育交流。
2. 鼓勵外籍生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增進人際互動。
3.提供外籍生企業實習及校園打工機會。
4.開放外籍生彈性選課,鼓勵外籍生參與社團活動。
5.實施中文能力檢定,未達標準者須修習中文基礎課程,以加強外籍生的語文能力。
6.宿舍熱水不要限制時段,可全天候供應。
7.學校安排熱情、負責的接待老師,以協助外籍生生活適應。
8.根據畢業後願景不同,規劃不同的畢業後就職輔導課程。
(三)對外籍生的建議:
1. 即使語言隔閡,也應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對於不懂之處,應積極主動詢問,尋求解答。
3. 多與他國學生交流,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
4. 因物價差異,外籍生來台前應先考量家庭經濟狀況。
(四)對台灣學生的建議:
1. 尊重包容各國的風俗民情。
(五)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1. 本研究由於時間的限制,僅以F大外籍生進行資料蒐集,研究結果無法代表全台外籍生,建議後續可依北、中、南、東部地區外籍生人數比例做抽樣的標準,使在台外籍生之相關研究可以更為精準。
2. 本研究因樣本數限制僅針對越南、大陸及馬來西亞籍外籍生實施問卷及訪談,研究結果無法代表全台外籍生,建議後續可將其他國家外籍生一併納入研究,以期更了解來台外籍生之全貌。
3.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F大外籍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建議後續可將台灣學生一併納入研究範圍,以比較彼此間之差異。
三、貢獻
(一)以往外籍生之相關研究極少針對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
效之關聯性加以探討,本研究可協助各相關管理部門及大專院校了解外籍生的學
習現況,以利外籍生於求學過程中能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與校園經驗,藉以提升學
習成效,吸引更多的外籍生來台就讀,使學校未來更具競爭力,降低少子化對招
生的衝擊。
(二)鑑於採用單一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將使結果較難具全面性及客觀性。據此,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深入訪談法作為研究工具,一窺外籍生來台生活學習之全
貌,以了解身處異鄉的外籍生之需求及問題。
(三)提供政府相關部門、教育機構、外籍生、台灣學生及後續研究者建議與參
考,藉以增加外籍生來台就讀意願,提升國內學校教學品質,進而增進國際間教
育交流並拓展台灣學生視野,達成多贏效益。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2005)。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議題研究計畫書。
卲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林義男(1990),大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果的關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3,79-128。
莊耀嘉、李雯娣(2001),兒童性格結構:五大模型的本土化檢驗,中華心理學
刊,43,65-82。
李豐里(1999):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玥玲(2005):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
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之碩士論文。
孫敏華(2000),役男壓力來源、因應方式與軍中適應關係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期刊,13,1-31。
陳忠貴(2000):軍人之個人因素與壓力歷程、身心健康與組織後效間關係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游舜傑(2004):多能工之學習動機與離職傾向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
經理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若蘭、楊昌裕(2009),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1-21。
劉惠琴(1994),台北地區大學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三年度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譚康榮(2004),誰家小孩學習成就最高?哪群學生心理最不健康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初步發現,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通訊,1,86-91。
二、英文部分
Bostrom, R.P., Olfman, L. and Sein, M.K.(1990).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tyle in end-user Training.MIS Quarterly, vol.14, pp.101-119.
Church, A. T. (1982) . Sojourner adjus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91, pp.540-572.
Holahan, C.K., & KELLEY, H.P. (1978). The relationshio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ing transfer students and their previous colleges to their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3(1), 58-66.
Kirkpatrick(1959).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vol.13, pp.3-9.
Ladd, G.W., and Price, J.M.(1987). Predicting children’s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follow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kindergarten.Child Development, vol.58, pp.1168-1189.
Manwani, S.L., Srivastava, A.K., Saxena, V., & SAXENA, B.B.(1981). Study habit,
adjustment and anxiety among Scheduled and nonscheduled caste students. Indian psychological Review, 20(4), 43-46.
Myers, I.B.(1980). Intorduction to type.Palo Alto.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Noe, R.A., and Schmitt, N.(1986). The influence of trainee attitudes on trainingeffectiveness:Test of a model.Personnel Psychology, vol.39, pp.497-523.
Rucker, H.C. (198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extent of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activities, part-time employ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Schultheiss, D.E. (1994). The role of adolescent-parent relations i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Tziner, A., Haccoun, R. R. & Kadish, A. (1991).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fer of training improvement strategis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Vol. 64, pp.167-177.
Tinto, V.(1993).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第一作者:黃寶慧
服務機關: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職稱:副教授
E-mail :[email protected]
電話:04-22433128
行動電話:0922402178
傳真:04-22413327
住址:台中市北屯區平興街21號
第二作者:陳主全
服務機關: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職稱:研究生
E-mail :[email protected]
電話:04-7613645
行動電話:0933555919
傳真:04-22413327
住址:彰化市民族路15巷15號五樓
第三作者:溫元堂
服務機關: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職稱:學士
E-mail :[email protected]
電話:04-22709146
行動電話:0912271029
傳真:04-22413327
住址:台中縣太平市溪洲西路2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