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臺灣此時的天氣狀況是應該是如何? ○
1陰雨連綿 ○
2晴朗無雲 ○
3狂風暴雨。
四、閱讀測驗:每個答案 1分;第 3題2分 新頭殼 newtalk | 紀雋妍/食力 綜合報導 發布 2019.02.14 | 19:58
台灣於 2002 年首度推出分階段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的政策,但上千名塑膠免洗餐具
業者上街遊行抗議,且 2006 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塑膠袋用量不減反增,成效不彰。2013 年
雙北市推出環保兩用袋,讓民眾可以減少購買專用垃圾袋,達到重複使用塑膠袋的效果。而
2018 年1月1日起則全國擴大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管制範圍,並將於 2019 年7月1日禁止
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 4大類商店(約 8,000 家業者)
提供內用消費者塑膠吸管。台灣民眾對於此類政策的意見兩極,有人表示支持且適應良好;
但也有人認為減塑政策只是圖利商家「打著環保名義賺環保財」,擔心重複使用的吸管易造
成衛生問題,或批評減塑政策只是跟隨國際風潮且配套不足等等。
減塑政策 1.0:減少使用塑膠製品
剛開始實施減塑政策的國家,容易從最直觀的方式開始,也就是減少塑膠使用量,並且
從民眾生活中常使用的塑膠製品下手,例如塑膠袋、塑膠餐具等。
1993 年的丹麥是第一個對塑膠袋課稅的國家,或者近幾年東南亞國家包含汶萊、越南、
柬埔寨、寮國、印尼等等,都一致地從消費端限制使用塑膠袋。這樣的政策通常比較單一,
觀念上非常直接地認為「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減塑=環保」,也因此有些國家的政策容易被
認為是跟隨世界潮流,倉促套用先例決定政策內容,沒有進行多面向的考量,使政策成效不
如預期。
例如,愛爾蘭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卻使大型黑色垃圾袋的銷售量增加 400%,且黑
色垃圾袋通常都比一次性塑膠袋的更厚更大。而韓國禁止內用塑膠杯,民眾卻會假裝說外
帶,但事實上坐在內用區店員也無法強制要求客人離開,導致政策執行成效不彰。
減塑政策 2.0:環保不只是禁塑
因為減塑 1.0 的思考不夠周全,因此單向限制消費者使用塑膠製品之外,減塑 2.0 通常
會有更完備的系統規劃,包含從塑膠製品的設計、生產、進出口、供應商、消費者到回收商,
依據不同對象設計政策,而且每個政策都環環相扣。例如,寶特瓶原本是五顏六色的,但因
寶特瓶的 PET 材料會因顏色而有不同回收價格,其中以透明的價格最高,因此像韓國就計畫
未來將統一寶特瓶的顏色,用較高的價格吸引回收商收購,進而提高回收率,此即貫穿從設
計、生產到回收的政策。
除了技術面的改良,觀念及文化的改變也是減塑政策 2.0 的一大重點。與過往不同的觀
念是「禁塑不一定等於環保」,因為 2011 年英國及 2018 年丹麥公布針對各種材質的「生命
週期評估」研究,也就是對產品系統從原物料的取得、到最終處置的生命週期中,全面性評
估對於潛在環境的衝擊。
其中,環境衝擊包含資源使用、人體健康及生態影響等。透過這樣的評估方式可以防止
我們在選擇塑膠替代品時,把污染轉移到其他環保問題上。例如,根據英國的研究報告,使
用1個棉袋對地球的傷害等於使用 131 個塑膠袋,因為種植和製造棉花過程中使用的資源比
塑膠更多。因此,像丹麥就不再只是禁用塑膠袋,而是推行以「全民參與」及「重複使用」
為重點的政策,動員全民的力量監督塑膠對海洋的污染,並且利用獎勵機制促進回收等。
(1) 台灣從哪一年開始禁止提供內用消費者塑膠吸管?( )年
(2) 那一個國家是第一個對塑膠袋課稅的國家?( )
(3) 你覺得減塑是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如果是的話,你在日常生活中會什麼行為來減塑?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