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立成德高中高一體育常識測驗題庫解析

pdf
242.25 KB
4 頁
use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新竹市立成德高中 113 學年度第一學期 體育常識測驗題庫 高一
第一章-運動保健
1.參與任何運動,所需要的服裝與裝備都是相同的。(出處:課本 P.014)
解析 參與不同運動應穿著適當的服裝與鞋子,以維護運動時的舒適與安全。
2.在參與運動前,必須先評估自身的健康狀況,如果沒有任何的不適與疾病,方可從事運動。(出處:課本 P.014)
3.從事運動可以使全身代謝作用旺盛,促進血液循環、預防疾病發生、改善身體型態與素質,進而提升自信心與人際
關係。(出處:課本 P.007)
4.健康體適能的定義,是指身體能順利執行日常工作或休閒所需,而不會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出處:課本 P.008)
5.以健康的角度來看,擁有良好的心肺適能,可以避免各種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肺適能是健康體適能最重要的因
素。(出處:課本 P.008)
6.長期規律的運動會降低身體免疫力並提升疾病的威脅,影響生活適應能力,使我們無法迎接各種挑戰。(出處:課本
P.007)
解析 長期且規律的運動將可提高身體免疫力並降低疾病的威脅,也可提升生活適應能力,使我們更有信心去迎接各種挑
戰。
7.肌耐力是指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時所發出的力量,一般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出處:課本
P.009)
解析 肌耐力改為肌力。
8.肌肉適能的訓練方式,可簡單分為靜態(等長)訓練及動態(等張)訓練兩種。(出處:課本 P.009)
9.基礎代謝率是指人體在一天內安靜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少熱量。(出處:課本 P.011)
10.肌肉適能指人體關節所能夠活動的最大範圍,以及關節周圍韌帶和肌肉的延展能力。(出處:課本 P.010)
解析 柔軟度。 第二章-伸展操
1.動態伸展,是利用動態動作的反覆操作,每動作操作 2×8 拍至 4×8 拍,以逐漸擴大各部位關節可活動的範圍。(
處:課本 P.024)
2.靜態伸展,是透過靜止的姿勢或以固定施壓的方式,每動作約靜止 1530 秒,使伸展部位的肌群有緊繃的感覺,以
達成各部位伸展。(出處:課本 P.024)
3.柔軟度的好壞,可透過 1分鐘仰臥起坐的檢測得知其適能表現。(出處:課本 P.025)
解析 坐姿體前彎。
4.長期進行伸展操的訓練,可有效改善體適能中的柔軟度。(出處:課本 P.023)
5.實施伸展操運動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好。(出處:課本 P.024)
解析 每個動作維持 1530 秒。
6.伸展操主要是增加關節與肌肉的活動範圍,所以進行伸展時強度與疼痛感愈大愈好。(出處:課本 P.024)
解析 伸展部位的肌群有緊繃的感覺即可,避免過度伸展造成損傷。
7.運動結束後進行伸展,可減輕運動所帶來的身體疲倦與肌肉酸痛。(出處:課本 P.023)
8.坐姿體前彎進行測驗時,身體前傾時要迅速猛力前伸,以達到好的測驗效果。(出處:課本 P.025)
解析 不可用猛力前伸,以免發生拉傷。
9.馬步伸展是三角肌伸展的最好選擇。(出處:課本 P.030)
解析 馬步伸展主要是大腿內側肌群的伸展動作。
10.闊背肌的伸展動作可藉由雙臂壓肩動作完成。(出處:課本 P.028)
第三章-游泳
1.開放水域為池塘、溪河、湖、海邊等地方,絕對不要認為水淺即無危險,而下水遊玩。(出處:課本 P.036)
2.基本救生是指不論其是否曾接受正式訓練或具備水上救生技術,當發現離岸邊不遠處有人溺水待援時,立即反應所
採取之直接、簡易、有效之救溺方式。(出處:課本 P.042)
3.使用救生竿(竹竿、木棍、樹枝)救援,伸向溺水者時,應以正面向溺者傳送以利救援。(出處:課本 P.043)
解析 由外側橫掃至溺者身體附近。
4.在開放水域活動時,必須要遵守安全標示之警語,並且有救生人員駐守之水域內活動。(出處:課本 P.046)
5.當岸邊懸掛紅黃旗時,代表屬於救生員守望範圍,可於水域開放時間內,在兩支紅黃旗之間游泳。(出處:課本
P.038)
6.在溪邊或海邊看到同伴溺水了,第一步就是趕緊下水搭救,避免拖延救護時間。(出處:課本 P.047)
解析 第一步應該大聲呼救,請求他人支援。
7.踩水是保持頭部露出於水面上,借助手腳動作使身體浮立於水 中,也稱為「立泳」(出處:課本 P.042)
8.在溪河邊發現溺者,使用救生繩救人時,應先把一邊繩頭緊緊綁在手上,避免救人時力量不足而脫落。(出處:課本
P.044)
解析 不應將一邊繩頭緊綁在手上,以免救人時力量不足而被拉進水中,應一腳踩住繩子末端。
9.使用救生竿時成弓箭步姿勢,救生竿頭置於左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橫掃至溺水者右側或左側,將溺水者拖回。
(出處:課本 P.045)
10.溪邊水流中水流靜止水的顏色較深,屬於較深的處所,此處戲水較安全。(出處:課本 P.036)
解析 溪邊激流中,水流靜止水的顏色較深屬於較深的處所,水域底下往往暗藏著洞穴、漩渦、暗流等。
11.仰漂動作的重點,臉部的口、鼻與胸部仰躺浮出水面,其餘的身體部位放鬆維持於水面下,以取得最大的浮力。
(出處:課本 P.041)
12.救溺原則為器材救援勝於徒手救援,岸上救援勝於入水救援,團體救援勝於個人救援。(出處:課本 P.046)
第四章-田徑
1.田徑所有短距離跑的比賽項目,為了達到有利自己的條件,皆可搶跑道。(出處:課本 P.067)
解析 所有短距離比賽項目,皆採分道跑的方式進行。
2.田徑運動徑賽項目中,接力跑正式比賽的項目只有 4×100 公尺接力及 4×400 公尺接力。(出處:課本 P.067)
3.田徑 4×100 公尺接力時,接棒者可以延長 15 公尺起跑。(出處:課本 P.067)
解析 4×100 公尺接力區為 30 公尺,須在接力區完成傳接棒。
4.田徑短距離跑的比賽,每一賽次只允許起跑犯規 1次,若任何一位選手在該賽次中再有起跑犯規時,將被取消比賽
資格。(出處:課本 P.067)
解析 任何選手只要第一次起跑犯規,將會被取消比賽資格。
5.田徑項目中,田賽與徑賽的區分,主要用測量單位判別。(出處:課本 P.051)
解析 田賽以距離為測量單位,徑賽以時間為測量單位。
6.田徑短距離跑是一項速度與爆發力兼具的運動項目,依序分為起跑、加速跑、中間快跑及終點衝線。(出處:課本
P.052)
7.田徑比賽除全能項目外,選手只能允許一次起跑犯規。(出處:課本 P.067)
解析 除全能項目外,任何選手只要第一次起跑犯規,將會被取消比賽資格。
8.田徑選手於徑賽中 400 公尺以下的比賽,皆需採用起跑架並採站立式起跑。(出處:課本 P.067)
解析 採用起跑架並採蹲踞式起跑。
9.速度是田徑短距離跑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步頻與步幅是影響速度快慢的關鍵因素。(出處:課本 P.056)
10.改善田徑短距離跑的速度,可從提高敏捷及反應速度、加快步頻、加大步幅三大要素著手。(出處:課本 P.060)
11.速度是田徑短距離跑的基礎,在短距離跑的訓練中,應著重動作節奏、提高速度、發展絕對速度為主。(出處:課
P.052)
12.田徑所有短距離比賽項目,皆採分道跑的方式進行。(出處:課本 P.067)
第五章-籃球
1.一場正規的籃球比賽,在四節的時間內,每隊可請求 5次暫停。(出處:課本 P.084)
2.籃球比賽搶到防守籃板的球隊從後場開始發動進攻,必須在 24 秒內完成投籃。(出處:課本 P.084)
3.籃球比賽進攻者在禁區要球時,可以以手做推人來要球。(出處:課本 P.081)
解析 進攻者應移動腳步來搶位要球。
4.籃球比賽在弱邊的防守者只需要注意球的位置就好。(出處:課本 P.075)
解析 弱邊防守以協助補位防守為主,防守者隨時保持對球、我、人的三角關係。
5.籃球比賽每一個延長賽每隊都有 2次暫停機會。(出處:課本 P.084)
解析 每一次延長賽只有一次暫停。
6.籃球比賽強弱邊之分,係以兩籃框為點連成一直線,並劃分成兩個半邊,較多人數為強邊。反之,較少人數則為弱
邊。(出處:課本 P.074)
解析 強弱邊之分,係以兩籃框為點連成一直線,並劃分成兩個半邊,有球邊即為強邊。反之,無球邊則為弱邊。
7.籃球強邊防守是以補位防守為主要目標,所以防守者必須達到進攻者無法順利要球為原則。(出處:課本 P.075)
解析 強邊防守是以阻斷球線為主要目標,所以防守者必須達到進攻者無法順利要球為原則。
8.籃球比賽任一隊伍取得進攻球權後,必須在 24 秒內投籃,若未中籃但球權依舊由原進攻球隊所持有,則球權時間回
24 秒。(出處:課本 P.084)
解析 任一隊伍取得進攻球權後,必須在 24 秒內投籃,若未中籃但球權依舊由原進攻球隊所持有,則球權時間回歸 14
秒。
9.籃球比賽對死球者的防守動作,防守者在判斷為停球後,應迅速趨前高舉雙臂近身防守,干擾出球或投籃方向,達
到持球 5秒違例為目的。(出處:課本 P.074)
10.籃球進攻者可以用手做推人要球動作。(出處:課本 P.081)
解析 進攻者應移動腳步來搶位要球。 第六章-排球
1.排球運動是美國的摩根氏根據網球運動所發展出來的。(出處:課本 P.089)
2.排球比賽時,連擊與持球都會導致本隊失 1分。(出處:課本 P.103)
3.排球肩上飄浮發球可以增加對隊接發球時判斷的難度,增加我方得分的機會。(出處:課本 P.094)
4.正確的排球高手傳球,所需注意的是快速移動至球體下方,以利將球傳出,觸球時間的長短則不影響。(出處:課本
P.090)
5.排球發球策略的應用可依對隊的站位、接球能力等考量,來控制不同的落點及變化,以增加對方應對的困難度。(
處:課本 P.103)
6.排球規則為「發球得分制」,發球的優劣勢是影響勝負的關鍵之一。(出處:課本 P.092)
解析 得球得分制。
7.排球發球方發球時,防守方是允許攔網的。(出處:課本 P.103)
解析 第一球不可攔網。
8.排球比賽中,當第一裁判鳴笛指示發球後,發球員必須在 8秒內將球擊出。(出處:課本 P.103)
9.排球的英文 Volleyball,具有空中擊球的意思。(出處:課本 P.089)
10.排球高手傳球動作,手肘、手腕及手指擺出小正方形,以利確實迎球。(出處:課本 P.090)
解析 呈小三角形。
11.排球肩上飄浮發球的原理為無旋轉之發球,球體主要受到空氣阻力與流體力學的影響,易造成對隊在視覺與心理上
產生困擾,致使判斷上發生落差而造成接球品質不佳或失誤。(出處:課本 P.094)
12.排球發球瞬間,應於發球有效區域內擊球,且擊球時不可踩線。(出處:課本 P.103)
第七章-羽球
1.羽球正手長發球可誘導對手退到後場,我方可伺機以短球致勝得分。(出處:課本 P.110)
2.羽球發球時應將羽球向上拋起,以增加擊球速度。(出處:課本 P.118)
解析 應使羽球自然垂直落下。
3.戴資穎球技出色,是臺灣第一位世界羽球球后。(出處:課本 P.109)
4.羽球比賽發球者與接發球者必須站於對角線發球區,雙方的雙足不得移動且部分接觸於地面,亦不得踩線。(出處:
課本 P.120)
5.羽球比賽時,若發現發球位置或換邊錯誤,應立即更正為正確的位置,且保留原已獲得的分數。(出處:課本
P.120)
6.臺灣歷史上第一位羽球「世界球后」是有「羽球精靈」之稱的鄭韶婕。(出處:課本 P.109)
解析 戴資穎。
7.羽球比賽由先達到 11 分者獲勝一局。(出處:課本 P.121)
解析 先獲得 21 分者獲勝一局。
8.羽球規則為「發球得分制」,發球的優劣勢是影響勝負的關鍵之一。(出處:課本 P.110)
解析 落地得分制。
9.羽球比賽過程中,發球者均自右發球區發球。(出處:課本 P.120)
解析 發球者得分數為零分或偶數時,自右發球區發球;分數為奇數時,自左發球區發球。
10.羽球正手擊高遠球的擊球點在頭頂後側。(出處:課本 P.118)
解析 擊球點在額頭正前上方。
1.羽球發球時,擊球瞬間球與地面距離不能超過 1.15 公尺。(出處:課本 P.121)
第八章-壘球
1.壘球投手的投球動作為下肩投法。(出處:課本 P.126)
2.壘球投手手套可以使用任何顏色。(出處:課本 P.140)
解析 不可使用黃色、白色手套。
3.壘球跑壘員在投手出球瞬間才能離壘。(出處:課本 P.131)
4.壘球是一種規則、器材、場地均延續棒球而來的運動。(出處:課本 P.125)
5.壘球投手不能牽制壘上跑壘員。(出處:課本 P.140)
6.現今壘球運動包含快式壘球及慢式壘球。(出處:課本 P.125)
7.壘球因為球體較大的關係,投手無法投出變化球。(出處:課本 P.127)
解析 可以投出變化球。
8.壘球運動中,一壘使用雙色壘包。(出處:課本 P.141)
9.棒球及壘球的服裝及器材均相同。(出處:課本 P.141)
解析 器材部分,球棒及球都有特殊規定。
10.現代壘球是由棒球演變而來的運動,最初是為了能不受天氣影響,能在室內打棒球而產生,是一項富有技術性、團
隊精神的運動。(出處:課本 P.125)
11.壘球投球動作與棒球一樣,有上肩及下肩投法。(出處:課本 P.126)
解析 僅下肩投法。
12.壘球比賽跑壘員必須在投手出球瞬間,才可離壘。(出處:課本 P.131)
第九章-競技啦啦隊
1.競技啦啦隊的表演,最主要就是要有激勵士氣及感動人心的演出。(出處:課本 P.147)
2.競技啦啦隊舞伴技巧的三組人員,皆扮演著相同且重要的角色。(出處:課本 P.148)
解析 三組人員扮演不同且重要的角色。
3.競技啦啦隊的金字塔是透過一個或數個舞伴技巧所組成的。(出處:課本 P.156)
4.啦啦隊中的「2段」,代表此動作由兩人直立姿勢所構成的。(出處:課本 P.165)
5.啦啦隊比賽時間中,口號的時間為 30 秒。(出處:課本 P.164)
6.早期的啦啦隊是在田徑比賽場邊為選手加油,被視為運動競賽的配角,1920 年後開始慢慢演變成具可看性的表演活
動。(出處:課本 P.147)
解析 美式足球比賽。
7.競技啦啦隊的表演,目的是在激勵士氣,動作與表情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出處:課本 P.147)
8.競技啦啦隊實施舞伴技巧或金字塔時,都要保持動作的乾淨俐落及臉上燦爛的笑容。(出處:課本 P.147)
9.競技啦啦隊比賽時間為 2分鐘(包含口號 30 秒)(出處:課本 P.164)
解析 3 分鐘(包含口號 30 )。
10.競技啦啦隊的舞伴技巧是由上層人員、底層人員、保護人員三組人員所合力完成的。(出處:課本 P.148)
11.競技啦啦隊的金字塔是透過數個舞伴技巧所組成的。(出處:課本 P.156)
第十章-拔河
1.拔河是一項只靠體重與蠻力就能贏的運動。(出處:課本 P.172)
解析 拔河運動講究團隊合作,透過適當的練習,掌握團隊技戰術運用以智取勝。
2.拔河運動不僅著重個人肌力與耐力,團隊的默契也很重要。(出處:課本 P.171)
3.拔河猛拉戰術能在短時間可產生較大拉力與破壞力,有效破壞對方平衡及隊形。(出處:課本 P.176)
4.依國內青少年拔河比賽規定,高中組比賽每隊可註冊 10 名選手。(出處:課本 P.184)
5.拔河拉繩過程中膝蓋角度若小於 90 度,出現蹲姿,可以使出最大力量,破壞對方隊形。(出處:課本 P.180)
解析 雙手、繩子及腰部三點不要分開。雙腳應伸展於膝關節前方,使膝關節角度大於 90 度。
6.現代的拔河運動是以重量取勝的運動。(出處:課本 P.172)
解析 拔河運動藉由明確的比賽規則,衍生許多技巧性動作,並非是以重量取勝。
7.八人制拔河是以上場八人總體重作為分級限制。(出處:課本 P.183)
8.拔河比賽為避免手受傷,參賽者可以戴手套來握繩參賽。(出處:課本 P.184)
解析 參賽者不能戴手套或使用止滑物品,但能使用樹脂黏膠來協助握繩。
9.拔河比賽除了後位之外,隊上其餘隊員不得將拔河繩通過腰部揹在背上。(出處:課本 P.173)
10.拔河比賽在裁判未判定勝負前,不可隨意放掉力量或離開繩子,以免造成跌倒及擦傷等傷害。(出處:課本 P.182)
11.拔河勝負判定:需將繩子中心標誌拉至我方 2.5 公尺之藍色標記。(出處:課本 P.185)
解析 必須至我方 4公尺之白標線。
12.拔河運動時,雙手、繩子及腰部三點不可分開。(出處:課本 P.180)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