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繼續作答 
 
(二)請閱讀下面文章,並回答第 18~24 題 
人類的養豬密碼 
大約在九千年前,肉類就成為人類穩定的食物來源。人類首先馴化了狗,
接著是羊,其後就是豬、牛和馬。這些家畜可以將草或廚餘轉化成營養豐富的
肉類,堪稱是活動的肉類儲藏室,需要吃肉時現場宰殺,保證肉質新鮮。其
中,豬的體型不大,而且嗜吃、雜食、成長快速、母豬產子的胎數多,加上豬
可以幫忙處理廚餘,又不需要花很多時間照顧牠們,所以過去人們喜歡把豬養
在家裡,因為農作物的收成好,養的豬也會肥美,象徵這個家庭富裕興旺。 
 早在距今六到七千年前,華人就開始養豬了。到了殷商時期,養豬已經遍
及各個家庭,據學者考證,當時是採取放牧和槽餵兩種方式養豬,夏天時運用
露天圈欄,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時,則養在窩棚裡。經過長久的經驗累積,養
出來的豬不僅早熟且易肥、肉質好、繁殖力強。後來,在唐代更有養豬致富的
例子,他們養的豬是黑色的,因而稱豬為「烏金」;也有官辦的養豬場,規模
有數千頭以上,顯見當時養豬的盛況。時代轉變到明朝,此時期是養豬的全盛
期,因為牛、羊所需要的牧場正逐漸萎縮,養豬不僅普及,而且豬隻的身價
高,一整頭豬的價格相當於一個在高級店鋪工作的工人月薪。 
 自戰國到魏、晉時代,一般家庭的居家廁所和豬圈相連的情況頗為普遍,
戰國時代人們將廁所稱為「豕牢」,正是因為當時豬圈和許多建築物相連,連
城牆上都是「五十步一廁,與下同溷」。到了漢朝,無論平民或貴族,都把廁
所建在豬圈裡,有獨立式的豬圈、各種與廁所相連的連茅圈和與住房或作坊相
連的豬圈,這是為了累積肥料,供農作物使用而設計的建築形式。後來到了
魏、晉以後,建豬圈得要符合「圈不厭小,圈小肥疾;處不厭穢,泥穢得避
暑」的條件。意思是說豬圈要小,豬的活動空間小才會容易肥得快;另外豬圈
很泥濘,豬才可以在其中打滾而降低體溫,平安度夏。 
 古人對祭祀很講究,據考證,在殷商時期,不同身分的人要用不同牲畜當
祭品,例如牛是貴族用的祭品,羊是巫師用的,豬則是普通平民用的,所以每
家都養豬來提供家祭時所需的祭品。此外,古人也將豬當神明一樣崇拜。古代
生活在遼河流域的契丹人,就自認為是野豬的後裔,有過豬圖騰的崇拜。有些
皇帝認為自己是豬降世,例如漢武帝 劉徹、明太祖 朱元璋。在朱元璋尚未當
皇帝率領農民起義前,元朝皇帝不僅害怕朱元璋,更怕此朱是豬的化身,因此
下令百姓不准養豬。古人食豬、祭豬、敬豬又恐豬的心情,真是特別。 
 
 
節錄自地球公民 365:NO.70 /2011年5月號,p.80-83/顏靜君 人類的養豬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