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表 1 「教學增能計畫」第 2階段(104-105 年)
學校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改革及其他面向基本資料
一、學生學習面
(一)學生學習核心能力及學習成效評估機制(表1)
2.學校針對學習成效
不佳學生預警、輔
導及追蹤措施之辦
理情形
□無相關機制
3.協助學生進行職涯
探索及生涯規劃之
作法(如提供諮
詢、服務等)
□無相關機制
□說明:
(二)訂定學生基本能力指標、檢核機制及畢業門檻之情形
1.學生英語基本能力指標檢核機制及改進輔導措施(表2)
1.檢核各系所學生英語
文能力程度情形措施
□無相關機制
(如系所入學考科、成績採計、入學前檢測、檢附能力證明或其他措施)
(如入學後新生訓練施測、英文課程檢測分級或其他措施)
2.針對不同系所需求,
學校培養學生英語文能
力程度提升目標及為達
目標所推動措施
□無相關機制
(如系所自定英語文能力提升標準、各系所學生須具備何種專業英文能力或其他做法)
3.英語檢定通過人數
※計算日期:102 學年
度正式在籍學生,以
通過證書之發證或生
效日期為認證標準;
採計日期至 103年7
月31 日。
□無相關機制
說明:A類為英語類系所含英國語文學系、英美文學系、應用外語學系、應用外國語文(言)學系、外
國語文(言)學系、英文(語)學系、英美語文學系、應用英語學系、應用語文學系。在籍學生入學前
於採計時間內取得者均可列計。

5.請說明學生外語能力
檢測未通過(或未達
畢業門檻)之輔導措
施與相關替代機制
□無相關機制
(1)學生外語能力檢測未通過(或未達畢業門檻)時之輔導措施︰
(2)學生外語能力檢測未通過(或未達畢業門檻)時之相關替代機制:
□說明:
2.全校性基本能力(如語文能力、資訊能力等)指標檢核機制及改進輔導措施(表3)
2.各系所訂定學生基本
能力指標之情形(尚未
訂定學生基本能力指
標之系所應填列預定
完成時程)□無相關機制
2. 全校性之畢業門檻(或
未達畢業門檻)之輔導
措施與相關替代機制
□無相關機制
3. 學生退學情形及相關
輔導措施
□ 已無學業成績不及格退學機制
*註 1:畢業門檻類別請分類列舉,如:語文類、資訊類等。 註2:退學條件係指全校性之退學規範,如二一制或三二制。
□說明:
3.學生學習表現情形(表4)
1.學生參與國內、外(含
港、澳及大陸地區)競賽
表現 □無相關機制
2.學生論文出版及展演活
動表現(本填報項目不
含學位論文、畢業展
覽、系所自辦之研究生
論文研討會) □無相關機制
□說明:
(三)建立畢業生資料庫及流向追蹤機制
1.畢業生資料庫及流向追蹤(表5)
(應針對已畢業學生畢業後之流向調查,而非僅指針對應屆畢業生畢業後之意向調查)
1.全校學士班畢業生資料庫
辦理情形(資料庫應以系為
單位個別建立,並有全校性
統一平台)
※畢業流向:依學校資料庫分類敘明全校
畢業生流向百分比。如就業、升學、服
兵役、待業中、其他之百分比
※就業情形:依學校資料庫分類敘明全校
畢業生就業情形分比。如私人企業、政
府部門、學校、非營利機構、其他之百
分比
□無相關機制

2.全校研究所畢業生(含碩
博)資料庫辦理情形(資料
庫應以所為單位個別建
立,並有全校性統一平台)
※畢業流向:依學校資料庫分類敘明全校
畢業生流向百分比。如就業、升學、服
兵役、待業中、其他之百分比
※就業情形:依學校資料庫分類敘明全校
畢業生就業情形分比。如私人企業、政
府部門、學校、非營利機構、其他之百
分比
□無相關機制
□說明:
2.畢業生就業情形及畢業生滿意度調查結果回饋機制(表6)
1.請說明目前已完成畢業生就
業滿意度調查分析結果之系
所 □無相關機制
※本欄系所合一者請分別計算
填列(尚未完成之系所,應
填列預定完成時程)
學校近 5年畢業生之重要質、量化成就表現(如:薪資表現、赴國外機構任職人數、企業評價、
職級分布等展現畢業生成就之說明)
□說明:
二、教師教學面
(一)協助教師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成效(表7)
□說明:

(二)落實教師評鑑及結果追蹤輔導機制
1.教師評鑑實施情形(表8)
1.101至102學年度教師評鑑
辦理及改善情形
□無相關機制
□說明:
2.教學評鑑實施情形
※本項教學評鑑(原為教學評量)係指除教學滿意度評量外,應包括教師課程設計、教材研發、授課情形、學生評量、學生指導、
師生溝通等項目進行教師之教學評鑑(表9)
1.101 至102 學年度教
學評鑑辦理情形
□無相關機制
□說明:
三、課程改革面
(一)全校課程教材上網率、課程研發與線上教材之課程數及跨領域學程辦理情形 (表11)
1.101至102學年
度全校課程教
材上網率
□無相關機制
2.各類「跨院或跨
系課程」學程之
辦理情形
□無相關機制
※本表所填寫之學程其課程應符合跨院或跨系課程整合之性質(以 20 學分至 30 學分為原則)
※本項請填寫目前學校開設之各類跨院或跨系整合學程,非僅限於填寫教學卓越計畫開設之學程
※請一併說明定期檢討已開設跨領域學程之退場機制
4.連續 2年評
量結果均不佳
課程數改善及
輔導情形(主要
係針對同一位
教師所教授之
同一門課程)
□無相關機制
□說明:

四、國際化程度
(一)學校推動國際化之目標、現況及措施
說明:學校考量自身辦學特色,所訂定面對國際環境之應對作為,包含吸引國際學生策略、學生競爭力培育、師資課程改革、
國際交流合作、乃至校園國際化環境建置等以整體考量之多元措施、策略及目標。
表12:學校國際化程度表(※本表除註記「國際學生」中之僑生含港澳地區學生外,皆不含大陸及港澳地區)
與國外大學
(系所或研究中心)
學術合作交流計畫數
2. 辦理國際學術交流研討
會、座談會、工作坊等活動
場次
□無相關機制
出席參與國際研討會、座談會
或工作坊等活動之學生人數
出席參與國際研討會、座談會
或工作坊等活動之教師人數
3. 聘任外籍師資人數、外籍師
資開設之專業課程數(非外
語教學課程)、教師出國交
換人數
□無相關機制
4. 修讀學位之外國學生人
數、短期交換之外國學生人
數、修讀華語之外國學生人
數、出國交換之本國學生人
數
□無相關機制
5. 以全英語授課
之系、所、學位學程數
□無相關機制
6. 以全英語授課之學分學程
數(不授予學位)
□無相關機制

(2)全校課程教材應於選課前公布上網,提供學生選課之參考,並
提升全校課程教材上網率(每學年之課程教材上網率目標
值應達 80%以上)
(3)建立校院系課程評估(外審)改善機制,完善課程教材品質
(4)跨領域學程應有相當修課人數,並有相當比例跨系、院修課學生,而選修
學生應有相當比例能完成完整學程,取得學位證書;同時定期檢討並訂定
明確退場機制
(5)落實課程、教學內容與實務、產業、社會發展連結之具體措施
(2) 招收國際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並充分利用境外生資源
(3)與國外大學建立姊妹校或跨國學位合作(雙聯學制)
(4)學生出國進修交流、出席國際會議人數或參加國際競賽獲獎人 數逐年增
加
(5)建置整合英語文學習成效診斷與教學輔導系統,並訂定學生英語
能力加值目標並達成設定目標
(7)辦理各類語文演講競賽,及國際校際異國文化體驗活動逐年增加
(9)鼓勵教師國際視野之養成,且教師使用原文書比例增加
(3)開設配合政策推動之重點議題課程,如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
育、服務學習、品德教育、藝術與美感教育等相關課程及教材研發
註:開設配合政策推動之重點議題課程部分,各校可依學校發展特色擇定部分課程辦理(如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