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增能計畫」第二階段學校基本資料表

pdf
661.65 KB
10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附表 1 「教學增能計畫」第 2階段(104-105 )
學校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改革及其他面向基本資料
一、學生學習面
(一)學生學習核心能力及學習成效評估機制(1)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大一新生接受輔導
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新生人數
接受輔導人數
接受輔導比例
101
102
2.學校針對學習成效
不佳學生預警、
導及追蹤措施之
理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習成效不佳學生預警輔導情形︰
學年度
學生人數
(學士班)
(A)
接受輔
導學生
人數
(C)
輔導
比率
(C/B)
接受輔導後
改善學習成
效學生人數
(D)
改善
比率
(D/B)
退學
人數
(E)
休學人
(F)
退學
比率
(E/A)
休學
比率
(F/A)
101
102
3.協助學生進行職涯
探索及生涯規劃
作法(如提供諮
詢、服務等)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生涯輔導專()
人員數(分列)
開設生()
探索課程數
生涯規劃
(輔導)活動數/參與
接受生涯規劃
(輔導)諮商人次
101
102
4.教學助理質量提升
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教學助理人數
配置有教學助理之課
程數
設有教學助理
課程之比率
辦理教學助理成長活動
(課程)/參與人數
101
102
□說明:
(二)訂定學生基本能力指標、檢核機制及畢業門檻之情形
1.學生英語基本能力指標檢核機制及改進輔導措施(2)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檢核各系所學生英語
文能力程度情形措施
□無相關機制
項目
請詳述措施做法內容及標準
入學前
檢核
(如系所入學考科、成績採計、入學前檢測、檢附能力證明或其他措施)
入學後
檢核
(如入學後新生訓練施測、英文課程檢測分級或其他措施)
2.針對不同系所需求,
學校培養學生英語文能
力程度提升目標及為達
目標所推動措施
□無相關機制
請詳述措施做法內容及標準
提升學生
英語文程
度目標
(如系所自定英語文能力提升標準、各系所學生須具備何種專業英文能力或其他做法)
策略措施
(為達成上述目標所推動配套措施或做)
3.英語檢定通過人數
※計算日期:102 學年
度正式在籍學生,以
通過證書之發證或生
效日期為認證標準;
採計日期至 1037
31 日。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系所分類A英語
/B 非英語類)
系所名稱
通過外語檢定等
(含校內自辦檢測)
在校學生累計
通過人次
101
A英語類
(請填 A類之系所名稱)
(請綜列A類系所學生通過之外
語檢定等級)
B非英語類
(請填 B類之系所名稱)
(請綜列B類系所學生通過之外
語檢定等級)
102
A英語類
(請填 A類之系所名稱)
(請綜列A類系所學生通過之外
語檢定等級)
B非英語類
(請填 B類之系所名稱)
(請綜列B類系所學生通過之外
語檢定等級)
說明:A類為英語類系所含英國語文學系、英美文學系、應用外語學系、應用外國語文(言)學系、外
國語文(言)學系、英文(語)學系、英美語文學系、應用英語學系、應用語文學系。在籍學生入學前
於採計時間內取得者均可列計。
2
5.請說明學生外語能力
檢測未通過(或未達
畢業門檻)之輔導措
施與相關替代機制
□無相關機制
(1)學生外語能力檢測未通過(或未達畢業門檻)時之輔導措施︰
(2)學生外語能力檢測未通過(或未達畢業門檻)時之相關替代機制:
□說明:
2.全校性基本能力(如語文能力、資訊能力等)指標檢核機制及改進輔導措(3)
1. 全校性學生基本能力
指標 □無相關機制
能力指標
檢核標準
是否列為畢業門檻
□是 □否
□是 □否
2.各系所訂定學生基本
能力指標之情形(尚未
完成時程)□無相關機制
系所數
(系所合一者請分別計算)
已訂定學生基本能力指標系所數
未訂定學生基本能力指標系所數
系數
系數
___系,含 等系
所數
所數
___所,含 等所
2. 全校性之畢業門(
未達畢業門檻)之輔
措施與相關替代機制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畢業門檻類別
畢業條件
未通過畢業門檻
/占畢業生比率
未達畢業門檻
之輔導措施
101
102
3. 學生退學情形及相關
輔導措施
已無學業成績不及格退學機制
學年度
因學業因素之
退學條件
退學人數
退學率(退學人數占
全校學生人數比)
學生退學之
相關輔導措施
101
102
*註 1:畢業門檻類別請分類列舉,如:語文類、資訊類等。 2:退學條件係指全校性之退學規範,如二一制或三二制。
□說明:
3.學生學習表現情(4)
1.(
澳及大陸地區)競賽
表現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參與國內競賽人
國內競賽獲獎人
參與國外競賽(含港
澳、大陸地區)人數
國外競賽(含港澳、
大陸地區)獲獎人數
101
102
2.學生論文出版及展演活
(
含學位論文、畢業展
覽、系所自辦之研究生
論文研討會)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學生論文出版
(篇數)
學生論文出版
(人數)
學生展演活動
(場次)
學生展演活動
(人次)
101
102
4.
數及表現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學生獲得臺灣地區證照人次
學生獲得港、澳及大
陸地區證照人次
學生通過其他地
證照人次
教師證書
其他證照
101
102
□說明:
(三)建立畢業生資料庫及流向追蹤機制
1.畢業生資料庫及流向追蹤(5)
(應針對已畢業學生畢業後之流向調查,而非僅指針對應屆畢業生畢業後之意向調查)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全校畢業生資料庫
辦理情形(資料庫應以系為
單位個別建立並有全校性
統一平台)
※畢業流向依學校資料庫分類敘明全校
畢業生流向百分如就業升學
兵役、待業中、其他之百分比
※就業情形依學校資料庫分類敘明全校
畢業生就業情形分比如私人企業
府部門非營利機構他之百
分比
□無相關機制
畢業
學年
人數
調
人數
畢業流向
就業情形
就業
升學
服役
準備
考試
待業
其他
私人
企業
政府
部門
學校
非營
利機
97
98
99
100
101
3
2.全校研究所畢業生(含碩
)資料庫辦理情形(資料
庫應以所為單位個別建
立,並有全校性統一平台)
※畢業流向依學校資料庫分類敘明全校
畢業生流向百分如就業升學
兵役、待業中、其他之百分比
※就業情形依學校資料庫分類敘明全校
畢業生就業情形分比如私人企業
府部門非營利機構他之百
分比
□無相關機制
畢業
學年
人數
調
人數
畢業流向
就業情形
就業
升學
服役
準備
考試
待業
其他
私人
企業
政府
部門
學校
非營
利機
97
98
99
100
101
3.有關畢業生流向追蹤其他
特色說明 □無相關機制
□說明:
2.畢業生就業情形及畢業生滿意度調查結果回饋機(6)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請說明目前已完成畢業生就
業滿意度調查分析結果之系
□無相關機制
※本欄系所合一者請分別計算
填列(尚未完成之系所,應
填列預定完成時程
全校
系所數
(A)
尚未有畢業
生之系所數
(B)
已完成畢業生
就業滿意度調
查之單位數(C)
未完成畢業生
就業滿意度
調查之單位數
完成度
C/(A-B)%
未完成之
系所名稱
2.畢業生及延畢生資料追蹤情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畢業生人
畢業生完成資
料調查人數
累計完成之
畢業生資料
筆數
延畢生人
延畢原因種類分析及比例
97
98
99
100
101
97
98
99
100
101
3.畢業生表現
□無相關機制
學校近 5年畢業生之重要質、量化成就表現(:薪資表現、赴國外機構任職人數、企業評價、
職級分布等展現畢業生成就之說明)
□說明:
二、教師教學面
(一)協助教師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成效(7)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教學改進與輔導成果
□無相關機制
學校提升新進教師教學知能之機制及具體作法:
學年度
新進教師人數(A)
接受新進教師
輔導人數(B)
新進教師接受
輔導比率
(B/A)
101
102
小計
2.提升教師教學成效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教師專業成長研
教學社群
產學合作計畫
辦理
場次
參與
人數
佔全校教
師人數%
社群數
參與
人數
佔全校
教師%
人數
獎助經費()
101
102
□說明:
4
(二)落實教師評鑑及結果追蹤輔導機制
1.教師評鑑實施情(8)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101102學年度教師評鑑
辦理及改善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年
全校專任
教師總數
(A)
全校應評
鑑之專任
教師總人
(B)
當年度應
評鑑教師
人數(C)
接受評鑑
教師比例
(C/B)
未通過評
鑑教師人
(D)
未通過評
鑑教師接
受輔導人
(E)
接受輔
導比例
(E/D)
101
102
□說明:
2.教學評鑑實施情
※本項教學評鑑(為教學評量)係指除教學滿意度評量外應包括教師課程設計教材研發授課情形生評量生指導、
師生溝通等項目進行教師之教學評鑑(9)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101 102 學年度教
學評鑑辦理情形
□無相關機制
教學評鑑辦理情形
學年度
教學評鑑
結果不佳
課程數
教學評鑑
結果不佳
教師數
(A)
教學評鑑結果
不佳教師接受
輔導人數
(B)
教學評鑑結果不佳教師
接受輔導比率(C=B/A)
教學評鑑結果不
佳課程接受輔導
後之課程改善數
101
102
101
102
□說明:
三、課程改革面
(一)全校課程教材上網率、課程研發與線上教材之課程數及跨領域學程辦理情形 (11)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101102學年
度全校課程
材上網率
□無相關機制
(請以學年為單位計算,無需上網之課程不列入計算)
學年度
課程教材上網率(%)
101
102
2.各類「跨院或跨
系課程」學程之
辦理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跨領域學程數
跨領域學程修課人數
跨系或跨院選課人數
完成學程取得證書人數
101
102
※本表所填寫之學程其課程應符合跨院或跨系課程整合之性質(以 20 學分至 30 學分為原則)
※本項請填寫目前學校開設之各類跨院或跨系整合學程,非僅限於填寫教學卓越計畫開設之學程
※請一併說明定期檢討已開設跨領域學程之退場機制
3.
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數位課程數
實習(含實務)課程
業師開課
通識課程
選課學
生人數
開課數
選課學生
人數
開課數
業師人數
選課學生
人數
開課數
選課學生
人數
開課數
101
102
4.連續 2年評
量結果均不佳
課程數改善及
輔導情形(主要
係針對同一位
教師所教授之
同一門課程)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課程名稱
改善及輔導情形
101
102
□說明:
5
四、國際化程度
(一)學校推動國際化之目標、現況及措施
說明:學校考量自身辦學特色,所訂定面對國際環境之應對作為,包含吸引國際學生策略、學生競爭力培育、師資課程改革、
國際交流合作、乃至校園國際化環境建置等以整體考量之多元措施、策略及目標。
12:學校國際化程度表(※本表除註記「國際學生」中之僑生含港澳地區學生外,皆不含大陸及港澳地區)
指標項目說明
辦理情形
1. 與國外校院系所交流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與國外大學
建立姊妹校數
與國外大學
(系所或研究中心)
學術合作交流計畫數
與國外大學建立跨國學位
合作數(雙聯學制)
101
102
2. 辦理國際學術交流研討
會、座談會工作坊等活動
場次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舉辦國際研討會、座談會
或工作坊等活動場
出席參與國際研討會座談會
或工作坊等活動之學生人數
出席參與國際研討會座談會
或工作坊等活動之教師人數
101
102
3. 聘任外籍師資人外籍師
資開設之專業課程數(非外
語教學課程)、教師出國交
換人數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聘任外籍師資人
(專、兼任分列)
專業課程由外籍師資
開設之課程數
(非外語課程)
教師出國來訪交換人
出國
來校
101
102
4. 修讀學位之外國學生人
短期交換之外國學生人
修讀華語之外國學生人
出國交換之本國學生人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修讀學位之
外國學生人數
短期交換之
外國學生人數
修讀華語之
外國學生人數
出國交換之
本國學生人數
學士
碩士
博士
學士
碩士
博士
學士
碩士
博士
學士
碩士
博士
101
102
小計
5. 以全英語授課
之系、所、學位學程數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全英語授課學位學程(系所)
學位學程/系所
名稱
修習學生數
學士
碩士
博士
學位學程
外國生
本國生
101
102
小計
6. 學分學程
(不授予學位)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全英語授課
學分學程(系所)
學分學程名稱
修習學生數
外國生
本國生
101
102
小計
6
7. 開設全英語授課之課程數
量情形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開設全英語授課課程
全英語授課課程
修習
總學生數
修習
國際學生數
自行開設
跨校合開
學士
碩士
博士
101
102
小計
8. 學生參與海外實習及擔任
國際志工人數
□無相關機制
學年度
海外實習人數
擔任國際志工人
學士
碩士
博士
學士
碩士
博士
101
102
小計
□說明:
五、教學資源分享
13:對區域教學資源中心配合、貢獻及參與程度
□說明:
指標項目
執行成果(含質化及量化成果)
1.分享資源項目數量及具體成效
※提供教學資源至區域資源中心
分享包括輔導區域內學校完成
教學制度面基本建置工作
□無相關機制
(1)分享資源項目數量: 項,實際分享資源項目數量:
所分享資源項目名稱
執行情形
(2)所分享資源項目在區域內被使用之具體成果:
◎量化成果:
◎質化成果:
附表 2
「教學增能計畫」第 2階段(104-105 )
各校共同性績效目標及衡量指標
共同性指標項目(KPI)
103 年實際值
(含括 103/1-103/12)
104-105 年總目標值
分年績效衡量指標(104-105)
104 (包含 104/1-104/12)
105 (105/1-105/12)
質化
量化
質化
量化
質化
量化
質化
量化
1.建立學生學習輔導機制、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及就業競爭力
(1)建立全校學生(含大一新生)輔導機制含課業學習活適應職涯探索
等面向),其中大一新生接受輔導比率應達 99%以上
(2)建置學習成效不佳學生預警輔導及追蹤措施其中受到預警學生接受
導比率應達 85%以上,接受輔導後有效提升學習成效者應達 90%以上
(3)建立整合學習及生()涯輔導制度,如:建立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生涯發
展帳戶、學生學習成效資料庫、生涯輔導諮詢或專業成長制度等
(4)提升校內職輔單位之功能與成效
(5)協助學生至業界()實習並建立全校性實習輔導機制
2.訂定學生核心能力指標、畢業門檻之檢核機制
(1)訂定學生英語基本能力指標並逐年提高檢定通過率並建立未通過英語檢
測學生之輔導機制
(2)建立全校性基本能力指標(如語言能力、資訊能力等)及輔導措施
(3)提升學生取得專業證照之比例或其他提升就業競爭力之措施
(4)訂定全校性畢業條件及各系所畢業門檻,確保畢業生素
3.建立畢業生資料庫及流向追蹤機制
(1)建立全校畢業生資料庫及流向追蹤機制應至少辦理最近 3個學年度畢業
生畢業後 3年流向資料之更新(至少應回溯至 100 學年度畢業生)
(2)落實畢業生長期追蹤機制及畢業生表就業情形分析據調整人才培
目標、課程及教學之措
4.協助教師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成效之機制
(1)成立協助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專責單位
(2)建立全校性協助教師教學改進與提升教學品質機制及策略
(3)建立新進教師輔導機制,以提升其教學知能並融入校園環境
(4)建立鼓勵教師教學研究貼近產業及社會發展趨勢之制度
(5)成立校內外教學社群及規劃績優教師獎勵制
5.改進教師升等、教學評鑑制度,落實並鼓勵教師投入教學
(1)發展多元教師升等、評鑑制度據以訂定教師升等評鑑辦法評鑑成果
應具體反映於教師獎汰升等。
(2)訂定教學、課程評鑑辦法並提供激勵措施,提升教師教學品質。
(3)建立教師評鑑未通過或教學評鑑不佳之教師後續追蹤與輔導機
(評鑑結果不佳及評量結果不佳之教師接受追蹤輔導比率
2
100%以上,並有具體之處理改善機制)
6. 建立課程評估、檢討及改善機制
(1) 建立完善選課機制,協助學生選課及學習規劃
(2)全校課程教材應於選課前公布上網,提供學生選課之參考,並
提升全校課程教材上網率(每學年之課程教材上網率目標
值應達 80%以上)
(3)建立校院系課程評估(外審)改善機制,完善課程教材品質
(4)跨領域學程應有相當修課人數並有相當比例跨系、院修課學生而選
學生應有相當比例能完成完整學程取得學位證書同時定期檢討並訂定
明確退場機制
(5)落實課程、教學內容與實務、產業、社會發展連結之具體措施
7.國際化課程及加強國際交流
(1)全英語授課學程數或課程數較上年度增加
(2) 招收國際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並充分利用境外生資
(3)與國外大學建立姊妹校或跨國學位合(雙聯學制)
(4)學生出國進修交流出席國際會議人數或參加國際競賽獲獎人 數逐年增
(5)建置整合英語文學習成效診斷與教學輔導系統,並訂定學生英語
能力加值目標並達成設定目標
(6)開設英語密集加強班(針對大三及大四學生)
(7)辦理各類語文演講競賽,及國際校際異國文化體驗活動逐年增加
(8)通識課程中開設國際視野課程數逐年增加
(9)鼓勵教師國際視野之養成,且教師使用原文書比例增加
(10)實施分級分班教學
(11)辦理境內體驗(在地國際化)之學習活動
(
)
8.配合政策開設相關課程、教材及轉變教學型態
(1)推動專業實務為導向之課程內容及教學型態變革
(2)配合學習型態改變,設計教學創新模式
(3)開設配合政策推動之重點議題課程如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
育、服務學習、品德教育、藝術與美感教育等相關課程及教材研發
註:開設配合政策推動之重點議題課程部分,各校可依學校發展特色擇定部分課程辦理(如附件)
3
附表 3
「教學增能計畫」第 2階段(104-105 )
學校自訂績效目標及衡量指標(KPI)
績效目標面向
總體績效目標
質化衡量指標
量化衡量指標
分年績效目標
分年質化衡量指標
分年量化衡量指標
103年實際值
104-105
預計總目標值
103年實際值
104-105
預計總目標值
104
105
104
105
104
105
學生學習面向
教師教學面向
課程改革面向
學生就業競爭力面向
學校特色競爭力面向
國際化面向
其他學校自訂績效目標
4
配合政策推動之重點議題
議題
績效指標
相關政策/理依據
1
提升學生專業
實務能力
推動專業實務為導向之課程內容及
教學型態變革
教育部補助大學提升學生專業實務能力計畫審查
作業要點(暫定名稱)
2
工業基礎技術
人才培育
工業基礎技術項目在人才培育(含課
程)、創新研發等面向進行規劃推
以研擬具體可行策略並加以整
合提出未來人才培育之課程推動模
組。
行政院強化工業基礎技術發展方案
3
服務學習
開設服務學習等相關課程
教育部「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
4
性別平等教
育、網路媒體
素養教育
開設性別平等性別主流化性別平
等教育、媒體素養等課程
鼓勵大學校院開設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議題課程,
(含推廣性別平等意識之網路媒體素養教育)。配
合行政院「教育、媒體及文化組」推廣具性別平
等意識之網路媒體素養教育
5
通識教育
開設符合臺灣通識網課程錄製規格
之線上課程或數位教材。
教育部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建構與永續發展計畫
6
人權教育
開設人權人權公約公民憲法等
相關課程
依「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公民與政
治權利國際公約」規定,鼓勵各校開設人權與公
民教育相關課程,並請各校於學校網頁連結法務
部「人權大步走」專區,並視課程需要將兩公約
內容納入相關課
7
法治教育
開設人權法治 、廉政、反貪等相關
課程
配合法務部「犯罪預防及法治教育行動方案:鼓
勵大學校院開設相關民主法治教育課程;配合中
央廉政委員會有關廉政教育之落實與扎根,鼓勵
大學校院開設廉政教育相關課程
8
公民教育
開設生命、品德、人權等相關課程
102 年強化公民實踐促進校園友善方案具體措
施及計畫」,鼓勵學校開設生命、品德、人權與法
治教育相關課程
9
品德教育
開設公民道德五常品德教
育等相關課程
配合本部「102 年度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工作
畫」,鼓勵學校推動品德教育計畫,鼓勵學校將品
德教育融入學校通識教育及專業課程,或開設倫
理學及相關專業倫理課程
10
生命教育
開設生死學生命教育臨終關懷、
自殺防治、心理衛生、生命哲學
寧療護生命關死亡學等相關課
配合本部「生命教育中長程計畫」,鼓勵大學校院
開設生命教育相關通識課程
11
兒童及少年保
開設兒童少年保護、家庭暴力 、霸
凌等相關課程
配合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鼓
勵大學校院開設相關課程
12
保護智慧財產
開設智慧財產權等相關課程
依據 101 11 12 日臺高()字第 1010208926
號函修正公布「校園保護智慧財產權行動方案」
鼓勵大學院校將智慧財產權納入通識課程
13
藝術與美感教
藝術類型大學或設有藝術類科系所
開設藝術、美感、美學等相關課程
配合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發展策略「六、發展多
元現代公民素養-提升藝術與美感教育方案」,鼓
勵大學校院開設藝術與美感教育相關通識課程
14
海洋教育
開設海洋環境保護生態教育等相
關課程
本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鼓勵大學校院開設
海洋教育相關課(含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
文化、海洋科學及海洋資源等範疇)
*備註:所列課程各校可依學校發展特色擇定部分課程辦理。
附件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