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教案
教師檢定申論題答題技巧與時間管理
pdf
1.05 MB
38 頁
MC SYSTEM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教師檢定答題技巧
─
申論題篇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許智香
東華大學
108.1.1
6
.
答題前的準備
•
閉目深呼吸數
次,保持頭腦
冷靜、清楚
。
•
一定要有答題
的決心
,每題
均要作答且
完整。
•
閱讀題目,可先在題
目卷上註明每
題答
案的關鍵字或
主要概
念。
進行答題
•申論題不用抄題,只
要寫題號。字
體工
整,不要太大
或太小。
•若以
80
分鐘為例,大約有
40
-
50
分鐘可
用於申論題答
題,每題答題
時間只有
10
-
12
分鐘
。
•依一、
(
一
) 1.
次序標號,讓
行文有結
構和層次。
•原則上,一題寫一頁
,因此,先依
序標
好各題題號,
最好不要跳題
。若要先寫
會寫的題目,
則還是要注意
時間,且依
順序書寫
(
未寫
的題目先空出
一頁
)
。
•
各題答案的份
量最好
差不多
,不要會寫
的寫很多,反
而佔掉太多時
間,得分卻
不見得可以增加很多
(
除非其他題都不會
寫
)
。以完整性為考量。
•
因此,每一題
均要儘量書寫
,份量平均,
也能給予改題
者良好的印象
。
•答題時,要先解題,
了解題意,對
題目
所要求的幾個
概念或層面均要有所
回答。
•答題時,以「
起承轉
合」為邏輯原
則進
行。
答題結束
•在答題完成後,還是
要花時間檢查
,看
有無錯別字或
漏字,或語句
不完整處,
要加以修正。
所以,書寫時
,要有適當
的字距。且在
每一個小題答
完後,能有
空白處
(
行
)
。
107
年度模擬考題解題
•
題目
:
何謂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4
分
)
?教師要如何教導學生運用後設認知
進行學習
(6
分
)
?
•
解題策略
:了解後設認知
的意義和特色
,
才能推論教學
策略的方向。
•
答案:
•
(
一
)
「
後設認知
」
是指學習者對自己的
認知歷程進行理解
、
意識
、監控與評鑑的
一種能力。
•
(
二
)
教學策略
•
1.
使用概念圖
(
心智圖
)
:
除
使學生系統
性整理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關係。也讓學生
理解自己是如
何思考
和歸納
文本的。
•
2.
交互提問法:老師透過學習後的提問
,使學生思考學習
主題
,並
反思自己思考
的歷程和理由。
•
題目:
試闡釋理性主義和經驗主
義的知
識論為何?
(4
分
)
並說明各自教育意涵
(6
分
)
。
•解題策略:了
解理性主義和
經驗主義各
自在知識論上
的看法
,引申
其教育意涵。
•
答案:
•
(
一
)
知識論
–理性主義主張知識的
來源是先天理性而非
後天的感覺經驗,必
須運用人類理性才可回
憶起這些先天知識,
因此,強調人類內在心
靈理性的力量;經驗
主義則主張一切起源於
經驗,沒有先天理性
可言,心靈如白板,端
賴後天經驗的灌注。
•
(
二
)
教育意涵
–
1.
教育價值:理性主義重視理論學科,
強
調主動、內在思維的
力量;經驗主義則認為
環境塑造的重要,強
調教育萬能。
–
2.
教育方法:理性主義重視理性啟發,教
育方法是「引導」;
經驗主義則注重感官訓
練與直觀教學,教育
方法是「教學」。
•
題目:試說明弗雷勒
(P.
Freire
)
人性化
教育的意義
(4
分
)
?要達成此教
育目的的
教學方法又是什麼
(6
分
)
?
•解題策略:先
理解弗
雷勒屬
於批判教育
學學者,大致就能了解其思想的走向,
當然也要知道
他的「對話教
學」的主張。
•,
•
答案:
•
(
一
)
人性化教育:對
F
reire
而言,現
有
教育所製造的
人,是壓迫的
、不自由和
不能自我實現
的狀態。
Freire
認為人是
未完成的意識
存有,透過真
正的對話溝
通促成意識的
覺醒,
進而實
踐,發展自
我潛能,達成
人性的自由和
解放,趨向
完美。
•
(
二
)
教育方法
:
Freire
的批判教育學
,提出「對話
教學法」,以
「提問式」
教學取代傳統
單向的「囤積
式」教學,
強調師生之間
具備真誠、愛
、相信、希
望和批判性思
考的對
話教學
,同時促成
師生彼此的覺
醒和實踐,達
成雙方的自
我實現。
•
•
題目: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
的理念
與目標,以「核心素養」為課程
發展之
主軸,其主要是培養以人為本的
終身學
習者,試說明核心素養之意義
(4
分
)
。核
心素養之下分有三大面向,試說
明三大
面向內容及概述其意涵
(6
分
)
。
•解題策略:理
解什麼是核心
素養,再思
考三大面向九
大項目?
•
答案:
•
(
一
)
核心素養
的意義
•「核心素養」
是指一
個人為
適應現在生
活及面對未來
挑戰,所應具
備的知識、
能力與態度。
強調學習不宜
以學科知識
及技能為限,
而應關
注學習
與生活的結
合,透過實踐
力行而彰顯學
習者的全人
發展。
•
(
二
)
三大面向
•
1.
自主行動:強調個人為學習的主體,學習者
應能選擇適當學習方
式,進行系統思考以解決
問題,並具備創造力
與行動力。
•
2.
溝通互動:強調學習者應能廣泛運用各種工
具,有效與他人及環
境互動。
•
3.
社會參與:強調學習者在彼此緊密連
結的地
球村中,需要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以參與
行動與他人建立適切
的合作模式與人際關係
。
恭喜
10
月份閱讀小博士、小碩士、小學士!
10
月份閱讀小博士、小碩士、小學士得獎小朋
友名單如下表。得獎小朋友將於
11
月
7
日
(
週二
)
學生晨會
公開頒獎,
並與校長
合影。閱讀
小博
士另致贈優良
兒童圖書乙本,以資鼓勵。
一、閱讀小博士合計
10
位小朋友
(
名單略
)
二、閱讀小碩士合計
15
位小朋友
(
名單略
)
三、閱讀小學士合計
31
位小朋友
(
名單略
)
歷屆考題範例
─
教育心理學
題目:某國小張貼了如下的一則公告:
試說明社會學習論的
基本觀點
(4
分
)
,並用此理
論舉出三項論點,說
明學校公告閱讀小學士、
小碩士、小博士的做法,對該校學生的教育意
義
(6
分
)
。(
105
年問答題第
4
題)
•
答案範例
•社會學習論
是由
班杜
拉
(Albert
Bandura)
提出,最初稱為觀察
學習
(observati
onal learn
ing)
,受到行為
主義和認知學
派的影
響,強
調個人、行
為和環境之間
的交互作用。
重要的觀念
有觀察學習、
交互決
定論、
自我調節和
自我效能等。
•教育意義
–楷模特徵:以小博士、碩士或
學士等符號
強調閱讀學習的重要
性,選出具此功能的示
範者,以強化吸引效
果。
–示範作用:示範行為具有指導和助長功能
,能強化觀察學習的
成效。
–增強作用:透過公開頒獎、與
校長合影和
提供圖書等增強,強化示範效果。
–
題目:
小可從小學四年級起,就開始覺得自
己很笨、不是讀書的料,認為自己再怎麼努
力也不可能有好成績,幾乎放棄學習。
(1)
根據塞利格曼
(M. Seligman)
的觀點,
小
可的學習現象為何
(2
分
)
?可能是什麼原因造
成的
(2
分
)
?
(2)
對於小可的問題,試提出三項提升他學習
動機的具體策略並簡要說明之
(6
分
)
。
•答題範例
•(一)小可的學習現象稱為「習得無助感」
(hearned helplessness)
,是個人因長
期處於
失敗及挫折情境中,
面對衝突及壓力無法解決
,而以逃避心態去面對問題,形成逃避失敗的
習慣。原因可能有:
1.
長期面對失敗的
結果。
2.
自我對行為或結果易作消極或負面的
歸因。
3.
受他人經常性的貶抑或指責等。
•
(
二
)
三項提升學習動機的具體策略:
•
1.
改變環境的回應能力:學校、教師或
家長去
除歧視,讓學生看到
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所回報
的。
•
2.
歸因再訓練:使學生以全新的方式來
解釋發
生在他們身上不好的
事情,拓展可能的歸因範
圍和方向,例如成績不好,可能是沒有讀書策
略而非無能力。
•
3.
使用形成性評量而非總結性評量:根
據每位
學生的能力,逐步學
習和發展,強調個別的進
步而非團體競爭或排
名。
歷屆考題範例
─
教育社會學
•
題目:
布迪爾
(P
.
Bourdieu)
以
文
化
資
本
(cultura
l
capital)
的概念來分析
社
會階級與
學習表現之間
的關係
,他認為
文
化
資
本
主
要
有
三
種
形
式
,
試
說
明
這
三
種文化資本的
形式
(3
分
)
及
其
特
質
(7
分
)
。(
105
年問答題第
1
題
)
•
答案範例:
–布迪爾認為家庭所擁
有的文化
資本會影響
學生在校表
現。相較而言,上
層階級者
的家
庭文化資本較下層階
級者有利於學校表現。
–文化資本的
三種形式和特質:
–
1.
內化形
式:包含各種對生
存和生活的想法、
態度和行為模式,稱為習癖或生存心態(
habitus
)。
–
2.
客觀化
形式:屬於物質性
存在,如文化財。
–
3.
制度化
形式:具社會性的
合法權力或能力,
如學歷和證照等。
•題目:試列舉教科書
中常見性別偏
見的
五種類型並簡
要說明
之。(
1
06
問答題第
1
題)
•
答案範例
•
1.
氣質固定化:男性長於思考或堅強,女性長
於情感或是柔弱。
•
2.
外顯形象刻板化:男性一定是陽剛穩
重,女
性則是柔美可人。
•
3.
角色刻板化:女性擔任護士,男性則
是醫生
。
•
4.
地位
不平等:男尊
女卑,如職場
中同
一職位男女地
位卻不平等。
•
5.
期待
不平等:對男
性的成就期待
高於
女性。
歷屆考題範例
─
教育哲學
•題目:道德哲學的動
機論與結果論
在德
育的推動上有
所不同,分別
說明其涵義。
(
100
年問答題
第
3
題)
•答案範例
•德育
目
標:
結果論
認為教育不在訓練
好意志
、
好
品
格
,
而
在
訓
練
好
行
為
,
使
行為
發生
好的
結
果
。
動機論
則
強
調
要
陶
冶品
格
、訓
練
意
志
,
使
兒童有自發為善的意
願。
•德育
方
法:
結果論
以為用自然或人為
的獎懲方
法
最有
效
果
。
動機論
認為要使
兒童服從規律,
只為義務心的驅迫
,不帶任何
其他動機。
•
德育推動程序:
結果論
主張透
過
外
部制
裁
,
逐
漸推移到內心的制裁
。
動機論
則要求兒童明白
規律和義務合理性
,而不欲人
盲目執行。
•試列舉進步主義的三
項主要教育理
念
(6
分
)
,並
提出其對於我
國教育
的兩個
啟示
(4
分
)
。
搜尋
堅持恆心,創造英語教甄奇蹟
106年教師檢定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身心障礙組)試題解析
教甄考試時程與備考經驗分享
國立空中大學113下學期期末考題型表
107學年度臺師大教育學程甄選試題
勞資事務師(勞務師)技能檢定考試公告
課程教學大綱填寫指標與自我檢核表(含核心能力、課程簡介、學習成效等模組)
102年度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試卷
102年度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教師資格檢定考試試卷
新竹縣光明國小定期評量試卷審閱辦法
國立空中大學111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考題:民主與法治
臺師大數位學習平臺:測驗卷建立與試題設定手冊
103年國小教師資格檢定數學測驗分析
105學年度師資培育公費生計畫摘要表
放大
縮小
重置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