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空中大學 111 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考試題【海外參】020
科目:中階英語 一律橫式作答 1/3 頁
一、簡答題:請簡短回答下列問題,每題必須包含定義與舉一個例子說明。每題 10 分 (定義 7分 舉
例說明 3分) ,共兩題,合計 20 分。
1. 甚麼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s) p.204、205、208
A: 由美國學者 Merton (1968)提出。源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 25 章「凡有的,還要加
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加拿大心理學者 Stanovich(1986)簡化為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在語文教育上‚「馬太效應」是很明顯的‚剛入學的學生若是閱讀能
力較好的‚他們在後續的語文學習活動就比較積極,表現也會比較好;那些剛開始就比較差的,他
們的學習意願就比較低落,表現也差‚和前者的差距就愈拉愈大。例舉:套句臺灣的補習班口號
就是輸在起跑點了。造成「馬太效應」的主要關鍵原因就是剛入學時「學習閱讀的能力」。
2. 甚麼是「不經意的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 p.212、213
A: 許多研究指出‚學生不可能完全靠課堂中學到大部分的單字‚因此‚新增單字的主要來源是學生
自主的閱讀和聽。「 不經意的學習」就是說‚在我們為了種種目的而閱讀或是收聽的過程中‚順便
不經意的也學到些語文。不管是休閒性的讀小說、看雜誌、聽新聞,我們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得到
些資訊‚不是為了語文‚然而‚語文的點點滴滴知識‚卻無意間自然的被我們吸收了‚這就是「不經意
的學習」。這樣密集的閱讀在認知能力、語文能力的提升都有收穫。而「不經意的學習」不僅在
學單字上有所提升‚在閱讀時教「字母拼讀法」也間接地靠「不經意的學習」、 在廣泛的情境中‚
投入自學的功夫很多。語文好的人不論是手不釋卷、利用廣播、網路資源‚密集的接觸語文‚因而
給自己大量的「不經意的學習」機會。例如:有人對王建民在美國職棒的發展‚他不可能只靠
Chien-Ming Wang 三個字‚他會需要知道許多相關的字或常識:Yankee, manager, general manager,
pitching coach, pitcher, catcher , ERA 自責分率,BA 打擊率。要讀懂一篇 Chien-Ming Wang 的報導‚
所需要的相關知識與常識‚簡直就是一個大千世界的知識 World Knowledge.單字的知識的基礎其
實就是大千世界的知識。由一個點、而線、面的如網路的密布‚長期的投入廣泛的閱讀才能掌握‚
才能「閱讀以學更多」。
二、問答題:請詳細回答下列問題,每題必須包含定義與舉一個例子說明(請多寫些字、多論述說
明)。每題 20 分(定義論述或論述說明 15 分 舉例說明 5分),共 4題,合計 80 分。
1. 所謂的「每一個學習者的收穫都是一樣多的」是何意? P.124
A: 研究報告證明了學單字沒有捷徑。研究發現‚不論每一個學習者針對某一個字的出發點如
何(有的不曾看過這個字、有的曾經看過這個字、有的對這個字略有印象、有的對這個字略有
認識)每一次的學習中‚每一個人的收穫都是一樣多的(Schwanenflugel,Stahl, & McFalls,1997)
所謂的「每一個學習者的收穫都是一樣多的」‚ 不是說大家都學到同樣的東西‚
而是說每一個人從學習中所能學到的份量都是一樣的。舉例: 用簡單的算術來說‚假設需 要
12 次的學習‚才能充分瞭解一個字‚那麼每一個人從每一次的學習中所能學到的份量都是 12
分之 1。不曾看過這個字的學習者‚他經過一次學習後‚他對於這個字的認識是 12 分之 1; 之
前曾接觸過這個字 2次的學習者‚對這個字略有印象‚他經過同樣一次學習後‚他對於這個字
的認識是 12 分之 3(之前的 2次加上這 1次);其餘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