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 A )以下是同學們在複習完公共意見特性後自行舉出的例子,請問誰的理解可能有需要加以修正?
(A)芹芹:公開性—民眾至投票所投票可公開亮出自己的選票,以彰顯自己的意志
(B)小芳:差異性—關於同性婚姻規範,有人認為應修改民法、有人支持制定專法
(C)小允:不穩定性—隨著社會變遷,民眾對於婚姻的看法漸漸發生轉變
(D)愷愷:影響性—行政院根據釋憲案及公投結果,提出保障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命名《司法院釋字第七四
八號解釋施行法》。
13. ( D )媒體為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權之外的社會公器,是防止政府濫權的重要社會監督力量,於民主社會中它
扮演著ㄈ角色,ㄈ應填入下列何者?
(A)第一部門 (B)第二部門 (C)第三部門 (D)第四權。
14. ( C )「由齊柏林執導的《看見台灣》奪下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此作品不僅讓我們看見台灣的美景,更皆揭
露這片土地上財團不當開採的真相,喚醒國人對這座寶島的守護之心,呼籲政府應盡快增修相關規範。」若
要為此段短文命題,下列何者最為適切?
(A)媒體是民眾耳目的延伸、消息的來源 (B)媒體應兼顧新聞自由與專業倫理
(C)媒體對公共議題的形成具有影響力 (D)媒體報導與真實的差異。
15. ( B )下列有關「媒體近用權」的說法,下列何人的說法有誤?
(A)小恩:民眾不只是內容的接收者,更可以對內容提出修正或主動生產節目
(B)萱萱:是指開放民眾入主媒體,決定經營方針與生產何種內容的權利
(C)大鈞:太魯閣號先行脫困的乘客遭媒體誤認為肇事工人,他可善用接近權要求更正報導
(D)阿宏:民眾須養成獨立思考、多方求證的能力,而非全盤接收媒體傳播的資訊。
16. ( B )以下四位同學分享其如何面對生活中所見的媒體訊息,下列何者的態度較不具備媒體識讀的素養?
(A)小齊:收看新聞時應注意其報導是以事實還是立場作為出發點
(B)阿赫:收到災害資訊我會立刻轉傳,把握時間、避免危害擴大
(C)小穎:看到與認知不符的報導,我會多方吸收資訊,不急著留言批判
(D)阿昌:我會設法了解不同電視台的背後出資者,意識到各家電視台可能存有不同立場。
17. (B )霧峰林家是臺灣史上有名的大家族,也在歷史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林獻堂更是日治時期臺灣社
會運動的領導者,但下列哪個組織與他無關?
(A)臺灣文化協會 (B)臺灣民主國 (C)臺灣民眾黨 (D)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8. (C )日治時期,總督府將鴉片、纏足、辮髮視為三陋習,也做出不同政策因應,下列關於政策和影響何者正確?
(A)對鴉片採取積極態度,嚴格取締吸食鴉片 (B)向社會推廣放足觀念,引起知識分子反對
(C)向社會推廣放足觀念,得到知識分子贊同 (D)辮髮是日本人的象徵,強制大眾剃髮留辮
19. (B )耘耘是個生活在1936年的臺北帝國大學學生,請問下列哪項可能是他會遇到的生活樣貌?
(A)參與黨外活動,舉辦秘密讀書會 (B)跟同學一起購買《臺灣民報》閱讀
(C)在街上看到總督候選人掃街拜票 (D)臺灣總督府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辮髮
20. (D )日治時期臺灣的人口數從初期的三百多萬增加到後期的五百多萬,平均壽命也延到了四十歲左右,請問這與
下列哪項最有關聯?
(A)成立職業學校,培養農業技術人才 (B)規劃公園、博物館等休閒設施
(C)推動星期制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D)建設自來水、地下水等公共設施
21. (C )「日本是立憲國家,臺灣也應享有立憲政治之待遇。而臺灣情況特殊,應有特別立法的需求,所以需要設立
議會來為臺灣設定專屬的法律機制。」從上述判斷,最可能是哪個組織的主張?
(A)臺灣文化協會 (B)臺灣農民組合 (C)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D)臺灣民眾黨
22. (D )「1947年3月11日,阮朝日(臺灣新生報總經理)因病在家休養,被不明便衣人士強押上車離去;黃朝生(醫師
)於臺北市自宅被捕後失蹤。12 日,李仁貴(處理委員會委員)上午出門,遭不明人士挾持後失蹤;林茂生(
臺大文學院教授)於自宅遭不明人士挾持上車後失蹤;宋斐如(人民導報社長)遭六名便衣人員挾持上車後失蹤
。」請從以上的名單中推測,當時這些人的失蹤背景應是何者最為合理?
(A)中日戰爭期間,政府強徵臺灣人從軍 (B)二林蔗農事件過後,政府大肆搜捕犯人
(C)民眾黨違反戒嚴令,遭政府大肆抓捕 (D)行政長官公署清鄉,掃蕩反政府分子
23. (A )「這起事件中,被逮捕的名單都是當時有名的反對勢力,在國際壓力下政府公開審判犯人,許多律師團體爭
相聲援,使得原本因事件受挫的黨外活動重新崛起,這群人更在日後組政黨繼續活動。」關於上文,何者正
確?
(A)這起事件是指美麗島事件 (B)事發原因是雜誌社遊行發生警民衝突
(C)事後人們組成中國民主黨 (D)當時國際上大家鼓吹著民族自決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