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25.「如果有人認為文學是不著塵色的白裳,那是因為他遺忘了『現實』這一件緇衣。崇拜詩聖杜甫的人,不見得讀得
懂『杜詩』,但我們不難想像,當杜甫自外訪友歸來,一進門問他老妻第一句話,也許是:『尚有油鹽否?』」根
據文意,下列何者最符合本文作者的看法?
(A)偉大的詩人也須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B)超脫世俗觀點的文學作品最為動人
(C)物質生活的滿足與文學創作難以兼顧
(D)杜詩的可貴之處在於以生活瑣事入詩
答案:(A)
解析: 從「尚有油鹽否?」一句可知即使是偉大的詩人仍須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文出自簡媜《浮在空中的魚群.
緇衣》。
26. 下列文句「 」中的字詞,何者意義前後相同?
(A)「曾」不吝情去留 / 「曾」益其所不能
(B)「安」能辨我是雄雌 / 爾「安」敢輕吾射
(C)「行」拂亂其所為 /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D)「當」窗理雲鬢 / 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
答案:(B)
解析:(A)從來/增加。 (B)怎麼。 (C)又/行走。 (D)對著/認為。
27. 「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
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蓗 1於昔人,而
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下列敘述何者最符合這段文字的意旨?
(A)喜見印刷術進步,學術創作大量增加
(B)讚許後生可畏,高談闊論,縱橫無礙
(C)自傷書本取得不易,學識難與後輩抗衡
(D)感嘆讀書風氣日下,與書籍出版量不成正比
答案:(D)
解析:由老儒與年輕士子對於書籍的態度可知答案為(D)。題幹出自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
題幹語譯:
我還記得老一輩的讀書人,自稱他們年輕時,想要找《史記》、《漢書》來讀卻無法得到,幸運地得到都親手
抄寫,日夜誦讀,惟恐來不及讀完。近年來,書商輾轉刻印諸子百家的書籍,一天就能廣泛流通,書本對於現
在的讀書人來說,數量那麼的多且容易獲得到這樣的地步,他們的文章學問,應當超過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輕
的科舉士子,都把書籍束之高閣,不去閱讀,言談虛浮不實,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28. 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何者使用最恰當?
(A)他為人作惡多端,今日落得如此下場,真是「甕中捉鱉」
(B)多年之後重回故鄉,不禁有「移山倒海」、世事多變之嘆
(C)他對流浪動物毫不關心,視之如「白雲蒼狗」,不屑一顧
(D)這家臺菜館味美價廉,難怪客人絡繹不絕、「戶限為穿」
答案:(D)
解析: (A)比喻舉手可得、確有把握。 (B)移動山岳,倒翻海水。比喻本領很大或形容氣勢的浩大。 (C)比喻世事變
幻無常。 (D)踏穿門檻。形容來訪人數眾多。
29.
根據文意脈絡判斷,畫線處應填入下列何者最恰當?
(A)命為車駕,兼飼坐騎,以折其罪
(B)慎審之,憫其迫於饑寒,乃縱而歸之
(C)令縛於地,縱馬往來其側以懾之,盜驚悸股慄
(D)先釋其罪,並賞一官,飭其率兵往劫敵營,全勝而回
答案:(D)
解析: 從「識人」與「推恩」得知答案為(D)。
題幹語譯:
有一個偷年羹堯大將軍坐騎的人,被岳鍾琦的部下所逮捕,將要以刑罰論處。年羹堯知道這件事之後,先釋免
他的罪,並賞賜他官職,命令他帶兵前往敵營偷襲,大獲全勝而回。年羹堯因此告訴岳鍾琦:「這個人敢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