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的挑戰與智慧:祖孫相處之道

pdf
4.52 MB
4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 鄭安安
舉辦健康講座的這一天,台下坐的
都是為了想把孫兒帶好、認真筆記的祖
父及祖母們,小恩祖父問「為什麼孫子
有時候講反話?不過他現在不會了啦
都有幫忙做家事」,小晴祖母則是跟大家
分享「水果得要切成塊,對孩子的發展
有幫助」。看起來,每一個祖父或祖母
都有一些獨門招數可跟孫子過招。
隔代教養家庭的相處
「隔代教養」因為近年來家庭結構改
變—規模變小、單親家庭增加等等,加
上雙薪家庭增多、高齡化社會等種種因
,形成現今社會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究竟,什麼是隔代教養家庭?隔代教養
家庭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又擁有什麼優
勢呢?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vol.12920168 14
隔代教養的定義依據不同學者的看
法有許多種分類方式,廣義而言,泛指
祖父母(或其他親友)自願或非自願地
在任何適當時機負擔部分的養育和管教
責任,狹義則指由祖父母(或其他親友)
自願或非自願地負擔大部分或全部的養
育和管教責任。
提到隔代教養家庭,「會養不會教」
是常見的刻板印象。這樣的刻板印象和
隔代教養家庭需要面對的挑戰有關,舉
例來說:
提到隔代教養家庭,「會養不會教」
是常見的刻板印象。這樣的刻板印象和
隔代教養家庭需要面對的挑戰有關,舉
例來說:
1. 祖父母照顧體力不及兒孫或是另有
自身健康問題
小孩們好像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
,喜歡到處跑跳玩耍,有時祖父母可
能因為年紀、體力或健康等因素,只能
喘吁吁地跟在後頭追趕或維護安全,而
較難提供孩子適當的遊戲互動經驗。
2. 過去教育資源較不普及新舊世代間
的教養價值觀有落差
在家長帶著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就
,經醫師轉介心理衡鑑的個案中,有
時會聽到家長轉述長輩的話—「之前
們也這樣帶你們,小孩也自然而然長大
,哪裡會有什麼問題」過去較常見
威權式的單向管教,新時代則有琳瑯滿
、百家爭鳴的教養寶典,崇尚民主開
放的教養觀,當祖父母習慣以威嚇的方
式管教孩子,又或者是,祖父母不再以
威權方式管教兒孫,卻變得過於疼愛寵
,父母親不免擔心這樣的教養方式是
否對孩子造成副作用,甚或想像孩子日
後人格發展是否也連帶受影響。
也有一部分家庭中的父母親是長時
間缺席的,自願或非自願的情況下,祖
父母成為孩子最重要的照顧者,祖父母
可能因為過去受教育機會不多,困難理
解或教導孩子所需的學習目標、缺乏適
當的教養知能,而無法勝任親職功能。
的刻板印象畫上等號,實際上,隔代教養
有其家庭資源及優勢。舉例來說
1.
祖父母與父母親共同分擔親職,不
僅能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也減輕
父母親在經濟支出、照顧心力等各方面
的負擔。此外,有別於核心家庭,三代
同堂的互動,也創造出新的家庭氣氛。
兒童專欄
1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2. 增加祖父母自我認同與價值感
祖父母在帶孫的過程中,有時比較
有耐心及時間陪伴,有時能成為孩子跟
父母的溝通橋樑。跟著孫兒一起進步與
成長,在孫兒成長過程中有所貢獻、傳
承家庭文化,也能增加祖父母的自我認
同與價值感。
如何克服隔代教養家庭的挑戰,善
用隔代教養家庭的優勢,分別給祖父母
及父母提供一些相處之道做為參考:
給祖父母:
1. 教養知能方面,多了解並尊重新時代
的教養觀點,同時也分享過去的經
。例如,講座中小恩祖父問到「為
什麼孫子有時候講反話?」提問內容
可能和對孩子的行為觀察、敏感度、
行為處理原則及彈性等等教養技巧有
。而小晴祖母分享「水果得要切成
,對孩子的發展有幫助」,此觀點
的分享經驗可能和嬰幼兒接觸副食品
,適當的咀嚼經驗能協助控制與整
合口腔動作,有利於未來語言發展等
等發展概念有關。祖父母們如果發現
自己在帶孫的過程中,有力不從心之
,也可再多尋求合適資源、充實相
關知能。
2. 親子溝通方面,祖父母對父母親需要
調整角色,尊重自己的孩子成為父母
之後的教養信念及態度。對兒孫悉心
照顧、疼愛有加之餘,也不能違背家
中基本管教原則,避免孩子因過度寵
溺而變成小霸王。
給父母:
1. 教養知能方面,多分享新時代的教養
觀點,同時也多了解並尊重過去的經
。例如,講座中小恩祖父問到「為
什麼孫子有時候講反話?」父母親可
多了解祖父在何時觀察到這些行為
共同討論小恩和祖父母及父母親互動
時的行為有無異同,並分享處理及回
應的策略等等。
祖父母含飴弄
,不僅享受
天倫之樂、減
輕父母親的負
,也營造新
的家庭氣氛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vol.12920168 16
2. 親子溝通方面,父母與祖父母多互
,了解並尊重彼此的個性及世代間
的家庭文化差異,也需考量祖父母的
體力及教育背景等,在托管孩子的時
候建立適當的期待。父母對孩子則需
多互動、多陪伴,並設立家中穩定一
致的管教原則。
除了多充實教養知能及親子溝通
祖父母或父母如果遇到親職壓力過大的
狀況,適時自我照顧及調適壓力,也
是非常重要的事,唯有適時紓解親職
壓力,才能有更多心力照顧孩子,必
要時,也可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兒童
復健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等專業人員協
助,以釐清教養困難所在。
無論是祖父母、父母及孩子,在家
庭中都有各自的發展任務及生命階段
隨著時間一起變化及成長。因此,把握
隔代教養家庭的相處之道,彼此充實並
分享教養知能、真誠開放地溝通,並隨
著每個家庭成員的變化及成長,不斷動
態地調整,才能共同克服隔代教養家庭
可能面臨的挑戰,充分發揮各自的角色
功能,營造正向穩定的家庭環境。
兒童專欄
1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