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所載人物與下列選項相同的是:
(A)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虚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B)山染嵐光帶日黄,蕭然茅屋枕池塘。自知寡與真堪笑,賴有簞瓢一味長
(C)蓋世英雄力拔山,豈知天意主西關。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嘆身亡頃刻間
(D)湘江蕭瑟幾多吟,千載詩魂何處尋?炙冷杯殘一支筆,風吹雨打百年心
解析:題幹:項羽。判斷關鍵:自矜功伐、霸王之業、身死東城。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贊 》。
(A) 賈誼。判斷關鍵:逐臣、賈生。出自李商隱〈賈生〉。
(B)顏回。判斷關鍵:蕭然茅屋、筆。出自羅從彥〈顏廟〉。
(C)項羽。判斷關鍵:蓋世英雄、力拔山、范增可用、身亡頃刻間。出自宋·朱淑真〈項羽〉詩。
(D)杜甫。判斷關鍵;千載、炙冷殘杯。「千載,出自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千載琵琶共古言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冷 炙
殘杯」, 出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選項出自于瑞〈讚杜甫〉。
語譯:題幹:(項羽)誇耀滅秦功勞,獨逞個人私慾,不知效法古人,認為依靠武力就可成就霸業,就能統治天下;才不過五年,就讓
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不知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
(B)日光透過霧氣,暈黃了那片山頭,寂寥的茅屋座落在池塘邊。顏回不同流俗面能快樂,這種食飯的滋味,長在他的心中。
27( B ) 下列關於宋應星《天工開物》〈膏液緒言〉的文句理解,何者正確?
(A)「使織女燃薪,書生映雪,所濟成何事也」:藉由織女、書生勤奮不懈的事蹟,勉勵大眾努力以成大事
(B)「假媒水火,憑藉木石,而後傾注而出焉」:說明膏液需要透過淬鍊加工的方式取得
(C)「車得一銖而轄轉,舟得一石而罅完」:說明當時交通便捷,已有舟車等運輸途徑
(D)「至菹蔬之登釜也,莫或膏之,猶啼兒之失乳焉」:指膏液有食用功能,可以哺育乳兒。
解析:(A)藉織女、書生事蹟,說明人有夜間用火的需求。(C)主要讚揚膏液可用於潤滑車子轉輪,以及填補船隻縫隙。
(D)以嬰兒需哺乳來比喻煮菜時膏液的不可或缺。
28( B ) 綜合甲文與圖表,請判讀
選項是:
甲 《孟子·盡心》:「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論及構成國家重要結構的三種寶物,是諸侯應該
擁有的,這其中意謂著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人民,國家也就不成其為國家。
南朝中軍錄事參軍周朗,他在給宋世祖(劉宋)奏書上說戰爭使人口損失一半以上:「自華夷爭殺,戎夏競
威,破國則積屍竟邑,屠將則覆軍滿野,海內遺生,蓋不餘半」他認為一個政權,「不患士之不廣,患民之不育」,
把人口減少當作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漢魏之際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針對人口與國家的關係,也於《中論·民數》
篇表示:「故民數者,名事之所自出也,莫不敢正焉;以分天理、以令貢賦、以造器用、以制祿食、以起田役、
以作軍旅」糧食器物是人生產的,賦役、兵役都要人去服務。缺少人,一個政權就沒有大量的财政收入和可服勞
役、軍役的人。所以為增加人口,歷代統治者都採取了強迫人民早婚的措施。
考察歷朝政府關於婚龄的規定,有兩種類型。一是常規的,確定法定年龄,即規定男女到多少歲才可以
結婚;一是臨時性的,視當時社會情況而定,是為解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而定。越王句踐被吳國戰敗回到會稽,
臥薪嘗膽,準備力量進行復仇, 實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政策。因而宣布:「女子十七歲不嫁,其父母有罪;
丈夫二十,其父母有罪」(《國語·越語上》)。西漢惠帝六年(公元前 189 年)詔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
五算。」《漢書·惠帝紀》漢代人口中的稅賦規定,十五歲至五十六歲男女成年人交納,要繳交每人一「算」。「算」
是120 錢,但商人和奴婢要交二算,顯而易見乃針對十五歲以上至三十歲不嫁女子的懲罰。
西晉時期的晉武帝在泰始九年(公元 273 年)下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女兒到了十七
歲父母還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透過政府官員強行將其婚配了。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 627 年)詔書有令:「其庶
人男女無室家者,並仰州縣官人以禮聘娶,皆任其同類相求,不得抑取。」詔令解釋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妻
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以除,並須申婚媾,令其好和,若守志貞潔,並任其情,無勞抑以嫁娶。」(《通典·禮·男
女婚嫁年龄議》)上述唐貞觀時期詔書表述極為清楚:孀婦喪服期滿,政府就要求她再行婚配,對於堅持不改嫁的也
不強迫。
乙、 歷朝強制結婚年齡的法令表:
春秋 越王句踐,前5世紀 2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