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社寮國民小學 110 學年度第一學期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科領域期中評量
六年 忠 班 座號:___ 姓名:_______ 家長簽名 :
一、 是非題(每題 1分,共 10 分)
1.( )水的型態很多,例如、雲、霧、霜、水蒸氣、雪…
等,這些型態全部都看得見。
2.( )風的中心常有颱風眼出現,颱風眼經過的地區通
常風雨最大。
3.( )低氣壓籠罩的地區,氣壓比外圍低,天氣狀況較
不穩定,容易下雨。
4.( )當滯留鋒形成時,由於鋒面無法迅速移動,而徘
徊停留於原地,往往使得附近地區出現陰雨連綿
的天氣。
5.( )乒乓球殼若凹陷了,可利用物體熱脹冷縮的特性,
將球丟入「冰水」中,球殼遇冷,體積縮小,就
可恢復原狀了。
6.( )氣象預報「週三之後,隨著鋒面往南移動,臺灣
地區的降雨將會逐漸趨緩」,報告中提到的「鋒
面」是指冷、暖氣團互相接觸影響的地方。
7.( )在裝有冰塊的杯子中加鹽,是因為鹽會放熱使冰
水溫度降得更低。
8.( )把電暖器放在房間的地板,因為熱空氣會上升,
使房內溫度變得更舒適。
9.( )有的金屬湯匙會使用塑膠或木頭的握把,因為金
屬比較堅固耐用,但塑膠、木頭比較美觀。
10.( )鐵軌上有細縫的設計,主要是防止高溫時鐵軌膨
脹變形。
二、 選擇題(每題 2分,共 20 分)
1.( )雲、霧、雨、雪、露、霜的敘述,哪項不正確?
①雲是液態或固態 ②露和雨是液態
③霧和霜是液態 ④雪和霜是固態。
2.( )燒杯內的冰塊中加入鹽,不久會在杯壁外出現白
色的什麼? ①霜 ②霧 ③露 ④雪。
3.( )從等壓線可以知道氣壓高低,請問氣壓單位是什
麼? ①毫米 ②公尺 ③百帕 ④公斤。
4.( )颱風侵襲所帶來的災害有時非常嚴重,下列
哪種災害的發生與颱風無關?
①淹水 ②土石流 ③強風 ④暴風雪。
5.( )颱風最常在下列哪些季節侵襲臺灣,帶來強風豪
雨?①春、夏 ②夏、秋 ③秋、冬 ④春、冬。
6.( )哪一種加熱食物的方式没有用到「對流」?
○
1水煮 ○
2蒸 ○
3炒 ○
4油炸。
7.( )下列哪種物質加熱再冷卻後,能再恢復原本的形
態? ①圖畫紙 ②木材 ③蝦子 ④奶油。
8.( )在熱咖啡杯外套上紙套,是為了防止熱傳導到手
上。下列哪一個物品,不具有減緩熱傳導的功能
?○
1陶製杯墊○
2布手套○
3木製鍋墊○
4鋼鍋鍋身。
9.( )夜晚在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
會附著在葉子或物體上是什麼?
①霧 ②霜 ③雲 ④露。
10.( )下列為車子散熱的方法及原理,何者正確?
○
1在車子上灑水,利用輻射的方式將熱帶走。
○
2打開車門,可加速車內外空氣對流。
○
3車窗加裝遮陽簾,可減少熱傳導進入車內。
○
4打開冷氣,可加速熱氣傳導到車外。
三、 配合題(每格 1分,共 25 分)
1.進行「空氣的對流」實驗時,移開兩個廣口瓶中間的玻璃片
後,會發現煙霧有所變化。觀察甲、乙兩種結果,回答問題
甲:移開玻璃片後, 乙:移開玻璃片後,
煙霧維持在下方不動 煙霧維持在上方不動
(1)由甲圖煙霧移動的方向可知,上瓶是( )瓶,
下瓶是( )瓶。(填冷或熱)
(2)承第(1)題,若將兩個瓶子的位置上下對調,煙霧會
向( )流動。(填上或下)
(3)由乙圖煙霧移動的方向可知,上瓶是( )瓶
,下瓶是( )瓶。(填冷或熱)
(4)承第(3)題,若將兩個瓶子的位置上下對調,煙霧會
向( )流動。(填上或下)
(5)根據實驗結果可知:冷空氣會向( )流動,
熱空氣會向( )流動。(填上或下)
2.爸爸利用沸水煮雞蛋,在過程中會運用到哪一種熱的傳
播原理?填入代號。
ㄅ對流 ㄆ傳導 ㄇ輻射
爸爸拿了一個鐵鍋子裝水,放在瓦斯爐上要將水煮沸
。瓦斯爐的爐火會透過 的方式將熱傳給鍋子,
鍋子再將熱傳給水。而爸爸一直站在瓦斯爐旁,覺得熱,
這是因為瓦斯爐上的火利用 的方式傳熱。
一段時間後,鍋子裡的水因為熱的 煮沸了,
爸爸將蛋放入熱水中,在熱水中上下翻滾的雞蛋因為熱的
一會兒就熟了。爸爸關了火後,戴上用布做的
手套,隔絕熱 ,避免手燙傷。
爸爸將鍋子放到已裝滿冷水的水盆中,要利用冷水降
低鍋子的熱度,這是因為鍋子的熱度透過 的方
式將熱傳給水盆中的冷水。
最後水盆中冷水的溫度會(______________)。
(請填升高或下降)
3.下列是使用酒精燈時的注意事項 對的打ˇ,錯的打╳
( )(1)用嘴巴直接將火吹熄。
( )(2)利用酒精燈燈罩將火蓋熄。
( )(3)利用另一個點燃中的酒精燈點燃酒精燈。
( )(4)使用酒精燈時,準備一條溼抹布放旁邊。
4.颱風來襲前,應做好下列哪些防颱準備?請打。
(1)( )儲存食物或乾糧。
(2)( )將戶外所有的樹木都砍掉。
(3)( )儲存飲水及生活用水。
(4)( )盡快徒手修復斷落電線。
(5)( )將屋外的懸掛物固定好或取下。
(6)( )準備電池、手電筒或火柴、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