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Q&A
什麼是「課程學習成果」?什麼是「多元表現」?
答:
1. 「課程學習成果」指課表上有學分課程的學習成果,如部定必修、校訂必修、多元
選修及加深加廣課程,在這些課程中完成的學習成果,上傳後需經過任課教師認證才能
勾選。
2. 「多元表現」指沒有學分課程的成果或校內外競賽、志工服務、自主學習計畫等項
目,不需經過教師認證即可上傳、勾選。
只限學科及在校上課內容上傳嗎?
答:
1. 有學分的課程都可以上傳「課程學習成果」。
2. 至於課餘自行製作之文件成果或「微課程」完成的作品,則可以當成多元表現上傳至學習歷
程檔案。
拿到團體競賽的獎狀,該如何呈現個人努力的成果呢?
答:
1. 團體競賽的獎狀可列為「多元表現」上傳成果。
2. 建議可將獎狀置於撰寫參與這項競賽的「學習心得成果」中,陳述重點應於展現自己在該項競賽的付出與收穫,並進行自我能力的反思。
營隊活動的心得報告能否屬於多元表現?
答:
1.可以「多元表現」。
2.所有可以展現自我特色或學習歷程的作業、學習單、活動單與社團或營隊活動的心得報告等,都可以上傳喔!
參加課外活動(例如:至中興大惠蓀廳參與國際學人講座、至東海大學參加多元學習營隊等)的心得可以作為學習歷程檔案上傳嗎?又,該由誰來認證呢?
答:
1. 可以,屬於「多元表現」。
2. 多元表現不需要教師進行認證。
專題研究的期末報告只能上傳一份嗎?還是不同的科別可以各上傳一份?
答:
1. 建議一個學期只上傳一至兩份為宜,因為「課程學習成果」每學期可以上傳的件數只有10件,應
妥善利用。
2. 如果同一份報告分不同科別上傳,會佔用能個人上傳的件數額度。
關於自己有興趣或未來極可能申請入學的領域,目前若沒有可以上傳的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該怎麼辦?
答:
1. 建議學生不一定只上傳有興趣的學習領域成果上傳,只要是自己花了心思與時間製作完成的作品,都儘量在截止時限前完成上傳。
2. 所有可以展現自我特色或學習歷程的作業、學習單、活動單與心得報告等,都可以上傳喔!
要依據自己欲申請入學的學群繳交嗎?(但目前還不知道自己要考哪一個學群)
答:
1. 能依要考的學群繳交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當然是最好的。
2. 但如果志向尚未確定,可以先鎖定幾個將來想要的學群繳交相關資料,如果興趣真的很廣泛,則可以上傳自己覺得可以展現自我特色的資料。
校內藝能科(例如:音樂、家政或美術)的學習成果也可以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嗎?
答:
當然可以「課程學習成果」!
1. 只要是課表上有學分的課程,都可以上傳課程學習成果。
2. 藝能科的作業大部份是實作作品,有時候會更能展現個人的學習成果與特色。
若高一學校沒有開設該科課程,但卻想繳交該科之學習歷程檔案,請問是否可行?
答:
1. 學生自行研修或學習所產出的作品,當學期沒有該科或該領域的相關課程,則不能上傳至
「課程學習成果」。
2. 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類的作品可以當成「多元表現」上傳至學習歷程檔
各種成果的檔案可以用手機傳嗎?
答:
1. 課堂上授課教師的作業,加上學習心得後再轉成PDF格式上傳會比較完整。
2. 所以建議使用電腦利用文書處理軟體製作後,再上傳為宜。
如何從課程作業整理出一份完整且可以上傳的報告?
答:
1. 自行選擇適當的課程作業,並加入撰寫動機及學習心得後,轉成PDF格式上傳至「課程學習成果」。
2. 建議學生可於上傳課程學習成果之前,與「校內開設有學分的課程」授課教師討論後再行上傳。
「多元表現」要上傳什麼?
答:
能展現個人特色的證明或作品都可以,例如:社團活動、服務學習、檢定證照、競賽作現、擔任幹部經驗或心得等
參加「創意智慧鐵人」或「旺宏科學獎」等競賽,但獎狀或參賽證明遺失了,還可以上傳嗎?
答:可以,將參賽過程、參賽心得與期間的活動照片,彙整成一份報告後,上傳至「多元表現」。
參加競賽只有獲獎才能上傳成果嗎?
答:
1. 無論是否得獎,都可以上傳成果,例如:參賽心得、個人學習成果等。
2. 建議將參賽過程、參賽心得與參賽過程的照片彙整成一份報告,上傳至「多元表現」。
「課程學習成果」是同性質視為一件?還是每一份文件就算是一件呢?
答:
1. 基本上是一份文件視為一件,就算是同性質,只要是不同作業都可以上傳。
2. 本校的規定為:「課程學習成果」每學期只能上傳10件;「多元表現」每學年能上傳20件。
中學生網站─閱讀心得寫作若沒有得獎,也可以上傳嗎?
答:
可以,建議加入讀書心得撰寫過程及參賽心得後,轉成PDF格式上傳至「多元表現」中的「其他活動記錄成果」。
全民英檢的證書是聽說讀寫,但選項都是分開的,可以放入嗎?
答:
可以,英檢是個人的能力檢定,可以上傳至「多元表現」中的「檢定與證照」。
多元表現一定要傳有證書的嗎?如果是看線上演講或具學術性的節目再撰寫心得,也可以算嗎?
答:
1. 可以,只要是能展現出個人特色的作品都可以上傳至多元表現。
2. 但建議除了撰寫心得之外,前面加入為什麼選擇這部線上演講觀賞的緣由與切入點為宜
參加的營隊活動未發證書,也可以上傳嗎?
答:
可以,建議將參加活動的過程、學習心得及照片彙整成一份報告上傳至多元表現
社團活動的報告要給誰批改?
答:
社團作業屬於多元表現,多元表現不需要老師認證即可順利上傳
目前還不確定未來方向要如何選擇上傳的檔案?
答:
1. 能依要考的學群繳交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當然是最好的。
2. 但如果志向尚未確定,可以先鎖定幾個將來想要的學群繳交相關資料,如果興趣真的很廣泛,則可以上傳自己覺得可以展現自我特色的資料。
寒假參加營隊算高一下學期的學習歷程嗎?
答:
1. 營隊活動的成果屬於多元表現。
2. 多元表現沒有上、下學期之分,是整學年可以上傳20件至校內平台,高一下學期結束後,再勾選10件上傳至教育部的平台。
根據大學招聯會公告,學習歷程檔案將重質不量,擇優這樣反而讓學生更為困擾什麼是優秀的作品?什麼叫做有品質的作品?或者,就先上傳,至少未來選擇性比較多?
答:
1. 對校內老師們的宣導,就是「有作品就上傳。
2. 因為要「勾選傳到中央資料庫」的件數少於「校內平臺上傳量料庫」的件數,因此應該盡量上傳,屆時高三申請入學時才有足夠的可觀物件數。
高三準備要上傳的資料,可否將以前高一、高二的活動心得整併後成為同一個檔案再上傳呢?例如:社會服務經驗,高一參加過科博館志工、高二有社區服務、醫院志工義賣、高三擔任圖書館志工?
答:
1. 建議服務學習成果(屬於「多元表現」),逐年都要上傳為佳。
2. 因為每一次的服務學習都會有不樣體驗,若要彙整到高三才上傳,可能會因為每一次的服務學習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而可能詞不達意,或者限縮了學生充分展現高一、高二到高三的學習感受(或說心智程度)與學習歷程的表現特色與關鍵轉變。
學習歷程檔案的成果,要需要看到完整的學習軌跡?還是盡量擇優比較好呢?例如:服務學習,學生可能於同一個學期內,先參加某志工培力課程、再參加志工服務活動,最後又有一個週末在某社教館進行成果發表會。
答:
1. 志工服務學習的成果屬於學習歷程檔案中的「多元表現」,由於每學年度得上傳之件數上限為20件,故如果可以,建議學生多多上傳為宜。
2. 惟應達成「每個項目大致上至少要有一件作品」的原則,因為高三5月份之後,申請入學第二階段之大學多元表現參採項目為未知數,故每個項目至少有一件作品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3. 此外,如有類似提問中的「同一項目活動可產出多份成果」,則建議可針對其中一場較特別或具有意義之活動製作成果、另期末前彙整半年的活動心得再製作一份綜整作品,應該是妥適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