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清帝國早期,為避免漢人與原住民間發生衝突,清廷採用
何種方式來處理?
(A)積極處理兩者間的糾紛
(B)畫定番界,禁止漢人進入原住民地區開墾
(C)禁止原住民進入漢人地區
(D)開山撫番,同化原住民。
20. 清康熙年間,漢人移民到今雲林、彰化一帶拓墾,其相關
事務應屬於哪一行政單位所管轄?
(A)臺灣府 (B)臺灣縣 (C)諸羅縣 (D)鳳山縣。
21. 臺中市有一所小學名為「土牛國小」,關於「土牛」的名
稱是在清朝統治時期出現的,其敘述何者正確?
(A)在清帝國時期是漢番交界之地
(B)是漢人渡海移民來臺的第一個據點
(C)是鄭氏時期政府發給農具、牛隻,鼓勵開墾之處
(D)是高山族狩獵的地區。
22. 品翰參觀文物展時看到一塊解說牌,部分內容如附圖。請
問:這段文字應該是描述下列何人的建設成果?
(A)沈葆楨 (B)邵友濂 (C)施琅 (D)劉銘傳。
23. 荷蘭東印度公司利用「以番制番」政策加強地方控制,陸
續征服臺灣南部原住民,最為著名的代表事件為發生在
1635 年的哪件事?
(A)大肚王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麻豆社事件 (D)郭懷一事件。
24. 承上題,17
世紀西拉雅族規模最大的部落,遭到軍隊強力
鎮壓後,與荷蘭人簽署條約,以下條約內容何者錯誤?
(A)該社原住民不再與荷蘭人及其盟友對抗。
(B)作戰時要與荷蘭人並肩作戰。
(C)不得干擾收購鹿皮的日本人,並讓他們自由通行。
(D)部落長老若被召喚,須至熱蘭遮城聆聽政令。
25. 台灣開港通商後,有一歐洲人決定來台發展貿易,打算在
台灣剛核定開放的四個港口中,選一處地點來設立貿易公
司,下列何者不是他選擇的地點?
(A)基隆 (B)淡水 (C)鹿港 (D)安平。
26. 宜芸與紫君討論某一段臺灣歷史──宜芸:「此事的起因
是這個國家以人民被臺灣原住民殺害為藉口,派兵攻打臺
灣。」紫君:「清廷最大失策是承認這個國家的出兵行為
是『保民義舉』。」他們是討論下列何者?
(A)清法戰爭 (B)甲午戰爭
(C)鴉片戰爭 (D)牡丹社事件。
27. 清朝末年的幾場對外戰爭,對於臺灣歷史發展頗具影響。
下列配對,何者錯誤?
(A)日軍犯臺→廢除進入番界禁令
(B)清法戰爭→臺灣設省
(C)清法戰爭→廢除渡臺禁令
(D)英法聯軍→臺灣開港通商。
28. 林敏在收集臺灣史料時,發現一幅清帝國時臺灣的古地圖
,從圖中看到臺灣府及三縣的建置,由此可知這是始於下
列哪一個時期的地圖?
(A)康熙年間 (B)雍正年間
(C)乾隆年間 (D)嘉慶年間。
29. 士鈞是清雍正年間的漳州人,若他想要到臺灣開墾田地,
依當時政府規定,他須具備何種條件?
(A)在臺灣有親戚 (B)已婚且育有子女
(C)提出開墾計畫書 (D)需有渡臺證照。
30. (甲)施琅攻臺 (乙)牡丹社事件 (丙)清法戰爭(丁)臺灣開港
通商(戊)臺灣建省。有關上述臺灣歷史大事,若按照先後
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戊 (B)乙丙丁戊甲
(C)乙丁丙甲戊 (D)甲丁乙丙戊。
31. 宜靜是一位原住民,生活在 17 世紀初的北台灣,以下何
者不可能是他的生活經歷?
(A)偶而跟海商貿易交換物資 (B)以漁獵、游耕維生
(C)負責轉賣鹿皮到歐洲 (D)田野間追捕野鹿
32. 根據史料記載:「臺灣一種無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
不賣,不負載道路,俗指謂羅漢腳。」 請問:羅漢腳形
成的原因與下列何種政策有關?
(A)海禁政策 (B)渡臺禁令 (C)劃界封山 (D)寓兵於農
33. 現今屏東縣車城鄉的「石門古戰場」,以及恆春縣城城門
,均為清帝國統治時期抵抗何國侵略臺灣所遺留的史蹟?
(A)日本 (B)英國 (C)美國 (D)法國。
34. 「在 1652 年,臺灣南部一位頗負聲望的社會領袖,向漢
人民眾說道:『臺灣以前是個蠻荒之島,幸好有我們漢人
的農業開墾。如今紅毛喧賓奪主,據地為有並且橫徵暴斂
,逼我們走上絕路,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奮起一戰。』於
是議決起事。」請問這位社會領袖是?
(A)李旦 (B)郭懷一 (C)沈有容 (D)鄭成功。
35. 在國際法當中,將「未成為國家的部落集團居住之地」視
為「無主地」,十七世紀時的臺灣即在此原則下被認定是
「無主地」,可以直接被合法占有。但事實上,當時的臺
灣中部已有近似於王國的跨部落聯盟組織,一直是荷蘭人
與鄭氏政權想要控制全臺的阻礙。請問:上述的部落聯盟
指的是下列何者?
(A)大肚王國 (B)馬賽王國
(C)新港王國 (D)卑南王國。
36. 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隨著來臺開墾的民眾日益增多,
臺灣各地也陸續有人們耕作、貿易的足跡。請問:臺灣的
土地開發是以哪一走向為主?
(A)由南而北,由東而西 (B)由北而南,由東而西
(C)由南而北,由西而東 (D)由北而南,由西而東。
37. 清朝統治初期,出現台灣棄留論的爭議,後清朝決定保留
台灣的原因是基於台灣何種地位的重要性?
(A)經濟 (B)交通 (C)戰略 (D)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