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縣立埤頭國民中學 111 學年度 第一學期 第二次段考 自然科詴題
七年 班 座號: 姓名:
澱粉液,然後依實驗設計分別加入酵素 X、酵素 Y、稀鹽酸或
蒸餾水。裝置完成的詴管靜置室溫下 24 小時後,結果只有甲
詴管的蛋白方塊消失;用碘液檢測只有丁詴管沒有澱粉。小
亞將此實驗各詴管的處理與結果整理如附表:
36. ( ) 根據此實驗結果,下列敘述何者是最合理的結論?
(A)酵素 X在中性環境下能使澱粉消失 (B)酵素 Y在
酸性環境下能使澱粉消失 (C)酵素 X在酸性環境下
能使蛋白方塊消失 (D)酵素 Y在中性環境下能使蛋
白方塊消失
37. ( ) 若酵素 X及酵素 Y的來源都是人體消化腺所分泌的
液體,則下列推論何者最合理? (A)酵素 X來自唾
腺 (B)酵素Y來自唾腺 (C)酵素X來自肝臟 (D)酵素
Y來自肝臟
※淇淇是一年級的新生,配合學校進行健康檢查,來到了抽血
站,看見桌上放著一根根貼有同學名字的採血管,管內事先
放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避免血液在送驗過程中凝集,
護士在小明的手臂上部綁上一條止血帶,然後以食指按壓浮
出的血管,隨後抽出兩管紅色的血液。詴回答下列問題:
圖(一)
甲 乙 丙
圖(二)
38. ( ) 血液呈現紅色,與圖一的哪個部分有關?
(A) A (B) B (C) C (D) D
39. ( ) (甲)水;(乙)氣體;(丙)葡萄糖;(丁)細胞。以上哪
些包含在血液裡?
(A)甲、丙、丁 (B)甲、乙、丙
(C)甲、乙、丙、丁 (D)乙、丙、丁
40. ( ) 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以防止血液凝集,血液凝
集和圖一中的哪個血球有關?
(A)都無關 (B)B (C) C (D) D
41. ( ) 圖一中何者可抵抗病原體並利用吞噬的方式消滅病
原體? (A)A (B)B (C)C (D)D
42. ( ) 護士以食指按壓浮出的血管,是圖二的哪一個血管?
(A)甲 (B)乙 (C)丙
43. ( ) 圖(二),有關人體血管的比較,何者正確?
(A)脈搏是血液壓入乙血管管壁,產生擴張及復原情
形 (B)管壁彈性最差的是靜脈
(C)血流速度最慢得是甲血管
(D)人體中分佈最廣的是丙
44. ( ) 下表為淇淇健康檢
查的血液分析報告,
請問他的身體可能
面臨了什麼病症?
(A)傷口發炎
(B)貧血 (C)高血壓 (D)壞血症
45. ( ) 下列對於人體免疫的敘述,何者錯誤?
(A)皮膚與黏膜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B)白血球可以將病原體吞噬
(C)淋巴球可以製造具專一性防禦的抗體
(D)人體免疫系統不能記住入侵者特性
※淇淇吃了早餐後,到學校參加運動會,今年她參加女生 800
公尺比賽,附圖為心臟及血管示意圖,詴回答下列問題:
圖一 圖二 圖三
46. ( ) 比賽前,謀謀幫淇淇測量脈搏次數與心搏次數,按壓
右手如附圖一,則謀謀應按何部位來測量脈搏最強處?
(A)甲 (B)乙 (C)丙 (D)丁
47. ( ) 測量結果:①運動前每分鐘脈搏次數:甲次; ②運
動前每分鐘心搏次數:乙次; ③運動後每分鐘脈搏
次數:丙次; ④運動後每分鐘心搏次數:丁次。請
問:甲、乙、丙、丁四者的大小關係,為下列何者?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48. ( ) 圖(三),已知血液離開心臟後,直接進入甲血管,然
後流經乙血管,再由丙血管流回心臟,各血管內血液
中O2的含量如圖三所示。若乙血管是物質交換的場
所,則甲、乙、丙對應的血管名稱,下列何者正確?
(註:O2為氧氣;主動脈,也可稱為大動脈)
(A)甲是肺動脈 (B)乙是肺靜脈
(C)丙是主動脈 (D)丙是大靜脈
※穿新鞋時常會磨破後腳跟、或產生水泡,這類水泡是因為腳
跟與新鞋過度摩擦,使皮膚的表層和下層組織脫離,液體逐
漸累積在此空間中而形成。請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49. ( ) 下列何者屬於水泡中的液體成分?
(A)血漿 (B)組織液 (C)淋巴液 (D)膿
50. ( ) 若是刺破水泡,人體最先被破壞或引發的防禦機制是
下列哪一種?
(A)皮膜屏障 (B)發炎反應
(C)專一性免疫 (D)產生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