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立埔心國中 七年級 108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274.21 KB
頁數
3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12-19,离现在 5 31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彰化縣立埔心國民中學 108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歷史科試卷 一年__________ 姓名:
1. 老師介紹臺灣早期的一種耕作方式:「他們在開始耕種
前,會先砍樹整地,再以焚燒林木後的灰燼作為肥料,而
後播種等待收成。耕地使用數年後,地力耗盡,便另外尋
找新耕地。」老師提及的「他們」最可能是指下列何者?
(A)大航海時代的荷蘭人 (B)鄭氏時期的漢人
(C)十五世紀平埔族原住民 (D)清帝國時期的客家人。
2. 書中某段文字寫著「西元 1636 年起他們令其所征服
的原住民各社選出長老,每年須集會一次,會議上除了宣
達他們的施政措施外各長老須向他們宣誓效忠1641
此項集會稱之為『地方會議』上文中的「他們」
指下列何人?
(A)荷蘭當局 (B)鄭官官員
(C)漢人海商 (D)清帝國官員。
3. 提到「麻豆」一般人總會聯想到酸甜多汁的麻豆文旦,
麻豆區早期為平埔族麻荳社的聚落所在。其名稱由來有兩
種說法:一說來自於平埔族語「眼睛」的意思。另外,有
學者認為這個名稱可能源自漢語「碼頭」的音譯。請問:
上文的平埔族所指為何?
(A)泰雅族 (B)西拉雅族
(C)凱達格蘭族 (D)噶瑪蘭族。
4. 臺灣史文獻中關於荷治時期有一段記載「番人習紅毛
字者曰教冊,用鵝毛管削尖,注墨汁於筒,湛而橫書,由
左而右……。」文中「紅毛字」應是指下列何種文字?
(A)西班牙文 (B)葡萄牙文
(C)新港文字 (D)英文。
5. 歷史老師請學生介紹「新港文字」的相關內容。學生講
述過程中,老師發現學生論述有錯誤的地方。請問:下列
哪個學生的論述不正確?
(A)提供給西拉雅族閱讀與書寫
(B)文字的出現是因為方便傳教
(C)是由西班牙的傳教士所創造出來的
(D)「新港文書」又稱為「番仔契」
6. 在國際法當中,將「未成為國家的部落集團居住之地」
視為「無主地」,十七世紀時的臺灣即在此原則下被認定
是「無主地」,可以直接被合法占有。但事實上,當時的
臺灣中部已有近似於王國的跨部落聯盟組織,一直是荷蘭
人與鄭氏政權想要控制全臺的阻礙。請問:上述的部落聯
盟指的是下列何者?
(A)卑南王國 (B)馬賽王國
(C)新港王國 (D)大肚王國。
7. 根據西班牙文獻記載:臺灣北部的原住民不但善於操
舟,且懂得外語,在尚未接觸外人前,已經與海商間有貿
易往來。上述臺灣北部的原住民應該是下列何者?
(A)馬賽族 (B)泰雅族
(C)賽夏族 (D)西拉雅族。
8. 他們在占領雞籠的次年在馬尼拉的總部就通過在臺灣
設立教區案,可見其傳教之積極。當時在臺傳教的對象,
除原住民外,還有在地的漢人和日本人。先後來臺的教士
有三十多人,其中還包括日籍神父。當時傳播應是下列哪
個宗教?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道教。
9. 書上寫著「十七世紀以來荷蘭人西班牙來到臺灣
讓與其接觸的原住民之生活產生許多變化。」請問:這些
變化不包括下列何者?
(A)可捕捉的鹿群愈來愈少 (B)改變原有的宗教信仰
(C)生活空間受到外來壓迫 (D)被迫學習游耕的技術。
10. 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後,陸續調整臺灣的行政區劃,
其主要原因為何?
(A)擴大統治範圍,增加財政稅收
(B)因為人口增加,解決治安問題
(C)鄭氏勢力不斷在各地製造紛爭
(D)原住民要求官方維護地方安全。
11. 荷蘭來臺後,曾實行的村社承包制度稱為「贌社」,其
是將轄下原住民村社的交易權公開招標。商人得標後即可
獨占村社的所有交易。得標的承包商以布匹、鹽、鐵鍋及
各種雜物和原住民交易商品,再轉賣這個商品以賺取利
潤。請問:當時商人主要是想取得原住民的哪項商品?
(A)鹿皮 (B)香料 (C)絲綢 (D)稻米。
12. 從荷蘭在臺時期到鄭氏在臺時期的發展觀察原住民族
與漢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鄭氏政權逐漸削弱荷蘭時期奠基的基督教文明
(B)原住民族受到鄭氏政權的保護,文化得到較好的發展
(C)鄭氏在臺時期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比荷蘭在臺時期來
得大
(D)原漢衝突因為政府介入的關係,所以逐漸下降。
13. 對於清政府平定臺灣後引發的臺灣棄留爭議康熙皇帝
最後的決定為何?
(A)保留臺灣,但不設官治理,繼續視其為化外之地
(B)保留臺灣,立即建省,以便積極治理
(C)保留臺灣但只為防臺而治臺避免再度成為反清基地
(D)放棄臺灣因為將臺灣納入版圖會導致財政負擔沉重。
14. 清帝國統治臺灣的初期,採取「為防臺而治臺」的統治
政策,來避免臺灣成為犯罪者的基地。請問:這樣的統治
政策包括下列何者?
(A)加強漢人與原住民的溝通 (B)將漢人遷至中國沿海
(C)將臺灣建省並派巡撫來臺 (D)增加來臺漢人的限制。
15. 清政府領有臺灣後不久,即頒布「渡臺禁令」。請問:
下列有關「渡臺禁令」的敘述,何者符合史實?
(A)除配偶外,規定禁止攜帶男眷
(B)禁令執行時寬時嚴,移民偷渡情形仍然普遍
(C)渡臺證照手續相當複雜,但不難申請
(D)規定女子須申請渡臺證照,才允許到臺灣居住。
16. 下列何者為渡臺禁令的影響? ()來臺漢人男女人口
比例失衡 ()羅漢腳充斥 ()民間偷渡情形已不復見
()漢人與原住民從此和平共處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17. 歷史老師上課時在黑板上畫出臺灣地圖並標上土牛紅
線,說明這條線於清代稱為「土牛線」、「土牛溝」,而
土牛溝也俗稱臺灣的「萬里長城」。請問:今天歷史老師
上課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漢原隔離政策 (B)水利灌溉建設
(C)寓兵於農政策 (D)軍事海防政策。
18. 十八世紀時,有一位歐洲貴族乘船漂
流至臺灣某地區,發現清廷並未在該地
區設置廳、縣治理,因此當他返回歐洲
後,大力遊說各國派兵來此區,可能是
附圖中何處?
(A) (B) (C) (D)丁。
19. 西元 1871 年,琉球船隻遭遇暴風
流至臺灣,船員因語言不通,與原住民
發生誤解而遭殺害,進而爆發日本出兵
臺灣。請問:該船登陸臺灣的地點該在
附圖中何處?
(A) (B) (C) (D)丁。
20. 各位同學是彰化縣民,應該清楚家鄉的故事,請問:彰
化縣的設立是因為哪一項因素?
(A)國防與社會治安問題
(B)經濟活動的轉變
(C)原住民土地買賣的問題
(D)械鬥與反清事件的日漸減少。
21. 清嘉慶 11 (西元 1806 )福州將軍賽沖阿來臺平定
海盜蔡牽,他擔憂「該地」若無設官治理,將遭到海盜侵
占,於是向皇帝報告「該處膏腴為蔡逆(即蔡牽)窺伺。」
嘉慶 14 閩浙總督方維甸奏請將「該地」納入版圖
嘉慶 17 年正式核定設廳請問以上敘述應是臺灣哪個行
政區劃設立的過程?
(A)淡水廳 (B)澎湖廳 (C)卑南廳 (D)噶瑪蘭廳。
22. 清代臺灣有一位無名詩人以客家
語作了一首長詩,右列是其中的部分
內容。從這些文字判斷,這位詩人要
告訴世人的事,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前往臺灣的路途危險重重
(B)臺灣是個資源豐富的美麗島
(C)因路途險惡,很少人前往臺灣
(D)臺灣發展容易,多數人選擇留下發展。
23. 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設置臺灣府以為管理。請
問:當時臺灣府是隸屬於哪一行政單位管轄?
(A)臺灣省 (B)福建省 (C)廣東省 (D)直隸省。
24. 西元 1721 年,臺灣發生民變。主因為吏治不良、民怨
叢生,地方武備廢弛,遂予民眾可乘之機。他為民變主要
領袖,率領民眾先後攻下臺灣府治及三縣,被擁立為王,
以大明為國號,之後清帝國由福建派兵來臺,一周平定全
臺,起事部眾潰散,他因此被捕。「他」是何人?
(A)郭懷一 (B)朱一貴 (C)施琅 (D)陳永華。
25. 屏東的海生館附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人
墓」墓碑遺跡。當時會設這個墓碑,與此處曾經發生什麼
事件有關?
(A)牡丹社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甲午戰爭 (D)清法戰爭。
26. 清領後期沈葆楨奉命來臺主要是為了防範哪一國入
侵?
(A)日本 (B)法國 (C)西班牙 (D)荷蘭。
27. 西元 1874 年日軍犯臺,清廷與日本發生嚴重的軍事衝
突,最後雙方簽訂和約:關於此和約造成的結果,下列敘
述何者是正確的?
(A)臺灣成為日本領土 (B)琉球人成為日本臣民
(C)日本承認琉球獨立 (D)日本進駐臺灣的北部。
28. 維基百科記載1731 年-1798 年)清福建省
漳州漳浦縣人,率領閩、客移民共約兩千人,武裝入墾宜
蘭,是漢人成功全面拓墾蘭陽平原之領導者,但也因原漢
衝突造成世居此地的原住民流離失所請問文中
應是指何人?
(A)陳永華 (B)沈光文 (C)朱一貴 (D)吳沙
29. 鳴仁為撰寫臺灣歷史人物報告,上網查詢資料如下:
資料一:重視交通建設,開築基隆到臺北的鐵路。
資料二:重新丈量土地,讓隱田浮現,進而得罪地主。
資料三:設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育新式建設人才。
請問:鳴仁的報告主題為何?
(A)鴨母王朱一貴 (B)漢人領袖郭懷一
(C)海防大臣沈葆楨 (D)臺灣首撫劉銘傳。
30. 基隆「二沙灣炮臺」的城門上題有「海門天險」四字,
足見其形勢的險要。請問:該炮臺是在下列哪一場戰爭中
擊退侵臺的敵軍?
(A)英法聯軍 (B)牡丹社事件
(C)清法戰爭 (D)熱蘭遮城之役。
31. 「億載金城」俗稱大炮臺,位於臺南市安平區的南端,
為國家一級古蹟,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今日看來仍
覺雄偉壯觀。請問:此古蹟與何人在臺灣的建設有關?
(A)鄭成功 (B)劉銘傳 (C)馬雅各 (D)沈葆楨。
32. 小新在查看乾隆年間繪製的臺灣番界圖時發現地圖中
呈現新、舊番界並存的現象,新番界與舊番界相比,更往
山區推進。關於上述現象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A)熟番向清廷納稅服役人數增加
(B)漢人向東部侵墾原住民的土地
(C)民變頻繁導致行政區劃的調整
(D)清朝官員實施開山撫番的政策。
33. 清帝國時期朝廷派沈葆楨來臺展開建設其中哪項建
設對臺灣東部的開發影響最大?
(A)開發北、中、南三條聯絡東部道路
(B)在東臺灣設立炮臺,防禦外敵入侵
(C)設臺東直隸州,加強管理東部地區
(D)劃界封山,禁止漢人與原住民通婚。
34. 清德宗在位期間,中國曾為了某個屬國而與法國開戰,
基隆、澎湖等地區受到戰火的波及,臺灣也遭到法軍封鎖
一段時間,直到雙方達成和解為止。前述「屬國」為何?
(A)朝鮮 (B)琉球 (C)緬甸 (D)越南。
35. 位於臺北、基隆之間的「獅球嶺隧道」是臺灣最早的鐵
路隧道,隧道口有當時主持鐵路興建的官員所題之「曠宇
天開」四字。請問:題字者應是何人?
(A)施琅 (B)劉銘傳 (C)顏思齊 (D)沈葆楨。
36. 新聞報導「歷史記穩鑿刻人與土地的生命情感故事
帶領觀眾見證波瀾壯闊的臺灣史詩印記—清法戰爭 135
年全新大型戶外史詩鉅作!邀請各方新朋舊友一重回清法
戰爭古戰場,報名參加演員甄選,和我們一起踩在土地上
演戲,再次書寫歷史。」請問:這齣戲劇的舞臺最可能設
在何處?
(A)淡水 (B)恆春 (C)安平 (D)鹿港。
37. 《泡茶走西仔反》一書是一位來自英國的茶商以日記記
1884 年的秋天到 1885 年春季,艦隊圍堵臺灣六個月的
時間中身處在臺灣的經歷與感受「走西仔反」則是為了
躲避戰亂;艦隊封鎖臺灣期間,使得臺灣茶葉無法輸出,
茶商因此只能「泡茶」乾著急,反映了等待艦軍封鎖解除
的無奈。關於上文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文中艦隊應是法蘭西派來的
(B)這個事件應發生在臺灣的南部
(C)書名「西仔」指的是指英國人
(D)沈葆楨因應事件來臺展開防務。
38. 沈葆楨劉銘傳是近代臺灣歷史上重要人物,他們所從
事的各項建設,對臺灣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A)限制漢人來臺資格以減少臺灣族群衝突
(B)鐵路建設增加臺灣南部交通的便利
(C)增強臺灣防禦外史入侵的能力
(D)增加原住民族生活的空間。
39. 諺語是古時留傳下來關於生活經驗中一些言簡意賅的
詞句例如清代臺灣社會曾經出現「六死三留一回頭」
諺語。請問:這句諺語的內容反映什麼現象?
(A)官府壓迫導致人民反抗不斷
(B)移民渡海來臺過程充滿風險
(C)優惠政策吸引移民大量來臺
(D)只允許單身男子來台,男女比例懸殊。
40. 承上題,「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又是指什麼?
(A)官府壓迫導致人民反抗不斷
(B)移民渡海來臺過程充滿風險
(C)優惠政策吸引移民大量來臺
(D)只允許單身男子來台,男女比例懸殊。
勸君切莫過臺灣,
臺灣恰似鬼門關,
千個人去無人轉,
知生知死誰都難。
108-1-2 一年級歷史解答:
01.CABCC/DACDB
11.AACDB/AADCA
21.DABBA/ABDDC
31.DBADB/AACBD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