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關於能量金字塔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愈接近塔頂的生物,生物的數量愈多 (B)愈接近塔頂的生物,所含的
總能量愈多 (C)在能量塔中,每高一個階層,就有能量會散失,只有約
10
%
的能量能傳遞上去 (D)一般說來,愈接
近金字塔底部的生物個體,得到能量較多,因此體型較大。
16.( )如圖為某生態系的食物網,關於此食物網內生物間的關係,下列敘述何者最合理? (A)甲和乙
屬共生關係 (B)丙的數量增加,有利於戊生存 (C)丁的數量減少,不影響戊生存 (D)戊和
庚同時為掠食和競爭關係。
17.( )承上題,此食物網是由多少條食物鏈所組成?(A) 4 (B) 5 (C) 6 (D) 7。
18.( )承16.題,若甲、乙為生產者,哪種生物既是初級消費者也是次級消費者?
(A)丙 (B)己 (C)庚 (D)戊。
19.( )承16.題,食物網中各類生物總能量的比較,何者不正確?(A)甲的總能量>己的總能量 (B)己的總能量>丙、戊相
加的總能量 (C)庚所含總能量最少 (D)乙的總能量>丁的總能量
20.( )若將這個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總重量,依食物鏈階層往上堆積,形成的食物塔的圖形將類似下列何者?
(A)
(B)
(C)
(D)
21.( )「2009 年8月,台灣南部發生嚴重水災,山區很多的樹木被土石流沖毀都死亡了,原本居住在山林中鳥類、昆蟲與其
他哺乳類等消失了,許多山頭變成一片黃土。不久後,慢慢的草出現了,漸漸的雜草叢生,昆蟲回來了,一段時間後,
灌木回來了,雜草也漸漸被灌木所取代,多年後再訪,喬木也回來了,生物們也回來了,大家都回來了,這曾被大水沖
掉的森林又復活了……」以上為某登山客的隨手雜記,請問這段文章是在描述下列何種現象? (A)族群的遷移 (B)
群集中生物間的關係 (C)消長或演替 (D)森林景象四季的變化。
22.( )阿呆跟著學校校外教學來到台灣的一處風景區,他聽著導覽介紹此地的生物有紅樹林、蝦、招潮蟹、彈塗魚、候鳥等。
試問其最可能出現在臺灣的哪一個生態區? (A)台江曾文溪口濕地 (B)花蓮七星潭 (C)墾丁海邊 (D)澄清湖。
23.( )承上題,阿呆聽著導覽覺得相當有趣,看似單調的環境卻隱藏著各種不同的生物,尤其此處更是許多候鳥重要的渡冬繁
殖地,請問此現象屬於生物多樣性中的哪一種層次? (A)遺傳多樣性 (B)物種多樣性 (C)生態系多樣性 (D)生物
圈多樣性。
24.( )承22.題,學校發下的學習單中,請同學都必須完成一項簡易的生物族群估算,阿呆與組員們決定使用「樣區法」來計
算眼前小排水溝中的大彈塗魚,他們把小溝渠劃分為九小區,其中第 5區有 11 隻大彈塗魚,第 9區有 8隻,第 2區也有
8隻,請問以他們調查的結果,整條小溝渠約有多少隻大彈塗魚? (A)
11
隻 (B)
81
隻 (C)
99
隻 (D)
117
隻。
25.( )老張退休後在四草橋下擔任水鳥義務保育及解說員,他想知道有多少高蹺鴴生活在此濕地,於是使用捉放法研究,他捉
了200 隻高蹺鴴做記號後野放,十天後再捉了
500
隻高蹺鴴,結果 80 隻有記號,由此可知高蹺鴴的總數應大約為多少
隻? (A)
100000 隻 (B)12500
隻 (C)
1250 隻 (D)
3000
隻。
26.( )金門景點-建功嶼,又被稱作為金門版摩西分海,往海中有一條可連結到建功嶼的礁石道路,此道
路每日都會因海水漲落而露出或淹沒。下列有關此道路與此生態系的描述何者正確?(A)此道路是
在潮間帶的範圍內 (B)此區的生產者為浮游藻類 (C)此道路受潮汐變化影響,生物種類稀少
(D)此區退潮後露出的部分稱為大陸棚。
27.( )大雄想將美麗的寶島台灣推薦給國外的好友傑夫,關於他對台灣國家公園的描述,下列哪一項有錯?(A)在陽明山國家
公園可觀賞火山景觀並享受泡溫泉的樂趣 (B)在墾丁國家公園可經常欣賞到跳出水面的鯨豚 (C)在玉山國家公園擁
有台灣美麗的高山森林生態系,可看見許多特有種生物,例如山椒魚 (D)在金門國家公園可看到歷史古蹟外,也能欣
賞到許多鳥類。
28.( )遠在美國的傑夫聽到台灣國家公園的美,因此開始搜尋台灣森林的資料,而從資料中了解到台灣也存在著許多盜伐珍貴
樹種的不肖人士(山老鼠),他們將盜採來的木頭私下進行交易,這樣的作為是違反哪一個公約的規定? (A)拉姆薩公約
(B)生物多樣性公約 (C)華盛頓公約 (D)京都議定書。
29.( )金寶螺與小龍蝦這些好聽的名稱,其實也就是常見的外來種「福壽螺」和「美國螯蝦」,他們的引進起先是養殖作為食
用,然而國人普遍不喜愛,因此也就造成養殖業大量放生,下列關於福壽螺和美國螯蝦對台灣環境的影響,何者錯誤?
(A)可增加當地的物種數量 (B)成為優勢的水生動物 (C)對原來生活在水田、池塘和河溝中的其他生物造成嚴重威
脅 (D)使原有生態系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