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6 TVBS 新聞網】1994 年4月7日,一場長達
100 天的血腥大屠殺在盧
安達展開,國際社會紛紛
敬而遠之,沒有國家願意
伸出援手,最後造成百萬
人喪身,成為國際史上的
一大污點。但盧安達也因
為發生過種族大屠殺,很
多中老年人當時不是遭到殺害就是逃往其他國家,23 年後
的今天,這個歷史悲劇形成了特殊的人口結構,全國有 75%
的居民年齡都在 35 歲以下,整個國家以青壯年為主,盧安
達現在利用這個優勢要打造「非洲矽谷」,並躍升為非洲最
有前途的國家之一。請回答下列問題:
( )20. 盧安達在歷史上,曾先後遭德意志帝國與比利時殖
民。殖民者為方便管理,將政權集中在佔少數的圖西
族手裡(在盧安達民族結構中,胡圖族約占 84%,圖
西族 15%),更刻意強調兩族間社經地位的不同,族
群間的矛盾也因而加劇。請問引發非洲盧安達近百萬
人的屠殺事件最根本原因為下列何者?(A)水資源爭奪
激烈 (B)糧產不足爭奪耕地 (C)黃金鑽石利益衝突 (D)
殖民者以經緯度劃分國界。
( )21. 根據文章所述,請問現在盧安達的人口金字塔圖,最
符合下列何者?
( )22. 朝向打造「非洲矽谷」的盧安達,近年來發展的產業
類型,應以哪一級產業為主?(A)第一級產業 (B)第二
級產業 (C)第三級產業 (D)第四級產業。
( )23. 盧安達,離我們很遠嗎?其實,你走進好市多、坐進
星巴克,都可以品嘗到盧安達最大出口農產品咖啡的
香醇滋味。盧安達在內戰後民生凋零,靠著總統卡加
梅的強勢領導,迅速引入國際援助的珍珠計畫與卓越
盃競賽,聚焦精品咖啡策略,使得它成功的躍上世界
精品舞台。根據上文,請問從咖啡小國到精品咖啡的
盧安達,為何能成功脫胎換骨? (A)將傳統咖啡園轉
型成休閒農場 (B)降低勞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 (C)
提升咖啡品質以提高單位價格 (D)以低廉價格增加出
口量。
( )24. 曾經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在前總統曼德拉努力
下,也達到了族群融合的目標,讓世人了解和平的力
量。請問早期南非主要為哪兩個族群間紛爭不斷?
(A)歐洲人和阿拉伯人 (B)非洲黑人和歐洲裔白人 (C)
農業族群和牧業族群 (D)都市居民和鄉村居民。
※ 迦納是全球僅次於象
牙海岸的可可豆產
國,供應量占全球的
1/5,每年靠出口可
可豆創造 20 億美元
營收,但與全球巧克
力市場營收超過 1 千億美元相比連 1/50 都不到。迦納副
總統巴伍米亞( Mahamudu Bawumia)表示:「□□輸出國
組織(OPEC)只控制全球 30%到 40%的供應量,卻能主
導價格。假設產□國有 OPEC,我們也該有 COPEC(可可豆
輸出國組織)。」(工商時報 2019.12.29)
( )25. 迦納所處的地理位置適合可可生長。請
問這是由於它的氣候特色符合右圖中
的哪一個地區?(A)甲 (B)乙 (C)丙
(D)丁。
( )26. 在尚未大規模種植可可、橡膠、咖啡、香蕉等作物前,
當地附近最可能見到的景觀為何?(A)茂密不見天日
的雨林 (B)黃沙飛揚荒涼的大漠 (C)葡萄園及橄欖樹
(D)筆直針葉林及苔原植物。
( )27. 歐洲殖民者選擇迦納發展的農業活動為下列何者?
(A)游耕 (B)有機農業 (C)粗放農業 (D)熱帶栽培業。
( )28. 「『想買漂亮衣裳就種可可豆,想過好生活就種可可豆。』
數十年來這首歌曲在迦納農村之間流傳,但可可豆農
都心知肚明,做這行根本不會賺錢,甚至連三餐溫飽
都有困難。」根據上述報導,突顯出此種熱帶栽培業
具有下列哪一特性?(A)適合高溫多雨的自然環境
(B)大規模生產單一農作物 (C)農產品以外銷為主
(D)大量且廉價的勞工。
( )29. 迦納現在為世界第二大可可出口國,迦納政府除了對
可可農民提供肥料補貼之外,還承諾讓農民至少得到
相當於作物國際市場價值 60%收益,在這些優惠措施
的鼓舞下,迦納的可可生產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中。請
問該國可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很容易導致什麼問題?
(A)過度的開墾導致生態破壞 (B)糧食作物擠壓經濟
作物種植空間 (C)壟斷國際市場價格 (D)由第一級產
業轉型為第三級產業。
( )30. 西非的奈及利亞也是可可豆的重要生產國,除此之
外,它也同時是□□輸出國組織(OPEC)的會員
國。請問□□中應填入下列何者? (A)黃金 (B)鑽石
(C)石油 (D)煤炭。
( )31. 漠南非洲因長期農產品收購價格過低,影響當地農民
生計。埤頭國中的學生在上完地理課後,若想要用
實際行動支持,以合理價格購買非洲當地農產,可
以選擇產品包裝上有哪一個圖案?
(A) (B) (C) (D)
( )32. 承上題,下列關於公平貿易標章的敘述,何者正確?
(A)確保企業主得到最大利益 (B)使漠南非洲農民獲
利被壓縮 (C)消費者以公平低廉價格買到產品 (D)生
產者在產品的貿易上得到較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