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 ) 當臺灣地區附近的地面天
氣圖如圖所示時,臺灣各地
最可能發生下列何種天然
災害?
(A)地震 (B)乾旱
(C)地層下陷 (D)土石流。
※淇淇去久違的
隔宿露營,到
了烤肉時,發
現忘記帶打火
機,於是決定用自己身上的硬幣與鋁箔製作可以點火的工具。
她回憶起理化課中老師有教過鋁的活性比一元硬幣中的銅的
活性大,所以想試試自己製作電池。並將鋁箔紙剪成如圖中
所示的形狀,圖中甲、丙兩處截面面積相等,中央乙處截面
面積較甲、丙處小。接著他把剪裁好的鋁箔接上自己做的電
池兩端,讓兩端斜線處分別接觸電池的正極、負極,接觸後
鋁箔紙溫度上升,隨即在乙處起火燃燒。試回答下列問題:
27. ( ) 請問下列製作電池的材料堆疊步驟,何者可以成功產
生電流?(將紙板泡過鹽水即為溼紙板)
(A)鋁—溼紙板—一元硬幣—鋁—溼紙板—一元硬幣
(B)鋁—溼紙板—一元硬幣—一元硬幣—溼紙板—鋁
(C)鋁—溼紙板—一元硬幣—溼紙板—鋁—一元硬幣
(D)鋁—溼紙板—一元硬幣—一元硬幣—鋁—一元硬
幣。
28. ( ) 本實驗中鋁箔紙起火燃燒,最適合以下列何種科學現
象來解釋? (A)感應起電 (B)電流的物理效應
(C)電流的磁效應 (D)電流的熱效應。
29. ( ) 氣象報告:明日地面天氣如右圖所
示,可能出現下列哪種天氣狀況?
(A)盛行東北季風,為臺灣中南部
引進西南氣流 (B)冷鋒過境,全
臺氣溫驟降 (C)鋒面滯留臺灣上
空,帶來綿綿細雨 (D)暖高壓籠罩,全臺晴朗高溫
※淇淇利用鉛蓄電
池為電源,接上一
直導線 XY 垂直穿
透紙面,並在 B點
放置一磁針,進行
電流的磁效應實
驗,裝置如附圖所示,試回答下列問題:
30. ( ) 若要讓直導線 XY 產生的磁場為逆時鐘方向的同心圓
,試問 a、b接點應如何和鉛蓄電池連接?
(A)a、b同時接上甲 (B)a、b同時接上乙
(C)a 接上甲、b接上乙 (D)a 接上乙、b接上甲
31. ( ) 承上題,此時 B點磁針 N極指向北方,若將 B點的
磁針沿導線等距離逆時鐘轉 270 度,則磁針 N極指
向何處? (A)東 (B)西 (C)南 (D)北
32. ( ) A 位置的磁針,同時受磁力及地磁的影響偏轉 20°,
假設通入電流大 3倍,則磁針偏轉角度會如何?
(A)保持偏轉 20° (B)會增大,但小於 60°
(C)會增大為 60° (D)會增大變為 90°且指向東方。
33. ( ) 若D位置的磁針,和導線的垂直距離增為 3倍,則
偏轉角度會如何?
(A)變小 (B)變大 (C)不變 (D)先變大再變小。
※淇淇設計一鋅銅電池當電
源,以碳棒為電極,進行電
解水實驗(添加少量NaOH),
其裝置如附圖所示,試回答
下列問題:
34. ( ) 當使用此鋅銅電池
電解水一段時間
後,a燒杯內的鋅離
子濃度和 b燒杯內
的銅離子濃度變化為何?
(A)甲 (B)乙 (C)丙 (D)丁
35. ( ) 電解一段時間後,甲、乙試管所收集到的氣體體積比
為何? (A)3:1 (B)2:1 (C)1:1 (D)1:2
36. ( ) 若將裝置中的電池改成交流電,重新進行實驗,則甲
試管收集到的氣體,依粒子模型表示,下列何者最適
當?
(A) (B)
(C) (D)
37. ( ) 承上題,使用交流電電解一段時間後,甲、乙兩試管
收集到的氣體體積比為何?
(A)1:1 (B)1:2 (C)2:1 (D)3:2
38. ( ) 若甲、乙都是碳棒,且把 NaOH 水溶液改成 CuSO4水
溶液,則反應時甲、乙如何? (A)甲有金屬析出,乙產
生氣體 (B)甲沒有反應,乙有金屬析出 (C)甲產生氣體,
乙有金屬析出 (D)甲、乙都有金屬析出。
※在 1880 年代,當時電力系統是以愛迪生的直流輸電系統為標
準,將電力普及到生活中。但由於電能會在電線中迅速損耗
掉,每隔 1 公里就要增設發電站,成本非常高,因此除了大
城市外,別的地方也許就得不到電力。此外,採用直流電輸
送的電力,得把電壓侷限在 250 伏特之內,如果超過這一標
準,就會把燈絲給燒毀,甚至可能會危及用戶的安全。於是
有人設想:能不能將電壓提高,以利於長距離輸電,然後在
輸入用戶或工廠之前,再將電壓降下來。
39. ( ) (甲)輸出的電壓太低;(乙)避免家電用品短路;(丙)減
少電力輸送時的損耗;(丁)調節家電用量,穩定供電。
以上因素,哪些是愛迪生開發直流供電系統時,電廠
需要離用戶端近的原因?
(A)甲丙 (B)乙丁 (C)甲乙 (D)丙丁
40. ( ) 目前臺灣電力公司所發的電,乃是以(甲) 34 萬5千伏
特、(乙) 16 萬1千伏特、(丙) 6 萬9千伏特等三種不
同的電壓輸出,經同樣材質的傳送路線。請問在傳送
的過程,其損耗電能的大小關係為何? (A)丙>乙>
甲 (B)甲>乙>丙 (C)乙>甲>丙 (D)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