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12.下圖是每公斤食物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統計圖。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注重環境的飲食文化漸為大
眾所接受,希望可以避免造成對地球的負擔。下列哪些內容敘述正確? (甲)根莖類蔬菜產生的溫室氣體量
最低 (乙)吃素碳排放量較少,對環境較無負擔 (丙)環保飲食的食材應避免使用牛肉 (丁)吃素可以變瘦,熱
量較低。 (A)甲乙 (B)丙丁 (C)甲乙丙 (D)甲乙丙丁。
( )13.臺灣政府鼓勵各地農業從事人員參加農夫市集,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請問:消費者在農夫市集購買
農產品,有以下哪些好處? (甲)增加食物里程 (乙)降低「碳足跡」 (丙)減少食品安全的疑慮 (丁)減少批發
商轉運的成本。 (A)乙丙 (B)丙丁 (C)甲乙丁 (D)乙丙丁。
( )14.充斥在加工食品與日用品中的棕櫚油,因為價格低、穩定性高,被大量用於包裝食品中,甚至連洗髮精、
清潔劑、化妝品等日用品都含有棕櫚油。民眾只要到超市逛一圈,拿起一包包零食、餅乾、泡麵、冰淇淋,
仔細看看成份,就不難發現原來棕櫚油無所不在。下列有關棕櫚油的生產,哪些敘述正確?(甲)大量生產棕
櫚油會破壞雨林 (乙)棕櫚油攝取過量會影響人體健康 (丙)種植棕櫚樹使得紅毛猩猩的數量增加 (丁)消費
者購買棕櫚油永續認證標章的產品,可以保護環境。 (A)甲乙 (B)丙丁 (C)甲乙丁 (D)甲乙丙丁。
( )15.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及人口數增加,為了避免糧食缺乏,科學家開始改造作物的基因。請問:推出基因改造
作物的主要目的及帶來的影響,下列敘述哪些正確?(甲)現已證實「基因改造」作物對人體有害 (乙)加劇氣
候的變遷 (丙)增加作物對蟲害的抵抗力 (丁)提高作物產量。 (A)甲乙 (B)丙丁 (C)乙丙丁 (D)甲丙丁。
( )16.下列哪些做法符合友善環境飲食,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 (甲)選擇在地、當季的食物 (乙)多吃蔬菜,少
吃肉 (丙)選擇加工較少的食物 (丁)購買包裝精美的結婚禮盒。
(A)甲乙 (B)丙丁 (C)甲乙丙 (D)甲乙丙丁。
( )17.現代農業發展與食品製造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或提高售價,可能會使用一些不當的生產方法,造成食物
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引起食安問題;或是因為食物里程變長,增加食安的風險。請問:我們可以
透過哪些方式提高食物來源的安全性? (甲)選擇已開發國家的農產品 (乙)利用農夫市集選購食材 (丙)購
買產銷履歷驗證的農產品 (丁)多吃基因改造或加工的食品。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 )18.1970 年代初期,中東爆發戰爭,沙烏地阿拉伯領導主要石油輸出國發動石油禁運,報復支持以色列的西方
國家,石油價格因此在短期內大漲,造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當時臺灣推動下列哪一項措施,降低了此危機
對國內經濟的衝擊? (A)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設立科學園區 (C)實施十大建設 (D)推行土地改革。
( )19.義大利和德國都在一次大戰後展開極權統治,除此之外,當時兩國還有下列哪個共同點? (A)都是一戰的
戰勝國 (B)都以反共為主張 (C)兩國領袖都以政變取得政權 (D)皆推行計畫經濟來促進國防發展。
( )20.「1930 年代,美國遭逢經濟危機,當時羅斯福政府受經濟學者凱因斯的理論影響,推動相關方案,以紓緩
國內困境。」上述方案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國產業 (B)擴張殖民地,取得重要資
源 (C)企業收歸國營,實施共產主義 (D)推展公共建設,以消費刺激經濟。
( )21.某一時期,德國人宣稱「我們的未來在海上」、俄國人揚言「保衛斯拉夫兄弟」。這些聳動的口號與行動,
最後導致哪個戰爭? (A)德法戰爭 (B)一戰 (C)二戰 (D)冷戰。
( )22. (甲)德軍進攻波蘭 (乙)盧溝橋事變 (丙)諾曼第登陸 (丁)日軍偷襲珍珠港。小雅將上列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
關的史事,依發生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乙甲丁丙 (D)丙乙甲丁。
( )23.小廷的歷史報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始末為主題,下列哪一項敘述與史實不符合?
(A)姑息主義是促成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 (B)盧溝橋事變爆發,中、美、英、蘇同盟國對抗軸心國的局
面正式形成 (C)美國參戰後大力援助盟軍 (D)日本是軸心國最後投降的國家。
( )24.卡爾斯基是「冷戰」時期蘇聯的情報員,那麼他最不可能奉派執行下列何種任務?
(A)顛覆古巴政權 (B)蒐集越戰資料 (C)破壞北約組織活動 (D)封鎖西柏林交通。
( )25.一位政治人物為掌握政權,曾許諾「給農民以土地,給國家以和平,給飢民以麵包!」他號召民眾推翻舊
政府,試圖建立一個新的政府。當革命成功,土地重新分配了。一年後,他卻要求農民們把農產品交給新政
府,命令「紅軍士兵們挨村尋找那些最差的、最懶的、最奸猾的農民,給他們權力,讓這些精心挑選的人去
沒收他們鄰居的『餘糧』。」根據上文,下列描述何者正確? (A)政治人物是指史達林 (B)文中的革命指
十月革命 (C)「和平」指退出二次世界大戰 (D)文中的新政府指臨時政府。
( )26.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各國共產政權的建立,與哪一會議的決定有直接的關係?
(A)開羅會議 (B)雅爾達會議 (C)維也納會議 (D)巴黎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