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80% (每題2分)
1.近代以來,由於中國的閉關政策,使海外商品在中國的市場
十分狹窄,中西貿易形成一邊倒的情勢。在這種情況下,「某
國」尚能維持對華貿易,其所仰賴的並非該國的工業產品,
而是鴉片。根據上文敘述,「某國」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
(A)日本 (B)美國
(C)法國 (D)英國。
2.「京張鐵路是中國自建的一條鐵路,全長雖不過 200 公里,
但地形起伏,山巒險要,許多外國工程師都深感為難。但中
國工程師詹天佑卻運用智慧將這條鐵路修建完工,而詹天佑
即為清末留美學童之一。」請問詹天佑應該是在清末哪一場
戰爭後,出國留學?
(A)英法聯軍 (B)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3.小馬參觀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導遊在導覽時說到如下的內
容。根據內容研判,北京城受到戰火波及是下列哪兩場戰爭
所致?
(A)英法聯軍、八國聯軍 (B)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C)鴉片戰爭、八國聯軍 (D)英法聯軍、甲午戰爭。
4.清初,朝廷將臺灣視為化外之地,採取消極治理方式。時至
清末,臺灣已成為中國重要門戶。甲午戰爭後決議割臺,當
時皇帝曾說了附圖中的一段話。此位皇帝為下列何人?
(A)同治皇帝 (B)光緒皇帝
(C)咸豐皇帝 (D)道光皇帝。
5.薔希閱讀某篇史料:「洋人所長在機器,中國所貴在於人心。
我擔心以後大家會認為國家就是主張禮義廉恥而衰敗無用,
而認為洋學才最可貴,因此而讓那些外國人獲得利益,自始
才後患無窮。」根據上述史料推測,史料中的「我」應是指
下列何人?
(A)林則徐 (B)李鴻章
(C)慈禧太后 (D)光緒皇帝。
6.清政府時期總共建成鐵路 9,100 公里,其中,唐胥鐵路是第
一條由中國人主持修建的鐵路幹線。這條鐵路的出現是因為
下列哪個改革運動?
(A)自強運動 (B)戊戌變法
(C)庚子後新政 (D)立憲運動。
7.她讀了陳天華的警示鐘後深受感動,並寫賦言志:「身不得,
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從此,她穿起一身男裝,接收
不少西方新思想,挑戰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束縛,並投身於革
命的行動當中,由上述的作為顯示何種社會變化?
(A)女權意識逐漸抬頭 (B)男尊女卑思想受到重視
(C)強調女性溫婉恭順的角色 (D)重視「男主外,女主內」
的思維。
8.一位英國官員說道:「我們跟中國的貿易量十分龐大,如果
能取得□□的權利,就可以減少貨物進口到中國時所需繳納
的費用。」請問:這位英國官員提到的是什麼權利?
(A)領事裁判權 (B)協定關稅
(C)劃定租借地 (D)片面最惠國待遇。
9.曉華在網路搜尋某歷史事件的資料時,出現如附圖的詞彙。
照附圖的關鍵字來看,曉華應該是在搜尋下列哪項歷史事件
的資料?
(A)庚子後新政 (B)百日維新
(C)東南互保 (D)立憲運動。
10.清廷在英法聯軍之役戰敗後,社會中的知識分子危機感加
重,請問:下列何者是知識分子危機感加重的最主要原因?
(A)要求全面開放通商 (B)可在通商口岸設廠製造
(C)外人勢力由沿海深入中國內地 (D)中國白銀外流。
11.李文查閱清末的歷史資料,他發現在這個時期婦女地位逐漸
提高。請問:下列何者應該不是他所找到資料內容?
(A)在東西文化衝擊下,使中國社會傳統觀念轉變
(B)支持戊戌變法的維新人士,開啟婦女運動的思想
(C)西方傳教士興辦女校和主辦刊物
(D)主政的慈禧太后大力推動女權運動。
12.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周遭的國家必須例行向中國進
貢。但在哪一事件之後,這樣的進貢關係已開始轉變?
(A)牡丹社事件 (B)鴉片戰爭
(C)清法戰爭 (D)英法聯軍。
13.中國歷史上曾有一民間團體極度「仇外」,號稱「不穿洋布,
不用洋火,誠心用功,可避刀劍,可避槍炮」。讓當時的主
政者深信其「忠勇有術法,千真萬確」,遂賦予其「扶清滅
洋」救國救民之任務。這個團體手持符咒,舞弄大刀,殺洋
人、燒教堂、拆鐵路,這些野蠻的行徑,不但沒有達成當初
「扶清滅洋」的任務,反而引起大禍。請問:上述的「大禍」
,有可能為下列何者?
(A)造成領事裁判權的喪失 (B)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
(C)外國勢力從海口深入內陸 (D)引來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4.開港通商後,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設立女子學校,使女性有受
教育的機會。請問:在台灣也有哪一位傳教士在淡水設立女
學堂?
(A)馬偕 (B)馬雅各
(C)林樂知 (D)利瑪竇。
15.豪豪在研讀歷史的時候,發現臺灣的淡水在中國與他國簽訂
了某項條約後,開放成為通商口岸。請問:這個條約是下列
何者?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天津條約》 (D)《馬關條約》。
16.晚清時期的秋瑾,一生過得轟轟烈烈,革命志業未成而身先
死,為新時代女性的代表。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她的生平及主
張,應該不會出現下列何者?
(A)認為清廷的統治腐敗 (B)婚姻要聽從父母之命
(C)鼓吹男女平等 (D)女子應該解放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