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座號: 姓名:
八年級社會科第2頁,共 4頁
12. 西亞各國 1970 年代為抗衡西方跨國石油企業壟斷開採權
益,聯合成立某組織協調成員國石油政策與價格,以確保
自身產油國之利益與市場,下圖中何者是此組織的標誌?
(A) (B)
(C) (D)
*13~16 為題組題
二次大戰以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數十年來衝突不斷,因
為以色列的監控和限制,加薩走廊的經濟維生來源,多仰賴內
需和一些「地道」經濟。農業耕作是加薩地區居民重要的維生
來源,但因為缺乏水源,加上以色列監管限制了可以耕作的地
方,農業無法大量發展,漁業也被迫限制在離岸 3浬處。於是
當地在地面下發展出的「地道經濟」──居民利用連接鄰國的
通道,交易民生必需品甚至是武器。
1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紛爭不斷,主要是哪兩個民族之
間的衝突? (A)猶太人、波斯人 (B)猶太人、阿拉伯人
(C)阿拉伯人、俄羅斯人 (D)波斯人、突厥人。
14. 以、巴之間多次爆發激烈衝突,存在著許多矛盾,下列何
者最有可能是近期產生的衝突原因?
(A)石油開採權 (B)領空控制區
(C)水資源爭奪 (D)坎井使用權。
15. 根據文中敘述與地圖位置,加薩走廊的地道經濟發展,主
要是巴勒斯坦人利用哪一個鄰近國家的物資從事交易?
(A)土耳其 (B)利比亞 (C)伊朗 (D)埃及
短文閱讀:圖中星號☆標記這個城市在巴勒斯坦被稱為三教聖
城,對以色列而言,猶太人最早在這建立他們的聖殿,後來羅
馬帝國又在這裡建立基督教城市。然後,阿拉伯帝國為了紀念
穆罕默德,在這裡建立了兩座清真寺,阿拉伯人也視此地為第
三大聖城。西元 1881 年俄國掀起屠殺猶太人的風潮,一部分
住在俄國的猶太人,爲逃避屠殺,遷居到巴勒斯坦。爾後,第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支持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並將巴
勒斯坦一分為二,變成一個猶太人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這
引起了阿拉伯居民的不滿,他們不同意將巴勒斯坦土地一分為
二,也絕不放棄聖城,也因此導致該地區的紛亂不斷。請問:
16. 文中提到被稱為三教聖城的城市應為何者?
(A)耶路撒冷 (B)麥地那 (C)麥加 (D)伊斯坦堡。
17. 阿奇在搜尋歷史資料時,看到一些口號,如:「革
命無罪、造反有理」、「破四舊、立四新」、「無
產階級專政」。請問:這應該是何時的流行口號?
(A)五四運動 (B)大躍進 (C)十年建設(D)文化大革命
18. 毛澤東取得政權後,決定在十五年內「超英趕美」
,實現社會主義理想,於是展開了下列哪一項運動?
(A)大躍進(B)五四運動(C)土地改革(D)文化大革命
19.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在統治初期實施了
不少措施。請問:下列何者不是中共所採行的政策或措施
?
(A)推動土地改革 (B)推動言論自由
(C)一黨專政 (D)民間企業收歸國有。
20. 二戰後,國共內戰隨即爆發。下列相關敘述中,何
者錯誤?
(A)美國派馬歇爾來調停國共衝突,但失敗
(B)中共得到多數農民的支持
(C)通貨膨脹嚴重,民怨四起
(D)蔣中正希望聯合國協助解決國共內戰
21. 某中國領導人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認為不必
堅持共產主義,只要能改善國家經濟狀況的措施就應該推
行。請問:這位中國領導人最可能是? (A)毛澤東 (B)
江澤民 (C)胡錦濤 (D)鄧小平
22.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影響,下列哪一位同學的報
告出現錯誤?
(A)曉華:中國因製造業興盛而有世界工廠之稱
(B)欣怡:中國人民平均年收入增加
(C)月嬌:改革政策引起越南和北韓模仿
(D)明添:臺灣也學習中國成立經濟特區
23. 鄧小平擔任中國領導人後進行改革,其中農村改革
為重點項目。請問:為何在改革之前農村的生產意
願會低落?
(A)設立人民公社 (B)大部分農民都改去經商 (C)
進行三七五減租 (D)土地全部收歸國有
24. 農曆春節前,中國的春運現象堪稱人類在地表上遷
移的『奇蹟』,顯示中國人返家團聚的傳統觀念根
深蒂固,對管交通的官員來說是一場如臨大敵的考
驗。 請問:上述新聞報導的現象與中國推動的哪
一項政策最有關聯?
(A)超英趕美 (B)改革開放
(C)私人企業收歸國有 (D)大躍進
25. 西元1954年美國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簡稱「
東約組織」。請問:這個組織的性質主要為何? (A)民
間文化交流 (B)經濟共同體
(C)反共軍事聯盟 (D)第三世界結盟
26. 二戰後,美國與蘇聯兩大集團的「冷戰」,是屬於哪一種
類型的戰爭?
(A)宗教的對立 (B)種族的對立
(C)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的對立 (D)經濟上的競爭
27. 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為戰勝國,國力強大,且
在二戰後成為民主國家的領導者,但卻在哪一場戰
役中失利,於西元1973年撤軍?
(A)韓戰 (B)越戰 (C)以阿戰爭 (D)波斯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