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西元 1917 年,俄國發生革命,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共產政權,稱作「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簡稱「蘇聯」。蘇聯於西元 1921 年在中國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
為尋求在中國發展,與當時想壯大國民黨組織和軍權的孫中山合作。孫中山於民國 12 年起,審酌當時
國內外情勢的發展,毅然採取「聯俄容共」策略,請問:當時的中國國內政治情勢不包括下列何者?
(A)處於「南北分裂」狀態 (B)軍閥爭權亂象尚未解決 (C)宋教仁在上海遭到暗殺 (D)國民黨需要培
養革命武力。
( )26.國民政府的北伐,是為了解決中國南北分裂的局面,但是在北伐期間,中國的政權卻混亂無比,曾經
出現三個中央政府。請問:這三個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不包括何地?
(A)北京 (B)南京 (C)武漢 (D)上海。
( )27.哈佛大學學者費正清在《衝擊與回應:從歷史文獻看近代中國》中提到:「近代中國史的歷程,正是
一種『衝擊與回應』的變化歷程。面對外來的挑戰,中國政府以什麼態度去回應,最終也帶來什麼樣的
結果與其他新挑戰。」請問:以下對於這一理論的說法,何者正確? (A)甲午戰爭失敗後,孫中山等
人主張以武力手段推翻滿清統治 (B)英國欲擴張利益,故向北京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C)第一
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趁機出兵中國山東 (D)張學良在父親被炸死後,選擇獨攬北京政府大權,對抗
南京國民政府。
( )28.一首稱頌北京大學的詩:「橫空出世非一般,繼往開來濟世觀。奮舞德賽自由劍,撥雲現日整乾坤。」
由詩的內容判斷,作者稱頌北京大學的原因為何? (A)北京大學是清末革命的發源地 (B)北京大學是
新文化運動的重鎮 (C)北京大學由蔣中正出任校長 (D)北京大學的學生運動結束了中國的帝制。
( )29.民國 8年5月初,當時的一份報紙標題寫著:「請國人一致對倭」,另一份標題則寫著:「鐵路工人
罷工、上海之罷工罷市」。請問:這兩份報導當時的時代背景為何? (A)人民抗議鐵路國有政策 (B)
中國為一戰的戰敗國,喪失山東主權 (C)巴黎和會的決議不公,引發國內群情激憤 (D)張作霖遭日人
炸死,引起抗日。
( )30.有一種說法認為五四運動對中國最大的影響之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與當時的社會氛圍
有很大的關聯。關於此說法的解讀,請問下列敘述何者符合史實? (A)新文化運動時,各種西方思想
被引入中國 (B)胡適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將共產主義介紹到中國 (C)五四運動的抗議浪潮,導致寧漢
分裂 (D)五四運動使當時代表中國的南京政府拒簽對德和約。
( )31.西元 1918 年,挪威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玩偶之家》的劇本在中國社會引起巨大效應,
有一段丈夫郝爾茂與妻子娜拉的經典對話如下:
【娜拉:你以為我的最神聖的責任是什麼?
郝爾茂:還等我說嗎?可不是你對於你的丈夫和你的兒女的責任嗎?
娜拉:我還有別的責任同這些一樣的神聖。
郝爾茂:沒有的。你且說,那些責任是什麼?
娜拉:是我對於我自己的責任。】
請問這份劇本主題所引起的效應,下列何者較為可能? (A)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批判 (B)中國女性自主
意識提升 (C)提倡文言文取代白話文 (D)關注兒童教育,強調良妻賢母觀念。
( )32.民國初年時,被提倡用來標示文章段落或語句的標點符號,曾經引起相當大的反彈。最早介紹標點符
號的人之一,是清末的張德彝。同治 7年(西元 1868 年),張德彝隨中國使團出訪歐美,而他的記事本,
日後成為相關研究的珍貴史料。他的《再述奇》(又譯為《歐美環遊記》),有一段介紹外國的標點符號,
比方說語畢標記「。」,接續上句者則標「;」,驚訝語氣標示「!」,疑問句以「?」結尾。他對於
這些標點符號感到困擾,卻也成為了引進者。請問:下列何者最可能提倡新式標點符號?
(A)立憲運動 (B)保路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護法運動。
〔33.~34.為題組,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
( )33.關於此時期中國的思潮發展方向,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以「賽先生」(science)為思想依據,追求中國的現代化
(B)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抨擊專制思想與迷信觀念
(C)將「德先生」(democracy)介紹到中國,要求政治民主改革
(D)魯迅以文言文撰寫《狂人日記》,為時代創作典範。
( )34.中國此時期的社會現象,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報刊媒體日漸發達,加速知識思想的傳播
(B)學生運動遭到軍閥壓制,漸趨沒落
(C)知識分子提倡「新女性」,強調三從四德
(D)中國解除外患危機,廢除二十一條。